'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

1789年7月14日,一個永載史冊的歷史時刻,法國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年後,代表封建腐朽勢力的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伴隨法國大革命的深入發展和國外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圍剿,一顆政治明星在法國冉冉升起。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而“王后項鍊事件”則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正是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徹底地毀掉了法國王后的名聲,使她和她代表的王室遭到了公眾的憎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事件居然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路易十六的王后卻因此名聲掃地,並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傳奇的女騙子。

"

1789年7月14日,一個永載史冊的歷史時刻,法國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年後,代表封建腐朽勢力的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伴隨法國大革命的深入發展和國外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圍剿,一顆政治明星在法國冉冉升起。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而“王后項鍊事件”則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正是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徹底地毀掉了法國王后的名聲,使她和她代表的王室遭到了公眾的憎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事件居然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路易十六的王后卻因此名聲掃地,並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傳奇的女騙子。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瑪麗·安託娜特王后

王后項鍊事件

1793年12月,法國巴黎一個特別的法庭上,一個頭發花白的蒼老女人正在接受審判。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路易十六的遺孀、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后瑪麗·安託娜特。此時的她雖然只有38歲,但王朝的覆滅、丈夫的被殺等一連串的打擊使她提早衰老。路易十六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了,對瑪麗王后的指控除了與敵人勾結、反革命的陰謀外,還有濫用民眾錢財、揮霍無度。關於濫用民眾錢財一事,法官再次提及了大革命之前轟動全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可是,瑪麗王后再次予以否認。儘管如此,由於民怨極大,法官還是判處了瑪麗王后死刑。

那麼,“王后項鍊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會招致如此大的民怨,以致於瑪麗王后非死不可?拋去其中的政治因素,讓我們還原事件本來的面目。

那個時代,在歐洲各王室的宮廷裡,經常活躍著形形色色的商人,他們向王室兜售自己的商品,以期從王室賺取高額的回報。在路易十六的宮廷裡就活躍著這麼兩位珠寶商,他們的名字叫博梅洱和巴森吉。早在路易十五時期,他們兩人就設計了一條鑲有64萬多顆鑽石、總重量達2800克拉的鑽石項鍊,他們希望路易十五能買下來,可是,這條項鍊的設計品位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路易十五並沒有買他們的項鍊。後來他們找到西班牙王室,結果對方也不願意購買。到了路易十六當政之時,珠寶商博梅洱又向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娜特兜售他那醜陋的項鍊,要價160萬法郎。可王后嫌貴,拒絕購買。也就是說,這條價格不菲但設計品位一般的項鍊在這兩個珠寶商手中捏了十幾年無法出手,幾乎要成為這兩人的雞肋了。可就在這時,突然冒出一位德·拉·默特·瓦羅亞夫人,她自稱是瑪麗王后的座上客,代表王后來購買這條項鍊,由於怕引起民眾非議,王后不方便露面,因此讓紅衣主教做中間人代為付款。喜從天降,這兩位珠寶商高興過頭了,在簽訂購買協議看到了王后的簽名後,還沒收到第一筆貨款就迫不及待把項鍊交了出去。可是,王后不承認購買了這條項鍊,拒絕付款。在沒有調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前,瑪麗王后就擅自做主逮捕了紅衣主教。在她的施壓下,紅衣主教被流放。這一蠻橫愚蠢的做法激起了民怨,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面前,民眾寧願相信法國王后的奢侈放蕩也不願意相信她是無辜的。這就是1785年轟動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

事實上,瑪麗·安託娜特對所謂的“王后項鍊事件”真的一無所知,就此事而言,她完全是無辜的。可是,正是這個大丑聞徹底地毀掉了她的名聲,使她遭到了公眾的憎恨,最終也成為她的死因之一。

說到底,這一事件不過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這一切之所以開始,全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傳奇的女騙子——德·拉·默特·瓦羅亞。

"

1789年7月14日,一個永載史冊的歷史時刻,法國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年後,代表封建腐朽勢力的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伴隨法國大革命的深入發展和國外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圍剿,一顆政治明星在法國冉冉升起。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而“王后項鍊事件”則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正是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徹底地毀掉了法國王后的名聲,使她和她代表的王室遭到了公眾的憎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事件居然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路易十六的王后卻因此名聲掃地,並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傳奇的女騙子。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瑪麗·安託娜特王后

王后項鍊事件

1793年12月,法國巴黎一個特別的法庭上,一個頭發花白的蒼老女人正在接受審判。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路易十六的遺孀、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后瑪麗·安託娜特。此時的她雖然只有38歲,但王朝的覆滅、丈夫的被殺等一連串的打擊使她提早衰老。路易十六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了,對瑪麗王后的指控除了與敵人勾結、反革命的陰謀外,還有濫用民眾錢財、揮霍無度。關於濫用民眾錢財一事,法官再次提及了大革命之前轟動全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可是,瑪麗王后再次予以否認。儘管如此,由於民怨極大,法官還是判處了瑪麗王后死刑。

那麼,“王后項鍊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會招致如此大的民怨,以致於瑪麗王后非死不可?拋去其中的政治因素,讓我們還原事件本來的面目。

那個時代,在歐洲各王室的宮廷裡,經常活躍著形形色色的商人,他們向王室兜售自己的商品,以期從王室賺取高額的回報。在路易十六的宮廷裡就活躍著這麼兩位珠寶商,他們的名字叫博梅洱和巴森吉。早在路易十五時期,他們兩人就設計了一條鑲有64萬多顆鑽石、總重量達2800克拉的鑽石項鍊,他們希望路易十五能買下來,可是,這條項鍊的設計品位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路易十五並沒有買他們的項鍊。後來他們找到西班牙王室,結果對方也不願意購買。到了路易十六當政之時,珠寶商博梅洱又向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娜特兜售他那醜陋的項鍊,要價160萬法郎。可王后嫌貴,拒絕購買。也就是說,這條價格不菲但設計品位一般的項鍊在這兩個珠寶商手中捏了十幾年無法出手,幾乎要成為這兩人的雞肋了。可就在這時,突然冒出一位德·拉·默特·瓦羅亞夫人,她自稱是瑪麗王后的座上客,代表王后來購買這條項鍊,由於怕引起民眾非議,王后不方便露面,因此讓紅衣主教做中間人代為付款。喜從天降,這兩位珠寶商高興過頭了,在簽訂購買協議看到了王后的簽名後,還沒收到第一筆貨款就迫不及待把項鍊交了出去。可是,王后不承認購買了這條項鍊,拒絕付款。在沒有調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前,瑪麗王后就擅自做主逮捕了紅衣主教。在她的施壓下,紅衣主教被流放。這一蠻橫愚蠢的做法激起了民怨,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面前,民眾寧願相信法國王后的奢侈放蕩也不願意相信她是無辜的。這就是1785年轟動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

事實上,瑪麗·安託娜特對所謂的“王后項鍊事件”真的一無所知,就此事而言,她完全是無辜的。可是,正是這個大丑聞徹底地毀掉了她的名聲,使她遭到了公眾的憎恨,最終也成為她的死因之一。

說到底,這一事件不過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這一切之所以開始,全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傳奇的女騙子——德·拉·默特·瓦羅亞。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傳奇女騙子讓娜·德·瓦羅亞

女騙子的宮廷冒險

德·拉·默特·瓦羅亞,真名讓娜·德·瓦羅亞。在波旁王朝之前,讓娜的先祖瓦羅亞伯爵腓力六世曾繼承法王王位,建立起長達270年的瓦羅亞王朝。因此,讓娜的身世並不簡單。儘管如此,她的家族畢竟沒落了,而且陷入了貧困。小時候的讓娜一度過著清苦的生活,但從她27歲那年嫁給一位名叫馬克·安東尼·德·拉·默特的憲兵軍官後,她的傳奇生涯也就開始了。

讓娜和她的丈夫都是野心勃勃而又做事果斷利落的人,為了實現發財夢,他們來到了法國王室所在地巴黎。在那裡,漂亮迷人的讓娜頻繁地穿梭於法王宮廷中那些上層人物之間,期望他們注意到她這個有瓦羅亞血統的孤兒的悲慘命運,經過不懈努力,夫妻二人得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認可,被封為德·拉·默特·瓦羅亞伯爵和伯爵夫人。可是他們並不滿足。很快,他們就將目光鎖定在當時赫赫有名的紅衣主教德·洛瀚身上。

這位紅衣主教儘管擁有顯赫的頭銜和宗教地位,但並不遵守清規戒律,喜歡追逐女人。最重要的是,他還很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正是由於這一點,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冒險分子,利用他的輕信和仁慈來斂財。法國大革命前在巴黎上流社會紅極一時的著名的江湖騙子、冒險分子、煉金術士約瑟夫·巴爾勒莫就是其中之一,他化身為卡廖斯特羅伯爵,成為了紅衣主教的好朋友。

拉·默特·瓦羅亞夫婦也不例外,利用大人物的慷慨大方是他們慣用的伎倆,正是利用這種伎倆,這位伯爵當上了國王弟弟的龍騎兵隊長,而伯爵夫人則用她那張能說會道的嘴,編織了一個令紅衣主教很感興趣的謊言。

原來,紅衣主教曾經因為舉止輕浮惹惱瑪麗王后的母親,並因此受到懲罰,之後十多年,一直被路易十六夫婦冷落。而讓娜卻到處散佈說她經常能見到王后,這讓失意的紅衣主教燃起了希望。於是,紅衣主教找到讓娜,希望這位神通廣大的伯爵夫人能在王后面前說一些他的好話。

為了從紅衣主教身上撈到更多的好處,深諳欲擒故縱之道的讓娜先是拒絕,接著是猶豫,最後終於裝模作樣地答應了紅衣主教的請求。過了一段時間,讓娜給紅衣主教帶來一個好消息說,王后鬆動了,希望主教能親自寫信請求原諒。紅衣主教高興地照辦,信由讓娜帶給王后。不久,王后居然給主教回信了,不過語氣依然冷冰冰的,但不管怎麼說,王后還是原諒了紅衣主教。此後,讓娜就成為紅衣主教與王后之間的信使,兩人之間鴻雁傳書持續了3年之久。紅衣主教對這一切絲毫沒有懷疑,因為這正是他一直以來期待的事情。

實際上,所謂王后的信都是由一個名叫馬克·安東尼·雷託·德·維萊特的憲兵寫的,此人是拉·默特·瓦羅亞伯爵的手下,深得伯爵的賞識,後來還成為了讓娜的情人。他們三人狼狽為奸,以王后的名義將可憐的紅衣主教玩弄於股掌之間。

初時,王后給主教的信還是冷冰冰的,後來逐漸變得溫柔了。這讓紅衣主教喜出望外。在這種溫柔陷阱下,王后時不時向紅衣主教要些錢來解決燃眉之急。而紅衣主教居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在許多人眼中,瑪麗王后就是一個大手大腳的人,她總是缺錢。對於紅衣主教而言,王后能向他要錢是他的榮幸。因此,每次這位紅衣主教都是興高采烈地把錢交給讓娜這位王后的中間人,私下裡一遍接一遍地親吻那些所謂的王后來信。

不過時間長了,紅衣主教還是難免會產生疑慮。因為既然王后已經在信中對他表示出極大的好感,可是為何每次當面見她時她卻還是那樣的不屑一顧呢?當他質問讓娜時,讓娜卻另有說辭:“考慮到國王和宮中的其他人,王后還是願意與你保持私下的諒解。”為了彌補這一失誤,膽大包天的女騙子讓娜夥同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謀劃了一次王后與紅衣主教之間的祕密會面。

他們買通了王宮中的一名侍女,根據瑪麗王后的畫像將她扮成瑪麗王后的樣子去凡爾賽宮與紅衣主教見面,並把一朵玫瑰花和一封信交給紅衣主教。1784年8月11日午夜時分,藉助夜幕的掩護,讓娜的騙局再次得逞。紅衣主教把穿著瑪麗王后服裝的女人當成了真的瑪麗王后,激動地跪在王后腳下,親吻著她的裙邊。還沒等“王后”說話,讓娜的同夥兼情人雷託·德·維萊特扮成王后僕人的樣子走過來傳遞消息。有人過來了,王后必須離開。於是,王后順理成章地與紅衣主教見了一面又“迫不得已”地離開了。從此以後,紅衣主教的疑慮完全消失。他和王后又開始了通信。而王后則變本加厲,不停地向紅衣主教索要更多的錢。紅衣主教自然是百依百順。

"

1789年7月14日,一個永載史冊的歷史時刻,法國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年後,代表封建腐朽勢力的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伴隨法國大革命的深入發展和國外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圍剿,一顆政治明星在法國冉冉升起。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而“王后項鍊事件”則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正是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徹底地毀掉了法國王后的名聲,使她和她代表的王室遭到了公眾的憎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事件居然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路易十六的王后卻因此名聲掃地,並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傳奇的女騙子。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瑪麗·安託娜特王后

王后項鍊事件

1793年12月,法國巴黎一個特別的法庭上,一個頭發花白的蒼老女人正在接受審判。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路易十六的遺孀、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后瑪麗·安託娜特。此時的她雖然只有38歲,但王朝的覆滅、丈夫的被殺等一連串的打擊使她提早衰老。路易十六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了,對瑪麗王后的指控除了與敵人勾結、反革命的陰謀外,還有濫用民眾錢財、揮霍無度。關於濫用民眾錢財一事,法官再次提及了大革命之前轟動全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可是,瑪麗王后再次予以否認。儘管如此,由於民怨極大,法官還是判處了瑪麗王后死刑。

那麼,“王后項鍊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會招致如此大的民怨,以致於瑪麗王后非死不可?拋去其中的政治因素,讓我們還原事件本來的面目。

那個時代,在歐洲各王室的宮廷裡,經常活躍著形形色色的商人,他們向王室兜售自己的商品,以期從王室賺取高額的回報。在路易十六的宮廷裡就活躍著這麼兩位珠寶商,他們的名字叫博梅洱和巴森吉。早在路易十五時期,他們兩人就設計了一條鑲有64萬多顆鑽石、總重量達2800克拉的鑽石項鍊,他們希望路易十五能買下來,可是,這條項鍊的設計品位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路易十五並沒有買他們的項鍊。後來他們找到西班牙王室,結果對方也不願意購買。到了路易十六當政之時,珠寶商博梅洱又向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娜特兜售他那醜陋的項鍊,要價160萬法郎。可王后嫌貴,拒絕購買。也就是說,這條價格不菲但設計品位一般的項鍊在這兩個珠寶商手中捏了十幾年無法出手,幾乎要成為這兩人的雞肋了。可就在這時,突然冒出一位德·拉·默特·瓦羅亞夫人,她自稱是瑪麗王后的座上客,代表王后來購買這條項鍊,由於怕引起民眾非議,王后不方便露面,因此讓紅衣主教做中間人代為付款。喜從天降,這兩位珠寶商高興過頭了,在簽訂購買協議看到了王后的簽名後,還沒收到第一筆貨款就迫不及待把項鍊交了出去。可是,王后不承認購買了這條項鍊,拒絕付款。在沒有調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前,瑪麗王后就擅自做主逮捕了紅衣主教。在她的施壓下,紅衣主教被流放。這一蠻橫愚蠢的做法激起了民怨,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面前,民眾寧願相信法國王后的奢侈放蕩也不願意相信她是無辜的。這就是1785年轟動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

事實上,瑪麗·安託娜特對所謂的“王后項鍊事件”真的一無所知,就此事而言,她完全是無辜的。可是,正是這個大丑聞徹底地毀掉了她的名聲,使她遭到了公眾的憎恨,最終也成為她的死因之一。

說到底,這一事件不過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這一切之所以開始,全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傳奇的女騙子——德·拉·默特·瓦羅亞。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傳奇女騙子讓娜·德·瓦羅亞

女騙子的宮廷冒險

德·拉·默特·瓦羅亞,真名讓娜·德·瓦羅亞。在波旁王朝之前,讓娜的先祖瓦羅亞伯爵腓力六世曾繼承法王王位,建立起長達270年的瓦羅亞王朝。因此,讓娜的身世並不簡單。儘管如此,她的家族畢竟沒落了,而且陷入了貧困。小時候的讓娜一度過著清苦的生活,但從她27歲那年嫁給一位名叫馬克·安東尼·德·拉·默特的憲兵軍官後,她的傳奇生涯也就開始了。

讓娜和她的丈夫都是野心勃勃而又做事果斷利落的人,為了實現發財夢,他們來到了法國王室所在地巴黎。在那裡,漂亮迷人的讓娜頻繁地穿梭於法王宮廷中那些上層人物之間,期望他們注意到她這個有瓦羅亞血統的孤兒的悲慘命運,經過不懈努力,夫妻二人得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認可,被封為德·拉·默特·瓦羅亞伯爵和伯爵夫人。可是他們並不滿足。很快,他們就將目光鎖定在當時赫赫有名的紅衣主教德·洛瀚身上。

這位紅衣主教儘管擁有顯赫的頭銜和宗教地位,但並不遵守清規戒律,喜歡追逐女人。最重要的是,他還很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正是由於這一點,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冒險分子,利用他的輕信和仁慈來斂財。法國大革命前在巴黎上流社會紅極一時的著名的江湖騙子、冒險分子、煉金術士約瑟夫·巴爾勒莫就是其中之一,他化身為卡廖斯特羅伯爵,成為了紅衣主教的好朋友。

拉·默特·瓦羅亞夫婦也不例外,利用大人物的慷慨大方是他們慣用的伎倆,正是利用這種伎倆,這位伯爵當上了國王弟弟的龍騎兵隊長,而伯爵夫人則用她那張能說會道的嘴,編織了一個令紅衣主教很感興趣的謊言。

原來,紅衣主教曾經因為舉止輕浮惹惱瑪麗王后的母親,並因此受到懲罰,之後十多年,一直被路易十六夫婦冷落。而讓娜卻到處散佈說她經常能見到王后,這讓失意的紅衣主教燃起了希望。於是,紅衣主教找到讓娜,希望這位神通廣大的伯爵夫人能在王后面前說一些他的好話。

為了從紅衣主教身上撈到更多的好處,深諳欲擒故縱之道的讓娜先是拒絕,接著是猶豫,最後終於裝模作樣地答應了紅衣主教的請求。過了一段時間,讓娜給紅衣主教帶來一個好消息說,王后鬆動了,希望主教能親自寫信請求原諒。紅衣主教高興地照辦,信由讓娜帶給王后。不久,王后居然給主教回信了,不過語氣依然冷冰冰的,但不管怎麼說,王后還是原諒了紅衣主教。此後,讓娜就成為紅衣主教與王后之間的信使,兩人之間鴻雁傳書持續了3年之久。紅衣主教對這一切絲毫沒有懷疑,因為這正是他一直以來期待的事情。

實際上,所謂王后的信都是由一個名叫馬克·安東尼·雷託·德·維萊特的憲兵寫的,此人是拉·默特·瓦羅亞伯爵的手下,深得伯爵的賞識,後來還成為了讓娜的情人。他們三人狼狽為奸,以王后的名義將可憐的紅衣主教玩弄於股掌之間。

初時,王后給主教的信還是冷冰冰的,後來逐漸變得溫柔了。這讓紅衣主教喜出望外。在這種溫柔陷阱下,王后時不時向紅衣主教要些錢來解決燃眉之急。而紅衣主教居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在許多人眼中,瑪麗王后就是一個大手大腳的人,她總是缺錢。對於紅衣主教而言,王后能向他要錢是他的榮幸。因此,每次這位紅衣主教都是興高采烈地把錢交給讓娜這位王后的中間人,私下裡一遍接一遍地親吻那些所謂的王后來信。

不過時間長了,紅衣主教還是難免會產生疑慮。因為既然王后已經在信中對他表示出極大的好感,可是為何每次當面見她時她卻還是那樣的不屑一顧呢?當他質問讓娜時,讓娜卻另有說辭:“考慮到國王和宮中的其他人,王后還是願意與你保持私下的諒解。”為了彌補這一失誤,膽大包天的女騙子讓娜夥同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謀劃了一次王后與紅衣主教之間的祕密會面。

他們買通了王宮中的一名侍女,根據瑪麗王后的畫像將她扮成瑪麗王后的樣子去凡爾賽宮與紅衣主教見面,並把一朵玫瑰花和一封信交給紅衣主教。1784年8月11日午夜時分,藉助夜幕的掩護,讓娜的騙局再次得逞。紅衣主教把穿著瑪麗王后服裝的女人當成了真的瑪麗王后,激動地跪在王后腳下,親吻著她的裙邊。還沒等“王后”說話,讓娜的同夥兼情人雷託·德·維萊特扮成王后僕人的樣子走過來傳遞消息。有人過來了,王后必須離開。於是,王后順理成章地與紅衣主教見了一面又“迫不得已”地離開了。從此以後,紅衣主教的疑慮完全消失。他和王后又開始了通信。而王后則變本加厲,不停地向紅衣主教索要更多的錢。紅衣主教自然是百依百順。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紅衣主教德·洛瀚

被騙的鑽石項鍊

1784年歲末的最後幾天,當讓娜聽說了宮廷珠寶商博梅洱那條賣不出去的鑽石項鍊的故事後,萌生出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好戲由此上場。

她找到博梅洱和巴森吉,說要看看這條項鍊。那時候,由於讓娜到處宣揚,很多人都知道這位伯爵夫人是王后身邊的人,她來看項鍊,意味著手裡的項鍊馬上要出手了。兩位珠寶商心中無比高興。

看完項鍊,讓娜一句話也沒說,直接就去找紅衣主教,告訴他說王后想買那條項鍊,但國王不同意,因此王后準備偷偷用自己的錢來購買,希望紅衣主教做中間人,出面跟兩位珠寶商談價錢,並促成交易。

紅衣主教再次相信了這位伯爵夫人的話。因為在人們的評價中,瑪麗王后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女人,她的花費比路易十五所有情婦的花費加起來還要多。買個項鍊有什麼奇怪的呢?

1785年1月初,讓娜再次找到博梅洱。她向博梅洱解釋說王后想通過德·洛瀚紅衣主教作為中間人來購買此項鍊。大家就價格達成一致:160萬法郎,貨款在兩年內均分為四次付清,第一筆款在8月1日付。

1月20日,紅衣主教交給博梅洱一封他手寫的協議。上面有讓娜偽造的王后批示:“同意。瑪麗·安託娜特,法國王后。”看到王后的批示,珠寶商再無他慮,把項鍊交給紅衣主教,而紅衣主教又把項鍊乖乖交給了讓娜這位伯爵夫人。之後,讓娜又在所謂的“王后的僕人”雷託·德·維萊特的陪伴下確認這項買賣。雷託帶來了一張便條,上面的筆跡和寫給紅衣主教的信中的筆跡一樣,而且紅衣主教也認出雷託就是和“王后”會面那天晚上出現的男人。一切可能的破綻都被讓娜彌補了,無論是紅衣主教還是珠寶商,都天真地以為瑪麗王后真的購買了那條項鍊。

項鍊到手後,三個騙子把上面64萬7000顆鑽石都拆了下來。有將近8個月的時間,他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些鑽石處理掉。

起初他們想把這些鑽石賣給巴黎的珠寶商。不過在賣的時候出了意外。由於這麼好的鑽石他們居然要價不高,這引起了對方的懷疑,負責售賣鑽石的德·拉·默特被警察抓了,不過由於沒有人報案說丟了鑽石,他又被放了出來。鑑於此教訓,德·拉·默特覺得去英國賣更穩妥些。當他準備以24萬的價錢將其中有損傷的鑽石先賣掉時,意外又發生了。英國的珠寶商懷疑這些鑽石是從一條項鍊上扯下來的,因此通知了法國大使館,他又一次被抓了。不過和上次一樣,由於沒有人報案說丟了項鍊,他又被放了出來。

拿到錢的德·拉·默特回到法國。女騙子讓娜也離開了凡爾賽宮。之後,他們到另一個城市定居下來,過上了奢華的生活。當時沒有人對他們產生任何的懷疑,但騙局還是一點點地浮出了水面。

"

1789年7月14日,一個永載史冊的歷史時刻,法國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年後,代表封建腐朽勢力的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伴隨法國大革命的深入發展和國外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圍剿,一顆政治明星在法國冉冉升起。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而“王后項鍊事件”則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正是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徹底地毀掉了法國王后的名聲,使她和她代表的王室遭到了公眾的憎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事件居然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路易十六的王后卻因此名聲掃地,並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傳奇的女騙子。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瑪麗·安託娜特王后

王后項鍊事件

1793年12月,法國巴黎一個特別的法庭上,一個頭發花白的蒼老女人正在接受審判。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路易十六的遺孀、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后瑪麗·安託娜特。此時的她雖然只有38歲,但王朝的覆滅、丈夫的被殺等一連串的打擊使她提早衰老。路易十六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了,對瑪麗王后的指控除了與敵人勾結、反革命的陰謀外,還有濫用民眾錢財、揮霍無度。關於濫用民眾錢財一事,法官再次提及了大革命之前轟動全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可是,瑪麗王后再次予以否認。儘管如此,由於民怨極大,法官還是判處了瑪麗王后死刑。

那麼,“王后項鍊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會招致如此大的民怨,以致於瑪麗王后非死不可?拋去其中的政治因素,讓我們還原事件本來的面目。

那個時代,在歐洲各王室的宮廷裡,經常活躍著形形色色的商人,他們向王室兜售自己的商品,以期從王室賺取高額的回報。在路易十六的宮廷裡就活躍著這麼兩位珠寶商,他們的名字叫博梅洱和巴森吉。早在路易十五時期,他們兩人就設計了一條鑲有64萬多顆鑽石、總重量達2800克拉的鑽石項鍊,他們希望路易十五能買下來,可是,這條項鍊的設計品位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路易十五並沒有買他們的項鍊。後來他們找到西班牙王室,結果對方也不願意購買。到了路易十六當政之時,珠寶商博梅洱又向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娜特兜售他那醜陋的項鍊,要價160萬法郎。可王后嫌貴,拒絕購買。也就是說,這條價格不菲但設計品位一般的項鍊在這兩個珠寶商手中捏了十幾年無法出手,幾乎要成為這兩人的雞肋了。可就在這時,突然冒出一位德·拉·默特·瓦羅亞夫人,她自稱是瑪麗王后的座上客,代表王后來購買這條項鍊,由於怕引起民眾非議,王后不方便露面,因此讓紅衣主教做中間人代為付款。喜從天降,這兩位珠寶商高興過頭了,在簽訂購買協議看到了王后的簽名後,還沒收到第一筆貨款就迫不及待把項鍊交了出去。可是,王后不承認購買了這條項鍊,拒絕付款。在沒有調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前,瑪麗王后就擅自做主逮捕了紅衣主教。在她的施壓下,紅衣主教被流放。這一蠻橫愚蠢的做法激起了民怨,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面前,民眾寧願相信法國王后的奢侈放蕩也不願意相信她是無辜的。這就是1785年轟動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

事實上,瑪麗·安託娜特對所謂的“王后項鍊事件”真的一無所知,就此事而言,她完全是無辜的。可是,正是這個大丑聞徹底地毀掉了她的名聲,使她遭到了公眾的憎恨,最終也成為她的死因之一。

說到底,這一事件不過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這一切之所以開始,全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傳奇的女騙子——德·拉·默特·瓦羅亞。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傳奇女騙子讓娜·德·瓦羅亞

女騙子的宮廷冒險

德·拉·默特·瓦羅亞,真名讓娜·德·瓦羅亞。在波旁王朝之前,讓娜的先祖瓦羅亞伯爵腓力六世曾繼承法王王位,建立起長達270年的瓦羅亞王朝。因此,讓娜的身世並不簡單。儘管如此,她的家族畢竟沒落了,而且陷入了貧困。小時候的讓娜一度過著清苦的生活,但從她27歲那年嫁給一位名叫馬克·安東尼·德·拉·默特的憲兵軍官後,她的傳奇生涯也就開始了。

讓娜和她的丈夫都是野心勃勃而又做事果斷利落的人,為了實現發財夢,他們來到了法國王室所在地巴黎。在那裡,漂亮迷人的讓娜頻繁地穿梭於法王宮廷中那些上層人物之間,期望他們注意到她這個有瓦羅亞血統的孤兒的悲慘命運,經過不懈努力,夫妻二人得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認可,被封為德·拉·默特·瓦羅亞伯爵和伯爵夫人。可是他們並不滿足。很快,他們就將目光鎖定在當時赫赫有名的紅衣主教德·洛瀚身上。

這位紅衣主教儘管擁有顯赫的頭銜和宗教地位,但並不遵守清規戒律,喜歡追逐女人。最重要的是,他還很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正是由於這一點,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冒險分子,利用他的輕信和仁慈來斂財。法國大革命前在巴黎上流社會紅極一時的著名的江湖騙子、冒險分子、煉金術士約瑟夫·巴爾勒莫就是其中之一,他化身為卡廖斯特羅伯爵,成為了紅衣主教的好朋友。

拉·默特·瓦羅亞夫婦也不例外,利用大人物的慷慨大方是他們慣用的伎倆,正是利用這種伎倆,這位伯爵當上了國王弟弟的龍騎兵隊長,而伯爵夫人則用她那張能說會道的嘴,編織了一個令紅衣主教很感興趣的謊言。

原來,紅衣主教曾經因為舉止輕浮惹惱瑪麗王后的母親,並因此受到懲罰,之後十多年,一直被路易十六夫婦冷落。而讓娜卻到處散佈說她經常能見到王后,這讓失意的紅衣主教燃起了希望。於是,紅衣主教找到讓娜,希望這位神通廣大的伯爵夫人能在王后面前說一些他的好話。

為了從紅衣主教身上撈到更多的好處,深諳欲擒故縱之道的讓娜先是拒絕,接著是猶豫,最後終於裝模作樣地答應了紅衣主教的請求。過了一段時間,讓娜給紅衣主教帶來一個好消息說,王后鬆動了,希望主教能親自寫信請求原諒。紅衣主教高興地照辦,信由讓娜帶給王后。不久,王后居然給主教回信了,不過語氣依然冷冰冰的,但不管怎麼說,王后還是原諒了紅衣主教。此後,讓娜就成為紅衣主教與王后之間的信使,兩人之間鴻雁傳書持續了3年之久。紅衣主教對這一切絲毫沒有懷疑,因為這正是他一直以來期待的事情。

實際上,所謂王后的信都是由一個名叫馬克·安東尼·雷託·德·維萊特的憲兵寫的,此人是拉·默特·瓦羅亞伯爵的手下,深得伯爵的賞識,後來還成為了讓娜的情人。他們三人狼狽為奸,以王后的名義將可憐的紅衣主教玩弄於股掌之間。

初時,王后給主教的信還是冷冰冰的,後來逐漸變得溫柔了。這讓紅衣主教喜出望外。在這種溫柔陷阱下,王后時不時向紅衣主教要些錢來解決燃眉之急。而紅衣主教居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在許多人眼中,瑪麗王后就是一個大手大腳的人,她總是缺錢。對於紅衣主教而言,王后能向他要錢是他的榮幸。因此,每次這位紅衣主教都是興高采烈地把錢交給讓娜這位王后的中間人,私下裡一遍接一遍地親吻那些所謂的王后來信。

不過時間長了,紅衣主教還是難免會產生疑慮。因為既然王后已經在信中對他表示出極大的好感,可是為何每次當面見她時她卻還是那樣的不屑一顧呢?當他質問讓娜時,讓娜卻另有說辭:“考慮到國王和宮中的其他人,王后還是願意與你保持私下的諒解。”為了彌補這一失誤,膽大包天的女騙子讓娜夥同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謀劃了一次王后與紅衣主教之間的祕密會面。

他們買通了王宮中的一名侍女,根據瑪麗王后的畫像將她扮成瑪麗王后的樣子去凡爾賽宮與紅衣主教見面,並把一朵玫瑰花和一封信交給紅衣主教。1784年8月11日午夜時分,藉助夜幕的掩護,讓娜的騙局再次得逞。紅衣主教把穿著瑪麗王后服裝的女人當成了真的瑪麗王后,激動地跪在王后腳下,親吻著她的裙邊。還沒等“王后”說話,讓娜的同夥兼情人雷託·德·維萊特扮成王后僕人的樣子走過來傳遞消息。有人過來了,王后必須離開。於是,王后順理成章地與紅衣主教見了一面又“迫不得已”地離開了。從此以後,紅衣主教的疑慮完全消失。他和王后又開始了通信。而王后則變本加厲,不停地向紅衣主教索要更多的錢。紅衣主教自然是百依百順。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紅衣主教德·洛瀚

被騙的鑽石項鍊

1784年歲末的最後幾天,當讓娜聽說了宮廷珠寶商博梅洱那條賣不出去的鑽石項鍊的故事後,萌生出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好戲由此上場。

她找到博梅洱和巴森吉,說要看看這條項鍊。那時候,由於讓娜到處宣揚,很多人都知道這位伯爵夫人是王后身邊的人,她來看項鍊,意味著手裡的項鍊馬上要出手了。兩位珠寶商心中無比高興。

看完項鍊,讓娜一句話也沒說,直接就去找紅衣主教,告訴他說王后想買那條項鍊,但國王不同意,因此王后準備偷偷用自己的錢來購買,希望紅衣主教做中間人,出面跟兩位珠寶商談價錢,並促成交易。

紅衣主教再次相信了這位伯爵夫人的話。因為在人們的評價中,瑪麗王后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女人,她的花費比路易十五所有情婦的花費加起來還要多。買個項鍊有什麼奇怪的呢?

1785年1月初,讓娜再次找到博梅洱。她向博梅洱解釋說王后想通過德·洛瀚紅衣主教作為中間人來購買此項鍊。大家就價格達成一致:160萬法郎,貨款在兩年內均分為四次付清,第一筆款在8月1日付。

1月20日,紅衣主教交給博梅洱一封他手寫的協議。上面有讓娜偽造的王后批示:“同意。瑪麗·安託娜特,法國王后。”看到王后的批示,珠寶商再無他慮,把項鍊交給紅衣主教,而紅衣主教又把項鍊乖乖交給了讓娜這位伯爵夫人。之後,讓娜又在所謂的“王后的僕人”雷託·德·維萊特的陪伴下確認這項買賣。雷託帶來了一張便條,上面的筆跡和寫給紅衣主教的信中的筆跡一樣,而且紅衣主教也認出雷託就是和“王后”會面那天晚上出現的男人。一切可能的破綻都被讓娜彌補了,無論是紅衣主教還是珠寶商,都天真地以為瑪麗王后真的購買了那條項鍊。

項鍊到手後,三個騙子把上面64萬7000顆鑽石都拆了下來。有將近8個月的時間,他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些鑽石處理掉。

起初他們想把這些鑽石賣給巴黎的珠寶商。不過在賣的時候出了意外。由於這麼好的鑽石他們居然要價不高,這引起了對方的懷疑,負責售賣鑽石的德·拉·默特被警察抓了,不過由於沒有人報案說丟了鑽石,他又被放了出來。鑑於此教訓,德·拉·默特覺得去英國賣更穩妥些。當他準備以24萬的價錢將其中有損傷的鑽石先賣掉時,意外又發生了。英國的珠寶商懷疑這些鑽石是從一條項鍊上扯下來的,因此通知了法國大使館,他又一次被抓了。不過和上次一樣,由於沒有人報案說丟了項鍊,他又被放了出來。

拿到錢的德·拉·默特回到法國。女騙子讓娜也離開了凡爾賽宮。之後,他們到另一個城市定居下來,過上了奢華的生活。當時沒有人對他們產生任何的懷疑,但騙局還是一點點地浮出了水面。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被審判前的瑪麗王后

無可挽回的名聲

時隔一個月後,珠寶商博梅洱發現有點不對勁了:既然王后買了項鍊,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不佩戴呢?1785年7月12日,博梅洱趁著給王后送珠寶的機會,交給王后一張便條,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可是,瑪麗王后並沒有明白其中的含義,最要命的是,她居然把這張足以證明自己清白的便條給燒掉了。

時間到了8月1日,按照協議,該是瑪麗王后支付首期款的日子了。可是,博梅洱並沒有等來那筆期盼已久的40萬法郎,卻等來了紅衣主教的延期付款通知。紅衣主教把3萬5000法郎的延遲利息交給了博梅洱,答應他在10月1日付70萬。可是,博梅洱已經不能等了,因為他已經把錢都付給供貨商,如果不能馬上拿到錢,他就得破產。這個時候,博梅洱已經猜到了一切:王后根本就沒有購買自己的項鍊,要不她買了以後怎麼從來不戴呢?並且還對他的便條不加理睬。看來王后對此根本毫不知情。

當他告訴紅衣主教可能被騙了時,紅衣主教儘管已經明白了一切,還是發了假誓,聲稱是自己直接和王后聯繫的,錢也是王后當他的面從她的寫字檯裡拿出來的。

之後,紅衣主教趕緊找來他的朋友卡廖斯特羅。卡廖斯特羅給紅衣主教出了一個在那種情況下並不算壞的主意:“去找國王,把一切都告訴他,乞求他的原諒。”可是主教卻沒照做,他想自己來墊付這筆錢。不過這筆錢的數目實在太大了,為此他還得先賣掉家裡的一些重要東西。

然而時間不等人。珠寶商博梅洱很快找到了王后身邊的侍女坎潘夫人,一切都真相大白。

知道事態嚴重,坎潘夫人立刻把珠寶商的話告訴了瑪麗王后。王后立即召見了這位珠寶商。聽到這麼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瑪麗王后簡直氣瘋了,她從來都沒有密會過那位紅衣主教,更不認識什麼拉·默特·瓦羅亞伯爵夫人。

氣急敗壞的瑪麗王后做了一個草率的決定。在她的一味堅持下,路易十六不聽紅衣主教的辯解,也未進行深入調查就逮捕了紅衣主教。而紅衣主教被捕時,又通知自己的同伴毀掉了他和假王后之間那些不雅的信件。這樣一來,能夠證明瑪麗王后清白的所有對其有利的證據都被毀掉了。

紅衣主教的被捕,猶如一聲驚雷,震動了全國。隨後的幾個星期,全法國人甚至整個歐洲的人都在關注這件事。

時隔不久,女騙子讓娜落網。但那些關鍵性的證據,比如紅衣主教寫給王后的信已經被她燒掉。審訊之時,她否認了一切罪行,把事情都推到紅衣主教及其朋友卡廖斯特羅身上,還有當初被她收買來假扮王后的宮女也被她咬了出來,結果這兩人也被投入了巴士底獄。至於讓娜的丈夫德·拉·默特,此時正在英國倫敦賣他的最後一批鑽石。英國政府對於法國發生的這起尷尬事件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拒絕引渡德·拉·默特回國。

此時,事情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按大臣們的意見,應該把這件事看成一件普通的詐騙案,交由司法部門處理,可是被仇恨衝昏頭腦的瑪麗王后卻堅持把這件事定性為政治事件,要求議會來審判。而那時候的議會一直以來都跟王室針鋒相對。他們對王后的揮霍無度早就心存不滿,這次當然不願錯過這麼一個送上門的報復機會。於是,宮廷被捲進了這場紛爭。滿城都是流言蜚語。有人說,王后揹著國王大肆揮霍民眾的錢財,為了得到一個紅衣主教的阿諛奉承,竟然一直與他保持不體面的書信來往,甚至答應晚上與他約會。有人說,逮捕紅衣主教是因為王室的獨裁。甚至有人認為,王后知道買項鍊的事,要不她幹嘛要燒掉博梅洱寫給她的便條呢?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都是對王室和王后不利的言辭。

結果,憎恨王后的議會以26票贊成,22票反對,取消了對紅衣主教的所有指控,他的朋友卡廖斯特羅和那名假扮王后的宮女也被無罪釋放。而女騙子讓娜也僅僅被判處終身監禁,並在雙肩上烙上小偷這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V。要知道,在那個暴政的時代,偷一個子兒都會被人們吊死,這個女騙子可謂幸運之至。更不可思議的是,她僅僅在牢裡待了幾個月,就買通了一些人逃出了監獄。之後輾轉來到英國,和她的丈夫會了面,風光依舊。

瑪麗王后對騙子讓娜的逃走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反倒是對紅衣主教的無罪釋放感到非常憤怒。在她的壓力下,路易十六將紅衣主教發配到了德·拉·雪茲·迪尤修道院。這件蠢事讓王后與議會及民眾的矛盾再次加劇。從此,瑪麗王后完全失信於人民,將整個波旁王朝拖入了深淵。

"

1789年7月14日,一個永載史冊的歷史時刻,法國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年後,代表封建腐朽勢力的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伴隨法國大革命的深入發展和國外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圍剿,一顆政治明星在法國冉冉升起。法國大革命成就了拿破崙,而“王后項鍊事件”則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正是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徹底地毀掉了法國王后的名聲,使她和她代表的王室遭到了公眾的憎恨。不可思議的是,這一事件居然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路易十六的王后卻因此名聲掃地,並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斷頭臺。而這一切,全是因為一個傳奇的女騙子。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瑪麗·安託娜特王后

王后項鍊事件

1793年12月,法國巴黎一個特別的法庭上,一個頭發花白的蒼老女人正在接受審判。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路易十六的遺孀、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后瑪麗·安託娜特。此時的她雖然只有38歲,但王朝的覆滅、丈夫的被殺等一連串的打擊使她提早衰老。路易十六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了,對瑪麗王后的指控除了與敵人勾結、反革命的陰謀外,還有濫用民眾錢財、揮霍無度。關於濫用民眾錢財一事,法官再次提及了大革命之前轟動全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可是,瑪麗王后再次予以否認。儘管如此,由於民怨極大,法官還是判處了瑪麗王后死刑。

那麼,“王后項鍊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會招致如此大的民怨,以致於瑪麗王后非死不可?拋去其中的政治因素,讓我們還原事件本來的面目。

那個時代,在歐洲各王室的宮廷裡,經常活躍著形形色色的商人,他們向王室兜售自己的商品,以期從王室賺取高額的回報。在路易十六的宮廷裡就活躍著這麼兩位珠寶商,他們的名字叫博梅洱和巴森吉。早在路易十五時期,他們兩人就設計了一條鑲有64萬多顆鑽石、總重量達2800克拉的鑽石項鍊,他們希望路易十五能買下來,可是,這條項鍊的設計品位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路易十五並沒有買他們的項鍊。後來他們找到西班牙王室,結果對方也不願意購買。到了路易十六當政之時,珠寶商博梅洱又向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娜特兜售他那醜陋的項鍊,要價160萬法郎。可王后嫌貴,拒絕購買。也就是說,這條價格不菲但設計品位一般的項鍊在這兩個珠寶商手中捏了十幾年無法出手,幾乎要成為這兩人的雞肋了。可就在這時,突然冒出一位德·拉·默特·瓦羅亞夫人,她自稱是瑪麗王后的座上客,代表王后來購買這條項鍊,由於怕引起民眾非議,王后不方便露面,因此讓紅衣主教做中間人代為付款。喜從天降,這兩位珠寶商高興過頭了,在簽訂購買協議看到了王后的簽名後,還沒收到第一筆貨款就迫不及待把項鍊交了出去。可是,王后不承認購買了這條項鍊,拒絕付款。在沒有調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前,瑪麗王后就擅自做主逮捕了紅衣主教。在她的施壓下,紅衣主教被流放。這一蠻橫愚蠢的做法激起了民怨,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面前,民眾寧願相信法國王后的奢侈放蕩也不願意相信她是無辜的。這就是1785年轟動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王后項鍊事件”。

事實上,瑪麗·安託娜特對所謂的“王后項鍊事件”真的一無所知,就此事而言,她完全是無辜的。可是,正是這個大丑聞徹底地毀掉了她的名聲,使她遭到了公眾的憎恨,最終也成為她的死因之一。

說到底,這一事件不過是一樁徹頭徹尾的騙局,所有參與這起騙局的人都發了大財。而這一切之所以開始,全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傳奇的女騙子——德·拉·默特·瓦羅亞。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傳奇女騙子讓娜·德·瓦羅亞

女騙子的宮廷冒險

德·拉·默特·瓦羅亞,真名讓娜·德·瓦羅亞。在波旁王朝之前,讓娜的先祖瓦羅亞伯爵腓力六世曾繼承法王王位,建立起長達270年的瓦羅亞王朝。因此,讓娜的身世並不簡單。儘管如此,她的家族畢竟沒落了,而且陷入了貧困。小時候的讓娜一度過著清苦的生活,但從她27歲那年嫁給一位名叫馬克·安東尼·德·拉·默特的憲兵軍官後,她的傳奇生涯也就開始了。

讓娜和她的丈夫都是野心勃勃而又做事果斷利落的人,為了實現發財夢,他們來到了法國王室所在地巴黎。在那裡,漂亮迷人的讓娜頻繁地穿梭於法王宮廷中那些上層人物之間,期望他們注意到她這個有瓦羅亞血統的孤兒的悲慘命運,經過不懈努力,夫妻二人得到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認可,被封為德·拉·默特·瓦羅亞伯爵和伯爵夫人。可是他們並不滿足。很快,他們就將目光鎖定在當時赫赫有名的紅衣主教德·洛瀚身上。

這位紅衣主教儘管擁有顯赫的頭銜和宗教地位,但並不遵守清規戒律,喜歡追逐女人。最重要的是,他還很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正是由於這一點,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冒險分子,利用他的輕信和仁慈來斂財。法國大革命前在巴黎上流社會紅極一時的著名的江湖騙子、冒險分子、煉金術士約瑟夫·巴爾勒莫就是其中之一,他化身為卡廖斯特羅伯爵,成為了紅衣主教的好朋友。

拉·默特·瓦羅亞夫婦也不例外,利用大人物的慷慨大方是他們慣用的伎倆,正是利用這種伎倆,這位伯爵當上了國王弟弟的龍騎兵隊長,而伯爵夫人則用她那張能說會道的嘴,編織了一個令紅衣主教很感興趣的謊言。

原來,紅衣主教曾經因為舉止輕浮惹惱瑪麗王后的母親,並因此受到懲罰,之後十多年,一直被路易十六夫婦冷落。而讓娜卻到處散佈說她經常能見到王后,這讓失意的紅衣主教燃起了希望。於是,紅衣主教找到讓娜,希望這位神通廣大的伯爵夫人能在王后面前說一些他的好話。

為了從紅衣主教身上撈到更多的好處,深諳欲擒故縱之道的讓娜先是拒絕,接著是猶豫,最後終於裝模作樣地答應了紅衣主教的請求。過了一段時間,讓娜給紅衣主教帶來一個好消息說,王后鬆動了,希望主教能親自寫信請求原諒。紅衣主教高興地照辦,信由讓娜帶給王后。不久,王后居然給主教回信了,不過語氣依然冷冰冰的,但不管怎麼說,王后還是原諒了紅衣主教。此後,讓娜就成為紅衣主教與王后之間的信使,兩人之間鴻雁傳書持續了3年之久。紅衣主教對這一切絲毫沒有懷疑,因為這正是他一直以來期待的事情。

實際上,所謂王后的信都是由一個名叫馬克·安東尼·雷託·德·維萊特的憲兵寫的,此人是拉·默特·瓦羅亞伯爵的手下,深得伯爵的賞識,後來還成為了讓娜的情人。他們三人狼狽為奸,以王后的名義將可憐的紅衣主教玩弄於股掌之間。

初時,王后給主教的信還是冷冰冰的,後來逐漸變得溫柔了。這讓紅衣主教喜出望外。在這種溫柔陷阱下,王后時不時向紅衣主教要些錢來解決燃眉之急。而紅衣主教居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在許多人眼中,瑪麗王后就是一個大手大腳的人,她總是缺錢。對於紅衣主教而言,王后能向他要錢是他的榮幸。因此,每次這位紅衣主教都是興高采烈地把錢交給讓娜這位王后的中間人,私下裡一遍接一遍地親吻那些所謂的王后來信。

不過時間長了,紅衣主教還是難免會產生疑慮。因為既然王后已經在信中對他表示出極大的好感,可是為何每次當面見她時她卻還是那樣的不屑一顧呢?當他質問讓娜時,讓娜卻另有說辭:“考慮到國王和宮中的其他人,王后還是願意與你保持私下的諒解。”為了彌補這一失誤,膽大包天的女騙子讓娜夥同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謀劃了一次王后與紅衣主教之間的祕密會面。

他們買通了王宮中的一名侍女,根據瑪麗王后的畫像將她扮成瑪麗王后的樣子去凡爾賽宮與紅衣主教見面,並把一朵玫瑰花和一封信交給紅衣主教。1784年8月11日午夜時分,藉助夜幕的掩護,讓娜的騙局再次得逞。紅衣主教把穿著瑪麗王后服裝的女人當成了真的瑪麗王后,激動地跪在王后腳下,親吻著她的裙邊。還沒等“王后”說話,讓娜的同夥兼情人雷託·德·維萊特扮成王后僕人的樣子走過來傳遞消息。有人過來了,王后必須離開。於是,王后順理成章地與紅衣主教見了一面又“迫不得已”地離開了。從此以後,紅衣主教的疑慮完全消失。他和王后又開始了通信。而王后則變本加厲,不停地向紅衣主教索要更多的錢。紅衣主教自然是百依百順。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紅衣主教德·洛瀚

被騙的鑽石項鍊

1784年歲末的最後幾天,當讓娜聽說了宮廷珠寶商博梅洱那條賣不出去的鑽石項鍊的故事後,萌生出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好戲由此上場。

她找到博梅洱和巴森吉,說要看看這條項鍊。那時候,由於讓娜到處宣揚,很多人都知道這位伯爵夫人是王后身邊的人,她來看項鍊,意味著手裡的項鍊馬上要出手了。兩位珠寶商心中無比高興。

看完項鍊,讓娜一句話也沒說,直接就去找紅衣主教,告訴他說王后想買那條項鍊,但國王不同意,因此王后準備偷偷用自己的錢來購買,希望紅衣主教做中間人,出面跟兩位珠寶商談價錢,並促成交易。

紅衣主教再次相信了這位伯爵夫人的話。因為在人們的評價中,瑪麗王后是一個揮霍無度的女人,她的花費比路易十五所有情婦的花費加起來還要多。買個項鍊有什麼奇怪的呢?

1785年1月初,讓娜再次找到博梅洱。她向博梅洱解釋說王后想通過德·洛瀚紅衣主教作為中間人來購買此項鍊。大家就價格達成一致:160萬法郎,貨款在兩年內均分為四次付清,第一筆款在8月1日付。

1月20日,紅衣主教交給博梅洱一封他手寫的協議。上面有讓娜偽造的王后批示:“同意。瑪麗·安託娜特,法國王后。”看到王后的批示,珠寶商再無他慮,把項鍊交給紅衣主教,而紅衣主教又把項鍊乖乖交給了讓娜這位伯爵夫人。之後,讓娜又在所謂的“王后的僕人”雷託·德·維萊特的陪伴下確認這項買賣。雷託帶來了一張便條,上面的筆跡和寫給紅衣主教的信中的筆跡一樣,而且紅衣主教也認出雷託就是和“王后”會面那天晚上出現的男人。一切可能的破綻都被讓娜彌補了,無論是紅衣主教還是珠寶商,都天真地以為瑪麗王后真的購買了那條項鍊。

項鍊到手後,三個騙子把上面64萬7000顆鑽石都拆了下來。有將近8個月的時間,他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些鑽石處理掉。

起初他們想把這些鑽石賣給巴黎的珠寶商。不過在賣的時候出了意外。由於這麼好的鑽石他們居然要價不高,這引起了對方的懷疑,負責售賣鑽石的德·拉·默特被警察抓了,不過由於沒有人報案說丟了鑽石,他又被放了出來。鑑於此教訓,德·拉·默特覺得去英國賣更穩妥些。當他準備以24萬的價錢將其中有損傷的鑽石先賣掉時,意外又發生了。英國的珠寶商懷疑這些鑽石是從一條項鍊上扯下來的,因此通知了法國大使館,他又一次被抓了。不過和上次一樣,由於沒有人報案說丟了項鍊,他又被放了出來。

拿到錢的德·拉·默特回到法國。女騙子讓娜也離開了凡爾賽宮。之後,他們到另一個城市定居下來,過上了奢華的生活。當時沒有人對他們產生任何的懷疑,但騙局還是一點點地浮出了水面。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被審判前的瑪麗王后

無可挽回的名聲

時隔一個月後,珠寶商博梅洱發現有點不對勁了:既然王后買了項鍊,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不佩戴呢?1785年7月12日,博梅洱趁著給王后送珠寶的機會,交給王后一張便條,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可是,瑪麗王后並沒有明白其中的含義,最要命的是,她居然把這張足以證明自己清白的便條給燒掉了。

時間到了8月1日,按照協議,該是瑪麗王后支付首期款的日子了。可是,博梅洱並沒有等來那筆期盼已久的40萬法郎,卻等來了紅衣主教的延期付款通知。紅衣主教把3萬5000法郎的延遲利息交給了博梅洱,答應他在10月1日付70萬。可是,博梅洱已經不能等了,因為他已經把錢都付給供貨商,如果不能馬上拿到錢,他就得破產。這個時候,博梅洱已經猜到了一切:王后根本就沒有購買自己的項鍊,要不她買了以後怎麼從來不戴呢?並且還對他的便條不加理睬。看來王后對此根本毫不知情。

當他告訴紅衣主教可能被騙了時,紅衣主教儘管已經明白了一切,還是發了假誓,聲稱是自己直接和王后聯繫的,錢也是王后當他的面從她的寫字檯裡拿出來的。

之後,紅衣主教趕緊找來他的朋友卡廖斯特羅。卡廖斯特羅給紅衣主教出了一個在那種情況下並不算壞的主意:“去找國王,把一切都告訴他,乞求他的原諒。”可是主教卻沒照做,他想自己來墊付這筆錢。不過這筆錢的數目實在太大了,為此他還得先賣掉家裡的一些重要東西。

然而時間不等人。珠寶商博梅洱很快找到了王后身邊的侍女坎潘夫人,一切都真相大白。

知道事態嚴重,坎潘夫人立刻把珠寶商的話告訴了瑪麗王后。王后立即召見了這位珠寶商。聽到這麼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瑪麗王后簡直氣瘋了,她從來都沒有密會過那位紅衣主教,更不認識什麼拉·默特·瓦羅亞伯爵夫人。

氣急敗壞的瑪麗王后做了一個草率的決定。在她的一味堅持下,路易十六不聽紅衣主教的辯解,也未進行深入調查就逮捕了紅衣主教。而紅衣主教被捕時,又通知自己的同伴毀掉了他和假王后之間那些不雅的信件。這樣一來,能夠證明瑪麗王后清白的所有對其有利的證據都被毀掉了。

紅衣主教的被捕,猶如一聲驚雷,震動了全國。隨後的幾個星期,全法國人甚至整個歐洲的人都在關注這件事。

時隔不久,女騙子讓娜落網。但那些關鍵性的證據,比如紅衣主教寫給王后的信已經被她燒掉。審訊之時,她否認了一切罪行,把事情都推到紅衣主教及其朋友卡廖斯特羅身上,還有當初被她收買來假扮王后的宮女也被她咬了出來,結果這兩人也被投入了巴士底獄。至於讓娜的丈夫德·拉·默特,此時正在英國倫敦賣他的最後一批鑽石。英國政府對於法國發生的這起尷尬事件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拒絕引渡德·拉·默特回國。

此時,事情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按大臣們的意見,應該把這件事看成一件普通的詐騙案,交由司法部門處理,可是被仇恨衝昏頭腦的瑪麗王后卻堅持把這件事定性為政治事件,要求議會來審判。而那時候的議會一直以來都跟王室針鋒相對。他們對王后的揮霍無度早就心存不滿,這次當然不願錯過這麼一個送上門的報復機會。於是,宮廷被捲進了這場紛爭。滿城都是流言蜚語。有人說,王后揹著國王大肆揮霍民眾的錢財,為了得到一個紅衣主教的阿諛奉承,竟然一直與他保持不體面的書信來往,甚至答應晚上與他約會。有人說,逮捕紅衣主教是因為王室的獨裁。甚至有人認為,王后知道買項鍊的事,要不她幹嘛要燒掉博梅洱寫給她的便條呢?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都是對王室和王后不利的言辭。

結果,憎恨王后的議會以26票贊成,22票反對,取消了對紅衣主教的所有指控,他的朋友卡廖斯特羅和那名假扮王后的宮女也被無罪釋放。而女騙子讓娜也僅僅被判處終身監禁,並在雙肩上烙上小偷這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V。要知道,在那個暴政的時代,偷一個子兒都會被人們吊死,這個女騙子可謂幸運之至。更不可思議的是,她僅僅在牢裡待了幾個月,就買通了一些人逃出了監獄。之後輾轉來到英國,和她的丈夫會了面,風光依舊。

瑪麗王后對騙子讓娜的逃走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反倒是對紅衣主教的無罪釋放感到非常憤怒。在她的壓力下,路易十六將紅衣主教發配到了德·拉·雪茲·迪尤修道院。這件蠢事讓王后與議會及民眾的矛盾再次加劇。從此,瑪麗王后完全失信於人民,將整個波旁王朝拖入了深淵。

將王后推上斷頭臺的女騙子,吹響法國大革命序曲的大騙局

瑪麗王后被推上斷頭臺

“項鍊事件是法國大革命的序曲。”法國大革命初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米拉波的這句話深得後來歷史學家們的贊同。4年後,摧枯拉朽的法國大革命爆發,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瑪麗王后徹底被人民唾棄,被推上了斷頭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