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和法國集中2萬軍隊,從大沽口登陸,並在八里橋大敗清軍主力。隨後,英法聯軍長驅直入,佔領了北京,這是中國首都第一次被來自海上的敵人攻佔。而此前誓言“君子死社稷”的咸豐皇帝,卻倉皇帶著兩宮皇后逃亡熱河,留下京城數十萬百姓遭受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荼毒。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為了報復咸豐皇帝對英法使節的扣押,英法聯軍首先搶掠了圓明園,無數珍寶被敵人掠走。其後,英國大使額爾金建議焚燬圓明園,他希望以此為藉口要挾中國接受英法兩國制定的不平等條約。對此,法國軍事指揮官蒙託邦將軍卻表示了反對。

作為一個來自藝術國度的將軍,蒙託邦將軍認為圓明園乃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他曾在給法皇拿破崙三世的信件中寫道:

我沒有辦法向您描述這裡的建築有多麼壯美… … 這裡有成排的寶塔, 內部安置著金、銀或銅鑄的神像。其中一尊佛像高達70 英尺, 其他的神像也毫不遜色。還有花園、湖泊, 白色大理石建築上堆積著奇珍, 屋頂覆蓋著各色璀璨奪目的瓦片。更不用說那美麗的田園風光……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除了蒙託邦以外,部分法國士兵也認為,圓明園之壯美,足以與本國的凡爾賽宮相比。甚至將圓明園裡的珍寶與《一千零一夜》中的場景相提並論。

雖然法國人表面上對英國人的建議表示了反對,但當英國人率先焚燬圓明園時,按捺不住貪慾的法國士兵也加入了焚燒與劫掠。就這樣,壯美的圓明園化為一片廢墟,而園內數不盡的珍寶,也成為了侵略者的戰利品。很顯然,蒙託邦等法國人對焚燒圓明園欲拒還迎的態度,不過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1861年2月,法軍滿載圓明園的珍寶返還巴黎,並將之獻給了拿破崙三世。隨後,這些珍寶被放置杜伊勒裡宮,供公眾參觀了兩個月。對於圓明園的焚燬,法國人流露出極為複雜的態度。

以法國漢學家紀堯姆· 鮑狄埃為例。一方面,他認為焚燬圓明園是不道德的,他曾表示:拿破崙戰敗後, 如果聯軍洗劫、燒燬了聖克魯、凡爾賽、楓丹白露等宮殿與博物館, 我們肯定認為那是不道德的。

另一方面,他只是認為任何戰爭行為, 不論正義與否, 都會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因此圓明園被焚燬的結局,是很難避免的。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同樣表現出複雜態度的還有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當圓明園珍寶被運到巴黎後,雨果收購了大量瓷器和絲綢。而令人諷刺的是,收購贓物的雨果卻對火燒圓明園事件表現出了“極端的憤怒”。他曾說:“對圓明園的洗劫與破壞, 是滔天罪行, 而犯下這滔天罪行的就是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強盜。”

在焚燬圓明園方面,法國人確實表現出了相當矛盾的情緒。一方面,他們認為毀滅藝術珍品的行為是一種極端的犯罪;但另一方面,他們卻抵擋不住珍寶的誘惑,最終還是明知故犯,扔出了罪惡的火把。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圓明園被燒燬後,法國人僅有的那點愧疚很快便消失無蹤,畢竟法國入侵的國家實在太多,破壞、搶奪的藝術珍品可謂不計其數,圓明園不過是其中一個。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圓明園的焚燬卻是慘烈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國恥。

誠然,圓明園是封建帝王休憩、遊玩之所,然而園中的建築、畫卷、珍寶卻凝聚著中國人數百年的血汗、智慧以及創造力。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只要想到百年來被欺凌的歷史,圓明園便會自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而近代歷史的課本上,圓明園“大水法”的廢墟總會被印在封面上。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圓明園被焚燒是一件多麼痛苦、多麼恥辱的事情。數百年的歷史被付之一炬,這是對中國人記憶的褻瀆,不僅是對中國人的犯罪,也是對全人類的犯罪!

今年是圓明園被焚燬的159週年,而火燒圓明園的發起者——法蘭西也遭受了國寶被焚燬的切膚之痛。就在昨天,有800年曆史、承載著人類無數記憶的巴黎聖母院遭受了史無前例的火災,多少記憶隨著這場烈火化為灰燼。當筆者親眼目睹聖母院尖塔的倒塌,在惋惜之餘,竟不禁感受到了一陣切膚之痛。因為這種惋惜和痛苦,源於筆者內心最深處的記憶——火燒圓明園。

160年前,此國參與焚燬圓明園,如今也嚐到國寶被燒燬的切膚之痛

出於同理心,我並不會對法國人幸災樂禍,否則又和160年前的那些強盜有什麼分別。但筆者也希望法國人也會有所反思,當他們痛苦於國寶被燒燬的同時,是否會回憶起至今仍是一片廢墟的圓明園。如今,巴黎聖母院的烈火已經被撲滅,而圓明園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