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反思“黃背心”:這種“絕望感”,已經很熟悉

法國 政治 亞當 瑪麗安娜 民主 觀察者網 2018-12-06

【編譯/觀察者網史雨軒】

美國《華盛頓郵報》12月4日發表專欄文章,文章介紹了“黃背心”運動的根源,認為“黃背心”本質觸及了法國民眾心底的不滿情緒,法國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現狀助長抗議。

文章稱,藉助這場危機,法國左右翼政黨都對馬克龍展開政治攻擊,反建制運動出身的馬克龍遭遇反建制挫折。

文章最終總結,法國社會裂縫不斷擴大,地方各省公民的後工業時代絕望感根深蒂固,美國、英國等西方民主國家國民已經很熟悉這種感覺,而政客們並沒有辦法彌合社會分歧。

美媒反思“黃背心”:這種“絕望感”,已經很熟悉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華盛頓郵報:馬克龍,四面楚歌的政客

《華盛頓郵報》文章認為,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一向喜歡對世界展示溫和的中間派政治立場,表現自己能夠抵擋極端主義侵襲。

但在法國國內,如今的馬克龍卻是一個四面楚歌的政客(he’s a politician under siege),面臨被日益增長叛亂壓倒的風險。

12月2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G20峰會結束,因為連續三週法國各地爆發激烈抗議活動,馬克龍被迫返回法國。

在巴黎,這場抗議達到了巔峰,數十輛汽車被燒燬,街壘路障的殘骸遍佈巴黎各條大道,警察面對抗議者使用了催淚瓦斯,碎玻璃和破窗遍佈全城,凱旋門博物館也被打砸搶。

據統計法國全國至少有260人受傷,其中巴黎就有133人受傷。

美媒反思“黃背心”:這種“絕望感”,已經很熟悉

凱旋門博物館入口的法蘭西共和國的象徵的瑪麗安雕像也被破壞(圖片來源:推特@Revolutions19e)

“黃背心”運動的根源

這場騷亂被稱為“黃背心”,黃色背心是法國司機在遇到路邊緊急狀況時,必須身著的反光夾克。

因法國氣候變化的部分承諾,馬克龍打算上漲柴油價格,還要設立新汽油稅,這是“黃背心”最初的憤怒根源。

目前法國面臨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這場抗議觸及了法國民眾心底的不滿情緒,民眾呼籲建立覆蓋更廣的社會保障體系。

據法國媒體《法蘭西24》12月2日報道,除巴黎外,法國其他地方也發生了騷亂,從東北部的梅齊埃爾到西部的南特、還有南部港口城市馬賽。

因為12月1日的暴力事件,法國政府考慮進入全國緊急狀態,這將允許警察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進行突襲,並可以將嫌疑人拘留數天。

《華盛頓郵報》記者詹姆斯·麥考利(James McAuley)在法瑞邊境貝桑鬆市採訪時,當地人認為新汽油稅會對生計造成極大打擊。

當地人說,“我們住在山坡上,沒有公交或火車帶我們外出,我們需要汽車。”

《紐約時報》記者亞當·諾西特認為,“不僅是極端貧困,法國小城市和村莊也對‘另一個法國’心存不滿,哪怕這裡遠離巴黎”

扶貧顧問尼爾斯·普萊奈爾對麥考利說,“這些沒有未來的地區中,後工業時代的絕望感侵蝕著中產階級和勞工,他們是2008年經濟危機後法國政府削減預算的首要受害者。”

普萊奈爾還補充說,“一名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告訴我,她不能留在家鄉,因為在家鄉什麼都沒有。”

美媒反思“黃背心”:這種“絕望感”,已經很熟悉

法國自2004年以來的失業率統計情況(圖片來源:Dares)

馬克龍遭遇政治危機

《華盛頓郵報》文章稱,馬克龍的對手們抓住了這次騷亂機會對他展開政治攻擊。

法國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將“黃馬甲”抗議與1968年爆發的5月風暴相提並論。

梅朗雄在採訪時表示,“現在我們的處境接近叛亂,在法國史上類似1968革命,每件事都應該用更宏觀視角對待。”

此前落選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袖,瑪琳·勒龐呼籲解散國民議會,重新大選,法國內政部長則指責勒龐煽動了巴黎的暴力騷亂。

文章認為,雖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不會垮臺,但抗議證明了馬克龍遭遇反建制傾向挫折,此前正是同樣的反建制傾向讓馬克龍作為政治局外人上臺。

馬克龍領導的“共和前進!”黨最初也是一個反建制政黨,曾是傳統政黨反對人群的庇護所,最終參加大選上臺。

除了汽油稅外,馬克龍還努力推行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他聲稱改革將振興法國經濟。

但法國國民對馬克龍專橫的執政風格感到不滿,認為馬克龍治國只能代表生活舒適的城市精英階層利益。

(The cracks that are widening in France — and the postindustrial despair entrenched in the provinces — would seem familiar to Americans, Britons and other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So, too, would the inability of politicians to bridge the divides.)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