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二戰 日本 軍事歷史 毒品 與毒品的戰爭 與毒品的戰爭 2017-08-19

72年前的8月15日,一直妄想全面佔領中國的日本侵略者,正式向全世界人民宣佈無條件投降。這一刻,四萬萬中國同胞沸騰了,紛紛湧上街頭歡呼流淚,相互擁抱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他們拿出鑼鼓、喇叭、鈴鐺,甚至臉盆、桶子,凡是能發出聲響的,都用力敲打,彷彿要將心中這麼多年的悲慟宣洩而空。

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日本投降書

72年後的8月14日,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這是一部講述一群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的倖存老人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她們在歷史上被施暴者安上了一個屈辱的名字-“慰安婦”。無論是你瞭解或不是瞭解,請支持一下這部電影,記住這一段民族的屈辱史。

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二十二海報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我想給大家講述一下日本這個國家,在另一場戰爭上的表現,即與毒品的戰爭。這不再是國與國之間仇恨戰爭,而是一場關乎人類生存的戰爭,而對手則是對人類社會具有極強毀滅性的毒品。在這場與毒品的戰爭中,日本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看完此文,相信大家都會有答案。

眾所周知,冰毒的主要成分就是苯丙胺類物質,這種物質於1887年,由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 在德國柏林首次合成。差不多同一時期,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也從麻黃素中結晶提取出了苯丙胺。

最開始苯丙胺是用於治療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並抑制食慾,時至今仍有治療肥胖症的非法藥物中含有苯丙胺類成分。時間到了1919年(也有說1917年),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也有說緒方章)通過對苯丙胺進一步研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

1936年,德國醫學科學家邁耳首次發表論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勞以及提高連續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世界各國尤其是軍方的關注,讓正處於二戰的各國政府動起了歪念。

很快,軸心國的德國、日本,將其用於提升士兵的士氣和耐久力,由此甲基苯丙胺正式被列為軍需藥品。日本還在朝鮮等地建立製藥工廠,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二戰期間,德軍在炎熱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為興奮劑以增加其作戰效率,另外在太平洋戰場和蘇聯斯大林格勒等戰場中,日本和德國軍隊士兵就是依靠這種藥物保持不同尋常的戰鬥力。

據史料記載,日美之間發生的沖繩島戰鬥中,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敢死隊員,也稱自殺性飛機隊,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後駕著戰機亢奮地衝向美國艦隊。因此甲基苯丙胺又被日本士兵稱為“貓目錠”、“突擊錠”或“空擊錠”。

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神風敢死隊

儘管服用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可以使軍人在連續作戰中不會感到疲勞和恐懼,但研究人員始終無法減少或消除其的巨大副作用,即長期吸食者會出現精神偏執,行為舉止咄咄逼人,並引發反社會及性暴力傾向。

軍隊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直接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讓士兵們陷入更加瘋狂的精神狀態,甚至在殺戮中得到快感,做出各種人神共憤的罪行。儘管如此,日本帝國主義迫於戰場壓力,選擇無視甲基苯丙胺的副作用,喪心病狂的大批量製造苯丙胺類興奮劑,以軍需品的名義配給軍隊,投入到侵略戰爭中。

戰場上許多日本士兵由於過量吸食,出現各類精神症狀,如妄想、多疑、暴躁等,更是將人性中最殘忍暴力的一面撕扯出來曝晒於光天化日之下。日本軍隊像一頭髮瘋的野獸,對敵國的軍民進行無差別的屠殺。

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軍民無差別屠殺

因為冰毒對吸食者自身的傷害巨大,二戰時期有許多日本兵並非死於戰爭而死於服用毒品。當然,縱觀整個二戰,使用甲基苯丙胺興奮劑,並不是軸心國的專利。美國軍方在獲知德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國軍隊動態後,也很快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據史資記載,二戰中,美國軍隊至少使用過200萬片甲基苯丙胺。

二戰結束後,相當於亡國的日本國民心態極為複雜,與清朝末年民眾吸食鴉片一樣,急需一種外部的力量來麻醉自己神。日本便將時作為曾經軍需品囤積,又被稱為“覺醒劑”的苯丙胺藥物以片劑或針劑的方式在國內各藥店和雜貨店出售,價格極其便宜。

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國民,一方面陷入舉國上下極具挫敗和悲觀意識中,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精力搞戰後建設,恨不得一天24小時忙碌工作,忘卻一切。而覺醒劑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還能在其精神上有一種被麻醉的欣快和鬆馳感,一付覺醒劑無意中撐起了負重累累的戰後的日本,成為那個時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撫慰劑。

據資料記載,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覺醒劑的民眾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成癮者達55萬人。另有史料稱,那個期間日本有5%—10%,相當於300萬的民眾,都在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這被稱為日本毒品濫用的第一次高峰,其主要吸食主體為成年男性。

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戰後日本人民

到了1946年至1950年期間,日本國內的刑事案件、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這無疑就是吸食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巨大副作用,這一切引起了法學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注意。

日本政府組成了專門的調查組,最終得出結論,覺醒劑不能再使用了,必須給予取締。於是,1951年,日本政府頒佈了《覺醒劑取締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產和銷售。覺醒劑在日本沉寂了近20年。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販將鹽酸取代硫酸進行固體加工,無意中製造出如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甲基苯丙胺,毒販們將這樣的晶狀物叫做“ice”,其性狀為純白色晶體,晶瑩剔透,外觀似冰,被吸、販毒者也稱之為“冰”,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冰毒”。

與之前的作為興奮劑作用的不同,“冰”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更具有極強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劇烈,更易成癮。很快,這種製毒技術被日本毒販們傳播到世界各地。與此同時,毒販們還發明類似吸水煙的方式吸食冰毒,這種新的吸食方法,更容易導致冰毒在普通人群中的擴散,以至於形成了全世界範圍的冰毒濫用。

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瞭禍害至今的新毒王-冰毒

冰毒以及吸食工具

此時的日本國內,由於經濟的復甦和騰飛,其國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新的變化。在解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後,放下那根緊繃了20年的弦,日本一些民眾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覺醒劑之後的新產品冰毒的出現,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精神體驗和自我陶醉方式。

而在日本國內的青少年,由於多數是在戰後成長起,其生活方式變成追求時尚、新潮,講究個人享受。與上一代不同,他們吸食冰毒為了獲得精神欣快感和追求刺激的感受。至此整個日本國內吸毒群體成分不再單一,不但中壯年人成為吸毒的主要群體,青少年和女性吸毒者的數字也開始攀升。

儘管自1951年起,日本政府頒佈了《覺醒劑取締法》,嚴禁吸毒,但由於日本有吸食覺醒劑的歷史,新一代覺醒劑問世,使得日本又一次爆發甲基苯丙胺的濫用高峰。而同一時期,全球範圍內更流行的毒品是海洛因,並未意識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經在日本誕生。

日本毒販掌握著生產冰毒的關鍵技術,但遭到日本政府的嚴厲打擊,這些毒販只得紛紛跑到境外建立地下毒品加工廠,而最近的地方就是一海之隔的韓國。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日本毒販就派人到韓國找合作者,籌謀在韓國設立毒品加工廠。

最初雙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在韓國製作,回銷日本,但結果是,到70年代末期,冰毒也開始在韓國蔓延。在70年代初,韓國在冊的吸毒人數尚不足百人,但1988年,在冊吸毒人數已到3320人。日本的“技術性”輸入引發了韓國的毒品濫用問題。

日本毒販的製毒技術輸出,讓原本只在本國氾濫的冰毒開始在周邊國家傳播開來,除已遭“技術性”侵害的韓國,沿海的菲律賓、中國臺灣等地區也開始濫用成災。作為冰毒製造的源頭國家日本,其身份由冰毒製造國變成純粹的冰毒消費國。

這種以製毒技術為輸出的漸次傳遞,形成了有特色的“跨國色彩”。這條國際線路為日本—韓國(70年代)—中國臺灣、香港(80年代)—菲律賓與中國大陸(90年代),最後在世界各國蔓延,並迅速打敗海洛因,成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時間到了1992年5月,在我國廣東省的一次緝毒行動中,警察查獲一個毒品加工工廠,與以往不同的是,毒品工廠加工的並不是傳統毒品中的海洛因,而是一種全新合成毒品-冰毒。這個事件標誌著新型合成毒品的製作開始在我國出現,至此中國也遭冰毒全面入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