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聲音解析,你的HIFI音響設備就能6666666!

耳機 Hifi 音樂 樂器 LEOwhale雷鯨 LEOwhale雷鯨 2017-10-02

讀懂了聲音解析,你的HIFI音響設備就能6666666!

電視有解析力,攝像機有解析力,同樣隨身聽也有解析力。所謂聲音解析力就是對聲音的還原能力。這一點對高壓縮音樂格式的播放器( 如mp3)尤其重要。高的解析力,能夠把音樂最細微,最複雜的地方清晰地再現出來。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麼感受呢?其實越好的器材,聲音密度相對越高,好比數碼解碼的取樣頻率一般,取樣頻率越高還原度越強。密度不同於取樣頻率的是後者可以用數字表達線性之優越性,而前者只能從音樂重放中意會,還要有豐富的聆聽經驗。如小提琴協奏曲中,那琴絃相交磨擦時的質感,以及多支小提琴上弦時所併發的量感,另外從輕聲拉弦的技巧演譯中仍能刻畫出小提琴的輪廓,都在顯示聲音密度的多少,重放其他音樂也然,越高級的器材還原度越高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麼好處呢?

聲音的透明感

透明感給第一個反應就是有穿透能力,清晰自然悅耳。有些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只要是有豐富經驗的人一定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是聲音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餘各項的判定。其實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祇能單單表現清楚而已。如果能夠達到「清楚又柔和」,那麼該件器材的價值恐怕也不低了。

讀懂了聲音解析,你的HIFI音響設備就能6666666!

層次感

年輕時說話的聲音,有層次感,尤其未成年以前。隨著年齡增長,層次感就越來越少了。比如聽小孩說話和老年人說話,感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就是層次感。層次感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你感覺聽的音樂不是糊在一起,感覺丁是丁卯是卯,不同聲音的層次分明,差別明顯。音響也是一樣,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

聲音的定位感

人們經常藉助聽覺來判定發音物體的位置。聲音定位在人和動物的日常生活中著重要意義。例如,當你獨自行走時,突然聽到一個響聲.你會想到這個聲音什麼意思,對你有無威脅,它來自何方等等。確定聲音的方向和距離需要比較來自兩耳信息,雖然你會很快作比判斷和反應,但聲音定位過程是聽覺系統複雜綜合的功能。而我們說的聲音的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裡」。聚焦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會導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舉一個例子:夏天很熱時,柏油路上會冒氣。此時如果您走在路上,就會覺得物體的影像會飄。這就像我們音場內樂器定位會飄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鏡,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體表現。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如強度差、時間差、音色差、位相差等因素。我們不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的要求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裡,不該動的時候就不要動,不該亂的時候就不能亂。

聲音的呼吸感,對比度,解析度

所謂的質感,就是說量不一定大,但是很有味道,和彈性差不多,不會像在表現比較震撼的低頻的時候有爆破的,撕裂的聲音,而是能夠處理得當,像橡皮球反彈自如,而不像被調到地上後出現裂痕的樣子。彈性與質感一半構成正比,但也不完全。

說到量感,低頻量感多指的是你的耳朵周圍充滿著base聲音,如果量感太足的話,可能彈性不佳或者覆蓋了高頻即人聲最亮麗的部分。下潛深一般指的是聲場,下潛越深,聲場感覺更寬,更廣,但這隻針對於部分音樂類型。對於中高音談的是延伸感,延伸感好是指很有空間感,就是所謂的立體聲。

如果喜歡聽搖滾,hiphop,rap之類的,就該選低頻比較強勁,即下潛深,量感足耳機,彈性可略不計。聽流行,古典,RB之類的,就幹選中高音強項的耳機(低頻也有,但不是特點)即三頻均衡的,強調人聲亮麗,但也不失聲場,相對低頻型耳機不足的就是量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