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快弓的顆粒感,才不是高速度就能實現的!

二胡 樂器 音樂 揚琴 藝術 琵琶 技術 視覺藝術 快速學樂器 2019-04-24

快弓是二胡的基本功之一,是二胡演奏中難度較高的技法,也是大家練習二胡的一道難關。我們聊到二胡快弓,就會經常聊到顆粒感,但是關於快弓顆粒感的講解又非常的少。

今天我來聊一聊二胡快弓的顆粒感,很多人一聽到二胡運用的快弓就以顆粒感評論,至於什麼是顆粒感,部分人還不是很清晰,那麼快弓顆粒感到底是什麼?它的特徵又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該如何的演奏出優質的快弓顆粒感?所以我就從顆粒感的概念講到演奏方式,先理解二胡快弓的顆粒性,這樣會從本質上理解二胡顆粒感演奏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在演奏二胡的當中,更好的掌握二胡演奏時顆粒感的效果。

一、二胡快弓顆粒性的概念

顆粒感是指拉奏快弓時拉絃樂器的效果,給人一種清晰的顆粒感,就像鑲嵌在一起的珍珠一樣,大珠小珠落玉盤。

一般來說,當我們演奏快速弓時,我們必須拉出乾淨整潔的聲音,清晰飽滿的音質,時值均等,並且在不顯示痕跡的情況下換把換弦,並且具有粒度。什麼是清楚和飽滿的?這意味著有力量,弦緊,聲音強而不漂浮;什麼是乾淨的?這意味著雙手有高度的合作,不要拖拉;所謂的時值均等與沒有痕跡是指運弓擦弦的距離和左手的技術要求。舊教科書描述過如上所述的快弓。然而,很難指出快速弓的特點和形態,因此便有人提出了“顆粒性”或“顆粒感”這一形象的詞。

雖然沒有明確的快速弓形粒度定義,但顆粒性或顆粒感的形象表達反映了快弓的特徵。根據這個特徵我們所說的顆粒性,便是快弓的發音,每個音符都像“顆粒”一樣,一顆顆、一粒粒似的結實、清楚、利落,而且每一粒的大小都一樣。這樣說簡要概括了快弓的聲音特徵,因此它被所有人慢慢接受,並且很快得到了所有專業人士的認可。然後,許多專家將粗粒度和顆粒感寫入教科書,並在技術方面提出了這一要求。許多同行也使用粒度作為測量二胡快弓的性能的標準之一。讓我進一步談談顆粒感的特性。

根據以上所述,我認為快弓粒度的含義可以定義如下:顆粒性是快弓的一個形象描述,它形象的反映出快弓的音型特徵,是衡量二胡快弓演奏質量的一個標準。

二胡快弓的顆粒感,才不是高速度就能實現的!


二、二胡快弓顆粒性的特徵

下面說一說快弓的顆粒感。我們現在應該可以理解,所謂顆粒感並不是一種定量的硬指標,而是一種定性的主觀感知。比如彈撥樂器琵琶的樂音,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盤”;再比如擊打樂器裡揚琴的樂音,就像崩豆跳蕩。這些有很明顯的顆粒性。但當把顆粒性在二胡上運用起來的時候,它的特殊性就和其他樂器有很大區別,這裡面的顆粒性並不是一回事。主要是彈撥樂、擊打樂的顆粒性,他們是彈出來的、打出來的樂感;今天我們所講二胡的顆粒性卻是拉的,他們是弓與弦摩擦出來的。還有彈撥和擊打樂器的顆粒感是單體的小顆粒,他們兩個音符之間是斷裂開的,他們聲音的特徵是點狀,波形呈現出尖柱形。但是二胡快弓的顆粒感是塊狀的連續的顆粒,它的首尾是相連接的。它的樂音並不是球狀、棗核狀,它是一條線段,兩個樂音之間是線段與線段的緊緊連接。就算是速度很快的快弓聽起來任然像點狀,可是我們把這個放大後,它一樣只是很小的線段。因為快弓音質的形成靠的是弓毛和琴絃之間摩擦的時間與距離,即使弓毛在二胡琴絃上的走距不到1cm,但它一樣是個線段卻不是大家以為的點。按照這樣說來,二胡快弓是線與線之間的連接,可是我們為啥要一再強調顆粒感呢?這就是提出快弓顆粒性這個詞的人厲害的地方。顆粒感既可以利用顆粒之感表明了快弓的質感,也讓我們知道把快弓既短又促的線段,拉成塊狀和大顆粒音質的形狀。塊狀的大顆粒裡面的銜接不能有空隙,要做到無縫連接,按照這個標準來提升快弓的高水平和高質量。這是二胡等弓弦樂器所獨有的特點,這也是二胡快弓與跳弓的差別。

二胡快弓的質感。質感是使用藝術手段來體現出不同物質的特質。繪畫用的是顏色,拍攝則用光的層次來體現物質的質感。這些都是視覺藝術。而二胡是聽覺藝術,是用樂器聲響來表達樂曲的情感 和境地。為加深對快弓特色的瞭解,我引進質感這一概念,來表達二胡快弓聲響的特徵。二胡樂音的質感,要靠不同的技法來體現。快弓聲響的質感,要用快弓技法去展現。而快弓的質感是以顆粒性為 本質特徵的。下面咱們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第一、樂音的顆粒性,是快弓質感的內在特徵,也是快弓質感的中心。顆粒性表達了快弓音質的特性,每個音符像顆粒那樣堅硬,豐滿,明快。藉此說明快弓聲響的質地是密而不虛,硬而不粘,剛 而不柔,明而不澀。這是快弓在聽覺上給人的一種感觸。第二,時值的均衡性,是快弓質感的外在特徵。快弓奏出的音符,是快弓的技能產品。時值的平等,是快弓產品規範性、一致性的特色。它是靠 左右手對動作時間嚴格的操控來實現的。不論音程的凹凸,不管聲響的粗細,每個音符的長短必須堅持整齊劃一,時值平等,讓人聽起來感到快弓的組織是嚴密的,整齊的,是訓練有素的,快弓的每個 產品都是符合規定的。第三,音符的連貫性,是快弓質感的整體特徵。快弓是弓弦樂器的產物,必然會體現出弓弦樂器獨有的特色。快弓的發音是弓和絃摩擦的成果,不管是推仍是拉,弓與弦一直張貼 在一起,從不分 離。因此奏出的每個音符都是首尾相接,緊密相連,不容有一點點的空隙。琵琶彈的再快,揚琴打的再密,每個動作,音符之間總會有空隙。二胡快弓依照旋律的崎嶇,像活動的水,趁熱打鐵。綜上所 述,這就是二胡快弓聲響的質感,是區別於其他樂器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別於二胡其他技法的獨有的特徵。

同屬弓弦樂器的小提琴,它的快弓質感與二胡快弓的質感也是不相同的,除去樂器結構、發聲材料、音色的不同,在左右手的演奏技巧上也有很大差異。這些都形成了它們樂音不同的質感特色。 無指板的二胡在力度的操控上,在換把換弦上,雖然比小提琴更難以把握,但也給二胡技法的創新預留了更大的空間。聽答應先生演奏的《野蜂飛舞》,那段內弦低音區的快速的6666,加大了力度,增 加了彈性張力,聽起來猶如一群野蜂從你面前一閃而過的感覺。隨著旋律凹凸的崎嶇,加上強弱的操控,那種頻率凹凸隨速度、距離改變的“多普勒”效應就像發作在你身邊。這種如此逼真的聲響的質 感,只有二胡才幹體現出來。

快弓的流動感。快弓造就了音符快速流動的感覺,可以模仿風吹,可以模仿流水。彈撥樂的連續性,是把一顆顆圓形的珠子穿起來的感覺;快弓的連續性,是把塊狀顆粒緊密粘接起來的鏈條。這 種活動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體現了兩種樂器音型的不同特徵。快弓的活動性是在快弓顆粒性的基礎上形成的,帶有快弓質感的聲響顏色。其弓速越快,活動感越強,好像行雲流水般的流通。快弓的這一特色,增強了二胡的體現力和感染力。一些有特色的樂曲,為二胡快弓的活動性特徵提供了展現的空間。例如,《戰馬奔騰》中大段的快速的旋律,把一群快馬飛馳、高速運動的場景體現的淋漓 盡致。用二胡演奏的《野蜂飛舞》,把一團黃蜂忽遠忽近、忽上忽下、翻飛掠過的情形,體現的惟妙惟肖。快弓的活動性特色,還可以製造出嚴重、火熱、恐懼、不安靖的氣氛。二胡快弓技能的開展, 徹底改變了過去人 們以為二胡只合適體現憂傷、哀愁的形象,然後提升了二胡的體現力,並推動了二胡高難度技巧的創新與開展,使二胡的音樂國際更加五光十色。

二胡快弓的顆粒感,才不是高速度就能實現的!


三、二胡快弓顆粒性形成的要素

前面說過快弓是是具有高難度的二胡演奏技巧,那麼高在何處,難又在那裡呢?小編認為快弓的高與難還是在於顆粒性。雖然我們的出弓利索,音質飽滿,按弦也靈活,但不具有顆粒性,這樣就缺乏了快弓的質感,就不是高質量的快弓演奏。我們所說的顆粒性的構成,它至少有三個要素。其一是擦弦度,弓毛要死死的咬住琴絃,就好像粘在琴絃上,這樣才可以增大摩擦力。只要這樣,二胡發出的聲響才會健壯、硬朗、清晰。這是構成顆粒性的先決條件。部分人拉快弓的聲響既不實又不硬,沒有我們常說的音頭的感覺,所以就無顆粒性,關鍵點就是擦弦力度不夠。內弦與外弦的擦弦度同樣也要一致,這樣二胡發出的聲響也不會聽出力度的差別。

有時候我們需要拉輕盈的快弓,可是擦弦的原則性時不變的,顆粒性的感覺也是不可以變的。我們可以把二胡擦弦點從中弓往弓尖方向移動,加強右手對運弓的操控。其二是兩手的合作十分關鍵。除右手的運弓,左手對顆粒性的構成亦有至關重要的效果。有關專家稱快弓的兩手合作為兩點對齊。即一個音符右手擦弦的起停時刻點,與左手指按弦的起落時刻點,要準確地同步和對齊,不能有一絲一毫地錯位。原因是速度是二胡快弓的第一要素,快弓最少也要120拍的速度,較高的快弓可達180拍。假如按每分鐘180拍核算,一秒鐘要奏3拍,1拍只要1/3秒的時刻。每拍有兩個8分音符或4個16分音符,要在這麼短的時刻內完結,均勻每個音符只佔有1/6秒或1/12秒,可見兩手時刻點的和諧與操控,需求何等的準確。達不到這樣的準確度,就會影響顆粒性。快弓要求左手按弦要實,而且還要有彈性。左手按弦的靈活性與抬離琴絃的速度,一般都不如運弓的速度快。拉弓和推弓僅僅是一個二胡動作,而左手指卻需要2-4個動作,還需要換指和換把,所以這樣看來左手的動作一定比右手難度要大很多。如果我們要消除左手滯後造成的時間差,我們只能通過刻苦的弓法練習來實現。其三是兩隻手要保持高度放鬆。高速的快弓,幾乎達到了手指運動上的極限操作。這樣,兩隻手的動作已經成為一種下意識的條件反射了。假如沒有高度的放鬆,呈現一絲一毫的嚴重,手部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發揮不出來的。假如有一個音符的動作呈現了差錯,快弓顆粒性的鏈條就會斷裂。右手的放鬆,確保運弓的快速平穩,手腕的靈活,能夠在推弓拉弓的轉化動作中,保持力度的均衡,化解弓子左右運動力的慣性,戰勝快速換弦的慵懶;左手的放鬆,能確保手指按弦的輕鬆自如,音準到位,換把準確,消除動作滯後。因而,只要在高度放鬆的情況下,兩手的動作才幹高度和諧一致,準確到位。快弓的基礎在於基本功的練習,一首樂曲的快弓段,是快弓技術的安裝與組合。通過幾十次、上百次的演練磨合,才幹在技術上定型,成為存貯在演奏者腦中的影像,可以隨時調出天然展現。而這種定型,是在高度放鬆下完結的。假如在扮演時刻,產生了心思的嚴重,勢必影響動作的嚴重失控,而導致已定型的技術發揮異常。因而,高度放鬆包括心思的放鬆和動作的放鬆,要用心思放鬆來調控動作的放鬆。

在以上三個要素中,放鬆是前提,擦弦是核心,兩手點對齊是關鍵。它們之間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二胡快弓的顆粒感,才不是高速度就能實現的!


四、二胡快弓顆粒感的演奏方式

快弓的“顆粒度”是快弓表演的歸納技能的體現。為了演奏具有“顆粒感”的快弓,表演者必須具有快速而有力的歸納能力。

1.快速:這意味著拉短弓時速度必須達到每分鐘120次。

2.有力:是指運弓時弓毛的貼弦力度有必要相對加大,而且這個力度是具有彈性的,而不是生硬的。而且要求拉推弓時力度一致,包括換弓換弦時力度都不可鬆懈掉。初練快弓時,力度可以略微大一些,演奏時發出“嘎、嘎、嘎”的聲音,略微顯得有一些音噪。當訓練得十分嫻熟後,貼弦的力度可以稍減,演奏時發出“當、當、當”的聲音。

3.明晰:是指在演奏的一瞬間,左右手的配合有必要在同一個點上。要想明晰,除了左手要靈活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右手的快弓運弓姿態有必要正確,右手的功夫佔有70%以上。

正確的快弓演奏姿態是以肘、腕、指的協同運弓,像對著爐子煽扇子相同,而不是以手腕的左右甩動來運弓。開始操練時,運弓動作可適度大一點,嫻熟後運弓動作逐漸減小。

這些觀點容易說,卻很難做到。有人在50歲時學習二胡。三年來,每天練習鋼琴的時間超過六小時,從未休息過一天。僅僅練習快弓的一個動作,每天都要無數次。沒有無數次辛苦的練習,我們怎麼練出“顆粒感”呢!

關於快弓顆粒感的問題我們就講到這,本文也僅僅只能用作參考。由於水平有限,上述對快弓顆粒感的理解只是作者觀點中的一個小見解。希望大家指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