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以來,西方世界就有一種“恐俄症”,歐洲多數國家都很懼怕俄羅斯。儘管美國建國才二百多年,但也不例外的存在“恐俄症”。

歷史學家認為,西方“恐俄症”始於1200年前建立西方帝國的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並奠定了1054年宗教分裂的基礎。查理大帝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儘管當時的世界文明中心在拜占庭。據說分裂分子來自東方教會,東方教會是從基督教分離出來的。但事實恰恰相反,西方天主教脫離了普遍的教會基督教,東方教會成為正統的東正教。

1000年的致命偏見:為什麼整個西方國家都患有“恐俄症”?

為了擺脫這種分裂的指責,當時的西方神學家發起了一場運動,將這場分裂歸咎於東正教。從那時起,他們就不斷宣傳西方與俄羅斯是對抗關係。當時,在中世紀,他們已經開始談論希臘的世界,即拜占庭是“專制的,野蠻的領土”,以免除分裂的責任。

1000年的致命偏見:為什麼整個西方國家都患有“恐俄症”?

當1204年拜占庭垮臺時,俄羅斯取代拜占庭成為“第三羅馬帝國”,所有這些偏見都自動地被轉移到了俄羅斯,同時集中詆譭希臘世界的謊言也嫁禍給俄羅斯。

有趣的是,看看15世紀以來在俄羅斯各地旅行的西方旅行者的筆記,他們實際上在用描述拜占庭的術語來描述俄羅斯。此外,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後,俄羅斯在歐洲政治舞臺上獲得了相當大的影響力,這些謊言的批評更加強烈。從邏輯上講,這一切導致了18世紀末西方恐俄症的形成。

1000年的致命偏見:為什麼整個西方國家都患有“恐俄症”?

法國的恐俄症起源於路易十五的統治時期,並且拿破崙有段時間也在利用它,因為這種仇視俄羅斯的理論證明了對俄羅斯的敵意,而俄羅斯當時正擋在法國擴張主義政策的道路上。為此法國還捏造了彼得大帝的“遺囑”,拿破崙利用它來攻打俄羅斯。直到19世紀末,法國在法德戰爭中戰敗,它才意識到自己的主要敵人不再是俄羅斯,而是德國。隨後,法國才改變政策,成為俄羅斯的盟友。

英國的恐俄症出現在1815年,當時英國與俄羅斯結盟,成功擊敗了拿破崙。但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打敗拿破崙後英國態度立即扭轉180度,俄羅斯從親密盟友變成了仇敵。從那時起,英國的恐俄症開始增長。從1820年代開始,英國就利用恐俄症意識形態來掩蓋其自身的擴張主義意圖和行動,無論是在地中海還是在埃及、印度和中國。

1000年的致命偏見:為什麼整個西方國家都患有“恐俄症”?

至於德國,這方面的情況在十九世紀末德意志帝國成立時發生了變化。碰巧,這個帝國沒有殖民地,因為殖民地都被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領先佔領了。由於沒有殖民地,德國當時掀起了“東方生存空間”的政治浪潮,即佔領並掠奪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領土。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來希特勒也利用這樣的意識形態來挑起戰爭。

很多德國現代“歷史學家”也處於這種矛盾的立場,想要淡化蘇聯對擊敗希特勒德國的貢獻,並強調英國、美國等西方盟國對擊敗德國的貢獻,這並不是偶然的。

第四種是美式恐俄症。1945年,以數千萬蘇聯公民的生命為代價,美國與蘇聯的合作打敗了希特勒,同樣的事情發生在1815年拿破崙被擊敗後。然而,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很快就進入了冷戰時期,美國的態度也扭轉了180度態度,昨日的盟友蘇聯成為了今天的對手。

此外美國也沿用英國1815年完全一樣的論點,美國曾說過,“與俄羅斯的擴張主義作鬥爭”,這與19世紀初英國的立場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這種“反擴張主義的鬥爭”是完全牽強附會的,因為蘇聯解體後,美國和西方與俄羅斯的對抗並沒有結束。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攫取自己的利益,為了在西方實現其擴張主義意圖,人們一直在談論所謂來自俄羅斯的“威脅”,這與十九世紀的歷史如出一轍。

1000年的致命偏見:為什麼整個西方國家都患有“恐俄症”?

歐洲現在有一種挫敗感,它已經習慣了統治世界幾個世紀,在兩個、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裡,歐洲是一股強大的殖民力量,一直在地球上佔據主導地位的力量。但今天情況不同了,歐洲感到不安,不服於當配角。但是歐盟已達到極限,其發展的侷限性和歐盟本身的內部問題已經出現,因此歐洲將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是一個巨大的鄰居,應該受到指責,沒事就可以潑髒水,而且沒有比這更方便的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