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越來越受關注。讀整本書並非當代人的創意,20世紀前期,就有學者提出,要讀整部書,甚至用整部書做教材。葉聖陶、朱自清曾寫過一本《略讀指導舉隅》(1943年出版),所謂略讀,主要指的就是整本書閱讀。 就教學而言,課內精讀是主體,課外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

全書指導了六部書的閱讀,分別是《孟子》《史記菁華錄》《唐詩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胡適文存》《吶喊》《愛的教育》。此書《前言》專門概述略讀指導方法,適用於一切整部書閱讀,對指導學生是再恰當不過的,只是原前言不厭其煩,篇幅較長,難免繁瑣,現特摘其精要,供老師們參考學習。


"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越來越受關注。讀整本書並非當代人的創意,20世紀前期,就有學者提出,要讀整部書,甚至用整部書做教材。葉聖陶、朱自清曾寫過一本《略讀指導舉隅》(1943年出版),所謂略讀,主要指的就是整本書閱讀。 就教學而言,課內精讀是主體,課外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

全書指導了六部書的閱讀,分別是《孟子》《史記菁華錄》《唐詩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胡適文存》《吶喊》《愛的教育》。此書《前言》專門概述略讀指導方法,適用於一切整部書閱讀,對指導學生是再恰當不過的,只是原前言不厭其煩,篇幅較長,難免繁瑣,現特摘其精要,供老師們參考學習。


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語文)課文裡所收的,選文之中入選的,都是單篇短什,沒有長篇鉅著。並不是說學生讀了一些單篇短什就足夠了。只因單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細磨細琢的研讀功夫,正宜從此入手,一篇讀畢,又讀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頗,閱讀的興趣也不至單調,所以取作“精讀”的教材。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鉅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後,為了需要與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所謂應用。

略讀不再需要教師詳細指導,並不等於說不需要教師指導。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淨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僅僅對學生說,你們隨便去找一些書籍文章來讀。讀得越多越好;這當然算不得略讀指導。就是斟酌周詳,開列個適當的書目篇目,教學生自己照著閱讀,也還算不得略讀指導。

略讀既須由教師指導,自宜與精讀一樣,全班學生用同一的教材。一個學期中間,為求精詳周到起見,略讀書籍的數量不宜太多,大約有二三種也就可以了。

課內略讀指導,包括閱讀前對於閱讀方法的提示,及閱讀後對於閱讀結果的報告與討論。作報告與討論的雖是學生,但是審核他們的報告,主持他們的討論,仍是教師的事;其間自不免有需要訂正與補充的地方,所以還是指導。

略讀教材若是整部的書,每一堂略讀課內,令學生報告並討論閱讀某一部分的實際經驗;待全書讀畢,然後令作關於全書的總報告與總討論。

學生有個很長的暑假,又有個相當長的寒假;在這兩個假期內,可以自由閱讀很多的書。

歸結起來說,就是:略讀的分量不宜過多,必須顧到學生能用上的時間;多多閱讀固宜獎勵,但是得為時間所許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為適當。

01 序目指導

讀書先看序文,是一種好習慣。

序文的性質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或批評,先看一遍,至少對於全書有個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標準;然後閱讀全書,就不至於茫無頭緒。

屬於作者的序文,若是說明本書的作意、取材、組織等項的,那無異於“編輯大意”“編輯例言”,藉此可以知道本書的規模,自屬非常重要。

有些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較長的序文,其內容並不是本文的提要,卻是閱讀本文的準備知識,猶如津樑或門徑,必須通過這一關才可以涉及本文,那就是“導言”的性質,重要程度也高。

屬於編訂者或作者師友所作的序文,若是說明編訂的方法,抉出全書的要旨,評論全書的得失的,都與瞭解全書直接有關,重要也不在上面所說的作者自序之下。

目錄表示本書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質。所以也須養成學生先看目錄的習慣。

"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越來越受關注。讀整本書並非當代人的創意,20世紀前期,就有學者提出,要讀整部書,甚至用整部書做教材。葉聖陶、朱自清曾寫過一本《略讀指導舉隅》(1943年出版),所謂略讀,主要指的就是整本書閱讀。 就教學而言,課內精讀是主體,課外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

全書指導了六部書的閱讀,分別是《孟子》《史記菁華錄》《唐詩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胡適文存》《吶喊》《愛的教育》。此書《前言》專門概述略讀指導方法,適用於一切整部書閱讀,對指導學生是再恰當不過的,只是原前言不厭其煩,篇幅較長,難免繁瑣,現特摘其精要,供老師們參考學習。


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語文)課文裡所收的,選文之中入選的,都是單篇短什,沒有長篇鉅著。並不是說學生讀了一些單篇短什就足夠了。只因單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細磨細琢的研讀功夫,正宜從此入手,一篇讀畢,又讀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頗,閱讀的興趣也不至單調,所以取作“精讀”的教材。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鉅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後,為了需要與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所謂應用。

略讀不再需要教師詳細指導,並不等於說不需要教師指導。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淨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僅僅對學生說,你們隨便去找一些書籍文章來讀。讀得越多越好;這當然算不得略讀指導。就是斟酌周詳,開列個適當的書目篇目,教學生自己照著閱讀,也還算不得略讀指導。

略讀既須由教師指導,自宜與精讀一樣,全班學生用同一的教材。一個學期中間,為求精詳周到起見,略讀書籍的數量不宜太多,大約有二三種也就可以了。

課內略讀指導,包括閱讀前對於閱讀方法的提示,及閱讀後對於閱讀結果的報告與討論。作報告與討論的雖是學生,但是審核他們的報告,主持他們的討論,仍是教師的事;其間自不免有需要訂正與補充的地方,所以還是指導。

略讀教材若是整部的書,每一堂略讀課內,令學生報告並討論閱讀某一部分的實際經驗;待全書讀畢,然後令作關於全書的總報告與總討論。

學生有個很長的暑假,又有個相當長的寒假;在這兩個假期內,可以自由閱讀很多的書。

歸結起來說,就是:略讀的分量不宜過多,必須顧到學生能用上的時間;多多閱讀固宜獎勵,但是得為時間所許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為適當。

01 序目指導

讀書先看序文,是一種好習慣。

序文的性質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或批評,先看一遍,至少對於全書有個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標準;然後閱讀全書,就不至於茫無頭緒。

屬於作者的序文,若是說明本書的作意、取材、組織等項的,那無異於“編輯大意”“編輯例言”,藉此可以知道本書的規模,自屬非常重要。

有些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較長的序文,其內容並不是本文的提要,卻是閱讀本文的準備知識,猶如津樑或門徑,必須通過這一關才可以涉及本文,那就是“導言”的性質,重要程度也高。

屬於編訂者或作者師友所作的序文,若是說明編訂的方法,抉出全書的要旨,評論全書的得失的,都與瞭解全書直接有關,重要也不在上面所說的作者自序之下。

目錄表示本書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質。所以也須養成學生先看目錄的習慣。

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02 參考書籍指導

參考書籍,包括關於文字的音義,典故成語的來歷等所謂工具書,以及與所讀書有關的必須借彼而後明此的那些書籍。

一般學生讀書,往往連字典詞典也懶得翻,更不用說跑進圖書室去查閱有關書籍了。這種“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平時未嘗不可馬虎過去;但是這就成了終身的病根,將不能從閱讀方面得到多大益處;若做專門研究工作,更難有滿意的成就。所以,利用參考書籍的習慣,必須在學習國文的時候養成。精讀方面要多多參考,略讀方面還是要多多參考。

國文課內指導參考書籍,當然不能如專家做研究工作一樣,蒐羅務求廣博,凡有一語—條用得到的材料都捨不得放棄,開列個很長的書目。第一須顧到學生的能力。參考書籍用來幫助理解本書,若比本書艱深,非學生能力所能利用,雖屬重要,也只得放棄。

03 閱讀方法指導

各種書籍因性質不同,閱讀方法也不能一樣。

其他功課的閱讀都只須顧到書籍的內容。國文功課訓練閱讀,獨須內容形式兼顧,並且不把內容形式分開來研究,而認為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經過了國文功課方面的訓練,再去閱讀其他功課的書籍,眼力自也增高。認清了這一層,對於選定的略讀書籍自必一律作寫作技術的研究。

有些書籍,閱讀它的目的在從中吸收知識,增加自身的經驗;那就須運用思考與判斷,認清全書的要點,不歪曲也不遺漏,才得如願。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記憶的對象若是閱讀之後看出來的要點,因它條理清楚,印入自較容易。

小說

小說或劇本,一般讀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其實凡是好的小說和劇本,故事僅是跡象,憑著那跡象,作者發揮他的人生經驗或社會批判,那些才是精魂。閱讀小說或劇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專取跡象,拋棄精魂,決非正當方法。在國文課內,要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尤其不應如此。

初學者還沒有素養,一時無從著手;全仗教師給他們易曉的暗示與淺明的指導,漸漸引他們入門。穿鑿附會固然要不得,粗疏忽略同樣要不得。憑著故事的情節,逐一追求作者要說而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意思,才會與作者的精神相通,才是閱讀這一類書籍的正當方法。

有些學生喜歡看低級趣味的小說之類,教他們不要看,他們雖然答應了,一轉身還是偷偷地看。這由於沒有學得閱讀這類書籍的方法,注意力僅僅集中在故事上的緣故。他們如果得到適當的暗示與指導,漸漸有了素養,就會覺得低級趣味的小說之類在故事之外沒有東西,經不起咀嚼;不待他人禁戒,自然就不喜歡看了。——這可以說是消極方面的效益。

詩集

詩集,若是個人的專集,按寫作年月,順次看詩人意境的放大或轉換,風格的確立或變易,是一種讀法。按題材歸類,看詩人對於某一題材如何立意,如何發抒,又是一種讀法。按體式歸類,比較詩人對於某一類體式最能運用如意,傾吐詩心,又是一種讀法。

所讀的若是總集,也可應用類似前說的方法,發現各代詩人取材的異同,風格的演變,比較各家各派意境的淺深,抒寫的技巧;探討各種體式如何與內容相應,如何去舊而謀新:這些都是研究的事,惟有經過這樣研究,才可以享受詩歌。

古書

又如古書,閱讀它而要得到真切的瞭解,必須明瞭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所懷的抱負。

陳寅恪先生作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說:“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指導中學生閱讀古書,不可不酌取這樣的意思,以正他們的趨向——盡淺不妨,只要趨向正,將來可以漸求深造。

否則學生必致辨不清古人的是非得失,或者一味盲從古人,成個不通的“新頑固”,或者一味抹殺古人,罵古人可笑可怪,成個淺薄的妄人。

如讀《孟子·許行章》“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一節,若以孟子這個話為天經地義,而說從前君主時代竭盡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奉君主是合理的,現代的民權思想與民主政治是要不得的;這便是糊塗頭腦。若以孟子這個話為胡言亂語,則說後代勞心者與勞力者分成兩個階級,勞心階級地位優越,勞力階級不得抬頭,都是孟子的遺毒,這也是偏激之論。

要知道孟子這一章在駁許行的君臣並耕之說,他所持的論據是與許行相反的“分工互助”。勞力的百工都有專長,勞心的“治人者”也有他的專長,各出專長,分任工作,社會才會治理,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時代到了戰國,社會關係漸趨繁複,許行那種理想當然行不通。孟子看得到這一點,自是他的識力。

要怎樣才是他理想中的“治人者”?看以下“當堯之時”一大段文字便可明白,就是:像堯舜那樣一心為民,幹得有成績,才算合格。這是從他“民為貴”的根本觀點而來的,正因“民為貴”,所以為民除疾苦,為民興教化的人是“治人者”的模範。於此可見他所謂“治人者”至少含有“一心為民,干政治具有專長的人”的意思,並不泛指處在君位的人,如古代的酋長或當時的諸侯。

至於“食人”“食於人”。在他的意想中,只是表示互助的關係而已,並不含有“註定被掠奪”“註定掠奪人家”的意思——如此看法,大概近於所謂“瞭解的同情”,與前面說起的糊塗頭腦與偏激之論全然異趣。這未必深奧難知,中材的高中二三年生也就可以領會。多做類似的指導,學生自不致走入泥古誣古的歪路。

"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越來越受關注。讀整本書並非當代人的創意,20世紀前期,就有學者提出,要讀整部書,甚至用整部書做教材。葉聖陶、朱自清曾寫過一本《略讀指導舉隅》(1943年出版),所謂略讀,主要指的就是整本書閱讀。 就教學而言,課內精讀是主體,課外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

全書指導了六部書的閱讀,分別是《孟子》《史記菁華錄》《唐詩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胡適文存》《吶喊》《愛的教育》。此書《前言》專門概述略讀指導方法,適用於一切整部書閱讀,對指導學生是再恰當不過的,只是原前言不厭其煩,篇幅較長,難免繁瑣,現特摘其精要,供老師們參考學習。


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語文)課文裡所收的,選文之中入選的,都是單篇短什,沒有長篇鉅著。並不是說學生讀了一些單篇短什就足夠了。只因單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細磨細琢的研讀功夫,正宜從此入手,一篇讀畢,又讀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頗,閱讀的興趣也不至單調,所以取作“精讀”的教材。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鉅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後,為了需要與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文章,這種閱讀都是所謂應用。

略讀不再需要教師詳細指導,並不等於說不需要教師指導。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淨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僅僅對學生說,你們隨便去找一些書籍文章來讀。讀得越多越好;這當然算不得略讀指導。就是斟酌周詳,開列個適當的書目篇目,教學生自己照著閱讀,也還算不得略讀指導。

略讀既須由教師指導,自宜與精讀一樣,全班學生用同一的教材。一個學期中間,為求精詳周到起見,略讀書籍的數量不宜太多,大約有二三種也就可以了。

課內略讀指導,包括閱讀前對於閱讀方法的提示,及閱讀後對於閱讀結果的報告與討論。作報告與討論的雖是學生,但是審核他們的報告,主持他們的討論,仍是教師的事;其間自不免有需要訂正與補充的地方,所以還是指導。

略讀教材若是整部的書,每一堂略讀課內,令學生報告並討論閱讀某一部分的實際經驗;待全書讀畢,然後令作關於全書的總報告與總討論。

學生有個很長的暑假,又有個相當長的寒假;在這兩個假期內,可以自由閱讀很多的書。

歸結起來說,就是:略讀的分量不宜過多,必須顧到學生能用上的時間;多多閱讀固宜獎勵,但是得為時間所許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為適當。

01 序目指導

讀書先看序文,是一種好習慣。

序文的性質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或批評,先看一遍,至少對於全書有個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標準;然後閱讀全書,就不至於茫無頭緒。

屬於作者的序文,若是說明本書的作意、取材、組織等項的,那無異於“編輯大意”“編輯例言”,藉此可以知道本書的規模,自屬非常重要。

有些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較長的序文,其內容並不是本文的提要,卻是閱讀本文的準備知識,猶如津樑或門徑,必須通過這一關才可以涉及本文,那就是“導言”的性質,重要程度也高。

屬於編訂者或作者師友所作的序文,若是說明編訂的方法,抉出全書的要旨,評論全書的得失的,都與瞭解全書直接有關,重要也不在上面所說的作者自序之下。

目錄表示本書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質。所以也須養成學生先看目錄的習慣。

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02 參考書籍指導

參考書籍,包括關於文字的音義,典故成語的來歷等所謂工具書,以及與所讀書有關的必須借彼而後明此的那些書籍。

一般學生讀書,往往連字典詞典也懶得翻,更不用說跑進圖書室去查閱有關書籍了。這種“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平時未嘗不可馬虎過去;但是這就成了終身的病根,將不能從閱讀方面得到多大益處;若做專門研究工作,更難有滿意的成就。所以,利用參考書籍的習慣,必須在學習國文的時候養成。精讀方面要多多參考,略讀方面還是要多多參考。

國文課內指導參考書籍,當然不能如專家做研究工作一樣,蒐羅務求廣博,凡有一語—條用得到的材料都捨不得放棄,開列個很長的書目。第一須顧到學生的能力。參考書籍用來幫助理解本書,若比本書艱深,非學生能力所能利用,雖屬重要,也只得放棄。

03 閱讀方法指導

各種書籍因性質不同,閱讀方法也不能一樣。

其他功課的閱讀都只須顧到書籍的內容。國文功課訓練閱讀,獨須內容形式兼顧,並且不把內容形式分開來研究,而認為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經過了國文功課方面的訓練,再去閱讀其他功課的書籍,眼力自也增高。認清了這一層,對於選定的略讀書籍自必一律作寫作技術的研究。

有些書籍,閱讀它的目的在從中吸收知識,增加自身的經驗;那就須運用思考與判斷,認清全書的要點,不歪曲也不遺漏,才得如願。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記憶的對象若是閱讀之後看出來的要點,因它條理清楚,印入自較容易。

小說

小說或劇本,一般讀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其實凡是好的小說和劇本,故事僅是跡象,憑著那跡象,作者發揮他的人生經驗或社會批判,那些才是精魂。閱讀小說或劇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專取跡象,拋棄精魂,決非正當方法。在國文課內,要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尤其不應如此。

初學者還沒有素養,一時無從著手;全仗教師給他們易曉的暗示與淺明的指導,漸漸引他們入門。穿鑿附會固然要不得,粗疏忽略同樣要不得。憑著故事的情節,逐一追求作者要說而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意思,才會與作者的精神相通,才是閱讀這一類書籍的正當方法。

有些學生喜歡看低級趣味的小說之類,教他們不要看,他們雖然答應了,一轉身還是偷偷地看。這由於沒有學得閱讀這類書籍的方法,注意力僅僅集中在故事上的緣故。他們如果得到適當的暗示與指導,漸漸有了素養,就會覺得低級趣味的小說之類在故事之外沒有東西,經不起咀嚼;不待他人禁戒,自然就不喜歡看了。——這可以說是消極方面的效益。

詩集

詩集,若是個人的專集,按寫作年月,順次看詩人意境的放大或轉換,風格的確立或變易,是一種讀法。按題材歸類,看詩人對於某一題材如何立意,如何發抒,又是一種讀法。按體式歸類,比較詩人對於某一類體式最能運用如意,傾吐詩心,又是一種讀法。

所讀的若是總集,也可應用類似前說的方法,發現各代詩人取材的異同,風格的演變,比較各家各派意境的淺深,抒寫的技巧;探討各種體式如何與內容相應,如何去舊而謀新:這些都是研究的事,惟有經過這樣研究,才可以享受詩歌。

古書

又如古書,閱讀它而要得到真切的瞭解,必須明瞭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所懷的抱負。

陳寅恪先生作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說:“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指導中學生閱讀古書,不可不酌取這樣的意思,以正他們的趨向——盡淺不妨,只要趨向正,將來可以漸求深造。

否則學生必致辨不清古人的是非得失,或者一味盲從古人,成個不通的“新頑固”,或者一味抹殺古人,罵古人可笑可怪,成個淺薄的妄人。

如讀《孟子·許行章》“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一節,若以孟子這個話為天經地義,而說從前君主時代竭盡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奉君主是合理的,現代的民權思想與民主政治是要不得的;這便是糊塗頭腦。若以孟子這個話為胡言亂語,則說後代勞心者與勞力者分成兩個階級,勞心階級地位優越,勞力階級不得抬頭,都是孟子的遺毒,這也是偏激之論。

要知道孟子這一章在駁許行的君臣並耕之說,他所持的論據是與許行相反的“分工互助”。勞力的百工都有專長,勞心的“治人者”也有他的專長,各出專長,分任工作,社會才會治理,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時代到了戰國,社會關係漸趨繁複,許行那種理想當然行不通。孟子看得到這一點,自是他的識力。

要怎樣才是他理想中的“治人者”?看以下“當堯之時”一大段文字便可明白,就是:像堯舜那樣一心為民,幹得有成績,才算合格。這是從他“民為貴”的根本觀點而來的,正因“民為貴”,所以為民除疾苦,為民興教化的人是“治人者”的模範。於此可見他所謂“治人者”至少含有“一心為民,干政治具有專長的人”的意思,並不泛指處在君位的人,如古代的酋長或當時的諸侯。

至於“食人”“食於人”。在他的意想中,只是表示互助的關係而已,並不含有“註定被掠奪”“註定掠奪人家”的意思——如此看法,大概近於所謂“瞭解的同情”,與前面說起的糊塗頭腦與偏激之論全然異趣。這未必深奧難知,中材的高中二三年生也就可以領會。多做類似的指導,學生自不致走入泥古誣古的歪路。

葉聖陶 朱自清:整本書閱讀的五大指導建議

04 問題和筆記指導

無論閱讀何種書籍,要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把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把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總得認清幾個問題——也可以叫作題目。如讀一個人的傳記,這個人的學問、事業怎樣呢?或讀一處地方遊記,那地方的自然環境、社會情形怎樣呢?都是最淺近的例子。心中存在著這些問題或題目,閱讀就有了標的,辨識就有了頭緒。

善於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作為閱讀的標的,辨識的頭緒,或者初讀時候提出一些,重讀時候另外又提出一些。教學生略讀,當然希望學生也能如此;但是學習習慣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們提不出什麼,只隨隨便便地胡讀一陣了事,就有給他們提示問題的必要。

對於一部書,可提出的問題或題目,往往如前面說的,難以說盡。提得太深了,學生無力應付;提得太多了,學生又無暇兼顧。因此,宜取學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顧到他們的自修時間。凡所提示的問題或題目,不只教他們“神遊冥想”,以求解答;還要讓他們利用所有的憑藉,就是序目、註釋、批評及其他參考書。在教師揭示之外,學生如能自己提出,當然大可獎勵。

但是提得有無價值,得當不得當,還須由教師注意與指導。為養成學生的互助習慣與切磋精神起見,也可分組研究;令每組解答一個問題或題目,到上課時候報告給大家知道,再聽同學與教師的批判。

說起筆記,現在一般學生似乎還不很明白它的作用;只因教師吩咐要作筆記,他們就在空白本子胡亂寫上一些文字交卷。這種觀念必須糾正。要讓他們認清,筆記不是教師向他們要的賦稅,而是他們讀書學習不能不寫的一種記錄。

筆記大概該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錄;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說得堂皇一點,就是“讀書報告”或“研究報告”。對於初學,當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塞責的弊病必須從開頭就戒除,每抄一條,每寫一段,總得讓他們說得出個所以然。這樣成了習慣,終身寫作讀書筆記,便將受用無窮,無論應付實務或研究學問,都可以從筆記方面得到許多助益。而在上課討論的時候,這種筆記就是參加討論的準備;有了準備,自不致茫然無從開口,或臨時信口亂說了。

05 判定成績

教師指定一本書教學生閱讀,要他們從書中得到何種知識或領會,必須有個預期的標準;那個標準就是判定成績的根據。完全達到了標準,成績很好,固然可喜;如果達不到標準,也不能給他們一個不及格的分數就了事,必須研究學生所以達不到標準的原因——是教師自己的指導不完善呢,還是學生的資質上有缺點,學習上有疏漏?——竭力給他們補救或督促,希望他們下一次閱讀的成績比較好,能漸近於標準。

一般指導自然愈完善愈好,對於資質較差,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的個別指導,尤須有豐富的同情與熱誠。總之,教師在指導方面多盡一分力,無論優等的次等的學生必可在閱讀方面多得一分成績。單是考查,給分數,填表格,沒有多大意義。為學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據考查再打算增進學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