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文 餘武隆

藝術是什麼?文化是什麼?老師是什麼?學校是什麼?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教育的目標是什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是什麼?全人類應該以什麼為中心?……

藝術是文化的精髓。文化是人類穩定活動留下的痕跡。老師是家長大腦和手臂的延伸。學校是另一種形態的家庭。教育的真諦是愛和樂。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知、能、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是教育。人類應當以教育為中心。……

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您會怎麼回答?見到這一串有思想深度的答案,您又做何感想?您會想到這是一位將軍在文化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嗎?

是的,他就是軍事專家、戰略專家、經濟學專家、教育專家餘愛水將軍。他是如何從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共和國將軍的?又是如何從將軍成為專家學者的呢?

帶著疑問和好奇,我用一年又一個季度的時間走近並深度接觸餘愛水。閱讀了大量關於他的資料,包括他的學術專著《軍事與經濟互動論》。尤其是先後聆聽了餘愛水在魯迅文學院、財政科學研究院等地的專題講座《家長教育與意識國防》《中美關係觀察與思考》《財政聚力服務強國戰略》《創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感受到他每場講座的信息量大,學術性、專業性都很強,涵蓋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諸多領域的豐碩原創成果。前不久,我有幸全程陪同餘愛水將軍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江西鄱陽縣,全面接觸了他的家人、兒時夥伴、同學、老師、戰友、村民和熟知他的各級領導,讓我從多個角度感受到了他秉持“執著追求、永遠思索”的精神品格而實現一次次自我超越的人生軌跡和成功奧祕。

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好學善思的少兒茁壯成長

餘愛水的啟蒙老師徐柱堂走上教師崗位正好教了他小學一到四年級,後來又成為他中學時期立志的人生導師之一。徐老師已78歲,在他記憶中餘愛水兒時是怎樣的呢?

餘愛水上小學的1964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和國家提出“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但由於受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影響,整個國家經濟遇到了嚴重困難。窮是那個時期司空見慣的現象,餘愛水的家裡自然也很窮,又是家裡的老大,但他從小就很懂事,經常幫大人做家務和放牛。父母儘管都是沒有讀過書的農民,但是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再窮不能窮孩子,堅持送小愛水讀書。

在徐老師的記憶中小愛水當年學習用心,善思考,悟性極高,記憶力非常好。他說:“那時辦學條件差,我們湖東村小學設置兩個班,一、二年級合一個班,三、四年級合一個班。我是一、二年級班主任。教室放在村萬年臺上(即古戲臺)。教室南邊放黑板,北邊是門和一個大窗戶。每週師生5天半在學校,學生早晨要上學早讀,餘愛水大部分時間是第一個到。”“語文課我要求學生背誦、默寫,愛水完全能做到。平時上課他注意力集中,每課生字聽寫都能一個不錯寫出來。學期末能將語文課本全部背誦和默寫。二年級時,用‘讀書’造句,愛水是‘我愛讀書寫字。’用‘越……越……’連詞造句是‘我讀的書越來越多,認得字也就越來越多。’”

徐老師記憶中的愛水聰明善學、做事認真,課前、課間學生在室外玩時難免有打架相罵現象,愛水從來不參與。他好動、好奇、好觀察,有些事,老師不問,他不作聲,一旦問他,可把事情的全過程複述出來。

那時餘愛水的父親曾問:“我愛水能讀書嗎?”“您兒子能讀書、會讀書,是讀書的料。”50多年後,事實證明徐老師當年對愛水評價是對的。

據餘愛水回憶,小學五年級時的班主任李鼎新對他的影響也很大。因家裡實在太窮,小學畢業以後餘愛水跟父親學了一個多月縫紉。如果不是李老師先後兩次到家裡動員他繼續讀書,共和國軍隊裡就少了一位優秀的將軍,而鄱陽湖邊的農村裡自然就多了一位心靈手巧的裁縫師傅。

就這樣,在徐柱堂、李鼎新等老師和父母共同精心呵護下,餘愛水由好學善思的兒童茁壯成長為意氣風發的少年。

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2006年,餘愛水(左一)在空軍某機場迎接時任副總長許其亮

春雨的滋潤和肥沃的土壤

“儘管在四十里街中學讀書時是‘文化大革命’,除了黃帥日記事件,我們這屆沒有受到什麼大的影響。記憶中,沒有中斷過一天教學,這種現象在全國都很罕見。四十里街中學於我個人而言是決定人生髮展且影響很深的地方。”與初中班主任吳德滋老師、高中時的幾位同學和現任校長的座談會上,餘愛水的回憶把大家帶回到40多年前,那時正處“文革”,全國教育都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但是餘愛水所在的中學猶如沙漠中的綠洲,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這對他的成長至關重要。

剛進初中時,李鼎新老師和班主任吳德滋對他的培養是一個很好的接續。不久前,我陪餘愛水專程看望了82歲高齡的李老師。餘愛水和老師共同愉快地回憶了一段難忘的學校生活。

那是1970年,餘愛水第一次離開家到5公里外的中學就讀,正好李鼎新老師也調到該中學任教。鑑於餘愛水小學期間的好學善思,李老師推舉他當“排長”候選人,餘愛水被選上了“排長”(即“班長”)。從此,餘愛水肩負起了班上的領導職責。同年,在班主任吳老師指導下入團,很快又當了團支書。從此,他開始關注社會,政治意識萌芽,對哲學問題有了朦朧感覺,有了獨立的思想。雖然這些不繫統也不夠清晰,但從此他對政治變得比較敏感,一有情況發生就會從社會、國家、民族、人類的角度思考問題。

高中時,他有了考大學和入黨的人生理想。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餘愛水在整個中學階段沒像一般的少年那樣經歷叛逆心理的波折,而是成功實現了人生第一次超越,在這個階段不僅順利的從愛學習的少年轉變成了有理想的青年,而且還從共青團員轉變成了申請入黨的進步青年。他猶如一粒種子,在乍暖還寒的春天發芽了,充滿了生機和希望。而一粒種子的萌芽,需要有春雨春水的滋潤和浸泡,需要有溫暖的空氣,需要有肥沃的土壤。當時的學校猶如種子萌芽的育秧田,而呵護這粒種子發芽的有懂教育的張際康校長,有初中班主任吳德滋,有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的李鼎新老師,還有當時學校裡僅有的大學畢業生劉立權和徐俊峰等一批老師。高中二年級時,在班主任劉立權幫助和引導下寫了入黨申請書。

1974年高中畢業,一個偶然機會當兵成了餘愛水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我與同村同學餘召才的關係就像兄弟一樣,他知道徵兵的消息後邀我去體檢,我擔心自己體檢不合格而不願去,因為我誤以為瘦就是身體不好,那時1.73米的個頭只有103斤。結果所有的體檢項目都是一次通過。”回憶那次特殊經歷,難掩喜悅。體檢期間,他身上穿著學校籃球隊背心,引起了接兵領導的注意,當得知這位學生不僅是學校籃球隊隊員而且還擔任團支書記和團總支副書記(實際履行團總支部書記職責)之後,這位接兵領導就更加關注他。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從表面看餘愛水當兵實屬意外,但不論從學習成績、身體素質還是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所以也是必然之事。兒行千里母擔憂。體檢回家時,餘愛水的母親正在菜地裡幹活,當得知兒子體檢合格要去當兵時,母親的眼淚立刻湧了出來。餘愛水看著母親流出難捨的淚水,沒吭聲,趕緊幫著給菜地澆水,他深深懂得母親此時此刻的心情。

在餘愛水眼裡,父母親的影響最大:“我父母為人善良、厚道、勤奮,做人做事講原則。尤其母親什麼困難都不怕,從不佔人便宜。父親裁縫手藝特別好,總是為他人著想,每件衣服設計合理,不浪費任何一寸布料,連邊角料都能巧妙利用。老百姓的眼睛雪亮,認為他良心好,所以都請他做衣服。”

去部隊前,餘愛水最渴望考大學,在今天幾乎每個人都能考取大學的年代無法想象。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高考停滯,但是他沒有因此放棄。1975年1月5日,餘愛水帶著一大包數理化課本和考大學的夢想,帶著親人的囑託,乘上了人生的第一趟列車,揚起了追求理想的風帆,奔向祖國西北高原,去追逐青春的夢想。

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2004年,餘愛水與時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被授予博士學位時合影

戈壁鍛就胡楊魂

當人們來到額濟納旗胡楊林,一眼就能看到《生如胡楊》這首極富震撼力的詩篇,作者是詩人阿紫。我不由自主地把詩中所蘊含的符號與餘愛水將軍聯繫在了一起,似乎這首詩就是為他而創作。

1975年初,餘愛水當兵入伍來到青海高原。他帶著一大包課本來到這裡,才發現新兵連不是學校,訓練場不是課堂。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學習,而是憑著在中學打下的政治理論基礎,開始讀《資本論》《國家與革命》,讀毛主席著作等政治書籍。在新兵訓練結束剛下連隊,指導員就發現了這個人才,竟安排他給連隊幹部戰士講了一堂政治理論課《談談資產階級法權》。餘愛水從基本概念和原理講起,講得很有條理、很有邏輯,還通俗易懂,得到大家好評,尤其是得到當時蘭州軍區空軍司令部的一位下連當兵的參謀肯定。餘愛水到連隊後各方面表現都很好,入伍不到半年代表營團參加比武,在同專業中獲得全師第一名並得到嘉獎,而比賽時他高燒39度多。

餘愛水先後在青海高原、東北遼寧和地處西北戈壁深處的額濟納旗戰鬥過,而在西北的時間整整11年,他與高原戈壁、與胡楊林結下了不解之緣。就在那蒼茫的西部高原、天寒地凍的東北、遼闊戈壁沙漠,在那片神奇的胡楊林,餘愛水忠於職責、獻身國防,克服無數困難,經受種種磨鍊,不斷提升自我,從一個普通士兵蛻變為一名具有胡楊魂魄的鋼鐵戰士。

在西北戈壁沙漠中的空軍某基地,環境十分艱苦。那裡嚴重缺水,年均降雨只有40毫米左右,可蒸發量卻達4000毫米左右,樹要種在溝裡,不斷地灌溉,維持一棵樹的生長一年的成本要200多元,就是那樣一個地方他們也要搞綠化。其實,餘愛水和他的戰友們不僅要堅持為生存的自然環境綠化,而且還堅持每天學習、為自己的心靈綠化。

縱觀餘愛水在部隊的成長,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文武雙修”。他不僅刻苦訓練,而且勤奮好學,在4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一次次超越自我,不僅練就了胡楊一般堅強的軍人氣魄,而且將自己鍛造成了軍中難得的儒將。他從戰士、班長成長為排長、指導員、教導員,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軍區空軍,空軍,空軍的各個層級基本上都幹過,一直成長為軍職領導幹部,先後擔任空軍某基地政委、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和北空副政委。與此同時,他還成為了集多專業、多學科、跨領域於一身的戰略型學者。有人稱他為“領導中的專家,專家中的領導”。

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2009年7月,餘愛水與導師許毅合影

將軍營辦成大學堂

在部隊大學堂裡,餘愛水不僅從一名戰士成長為共和國將軍,而且成為經濟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兼職教授,國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碩士生導師。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餘愛水的回答是:“讀書!學習!”接著補充道:“書山有路情為徑,學海無涯樂做舟。”“讀書、學習,學習、讀書!”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是在餘愛水的超越人生之路上,這兩個詞卻貫穿了整個生命的過程。“情”和“樂”兩字的改動,已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對讀書的心態,情中有愛,由愛生樂,在快樂的心態下攀登千山萬水的書山路、學海崖該是多麼激情和浪漫。

自學大專第一科考《心理學》,他從老家探親回到部隊,離考試只剩12天,之前基本上沒有複習。戰友建議他等來年再考,餘愛水不服氣,問這位戰友借來複習資料開始攻堅。一週後,他感覺有點把握,剩下三四天感覺有數了,到最後一兩天產生飛了躍性變化。考試結果出來,他拿了80多分,比複習了幾個月的戰友考分還高。

隨著不斷學習、思考、實踐,餘愛水的思想理論水平提高很快。進入1980年代,社會上對軍人不很尊重,軍人地位不高。他開始思考軍隊、軍人的地位,研究軍事和國家的發展問題。1983年,接觸到大學者彭定安,在其影響和指引下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超越。

彭定安在青年時寫出過反映雷鋒事蹟的報告文學《永生的戰士》,在魯迅研究、文化學研究領域都有著獨到的建樹。彭定安與餘愛水是老鄉、師生、忘年交,更是知己。餘愛水回憶:“第一次接觸先生,時間很短,但很敬仰。那時起,每年回老家探親都會帶上他家裡親戚做的豆腐乳、辣椒豆乾等鹹菜去先生家拜訪,在他家吃飯交流,先生也給一些資料。直到1990年,我調到瀋陽工作,與同在瀋陽的先生能更加頻繁見面。隨著接觸越多,互相瞭解也越深,得到的啟發和影響也越大。我漸漸對研究學術問題感興趣。”

再後來,一次偶然機會,有朋友關注到餘愛水對問題的分析、判斷的角度非常獨特,於是向財政學泰斗許毅教授舉薦。許教授聞聽後十分欣喜,主動覓得這位高徒。餘愛水成為許教授的愛徒後,不負師望,用兩年時間完成了三年學制的課程,19萬多字的博士畢業論文《軍事與經濟互動論》得到了學界高度評價,中央電視臺在其論文答辯時全程跟蹤拍攝並第一時間作了專題報道。後來,在中國經濟出版社正式出版,並獲得全軍首屆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和許毅財經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被專家認為是一部集戰略性、創新性、思想性、前瞻性於一體的開拓性專著,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餘愛水任政委的空軍某基地是高度保密單位,在茫茫戈壁上方圓100多公里內都沒人家,那是一個封閉的社會。官兵們為了“兩彈一星”,為了發展先進武器裝備,為了國防的強大,在那裡默默奉獻,做出了巨大犧牲,並且孩子們的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沒有好的教學條件和教育資源。政委上任後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在與官兵們第一次見面交流時,就表態會解決好孩子的教育問題。官兵們非常感動,孩子的讀書問題能得到解決,全體官兵才能安心為國防事業做貢獻。自那起政委一手抓軍事,一手抓教育。在戈壁上,學校辦得大家越來越滿意,還圍繞教育做了大量服務工作。

很多戰士入伍時只是十七八歲的孩子,餘愛水提出部隊不僅是鍛鍊士兵意志的軍營,還是一所大學校,年輕的士兵在這所大學校大熔爐裡不僅要經受訓練、鍛鍊,還特別要接受教育。就這樣,不論餘政委在那個部隊,都要重點抓好士兵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新兵在新兵連由一個社會青年轉變成一名軍人的同時,也開始了學習人生,他們中許多都報考自修大學,自學完成大專課程,有的還自學完成本科。他們中有的成長為部隊的骨幹,有的為轉業後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

就這樣,餘愛水等於成功辦過兩種類型的教育,後來又在多所大學帶碩士和博士,再加上在軍事、經濟等諸多領域研究的交叉影響,所以他在教育領域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餘愛水完成了一次次人生超越。

卸甲歸田迎拂曉

“夕陽無限好,必然迎拂曉。”很多人退休後都會用“只是近黃昏”嘆息、惋惜甚至傷悲。餘愛水截然相反,退休對他除了履行手續,幾乎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繼續開展各種意義非凡的工作。他的筆名是“拂曉”,拂曉即黎明。用他的話解釋,拂曉是古今中外無數戰爭打響的時刻,拂曉還象徵勤奮、預見和希望。所以,他用“必然迎拂曉”來形容卸甲歸田後的生活。

“退下來後最想做的事是為國家、為人民奉獻智慧,把長期學習、觀察、思考、實踐積累的成果奉獻給黨和國家,奉獻給社會和人類。特別是在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上要有更好的重大創新,有整體性的超越。”這就是餘愛水迎來的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拂曉,是他的又一次人生超越。

當問及會用什麼的方式去實現自己新的至高人生理想時,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教育!”

其實,通過教育方式傳播思想和理念是餘愛水一直以來使用的最佳方式和途徑。因為他一直站在講臺上,除了帶碩士和博士,他還應邀做很多專題講座,還動議辦一所綜合性大學,還在關注利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發展。同時,他長期堅持無時無地不做教育,他提倡“將餐桌變成課桌,將食堂變成課堂”。他認為,餐桌上不應該是閒聊場所,更不是閒扯低級趣味話題的社交圈,而應該是分享智慧的課堂。他眼裡只要有人的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做教育。

“過去我在基地工作,每次回京都把學生請到家裡來交流,並請他們吃飯。雖然那時不在北京工作,但我對學生的指導比其他老師指導的還要多得多。很多研究生一年與導師只能見一次,而當我的學生一年與我見五六次。每次回京,都把主要時間用在與學生交流上。”談起與學生的關係,餘愛水內心有無比的幸福和自豪。

幾十年來,餘愛水不僅努力工作,還勤奮學習,尤其是涉獵的研究領域很廣,且研究的問題很多。從表面看與軍事沒有太大關係,怎麼才能做到工作與學習兩不誤呢?餘愛水坦然作答:“開始是有點小矛盾,到後來越來越一體化,學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學習。從沒有出現過學習影響工作、工作會影響學習的問題。有時從表面上看工作和學習不關聯,但從知識結構、從思想境界、從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決策判斷能力來說又是深度關聯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軍事和經濟都不是單純的,都是哲學的、辯證的、相互關聯的,都是國家、社會、人類整體的一部分。這有點像中醫,所以我講課、講話,處理實際問題,總是顯得比較輕鬆,得心應手,沒有處理前都會感到有把握,永遠充滿極大的信心。這都源於對知識的拓展,知識面覆蓋比較寬,同時又與對問題深入研究有關。我在觀察分析和研究問題、工作實踐中有一個很強烈的概念,就是追求深度、追求本質、追求獨到性、創新性、科學性,追求最好的效率、最低的成本,以正確性、科學性、人性性、寬闊性、共同性做為我的一貫解決問題、為人處世和理想追求所要達到的效果。希望年輕的朋友們永遠學習!永遠自信!永遠奮鬥!這三句話構成一個整體,有了這三個永遠,就有永遠的未來,就有永遠的美好,就有永遠的光明。”

編輯|安吉

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封面|餘愛水 軍中儒將的胡楊魂與拂曉情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