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
"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 張煒 |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

世界上越是發達國家,紙質書的銷量就越是巨大;沒有書,就像沒有清新的空氣一樣,不敢大口呼吸,難以張開肺葉;讀書是遙遠的對話,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對話一般來說是太多了,這並不利於心身健康。

讀書少就是沒出息,而往往不是因為沒時間;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而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說到底是比較優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質也常常是比較好的人。

時間太快,人生太短,閱讀太貴

數字時代,時間比想象的還要快上十倍,我們用來閱讀和勞動的時間、安靜和安頓自己的時間,都已經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並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難了。

人生太短促了,人瘋狂地追求速度,這又使其生命變得更為短促,所以人是非常可憐的一種生物。現在的思想和方法都相互感染,變得單一了,似是而非的東西越來越多。

人在生活中總要有些表達的,這來自來自心靈的種種衝動,所以有許多時候必要求諸文字。流行的書能夠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導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

對流行書不必指望它有多麼深刻,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真正傑出的著作,無論是思想類還是藝術類,都不太可能呈現流行的樣態。顯然,所有深邃高超的創造,尤其在思想藝術領域,常常是卓爾不群的,對受眾來說,需要一個慢慢消化和接受的過程。

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也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食糧,它現在的印刷量仍然是最大的,可以一代接一代地讀下去,沒有什麼“式微”的問題。

當下很少看到好的作品問世,這是最正常不過的,因為一個時代不會留下太多傑作,它們總是需要在時間裡一點點淘洗出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作品是在時間裡積累和判斷的,離得太近也看不清楚。因為藝術審美是很複雜的一件事。

在今天,每個人的身心都傷痕累累,要“挺住”是很難的,但是稍一鬆懈就垮塌了,如泥委地了。所以先要靜下來,然後才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對世界投上最冷漠最熱情的目光。

在這個時代,物質紛擾太多,眼前誘惑太多,所以堅持中外各類人文經典的閱讀就顯得越發重要了。是否領略和學習過這些經典,是否試圖打開人生的精神的地平線,這是能夠從作品中看出來的。這也許是當代作家的一個痛點,包括我自己。

"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 張煒 |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

世界上越是發達國家,紙質書的銷量就越是巨大;沒有書,就像沒有清新的空氣一樣,不敢大口呼吸,難以張開肺葉;讀書是遙遠的對話,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對話一般來說是太多了,這並不利於心身健康。

讀書少就是沒出息,而往往不是因為沒時間;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而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說到底是比較優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質也常常是比較好的人。

時間太快,人生太短,閱讀太貴

數字時代,時間比想象的還要快上十倍,我們用來閱讀和勞動的時間、安靜和安頓自己的時間,都已經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並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難了。

人生太短促了,人瘋狂地追求速度,這又使其生命變得更為短促,所以人是非常可憐的一種生物。現在的思想和方法都相互感染,變得單一了,似是而非的東西越來越多。

人在生活中總要有些表達的,這來自來自心靈的種種衝動,所以有許多時候必要求諸文字。流行的書能夠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導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

對流行書不必指望它有多麼深刻,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真正傑出的著作,無論是思想類還是藝術類,都不太可能呈現流行的樣態。顯然,所有深邃高超的創造,尤其在思想藝術領域,常常是卓爾不群的,對受眾來說,需要一個慢慢消化和接受的過程。

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也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食糧,它現在的印刷量仍然是最大的,可以一代接一代地讀下去,沒有什麼“式微”的問題。

當下很少看到好的作品問世,這是最正常不過的,因為一個時代不會留下太多傑作,它們總是需要在時間裡一點點淘洗出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作品是在時間裡積累和判斷的,離得太近也看不清楚。因為藝術審美是很複雜的一件事。

在今天,每個人的身心都傷痕累累,要“挺住”是很難的,但是稍一鬆懈就垮塌了,如泥委地了。所以先要靜下來,然後才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對世界投上最冷漠最熱情的目光。

在這個時代,物質紛擾太多,眼前誘惑太多,所以堅持中外各類人文經典的閱讀就顯得越發重要了。是否領略和學習過這些經典,是否試圖打開人生的精神的地平線,這是能夠從作品中看出來的。這也許是當代作家的一個痛點,包括我自己。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尊嚴才倍感痛苦,因為人性裡面從一開始就被注入了這種敏感和要求。李白和杜甫作為大天才,他們一生的痛苦也主要來自這裡。不要說人,如果我們細細觀察,會發現即便是一些動物,有時也會表現出一點尊嚴感。

所以人被利益誘惑到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步,其實連動物都不如。越是良好的社會,越是讓人對自尊變得敏感,而惡劣的社會,一切正好要反過來。

時間很快,唐朝不遠,李杜常讀常新

李白和杜甫作為兩個隱性的榜樣,無論是寫作還是現實生活,對知識人特別是文學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漸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

其實每個人只需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了,如果將人比喻為一枚硬幣的話,可以不做正面也不做反面,而只要做另一枚硬幣。李白和杜甫的被概念化、簡單化,正是一代代閱讀者心靈的蒼白和貧瘠造成的。他們兩個作為真實的人,並不是這樣簡單的。

李白、杜甫的詩,唐詩宋詞,是中國人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因為從小就聽到一些句子,上學也要學習。不知道李杜的人很少,但知道得很深入的人也不多,有個人見解的人更少了。

人云亦云的多,概念化理解的多。這對於學習李杜、瞭解李杜,反而造成了俗見的屏障,俗見越多屏障越厚。少年讀李杜,中年讀李杜,五十好幾了再讀李杜,每個年齡段的感受都大大不同。彷彿是最熟悉的東西,也會突然發現:過去原來真的不懂。

研究李杜的書籍太多了,可以用一個詞“汗牛充棟”來說。好在有李杜的作品在那裡,這是最好的依據,離開了這些依據,書再多也沒有用一些不重要的書只會干擾我們的閱讀。緊緊抓住原典即李杜的作品來讀,這是我這些年側重做的事情。李杜這兩個人太有魅力了,所以他們的詩才有魅力。

有時更喜歡李白,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李白是一個自天而降的人物,杜甫從地面往上攀登。但是杜甫的樸實與誠懇,又有人性的大魅力溫暖和吸引著我們。

對古人的任何閱讀脫離了當代思悟,就少了許多意義。我們要能從當代的網絡喧囂中聽到李白和杜甫的腳步聲。這聲音一開始會是弱小的,但仔細傾聽,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最後這腳步聲變得震人耳膜。李杜離我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遙遠,時間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緩慢。

時間很快,唐朝不遠。許多問題並沒有完全離開我們,比如底層與廟堂、浪漫主義、干謁、腐敗與清流、攀附與寂寞,這些大問題其實自唐朝甚至戰國時期到現在就沒有多少改變。由此可見,讀李杜也是一件切實就近的事,因為這兩個標本不僅是文學的、詩的,還是人的、社會的,他們身上放射著強烈的現代和時代的光芒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影響很大。那時候公開出版的書很少,再加上郭先生這本書提出了許多新異的見解,所以引起了讀書界一片議論。這種討論直到今天還在進行,它在學界的影響還很大。

在國內甚至國際上,也許沒有哪一個文學人物會比李白、杜甫更有名,即便在國外,今天的一些文化人對他們也比較熟悉,常常提到他們和他們的詩。有人可能認為在中國,關於李杜的書可以說已經汗牛充棟了,似乎再也沒有更多的話好講。

"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 張煒 |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

世界上越是發達國家,紙質書的銷量就越是巨大;沒有書,就像沒有清新的空氣一樣,不敢大口呼吸,難以張開肺葉;讀書是遙遠的對話,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對話一般來說是太多了,這並不利於心身健康。

讀書少就是沒出息,而往往不是因為沒時間;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而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說到底是比較優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質也常常是比較好的人。

時間太快,人生太短,閱讀太貴

數字時代,時間比想象的還要快上十倍,我們用來閱讀和勞動的時間、安靜和安頓自己的時間,都已經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並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難了。

人生太短促了,人瘋狂地追求速度,這又使其生命變得更為短促,所以人是非常可憐的一種生物。現在的思想和方法都相互感染,變得單一了,似是而非的東西越來越多。

人在生活中總要有些表達的,這來自來自心靈的種種衝動,所以有許多時候必要求諸文字。流行的書能夠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導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

對流行書不必指望它有多麼深刻,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真正傑出的著作,無論是思想類還是藝術類,都不太可能呈現流行的樣態。顯然,所有深邃高超的創造,尤其在思想藝術領域,常常是卓爾不群的,對受眾來說,需要一個慢慢消化和接受的過程。

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也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食糧,它現在的印刷量仍然是最大的,可以一代接一代地讀下去,沒有什麼“式微”的問題。

當下很少看到好的作品問世,這是最正常不過的,因為一個時代不會留下太多傑作,它們總是需要在時間裡一點點淘洗出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作品是在時間裡積累和判斷的,離得太近也看不清楚。因為藝術審美是很複雜的一件事。

在今天,每個人的身心都傷痕累累,要“挺住”是很難的,但是稍一鬆懈就垮塌了,如泥委地了。所以先要靜下來,然後才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對世界投上最冷漠最熱情的目光。

在這個時代,物質紛擾太多,眼前誘惑太多,所以堅持中外各類人文經典的閱讀就顯得越發重要了。是否領略和學習過這些經典,是否試圖打開人生的精神的地平線,這是能夠從作品中看出來的。這也許是當代作家的一個痛點,包括我自己。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尊嚴才倍感痛苦,因為人性裡面從一開始就被注入了這種敏感和要求。李白和杜甫作為大天才,他們一生的痛苦也主要來自這裡。不要說人,如果我們細細觀察,會發現即便是一些動物,有時也會表現出一點尊嚴感。

所以人被利益誘惑到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步,其實連動物都不如。越是良好的社會,越是讓人對自尊變得敏感,而惡劣的社會,一切正好要反過來。

時間很快,唐朝不遠,李杜常讀常新

李白和杜甫作為兩個隱性的榜樣,無論是寫作還是現實生活,對知識人特別是文學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漸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

其實每個人只需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了,如果將人比喻為一枚硬幣的話,可以不做正面也不做反面,而只要做另一枚硬幣。李白和杜甫的被概念化、簡單化,正是一代代閱讀者心靈的蒼白和貧瘠造成的。他們兩個作為真實的人,並不是這樣簡單的。

李白、杜甫的詩,唐詩宋詞,是中國人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因為從小就聽到一些句子,上學也要學習。不知道李杜的人很少,但知道得很深入的人也不多,有個人見解的人更少了。

人云亦云的多,概念化理解的多。這對於學習李杜、瞭解李杜,反而造成了俗見的屏障,俗見越多屏障越厚。少年讀李杜,中年讀李杜,五十好幾了再讀李杜,每個年齡段的感受都大大不同。彷彿是最熟悉的東西,也會突然發現:過去原來真的不懂。

研究李杜的書籍太多了,可以用一個詞“汗牛充棟”來說。好在有李杜的作品在那裡,這是最好的依據,離開了這些依據,書再多也沒有用一些不重要的書只會干擾我們的閱讀。緊緊抓住原典即李杜的作品來讀,這是我這些年側重做的事情。李杜這兩個人太有魅力了,所以他們的詩才有魅力。

有時更喜歡李白,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李白是一個自天而降的人物,杜甫從地面往上攀登。但是杜甫的樸實與誠懇,又有人性的大魅力溫暖和吸引著我們。

對古人的任何閱讀脫離了當代思悟,就少了許多意義。我們要能從當代的網絡喧囂中聽到李白和杜甫的腳步聲。這聲音一開始會是弱小的,但仔細傾聽,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最後這腳步聲變得震人耳膜。李杜離我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遙遠,時間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緩慢。

時間很快,唐朝不遠。許多問題並沒有完全離開我們,比如底層與廟堂、浪漫主義、干謁、腐敗與清流、攀附與寂寞,這些大問題其實自唐朝甚至戰國時期到現在就沒有多少改變。由此可見,讀李杜也是一件切實就近的事,因為這兩個標本不僅是文學的、詩的,還是人的、社會的,他們身上放射著強烈的現代和時代的光芒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影響很大。那時候公開出版的書很少,再加上郭先生這本書提出了許多新異的見解,所以引起了讀書界一片議論。這種討論直到今天還在進行,它在學界的影響還很大。

在國內甚至國際上,也許沒有哪一個文學人物會比李白、杜甫更有名,即便在國外,今天的一些文化人對他們也比較熟悉,常常提到他們和他們的詩。有人可能認為在中國,關於李杜的書可以說已經汗牛充棟了,似乎再也沒有更多的話好講。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事實上李杜是常讀常新的,每個時代都會讀到自己的李杜,他們一定是極為有趣的、不同的。在這個精神生活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網絡時代,也就尤其如此。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當時許多人看了很有意見,不認為是持平之論。今天批評這本書的人更多了。

不過現在看,這仍然是一本極有創見的書,有才華,敢說話。比起一些死板的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談,它實在是更有意思。有些學術書常常是這樣:沒有什麼硬傷和錯誤,可就是無趣,無見識。

多讀好書有利於身心健康

暢銷書短期內有好的經濟效益,但一般來說卻不能經得住時間的淘洗。經典作品很少有暢銷書。真正意義上的純文學(詩性寫作)也不會有暢銷書。

暢銷書的寫作更多的是商業意義,而不是文學的意義。我偶爾也會出現一兩本比較暢銷的書,也上過暢銷榜,但我並不重視這些,因為這與我寫作的初衷和預期不符。

我用手寫。手寫慢,一邊就可以更從容地思考。電腦閃爍的光標不利於運思。手快於腦,這對於寫作來說,不是什麼好事情。

文學寫作不是比速度,而是追求內在的藝術與思想的含量。紙質書越來越多,從印刷量上看就是如此,所以人們擔心紙質書快沒有了,是把問題看反了。

目前我不僅沒有看出什麼消亡的可能性,反而看到了另外的現象,就是寫作者狂熱地追求紙質書的出版,並且每天都有成山成嶺的紙質書運向市場。

更重要的是,世界上越是發達國家,紙質書的銷量就越是巨大。可見我們這個國家越是發達,就越是擁有一個可以對紙質書保持自信的未來。

我不出門時主要是讀書,而不是寫作。寫作需要謹慎,所以沒有必要長時間寫作。閱讀的快樂是難以言喻的。我就是寫作時,也不會停止閱讀,這對我的日常心情很重要。

讀書是遙遠的對話,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對話一般來說是太多了,這並不利於心身健康。文學類、思想類,還有人物傳記,是我最喜歡的。

絕妙的虛構和真實的記錄,這兩樣是最好的。不真實、不絕妙,讀了也就白費時間。時間太寶貴了,在閱讀上浪費時間是最傻的事。經典的重要,主要的意義在於閱讀它們最為節省時間,它們是精神和藝術的鑽石,最划得來。

讀書少的人就是沒出息

沒有書,就像沒有清新的空氣一樣,不敢大口呼吸,難以張開肺葉。讀書少就是沒出息,而往往不是因為沒時間。

人哪一段讀書少了,就會覺得自己沒出息。一個民族和一個人都是一樣的,看將來有沒有出息,就看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如何了。有人年輕時候比上了年紀更有出息,是因為那時候讀書更多。

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比如關於大自然的真實感受、肌膚摩擦中才能產生的一些情愫,在這個時代是稀缺的。這是人類生存的大不幸。講述真正具有原生性的大地故事,大概是必須要完成和領受的一個時代任務。

我看老書多,看新書少。因為經過了時間檢驗的文字更可靠。時間這麼緊,誰還有工夫讀那些網上的蕪雜?網上也有經典被數字化了,但只要有紙質的,正常情況下是不能讀它們的,因為那樣就太可惜了。

"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 張煒 |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

世界上越是發達國家,紙質書的銷量就越是巨大;沒有書,就像沒有清新的空氣一樣,不敢大口呼吸,難以張開肺葉;讀書是遙遠的對話,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對話一般來說是太多了,這並不利於心身健康。

讀書少就是沒出息,而往往不是因為沒時間;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而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說到底是比較優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質也常常是比較好的人。

時間太快,人生太短,閱讀太貴

數字時代,時間比想象的還要快上十倍,我們用來閱讀和勞動的時間、安靜和安頓自己的時間,都已經很少很少了。任何事情想得明白並不容易,要做得明白就更難了。

人生太短促了,人瘋狂地追求速度,這又使其生命變得更為短促,所以人是非常可憐的一種生物。現在的思想和方法都相互感染,變得單一了,似是而非的東西越來越多。

人在生活中總要有些表達的,這來自來自心靈的種種衝動,所以有許多時候必要求諸文字。流行的書能夠做到大致健康也就可以了,倡導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不能庸俗下流。

對流行書不必指望它有多麼深刻,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真正傑出的著作,無論是思想類還是藝術類,都不太可能呈現流行的樣態。顯然,所有深邃高超的創造,尤其在思想藝術領域,常常是卓爾不群的,對受眾來說,需要一個慢慢消化和接受的過程。

經典作品是常讀常新的,也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食糧,它現在的印刷量仍然是最大的,可以一代接一代地讀下去,沒有什麼“式微”的問題。

當下很少看到好的作品問世,這是最正常不過的,因為一個時代不會留下太多傑作,它們總是需要在時間裡一點點淘洗出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作品是在時間裡積累和判斷的,離得太近也看不清楚。因為藝術審美是很複雜的一件事。

在今天,每個人的身心都傷痕累累,要“挺住”是很難的,但是稍一鬆懈就垮塌了,如泥委地了。所以先要靜下來,然後才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對世界投上最冷漠最熱情的目光。

在這個時代,物質紛擾太多,眼前誘惑太多,所以堅持中外各類人文經典的閱讀就顯得越發重要了。是否領略和學習過這些經典,是否試圖打開人生的精神的地平線,這是能夠從作品中看出來的。這也許是當代作家的一個痛點,包括我自己。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尊嚴才倍感痛苦,因為人性裡面從一開始就被注入了這種敏感和要求。李白和杜甫作為大天才,他們一生的痛苦也主要來自這裡。不要說人,如果我們細細觀察,會發現即便是一些動物,有時也會表現出一點尊嚴感。

所以人被利益誘惑到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步,其實連動物都不如。越是良好的社會,越是讓人對自尊變得敏感,而惡劣的社會,一切正好要反過來。

時間很快,唐朝不遠,李杜常讀常新

李白和杜甫作為兩個隱性的榜樣,無論是寫作還是現實生活,對知識人特別是文學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漸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

其實每個人只需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了,如果將人比喻為一枚硬幣的話,可以不做正面也不做反面,而只要做另一枚硬幣。李白和杜甫的被概念化、簡單化,正是一代代閱讀者心靈的蒼白和貧瘠造成的。他們兩個作為真實的人,並不是這樣簡單的。

李白、杜甫的詩,唐詩宋詞,是中國人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因為從小就聽到一些句子,上學也要學習。不知道李杜的人很少,但知道得很深入的人也不多,有個人見解的人更少了。

人云亦云的多,概念化理解的多。這對於學習李杜、瞭解李杜,反而造成了俗見的屏障,俗見越多屏障越厚。少年讀李杜,中年讀李杜,五十好幾了再讀李杜,每個年齡段的感受都大大不同。彷彿是最熟悉的東西,也會突然發現:過去原來真的不懂。

研究李杜的書籍太多了,可以用一個詞“汗牛充棟”來說。好在有李杜的作品在那裡,這是最好的依據,離開了這些依據,書再多也沒有用一些不重要的書只會干擾我們的閱讀。緊緊抓住原典即李杜的作品來讀,這是我這些年側重做的事情。李杜這兩個人太有魅力了,所以他們的詩才有魅力。

有時更喜歡李白,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李白是一個自天而降的人物,杜甫從地面往上攀登。但是杜甫的樸實與誠懇,又有人性的大魅力溫暖和吸引著我們。

對古人的任何閱讀脫離了當代思悟,就少了許多意義。我們要能從當代的網絡喧囂中聽到李白和杜甫的腳步聲。這聲音一開始會是弱小的,但仔細傾聽,它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最後這腳步聲變得震人耳膜。李杜離我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遙遠,時間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緩慢。

時間很快,唐朝不遠。許多問題並沒有完全離開我們,比如底層與廟堂、浪漫主義、干謁、腐敗與清流、攀附與寂寞,這些大問題其實自唐朝甚至戰國時期到現在就沒有多少改變。由此可見,讀李杜也是一件切實就近的事,因為這兩個標本不僅是文學的、詩的,還是人的、社會的,他們身上放射著強烈的現代和時代的光芒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影響很大。那時候公開出版的書很少,再加上郭先生這本書提出了許多新異的見解,所以引起了讀書界一片議論。這種討論直到今天還在進行,它在學界的影響還很大。

在國內甚至國際上,也許沒有哪一個文學人物會比李白、杜甫更有名,即便在國外,今天的一些文化人對他們也比較熟悉,常常提到他們和他們的詩。有人可能認為在中國,關於李杜的書可以說已經汗牛充棟了,似乎再也沒有更多的話好講。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事實上李杜是常讀常新的,每個時代都會讀到自己的李杜,他們一定是極為有趣的、不同的。在這個精神生活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網絡時代,也就尤其如此。郭沫若先生的《李白與杜甫》,當時許多人看了很有意見,不認為是持平之論。今天批評這本書的人更多了。

不過現在看,這仍然是一本極有創見的書,有才華,敢說話。比起一些死板的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談,它實在是更有意思。有些學術書常常是這樣:沒有什麼硬傷和錯誤,可就是無趣,無見識。

多讀好書有利於身心健康

暢銷書短期內有好的經濟效益,但一般來說卻不能經得住時間的淘洗。經典作品很少有暢銷書。真正意義上的純文學(詩性寫作)也不會有暢銷書。

暢銷書的寫作更多的是商業意義,而不是文學的意義。我偶爾也會出現一兩本比較暢銷的書,也上過暢銷榜,但我並不重視這些,因為這與我寫作的初衷和預期不符。

我用手寫。手寫慢,一邊就可以更從容地思考。電腦閃爍的光標不利於運思。手快於腦,這對於寫作來說,不是什麼好事情。

文學寫作不是比速度,而是追求內在的藝術與思想的含量。紙質書越來越多,從印刷量上看就是如此,所以人們擔心紙質書快沒有了,是把問題看反了。

目前我不僅沒有看出什麼消亡的可能性,反而看到了另外的現象,就是寫作者狂熱地追求紙質書的出版,並且每天都有成山成嶺的紙質書運向市場。

更重要的是,世界上越是發達國家,紙質書的銷量就越是巨大。可見我們這個國家越是發達,就越是擁有一個可以對紙質書保持自信的未來。

我不出門時主要是讀書,而不是寫作。寫作需要謹慎,所以沒有必要長時間寫作。閱讀的快樂是難以言喻的。我就是寫作時,也不會停止閱讀,這對我的日常心情很重要。

讀書是遙遠的對話,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對話一般來說是太多了,這並不利於心身健康。文學類、思想類,還有人物傳記,是我最喜歡的。

絕妙的虛構和真實的記錄,這兩樣是最好的。不真實、不絕妙,讀了也就白費時間。時間太寶貴了,在閱讀上浪費時間是最傻的事。經典的重要,主要的意義在於閱讀它們最為節省時間,它們是精神和藝術的鑽石,最划得來。

讀書少的人就是沒出息

沒有書,就像沒有清新的空氣一樣,不敢大口呼吸,難以張開肺葉。讀書少就是沒出息,而往往不是因為沒時間。

人哪一段讀書少了,就會覺得自己沒出息。一個民族和一個人都是一樣的,看將來有沒有出息,就看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如何了。有人年輕時候比上了年紀更有出息,是因為那時候讀書更多。

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絡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比如關於大自然的真實感受、肌膚摩擦中才能產生的一些情愫,在這個時代是稀缺的。這是人類生存的大不幸。講述真正具有原生性的大地故事,大概是必須要完成和領受的一個時代任務。

我看老書多,看新書少。因為經過了時間檢驗的文字更可靠。時間這麼緊,誰還有工夫讀那些網上的蕪雜?網上也有經典被數字化了,但只要有紙質的,正常情況下是不能讀它們的,因為那樣就太可惜了。

「薦讀」張煒:讀書少就是沒出息

即便是紙質的,也要找好的版本,何況是數字化了的閃爍與冷漠,那怎麼能讀?它們用來搞貯存、搞索引還差不多。

要形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這是天天聽到的希望和倡導。其實這不過是人天生的一種能力,被過分的物慾影響和破壞掉罷了。人平時要靜下來,這才是正常的生活,這與貧窮富有無關。

有人以為只有發了大財才能安靜過日子,他們錯了,那時候可能更不安靜。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說到底是比較優秀的人,更靠得住的人,品質也常常是比較好的人。我們這種過分道德化的議論聽上去不太嚴密,但生活經驗卻會一再地支持這種看法。

儘量迴避電子閱讀,這是基本的要求。一個有學問有深沉思考能力的人,絕不會是熱衷於電子閱讀的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電子閱讀器也不必排斥,它們可以用來貯存或查閱,以備不時之需。

好書是能夠伴著人成長的。好書不會陳舊。好書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好書不會流行。好書是沉默自尊的。好書是輕易不會在大眾間變得炙手可熱的。

好書是充分而獨到的個人見解,同時又必定具備有益於人類生存的價值觀。到經典裡找自己喜歡的書,這可能是聰明的辦法;到長期喜歡和信任的作家那裡找,也是十分必要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