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一則“最新毒情預警”傳言將當紅潮飲“咔哇”拋入爭議旋渦之中。“咔哇”中是否含有違禁成分?令人喝了感覺很“嗨”,就一定是毒品嗎?

文/記者 何琳 圖文編輯/陳永傑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科學“答”人隨堂測

以下反應,哪個不屬於大量攝入γ-羥基丁酸後的狀況?

A.心血管快速擴張

B.心情平靜,疲勞頓消

C.引頭暈、噁心、

D.起嘔吐、頭痛等

(答案見文末)


採訪專家>>>

沈立榮(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專業教授)

曹方義(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後)


“最新毒情預警”,名為《這款爆紅的飲料真的是"新型毒品"!公安機關已在嚴查!》的信息在各微信群、朋友圈掀起一陣轉發熱潮。消息稱,“有一款名叫‘咔哇’的飲料,人喝了可以連續嗨三個晚上,效果和毒品K粉一樣。”

“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各位夜店咖們對網紅飲料“咔哇潮飲”都不陌生

那麼,“咔哇”飲料其本質究竟是啥?它夠得上被定性為毒品的標準嗎?

●●●

“咔哇”原是一種有催眠作用的植物

咔哇,源於拉丁語,音譯而來,是一種生長在南太平洋島國海拔500-1000英尺地區的植物,系胡椒科多年生灌木,高2-4米,葉心形,生長週期3-5年,根、莖最大寬8釐米,到目前已有3000年藥用歷史。當地民間醫生廣泛應用咔哇來改善睡眠、緩解焦慮、戰勝抑鬱、鬆弛肌肉、消除疲勞。所以,它被定義為“地位最高的植物”。

“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咔哇是一種生長在南太平洋島國海拔500-1000英尺地區的植物

“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南太平洋群島居民普遍飲用咔哇

在藥物學上,咔哇是一種催眠劑、一種止痛劑,同時也是一種抗緊張焦慮的調節劑。南太平洋群島居民普遍飲用咔哇,使其具有廣泛的社會性,而咔哇的交流更日漸成為社會生活中重要場合的組成部分。在波利尼西亞、斐濟等國家和地區,把咔哇作為禮物贈與某人,即表明將某種權力或榮譽賦予了他。

19世紀至今,科學家們對咔哇進行了數百次的科學實驗,其價值被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縱觀咔哇從太平洋島國的野生叢林踏上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的歷程,咔哇真正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

1980年,咔哇在德國被列為治療失眠、抗緊張焦慮的非處方用藥。

1992年,咔哇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為精神健康食品。

1998年,咔哇在美國被評為“植物藥之星”。

2000年,哈佛大學醫學藥理學博士孫曉成將咔哇引入中國。

2001年,咔哇引種馴化技術,被列為我國 “十五”科技攻關課題,並在我國的海南省獲得成功,已經形成了近萬畝的咔哇種植林。

2009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咔哇治療焦慮症、抑鬱症的功效甚佳。

……

咔哇這種植物既如此受人追捧和有藥用價值,那從“咔哇”提取成分,以此命名的“咔哇飲料”又是如何的呢?

●●●

羥基丁酸和氨基丁酸有哪些區別?

“咔哇飲料”於2015年開始風靡,在年輕人、時尚人士中流行,常見於KTV等娛樂場所。它喝起來有淡淡的花椒水味和苦澀味,喝後舌頭髮麻。

有人喝完這種飲料,會出現類似喝酒後輕飄飄的感覺,部分人群甚至產生類似吸食K粉的快感;針對這種飲料,浙江寧波餘姚公安發佈預警,廣東省公安廳查封“咔哇潮飲”;再加上這種飲料經過理化檢驗,發現含有 γ-羥基丁酸(我國一類精神藥品),喝多會對人體造成損害——種種跡象表明:“咔哇潮飲”含有違禁成分,屬毒品範疇!?

輿論熱潮掀起之時,《中國禁毒報》官方微信宣稱,此種飲料含有的是“γ-氨基丁酸”,這是2009年9月27日由中國衛生部批准使用的一種新資源食品,並不是類似於“γ-羥基丁酸”的毒品。

飲料成分一字之差,事情竟如此大反轉了!那麼這所謂的γ-羥基丁酸和γ-氨基丁酸兩者,到底有怎樣的本質區別呢?

“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最近很紅的咔哇飲料

浙江大學高分子化學系博士後曹方義從化學專業角度向北京科技報社|科學加客戶端記者介紹:

γ-羥基丁酸是一類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小分子酸,又稱4-羥基丁酸,結構式如下圖所示,CAS號為:591-81-1,英文簡稱GHB。其存少量在於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亦存在於一些啤酒或葡萄酒和某些植物中,是一種天然“活性”物質。γ-羥基丁酸曾被用做麻醉劑和鎮靜劑用於治療失眠、抑鬱症、發作性嗜睡病等疾病。

然而研究表明,大量攝入γ-羥基丁酸能夠刺激神經使心血管快速擴張引頭暈、噁心、起嘔吐、頭痛等不良反應,故我國於2005年將“γ-羥基丁酸”列入二類精神藥物予以管制,並於2007年變更為一類精神藥品。因此,私用濫用4-羥基丁酸是一種犯罪行為,這時候的γ-羥基丁酸就是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毒品。

相對γ-羥基丁酸而言,γ-氨基丁酸別名氨酪酸,簡稱:GABA,CAS號為:56-12-2。其分子結構中4號位是一個氨基基團,而非羥基(如圖所示)。

“咔哇”火了!到底是當紅飲料還是新型毒品?

▲哇咔含有的是“γ-氨基丁酸”,並不是類似於“γ-羥基丁酸”的毒品

γ-氨基丁酸一種天然氨基酸,廣泛分佈於各種動植物體內,其在人體中是一類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在我國是一種允許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詳見國標GB2760-2014),但由於γ-氨基丁酸對神經系統有抑制性,我國規定用於食品生產的γ-氨基丁酸必須通過生物合成法制備得到,並且對其能夠使用的食品種類(如飲料、可可製品、巧克力製品等成年人食品)和用量(日均攝入量小於等於500毫克)都有明確的規定。

綜合兩種化學物質特性而言,曹方義強調:“在我國,γ-羥基丁酸屬於一類精神藥品,嚴禁私用濫用,而γ-氨基丁酸是一類按需限量使用的食品生產加工原料。但由於兩者都對神經系統具有刺激性,在合法條件下使用它們的時候也要嚴格的限制其使用範圍和用量。”

那麼,著眼於量的問題,“咔哇”系列飲料其成分從食品安全角度考慮,怎樣的標準之下,才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專業教授沈立榮也表示:“氨基丁酸屬於功能成分,像我們熟悉的紅牛功能飲料,裡面含有牛磺酸和賴氨酸,都屬於功能成分,是允許添加到食品中去的。但是羥基丁酸則完全不同,它是不允許在食品中添加使用的,如果在產品的配方表中看到這種物質,則涉及違規。同時,添加劑還有添加範圍和使用限量的問題。”

根據2011年版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在飲料添加的各種功能成分劑都是有嚴格的標準,比如飲料類甜味劑添加最大使用量是0.65g/kg(以環己基氨基磺酸計),非碳酸飲料(包含特殊用途飲料、運動飲料、果味飲料)抗氧劑最大使用量0.2g/kg。

沈立榮再三強調:“在食品使用方面,無論是哪種添加劑,都必須符合標準。”

●●●

喝完就能算毒品嗎?

在激烈爭論“卡哇”系列飲料到底是否可定性為毒品之時,我們應該先弄明白什麼樣的東西算毒品,即夠得上毒品的標準是什麼?

從廣義上的毒品來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通常分為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兩大類。

從這個定義我們可看出,毒品有一重要特點,那就是“能夠使人形成癮癖”,即“上癮”,使人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產生依賴。事件中,喝完“咔哇”飲料,有些人會有輕飄飄的感覺,呈現出類似吸食K粉後的快感和很嗨的狀態,但是否有人對此種飲料成癮,不得而知。

K粉,即氯胺酮,在醫學臨床上一般作為麻醉劑使用,2007年,被列為第一類精神藥品。外觀為白色結晶粉末的K粉,可隨意勾兌進飲料、紅酒中服下,服食後人遇快節奏音樂會條件反射般強烈扭動,產生意識和感覺的分離狀態甚至性衝動,表現為幻覺、運動功能障礙,同時對記憶和思維能力造成嚴重損害。

從上述服食K粉後的狀態,的確與有些人喝完“咔哇”飲料的狀態極其相似。如果“咔哇”飲料成分所含的是γ-氨基丁酸,僅憑喝之後的人體呈現狀態,就斷定“咔哇飲料=毒品”,查封所有飲料,是否太過草率?

但縱觀網絡上各路網友的留言,很多人認為:這種飲料,無論是否有成癮性,或者是否真的是毒品,畢竟事關自身健康,甚至性命,不喝為上。

記者瀏覽了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相關話題、文章和留言,各家各執一詞,真相越發撲朔迷離。哇咔潮飲到底能不能算毒品?還要等待權威部門的說法。

參考資料: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食品添加劑實用大全》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

北京名仕戒毒醫院.《傳統毒品種類》


科學“答”人隨堂測

答案:B

解析:γ-羥基丁酸曾被用做麻醉劑和鎮靜劑用於治療失眠、抑鬱症、發作性嗜睡病等疾病。然而研究表明,大量攝入γ-羥基丁酸能夠刺激神經使心血管快速擴張引頭暈、噁心、起嘔吐、頭痛等不良反應,故我國於2005年將“γ-羥基丁酸”列入二類精神藥物予以管制,並於2007年變更為一類精神藥品。


(本文由北京科技報全媒體中心採編製作。轉載授權請聯繫“科學加”微信公眾號,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