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要過端午節,最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追根溯源,農曆五月初五,其實是一個讓古人提心吊膽的日子,是古人眼裡一個邪惡的日子。仔細品味端午民間習俗,最終都與規避災禍有關,紀念屈原只是後來人們附加在這個傳統節日上的文化內容。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端午節來源於紀念名人的說法不靠譜,原因有三:

其一,有關這三個古人的故事發源地都在江南,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伍子胥是楚國叛臣,春秋戰國紛爭年代,各國都出現過很多的忠臣良將,一個屈原和一個叛將不可能被大一統後的華人敬仰到如此程度。國學的孝道文化裡有著名的二十四孝,為什麼曹娥被列入節日風俗裡?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其二,端午文化形成的時間,在春秋之前,早於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端午習俗以紀念屈原為最廣,但史料證明,端午與屈原建立聯繫,是在屈大夫去世後750年之後。曹娥的故事發生在漢代,從邏輯上講,紀念此三人都不是端午文化的源頭。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其三,南北方都過端午節,風俗習慣大相徑庭。就像北方在農曆十月初一過寒衣節,南方人很少有送寒衣的講究一樣(送寒衣是秦漢長城文化的一部分,南方自然淡了許多),北方人過端午不賽龍舟、不插蒲草(插楊柳)、不吃粽子(吃涼粉、甜醅)。說北方人吃燕麥煮制的甜醅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很明顯是牽強附會。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古人將農曆五月初五視為不詳日子,力求在這一天低調行事,以求平安度過災難。

古人把農曆五月初五視為最邪惡的日子,起源於陰陽演繹、五行造化。認為五月初五是一年當中陰陽變換、生死之交日,是惡月惡日。這一天不修建房屋,修屋蓋頂,遮擋陽氣,人沒有影子就會一命歸西。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更為可笑的是,古人忌諱端午生孩子,萬一生了孩子,就要處理掉,不然會給人間帶來災禍。漢代有一本記載風俗的工具書上說:五月初五生的孩子,男傷父,女傷母。春秋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就是遭了端午出生的厄運。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用五彩絲線綁在手腕、腳腕上,用來續命,驅除鬼邪之氣,在荷包裡填裝草藥,貼身佩戴以辟邪。老人給小孩縫製虎頭鞋、帽,繡有五毒形象的香囊,大人飲雄黃酒,小孩身上點擦雄黃藥酒等等,目的都是辟邪。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可見,端午節習俗,禳災辟邪大於紀念名人。

端午節民間習俗南北差異很大,但相同的一點是消災免禍,規避災難,這與原始圖騰崇拜不謀而合。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端午節最初叫端五節,因為唐代玄宗皇帝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大臣宋景拍馬屁,建議避諱將“端五”改為“端午”。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端五習俗從春秋就盛行了,但華夏民族眾多,各民族過端午的講究大不相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這些五花八門的講究,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消災避禍。

端午節非好日子,古人飲雄黃酒插艾葉是為避災難,與祭奠屈原無關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起源於華夏先民龍圖騰崇拜活動,也許這是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因為,龍是華人共同的圖騰,只有在這個圖騰下,地域差異、習俗差異、飲食差異等等才能和諧統一為一種節日文化。不光是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傳統節日的習俗,大概也有類似的傳承和演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