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

東野圭吾是日本當代有名且多產的推理小說家。他在參考著名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寫作風格的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優秀作品的養分,並以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獨特的寫作流派,並且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

"

東野圭吾是日本當代有名且多產的推理小說家。他在參考著名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寫作風格的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優秀作品的養分,並以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獨特的寫作流派,並且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一、關於東野圭吾及小說《惡意》

東野圭吾1958年出生於大阪,中學時期開始喜愛文學創作,1985年憑藉作品《放學後》獲得第十三屆江戶川亂步獎。1998年,東野的小說作品《祕密》出版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並憑此入圍了直木獎。東野以其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寫作流派,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惡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惡意》中,作者採用手記文體的寫作手法,通篇採用自述的方式,通過綿密的推理,經常給讀者一種即將接近真相的感覺,卻在下一秒突然反轉。東野在文中一邊分析犯人的犯罪動機,同時將複雜的人性通過巧妙的推理一點一點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小說中的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發現遭到殺害。

第一個達到案發現場的是日高的妻子以及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是調查這個案子的警察。加賀通過自己的調查及推理,最後確認野野口修就是真凶。但是對於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沒有闡明。在小說的最後,作者揭露出真正的動機居然只是因為嫉妒而產生的恨意而已。在作者筆下,野野口修懷著一種狹隘的恨意殺害了日高。在之後的案件調查過程中,不但沒有絲毫的後悔,反而為了貶低詆譭日高,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

"

東野圭吾是日本當代有名且多產的推理小說家。他在參考著名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寫作風格的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優秀作品的養分,並以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獨特的寫作流派,並且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一、關於東野圭吾及小說《惡意》

東野圭吾1958年出生於大阪,中學時期開始喜愛文學創作,1985年憑藉作品《放學後》獲得第十三屆江戶川亂步獎。1998年,東野的小說作品《祕密》出版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並憑此入圍了直木獎。東野以其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寫作流派,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惡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惡意》中,作者採用手記文體的寫作手法,通篇採用自述的方式,通過綿密的推理,經常給讀者一種即將接近真相的感覺,卻在下一秒突然反轉。東野在文中一邊分析犯人的犯罪動機,同時將複雜的人性通過巧妙的推理一點一點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小說中的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發現遭到殺害。

第一個達到案發現場的是日高的妻子以及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是調查這個案子的警察。加賀通過自己的調查及推理,最後確認野野口修就是真凶。但是對於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沒有闡明。在小說的最後,作者揭露出真正的動機居然只是因為嫉妒而產生的恨意而已。在作者筆下,野野口修懷著一種狹隘的恨意殺害了日高。在之後的案件調查過程中,不但沒有絲毫的後悔,反而為了貶低詆譭日高,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二、《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從寫作手法解讀《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在小說的三分之一內容處,作者就道明瞭犯人的真實身份。而這正是小說精彩部分的開端。東野圭吾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進行心理描寫,探尋那藏在人性深處的犯罪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喚起讀者對凶手的同情,然後通過層層推理,把隱藏在最深處的犯罪動機擺在讀者的眼前。人性有善惡之分,凶手的恨意是人性之惡的一部分。但是若有一個契機使人們去直面心中的這種人性之惡,多數人都會被自己這份惡意震驚到。而《惡意》就是把這種隱藏在心底的恨意放大在讀者眼前,引起讀者對人性的反思。

大部分的推理作家花費大量的篇幅在作案手法的設計上,用少量的語言介紹犯罪動機,重點放在殺人手法及真相的推理過程上,通過一些出人意料的劇情進展來抓住讀者的心。但是在《惡意》中,東野與這一寫作主流背道而馳,用大量的篇幅來探尋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凶手的荒唐至極的犯罪動機被揭開的那一瞬間,很多讀者的心中會有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這是因為,凶手的犯罪動機與人性之惡的部分密切關聯,坦然接受也就意味著要直麵人性之惡,這種惡意是一種讓人覺得恐怖的存在,卻在人性深處,若有若無地存在著。但《惡意》的魅力在於,劇情推展到此為止,戛然而止的結局告訴了讀者沒有別的可能性,這種人性深處的恨意就是一切的罪惡根源,使讀者不得不去面對不得不去接受。

"

東野圭吾是日本當代有名且多產的推理小說家。他在參考著名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寫作風格的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優秀作品的養分,並以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獨特的寫作流派,並且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一、關於東野圭吾及小說《惡意》

東野圭吾1958年出生於大阪,中學時期開始喜愛文學創作,1985年憑藉作品《放學後》獲得第十三屆江戶川亂步獎。1998年,東野的小說作品《祕密》出版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並憑此入圍了直木獎。東野以其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寫作流派,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惡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惡意》中,作者採用手記文體的寫作手法,通篇採用自述的方式,通過綿密的推理,經常給讀者一種即將接近真相的感覺,卻在下一秒突然反轉。東野在文中一邊分析犯人的犯罪動機,同時將複雜的人性通過巧妙的推理一點一點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小說中的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發現遭到殺害。

第一個達到案發現場的是日高的妻子以及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是調查這個案子的警察。加賀通過自己的調查及推理,最後確認野野口修就是真凶。但是對於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沒有闡明。在小說的最後,作者揭露出真正的動機居然只是因為嫉妒而產生的恨意而已。在作者筆下,野野口修懷著一種狹隘的恨意殺害了日高。在之後的案件調查過程中,不但沒有絲毫的後悔,反而為了貶低詆譭日高,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二、《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從寫作手法解讀《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在小說的三分之一內容處,作者就道明瞭犯人的真實身份。而這正是小說精彩部分的開端。東野圭吾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進行心理描寫,探尋那藏在人性深處的犯罪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喚起讀者對凶手的同情,然後通過層層推理,把隱藏在最深處的犯罪動機擺在讀者的眼前。人性有善惡之分,凶手的恨意是人性之惡的一部分。但是若有一個契機使人們去直面心中的這種人性之惡,多數人都會被自己這份惡意震驚到。而《惡意》就是把這種隱藏在心底的恨意放大在讀者眼前,引起讀者對人性的反思。

大部分的推理作家花費大量的篇幅在作案手法的設計上,用少量的語言介紹犯罪動機,重點放在殺人手法及真相的推理過程上,通過一些出人意料的劇情進展來抓住讀者的心。但是在《惡意》中,東野與這一寫作主流背道而馳,用大量的篇幅來探尋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凶手的荒唐至極的犯罪動機被揭開的那一瞬間,很多讀者的心中會有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這是因為,凶手的犯罪動機與人性之惡的部分密切關聯,坦然接受也就意味著要直麵人性之惡,這種惡意是一種讓人覺得恐怖的存在,卻在人性深處,若有若無地存在著。但《惡意》的魅力在於,劇情推展到此為止,戛然而止的結局告訴了讀者沒有別的可能性,這種人性深處的恨意就是一切的罪惡根源,使讀者不得不去面對不得不去接受。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二、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解讀《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作為一部推理小說,在《惡意》的前大半部分,讀者並不能感受到小說的主題—“惡意”。作者通過層層鋪墊引出小說主題,但是到底是什麼,只有看到最後才會知道,這也是推理小說的特點及魅力所在。於是看似一樁簡單的殺人事件便上升到對人性之惡的探討之上。但是最後真相被揭開的時候,讀者會發現與想象之中的出入很大。凶手所有的恨意的源泉竟是來自於自卑感。

東野塑造的凶手是一個自我意識過剩的人,自小便沉浸在懷才不遇的情緒裡。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愛的日高邦彥,但是善良的日高卻一直把他當作好朋友,並且幫助他走上了作家之路。凶手在嫉妒日高的優越生活以及作為暢銷作家的成績之時,也對當下自己的弱小有著太多不甘心。再加上,成為一名職業作家的夢想還沒有實現就被告知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於是,對夢想的不甘心以及對日高的嫉妒逐漸轉化為內心深處深深的惡意。在接下來的生活裡,這份惡意充斥在野野口修的腦海中,不斷膨脹,最後,殺害日高並且為了詆譭他而捏造各種謊言就成了野野口修人生的全部。東野用了大篇幅來推理動機所在,在犯人對於犯罪動機的自述部分,卻只用了寥寥數語輕輕帶過,以此顯示惡意已經充斥到了犯人內心的每一個角落。

"

東野圭吾是日本當代有名且多產的推理小說家。他在參考著名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寫作風格的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優秀作品的養分,並以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獨特的寫作流派,並且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一、關於東野圭吾及小說《惡意》

東野圭吾1958年出生於大阪,中學時期開始喜愛文學創作,1985年憑藉作品《放學後》獲得第十三屆江戶川亂步獎。1998年,東野的小說作品《祕密》出版後引起了讀者的關注,並憑此入圍了直木獎。東野以其獨特的風格開創“寫實本格派”這一寫作流派,在作品中對社會問題以及人性展開了大量的探討。《惡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惡意》中,作者採用手記文體的寫作手法,通篇採用自述的方式,通過綿密的推理,經常給讀者一種即將接近真相的感覺,卻在下一秒突然反轉。東野在文中一邊分析犯人的犯罪動機,同時將複雜的人性通過巧妙的推理一點一點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小說中的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天,在自己家中被人發現遭到殺害。

第一個達到案發現場的是日高的妻子以及他的好朋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是調查這個案子的警察。加賀通過自己的調查及推理,最後確認野野口修就是真凶。但是對於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沒有闡明。在小說的最後,作者揭露出真正的動機居然只是因為嫉妒而產生的恨意而已。在作者筆下,野野口修懷著一種狹隘的恨意殺害了日高。在之後的案件調查過程中,不但沒有絲毫的後悔,反而為了貶低詆譭日高,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二、《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從寫作手法解讀《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在小說的三分之一內容處,作者就道明瞭犯人的真實身份。而這正是小說精彩部分的開端。東野圭吾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進行心理描寫,探尋那藏在人性深處的犯罪動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喚起讀者對凶手的同情,然後通過層層推理,把隱藏在最深處的犯罪動機擺在讀者的眼前。人性有善惡之分,凶手的恨意是人性之惡的一部分。但是若有一個契機使人們去直面心中的這種人性之惡,多數人都會被自己這份惡意震驚到。而《惡意》就是把這種隱藏在心底的恨意放大在讀者眼前,引起讀者對人性的反思。

大部分的推理作家花費大量的篇幅在作案手法的設計上,用少量的語言介紹犯罪動機,重點放在殺人手法及真相的推理過程上,通過一些出人意料的劇情進展來抓住讀者的心。但是在《惡意》中,東野與這一寫作主流背道而馳,用大量的篇幅來探尋凶手的殺人動機。在凶手的荒唐至極的犯罪動機被揭開的那一瞬間,很多讀者的心中會有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這是因為,凶手的犯罪動機與人性之惡的部分密切關聯,坦然接受也就意味著要直麵人性之惡,這種惡意是一種讓人覺得恐怖的存在,卻在人性深處,若有若無地存在著。但《惡意》的魅力在於,劇情推展到此為止,戛然而止的結局告訴了讀者沒有別的可能性,這種人性深處的恨意就是一切的罪惡根源,使讀者不得不去面對不得不去接受。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二、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解讀《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作為一部推理小說,在《惡意》的前大半部分,讀者並不能感受到小說的主題—“惡意”。作者通過層層鋪墊引出小說主題,但是到底是什麼,只有看到最後才會知道,這也是推理小說的特點及魅力所在。於是看似一樁簡單的殺人事件便上升到對人性之惡的探討之上。但是最後真相被揭開的時候,讀者會發現與想象之中的出入很大。凶手所有的恨意的源泉竟是來自於自卑感。

東野塑造的凶手是一個自我意識過剩的人,自小便沉浸在懷才不遇的情緒裡。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愛的日高邦彥,但是善良的日高卻一直把他當作好朋友,並且幫助他走上了作家之路。凶手在嫉妒日高的優越生活以及作為暢銷作家的成績之時,也對當下自己的弱小有著太多不甘心。再加上,成為一名職業作家的夢想還沒有實現就被告知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於是,對夢想的不甘心以及對日高的嫉妒逐漸轉化為內心深處深深的惡意。在接下來的生活裡,這份惡意充斥在野野口修的腦海中,不斷膨脹,最後,殺害日高並且為了詆譭他而捏造各種謊言就成了野野口修人生的全部。東野用了大篇幅來推理動機所在,在犯人對於犯罪動機的自述部分,卻只用了寥寥數語輕輕帶過,以此顯示惡意已經充斥到了犯人內心的每一個角落。

深度書評:東野圭吾《惡意》中的人性描寫

三、總結

嫉妒之心或多或少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是即使有嫉妒,一般也不會達到如此之深的地步。這種由於某方面的自卑感而導致的嫉妒之心一般隱藏於人們內心最深處,很多人甚至都不會承認這種嫉妒之情,在不小心被觸碰到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否認,更別說直面這種嫉妒之心了。倘若我們任由這種情愫在心中滋長而不加以控制,就會招致一些意象不到的恐怖後果。因此東野圭吾以此為視角,呼籲人們直麵人性中關於惡的部分,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否認。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