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漁貓是一種體型中等的貓科動物,也叫釣魚貓、捕魚貓。它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是因為它們喜歡捕魚的生活習性。然而,由於漁貓行動詭祕且多在夜晚進行活動,因此科學家們對漁貓的研究很少,對於很多人而言,也就僅僅知道它們喜歡捕魚而已。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鮮為人知的貓科動物

放眼在全世界生活的貓科動物,“體型越大,研究就越多;體型越小,研究就越少”已經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獅子、老虎、豹子這類的大型貓科動物,總是更能吸引動物學家和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目光,因此對它們的研究和與它們相關的紀錄片層出不窮;而對於漁貓、亞洲金貓、藪貓、黑足貓等中小型貓科動物,對它們的研究就很少了,關於這些貓科動物的科學文獻及紀錄片也是少之又少。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孫德爾本斯,科學家第1次拍攝到野生漁貓。當時還沒有紅外觸發相機,科學家進行了巧妙的設計,當漁貓踩到一個物體上時,就會觸發相機進行閃光拍攝。

漁貓主要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溼地生態系統中,如河流和湖泊沿岸、蘆葦叢、紅樹林等。到目前為止,關於漁貓的動物生態學和分佈區域的研究資料比較缺乏,甚至對其野生種群的數量也沒有一個可靠的估計值。

常被人誤認為是豹貓的貓科動物

漁貓是一種體型比家貓大的貓科動物,體重一般為5到16千克。它們頭部寬大,從前額到頸部有6到8條條狀斑紋;耳朵小而圓,背面為黑色,中間有明顯的一片白色毛髮;四肢相對較短,足呈現半蹼狀;尾巴長度不及體長的一半,上面有黑色的環狀花紋。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漁貓。

漁貓和豹貓都屬於豹貓屬,兩者血緣關係較近,體表斑紋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常有人把漁貓當成豹貓。其實,只要看體型和頭部就可以輕鬆地將兩種貓科動物分辨開來:漁貓的體型較大,頭部也較大,身材屬於矮胖型;豹貓體型較小,頭部也較小,身材屬於矯健型。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豹貓。

和“貓類討厭水”相悖的貓科動物

人們常說,“貓類都討厭水”,對於大部門貓科動物而言的確如此,但漁貓不僅不討厭水,反而十分喜歡水。漁貓喜歡在水源非常豐富的地方生活,如河流和湖泊附近、蘆葦叢、紅樹林等。它們是優秀的游泳運動員,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下水捕魚,它們甚至可以將整個身體潛入水中捕捉各種魚類。漁貓幼崽出生後不久,就會跟著媽媽學習捕魚本領,最開始是通過觀察,長大一點後就會跟著媽媽一起下水,那畫面別提有多有趣了。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漁貓躍入水中捕魚。

夜行性貓科動物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在夜間,一隻漁貓叼著自己的戰利品,邁著驕傲的步伐回家。

漁貓是典型的“夜貓子”,它們主要在夜間活動。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調查漁貓時發現,漁貓在夜間的活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居民的活動模式。

比如,在一個人們普遍在晚上6點左右停止各種戶外活動的村莊,漁貓會在8點左右開始活動;而在一個人們普遍在晚上9點左右停止各種戶外活動的村莊,漁貓的活動會在次日凌晨的1點到4點達到高峰。這說明漁貓總是會試圖避開人。因此,漁貓的這種生活習慣讓它們顯得更加神祕了。

漁貓的“法寶”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漁貓之所以在水中可以比其他貓科動物更自由地活動,是因為它們有著獨特的身體構造。它們有三件“法寶”可以幫助它們在水中或潮溼的土壤上活動。

(1)半蹼狀的腳掌

漁貓的腳掌和其他貓科動物都不太一樣,呈半蹼狀,常被稱為蹼足。漁貓的蹼足對漁貓在水中或潮溼的土地上活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水中,蹼足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游泳;在潮溼的土地上,因為蹼足的存在,漁貓更不容易陷進泥土裡。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漁貓半蹼狀的足,你可以用家貓的足和它作對比。

(2)雙層的毛髮結構

漁貓的毛髮大體上呈灰白色,上面帶有棕色或黑色花紋。和一些貓科動物不同,漁貓的毛髮有著特殊的雙層結構:緊挨著皮膚的是一層短而緻密的毛髮,水不能穿透它,這樣的話即使漁貓在冰涼的水中活動,也好比穿了一件“保暖內衣”,能抵禦寒冷;外層是一層相對較長的毛髮,它們顯示出漁貓的花紋和光澤。

(3)不算長卻十分有用的尾巴

漁貓的尾巴不算長,但十分有用。當漁貓在水中游泳的時候,尾巴可以發揮船舵的作用,幫助漁貓快速地轉彎,從而讓它們在水中暢通無阻。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水中的漁貓,注意它的尾巴。

高超的捕魚技術

漁貓是名副其實的捕魚高手,相對於只會待在魚池邊上撈魚的家貓,漁貓的捕魚技巧可謂多種多樣。經過觀察,漁貓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捕魚。

(1)守株待兔法

這是一種幾乎所有貓科動物都會用的捕魚方法,那就是待在水邊,靜靜地觀察水中的動靜,當有魚兒出現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爪子抓住魚,並撈到岸上。

(2)探測法

漁貓會將自己的一部分身體及鬍鬚浸入水中,然後用鬍鬚探測魚兒在水中的位置。漁貓的鬍鬚是精密的觸覺器官,末端有很多感知神經相連接,當鬍鬚感應到魚兒運動帶來的水流波動時,漁貓就可以精確地判斷出魚兒的大致位置,然後展開致命一擊。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漁貓把鬍鬚浸入水中,探測魚兒的活動位置。

(3)潛水法

在貓科動物中,很多都是怕水的,如獵豹、豹子等,喜歡水並擅長潛水的貓科動物並不多,除了漁貓外,還有老虎和美洲虎。漁貓擅長潛入水中捕魚,有時甚至會通過潛水來偷襲水禽。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潛入水中捕魚的漁貓,姿態有點像老虎或美洲虎。

(4)誘捕法

誘捕法是最能體現漁貓的智慧的一種捕魚方式。漁貓會待在水邊,模仿昆蟲的運動,用爪子輕輕掠過水麵——這時,水中的魚兒會以為有昆蟲來臨,來看個究竟,不料卻中了漁貓的圈套。

漁貓愛捕魚不假,它真的愛吃魚嗎?

在人類世界中,很多喜歡釣魚的人卻不喜歡吃魚,因為他們釣魚僅僅是出於興趣,而不是為了獲取食物。那麼,對於漁貓而言,它們是不是也像一些釣魚愛好者那樣只是喜歡捕魚卻不喜歡吃魚呢?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一隻漁貓捕捉到一條小魚。

印度的研究人員曾對印度某地的漁貓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通過研究漁貓的糞便發現,在漁貓的食物中,魚類竟然大約佔據76%,其他的則包括一些齧齒類、鳥類、昆蟲以及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漁貓並不擅長捕捉體型太大的食草動物,但它們會進食老虎丟棄的獵物。

由此可見,漁貓不僅喜歡捕魚,也喜歡吃魚。

漁貓面臨的困境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大致評估,僅僅在2002年到2017年十多年的時間裡,全世界漁貓的數量就下降了30%以上,而人類則是造成它們數量大減的一個主要因素。目前,漁貓主要面臨著以下幾種困境。

(1)棲息地面積銳減,破碎化嚴重

曾經,漁貓在亞洲地區的分佈區域十分廣闊,但最近數十年來,隨著環境的破壞,漁貓的棲息地大面積縮水,它們已經在阿富汗等地滅絕。在中國,漁貓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中國已經多年未有漁貓出現的可靠報道,有不少學者認為漁貓或許已經在中國滅絕了(近幾年出現過幾起“漁貓出現”的消息,但多被證實是豹貓)。

近些年來,為了發展經濟,南亞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斷地把溼地改造成了水產養殖基地,導致50%以上的紅樹林消失。再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漁貓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棲息地,剩餘棲息地破碎化也十分嚴重。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繪製的漁貓分佈圖,其中黃色部分表示漁貓的現存區域,紫色部分表示漁貓可能存在的區域。通過這個圖片我們可以看出,漁貓在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國和印度的部分地區有分佈,其他地方几乎消失了。

現在,漁貓生存狀況稍好的地方主要在一些保護區內,但在保護區外,它們卻遭受著更多的威脅。

(2)偷獵

調查發現,幾乎在所有漁貓的棲息地,針對漁貓的偷獵行為都是廣泛存在的。有時人們是為了獲取漁貓漂亮的皮毛,有時人們甚至會把漁貓當成一種難得的“野味”。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在孟加拉國,一隻漁貓被人殺死後掛在樹上。

科學家曾在泰國地區進行過一項關於漁貓的長期研究,結果最後17只佩戴有GPS項圈的漁貓有9只失蹤或遭遇偷獵。在前兩年,柬埔寨的一位女性“網紅”甚至錄下了燒烤漁貓的視頻,然後在網上發佈,來博取網友的眼球……後來她迫於壓力,不得不把視頻刪除。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柬埔寨的一位女性“網紅”將一隻年幼的漁貓變成食物。

(3)車輛撞擊

在世界各地,隨著道路的修建和車輛的增多,死在路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短尾貓、猞猁、豹貓等中小型貓科動物,每年都有很多死於“路殺”。雖然漁貓有很多時間生活在水域附近,但它們還是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在斯里蘭卡,經常會出現漁貓被車輛撞死的事情。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2016年,在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一條道路上,一隻漁貓被車輛撞死。

(4)“報復性獵殺”

在亞洲地區,針對漁貓的“報復性獵殺”是廣泛存在的,因為漁貓會捕食魚塘中的魚或者家禽,從而引起當地村民的不滿,有些村民就會對漁貓痛下殺手。

實際上,雖然漁貓會來到魚塘捕魚,但它們捕的魚並沒有村民們認為的那樣多,甚至它們有時還要為人類小偷背鍋。動物學家在印度西孟加拉邦某個村莊佈置了紅外相機發現,結果監控到了人類小偷在晚上來魚塘偷魚的事情,不過魚塘的主人卻把魚的損失歸結於漁貓——他們認為,“漁貓在一個晚上可以偷吃很多很多的魚”。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一隻雄性捕魚貓在泰國的一個魚塘附近徘徊。

除此之外,有些人還會把漁貓當成靈貓科的果子狸而進行捕殺,因為果子狸會偷吃果樹上的果實。對於這個問題,一些動物保護工作者已經開始在漁貓的棲息地發放宣傳冊,對村民進行講解,教它們識別漁貓。

易危還是瀕危?

在2008到2016年,漁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但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漁貓從瀕危物種降為易危物種。但不少學者認為,目前漁貓依然屬於瀕危物種。

不過,無論漁貓的生存狀況是哪一種,不可否認的是,在棲息地不斷喪失和偷獵難以禁止等因素的影響下,它已經是亞洲地區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急需人們開展保護工作。

漁貓:亞洲最有滅絕風險的中小型貓科動物之一,在中國或已消失

圖:漁貓媽媽帶著小漁貓一起下水。

如果漁貓滅絕了,那麼漁貓用高超的捕魚技巧捕魚的場景、漁貓媽媽在水中教幼崽捕魚的可愛畫面,人們就再也見不到了……(歡迎關注大貓來了,每天分享有趣的貓科動物科普知識。未經授權,抄襲必究。)#這很科學##奇妙的動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