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地震遺址掠影

地震 文物 東非大裂谷 歷史 蒼梧文學 2017-08-02

郯城地震遺址掠影郯城地震遺址全稱應為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是世界兩大罕見的地質奇觀之一,目前已經被列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

為什麼叫麥坡?因地震遺址為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高峰頭鎮麥坡村,位於310國道北側,江蘇山東兩省交界處的郯城縣境內,故而得名麥坡地震遺址。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也就是1668年7月25日晚,山東省南部發生了8.5級的特大地震,地震核心區主要在山東省郯城縣、莒縣、臨沭縣三縣,且大部分位於郯城縣內,故稱之郯城地震。這次地震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部一次最強烈的地震,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位於與東非大裂谷齊名的郯廬斷裂帶上,該斷裂帶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呈南北走向,長2600米,寬160米。郯城地震遺址掠影

郯城大地震不僅造成了巨大直接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據統計,直接死於該地震的人數超過5萬餘人。其中死亡最慘重的為郯城縣、臨沂市、莒縣等極震區,死亡近4萬多人,多數為建築物倒塌所致,讓我們為地震死者祈禱的同時,簡單的數字背後,卻讓人感到生命如此脆弱,感嘆活著真好!郯城地震遺址掠影

該地質地貌景觀獨特,斷層西面為淺紅色粉砂岩,東面為紫紅色粉砂頁岩,一線之隔,紅黑兩色,可謂涇渭分明。兩種顏色的反差及淺紅色粉砂岩在風化、流水等外力地質作用影響下形成的丹霞地貌構成了景區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當夕陽西下,紅色的霞光映照在層層疊疊紅石上,如同一片片紅色的海洋,分外妖嬈迷人。

紫紅色岩層由砂質碎屑經固結成岩作用而成,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石英等,形成於距今約1億年的白堊紀。郯城地震遺址掠影

郯城地震遺址已於2006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國家級地震遺址,目前已經成為馬陵山省級地質公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地的著名旅遊景點,名氣越來越響,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和學者分別前來遊覽、科研。郯城縣已經在遺址內修建了10餘里長的木棧道和其它其它建築物,但是,該遺址的現狀和前景依然令人擔憂,除了自然的風化破壞外,遺址周邊都被當地農民種上莊稼、栽上樹木,受到了人為的破壞。各級地震部門和黨委政府已經越來越重視該遺址,將其列為重要保護區域,作為重要自然資源予以保護開發和利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