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不久,丁玲在紅軍司令部體驗生活時,對彭德懷萌生了好感,打電報告訴了毛澤東,司令部裡還傳出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

但彭德懷親口否認了此事,當時彭德懷還在苦等髮妻劉坤模,不久,已另嫁他人的劉坤模來了延安,丁玲還關注過彭夫妻二人的消息,她也心知自己與彭德懷沒有結婚的可能,彭德懷並不喜歡她這種類型的妻子,認為二人差異過大。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不久,丁玲在紅軍司令部體驗生活時,對彭德懷萌生了好感,打電報告訴了毛澤東,司令部裡還傳出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

但彭德懷親口否認了此事,當時彭德懷還在苦等髮妻劉坤模,不久,已另嫁他人的劉坤模來了延安,丁玲還關注過彭夫妻二人的消息,她也心知自己與彭德懷沒有結婚的可能,彭德懷並不喜歡她這種類型的妻子,認為二人差異過大。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此後,33歲的丁玲認識了20歲的男演員陳明。

丁玲被任命為西戰團團長,俊朗的陳明是宣傳股長,兩人成為頻繁接觸的上下級,陳明對熱情直爽的丁玲很有好感,他也感受到丁玲對他的悉心照顧超過了一般的同志關係,但他還沒有準備好與丁玲戀愛。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不久,丁玲在紅軍司令部體驗生活時,對彭德懷萌生了好感,打電報告訴了毛澤東,司令部裡還傳出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

但彭德懷親口否認了此事,當時彭德懷還在苦等髮妻劉坤模,不久,已另嫁他人的劉坤模來了延安,丁玲還關注過彭夫妻二人的消息,她也心知自己與彭德懷沒有結婚的可能,彭德懷並不喜歡她這種類型的妻子,認為二人差異過大。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此後,33歲的丁玲認識了20歲的男演員陳明。

丁玲被任命為西戰團團長,俊朗的陳明是宣傳股長,兩人成為頻繁接觸的上下級,陳明對熱情直爽的丁玲很有好感,他也感受到丁玲對他的悉心照顧超過了一般的同志關係,但他還沒有準備好與丁玲戀愛。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陳明一下亂了陣腳,現實的差距、他人的眼光讓他下不了決心。

他先是與丁玲談了幾天戀愛,還與丁玲的一對兒女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在旁人的議論中,他又斬斷情緣,離開丁玲,到烽火社工作,並迅速與烽火社的女團員席平結婚生下女兒,這對丁玲打擊很大。

可正是在與別人結婚後,陳明才開始意識到他愛的是丁玲,而丁玲在發現陳明對她還有感情後,主動找到新婚的陳明,竟與陳明開始了婚外情。

不久,陳明拋棄了已經懷孕的妻子,正式與丁玲結婚,雖對席平有所愧疚,但陳明依舊無怨無悔地選擇了與丁玲開始姐弟戀。

這段不靠譜的婚姻,讓丁玲受到不少議論,可她竟無視他人目光,坦然處之,與陳明廝守44年。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不久,丁玲在紅軍司令部體驗生活時,對彭德懷萌生了好感,打電報告訴了毛澤東,司令部裡還傳出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

但彭德懷親口否認了此事,當時彭德懷還在苦等髮妻劉坤模,不久,已另嫁他人的劉坤模來了延安,丁玲還關注過彭夫妻二人的消息,她也心知自己與彭德懷沒有結婚的可能,彭德懷並不喜歡她這種類型的妻子,認為二人差異過大。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此後,33歲的丁玲認識了20歲的男演員陳明。

丁玲被任命為西戰團團長,俊朗的陳明是宣傳股長,兩人成為頻繁接觸的上下級,陳明對熱情直爽的丁玲很有好感,他也感受到丁玲對他的悉心照顧超過了一般的同志關係,但他還沒有準備好與丁玲戀愛。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陳明一下亂了陣腳,現實的差距、他人的眼光讓他下不了決心。

他先是與丁玲談了幾天戀愛,還與丁玲的一對兒女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在旁人的議論中,他又斬斷情緣,離開丁玲,到烽火社工作,並迅速與烽火社的女團員席平結婚生下女兒,這對丁玲打擊很大。

可正是在與別人結婚後,陳明才開始意識到他愛的是丁玲,而丁玲在發現陳明對她還有感情後,主動找到新婚的陳明,竟與陳明開始了婚外情。

不久,陳明拋棄了已經懷孕的妻子,正式與丁玲結婚,雖對席平有所愧疚,但陳明依舊無怨無悔地選擇了與丁玲開始姐弟戀。

這段不靠譜的婚姻,讓丁玲受到不少議論,可她竟無視他人目光,坦然處之,與陳明廝守44年。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陳明

不管是她55年被打成“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還是57年被定為“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成員,58年去北大荒,後入秦城監獄,陳明都對她不離不棄,陳明也沒有要自己的孩子,對丁玲的兒女視若己出。

年老後,兩人出門,丁玲已老態龍鍾,跟在依舊健壯的陳明身後,彷彿個聽話的孩子。

在丁玲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陳明的手說:“你再親親我,我是愛你的。我只擔心你,你太苦了。”

陳明含淚在她額上一吻後,丁玲瞑目而逝。

丁玲死後,陳明續娶,但仍處處維護丁玲,不惜與筆伐丁玲者激烈開戰,直至九十多歲時,力不從心的他還出版了《我與丁玲五十年——陳明回憶》,欲在“百年後對丁玲繼續守護”。

他說:“我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和丁玲共同度過的,而且和她在一起的歲月,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

 

4

女強男弱的婚姻,是丁玲性格帶來的宿命

反觀丁玲這一生,安穩、風光的時候很少,這不是她的選擇。

她坐了三年牢後,到達延安,可沒象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順應政治形勢,而是不平而鳴,寫出了《三八有感》這類反諷文章,險些送掉性命。

1951年,在她的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後,她接替周揚之位,成為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也是文藝界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可沒兩年,她就被打成右派、反黨分子,1958年下放北大荒,文革後被關入秦城監獄,直到1979年,75歲的丁玲才恢復身份、重新出現在文藝界。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不久,丁玲在紅軍司令部體驗生活時,對彭德懷萌生了好感,打電報告訴了毛澤東,司令部裡還傳出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

但彭德懷親口否認了此事,當時彭德懷還在苦等髮妻劉坤模,不久,已另嫁他人的劉坤模來了延安,丁玲還關注過彭夫妻二人的消息,她也心知自己與彭德懷沒有結婚的可能,彭德懷並不喜歡她這種類型的妻子,認為二人差異過大。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此後,33歲的丁玲認識了20歲的男演員陳明。

丁玲被任命為西戰團團長,俊朗的陳明是宣傳股長,兩人成為頻繁接觸的上下級,陳明對熱情直爽的丁玲很有好感,他也感受到丁玲對他的悉心照顧超過了一般的同志關係,但他還沒有準備好與丁玲戀愛。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陳明一下亂了陣腳,現實的差距、他人的眼光讓他下不了決心。

他先是與丁玲談了幾天戀愛,還與丁玲的一對兒女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在旁人的議論中,他又斬斷情緣,離開丁玲,到烽火社工作,並迅速與烽火社的女團員席平結婚生下女兒,這對丁玲打擊很大。

可正是在與別人結婚後,陳明才開始意識到他愛的是丁玲,而丁玲在發現陳明對她還有感情後,主動找到新婚的陳明,竟與陳明開始了婚外情。

不久,陳明拋棄了已經懷孕的妻子,正式與丁玲結婚,雖對席平有所愧疚,但陳明依舊無怨無悔地選擇了與丁玲開始姐弟戀。

這段不靠譜的婚姻,讓丁玲受到不少議論,可她竟無視他人目光,坦然處之,與陳明廝守44年。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陳明

不管是她55年被打成“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還是57年被定為“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成員,58年去北大荒,後入秦城監獄,陳明都對她不離不棄,陳明也沒有要自己的孩子,對丁玲的兒女視若己出。

年老後,兩人出門,丁玲已老態龍鍾,跟在依舊健壯的陳明身後,彷彿個聽話的孩子。

在丁玲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陳明的手說:“你再親親我,我是愛你的。我只擔心你,你太苦了。”

陳明含淚在她額上一吻後,丁玲瞑目而逝。

丁玲死後,陳明續娶,但仍處處維護丁玲,不惜與筆伐丁玲者激烈開戰,直至九十多歲時,力不從心的他還出版了《我與丁玲五十年——陳明回憶》,欲在“百年後對丁玲繼續守護”。

他說:“我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和丁玲共同度過的,而且和她在一起的歲月,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

 

4

女強男弱的婚姻,是丁玲性格帶來的宿命

反觀丁玲這一生,安穩、風光的時候很少,這不是她的選擇。

她坐了三年牢後,到達延安,可沒象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順應政治形勢,而是不平而鳴,寫出了《三八有感》這類反諷文章,險些送掉性命。

1951年,在她的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後,她接替周揚之位,成為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也是文藝界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可沒兩年,她就被打成右派、反黨分子,1958年下放北大荒,文革後被關入秦城監獄,直到1979年,75歲的丁玲才恢復身份、重新出現在文藝界。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在莫斯科獲斯大林文學獎時的丁玲

八旬人生,平生安定的生活,最多也只有十來年。

丁玲敢直言、一生率性不改,不要說女作家,就是男作家也沒幾個能做到。

正因為如此,在愛情上,雖然她仰慕的多是瞿秋白、馮雪峰、彭德懷這樣位高權顯的大人物,但收穫的卻是胡也頻、馮達、陳明這樣較為平和普通的小男人,因為她的大女人個性過於彰顯,難以被駕馭,根本不適合男強女弱型婚姻,只能獲得女強男弱的愛情。

作家丁玲,性別:女,性格:男。正如沈從文在紀念文章中所說:“她需要人家待她如待一個男子”。

她一生投火而燃,轟轟烈烈地愛與生,這絕非大部分人的選擇,更不是大部分知識分子的選擇。

"

丁玲成名於1928年,以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記》轟動文壇,連魯迅都很遺憾錯過了與她切磋推薦的機會。

與冰心、林徽因、蘇雪林這些家境優裕、入讀名校、嫻雅溫良的女作家不同,丁玲是個野蠻生長的女作家。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原名蔣冰之,出生於湖南省臨澧縣高豐村,家境貧寒,四歲喪父時,其母佘曼貞腹中尚孕有一子,但佘曼貞不肯向命運低頭,以32歲的大齡,拖兒挈女,進入湖南女子第一師範學堂讀書,後來回鄉下任教。

年幼的丁玲跟著母親到處奔波求學,1918年,十四歲的丁玲離開家鄉,到處打拼。

既無良好的教育背景,更無可依仗的家境人脈,除了倔強,丁玲一無所有。

因此,她不是閨秀、不是名媛,她只是艱難環境中磨折出來的一個真性情女子,她受的教育程度不算高,卻能以多部優秀作品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顯耀於文壇,因為其文字大多來自於她那未受訓練與約束的內心,其舉止大多出自於她未經嚴格教化的慾望本能,雖受盡非議,卻也原始本真,充滿生命熱度。

如瞿秋白送她的八個字所說:“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丁玲的一生,很折騰。

丁玲的愛情,更折騰。

1

女性主義作家,與胡也頻、馮雪峰的三人行

香港學者周蕾認為,在丁玲1928年的成名作、以女性主義試驗現代文學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裡,存在著雙重的角色顛覆。

一是對情侶關係的顛覆,葦弟善良、柔弱,才華性格均不及莎菲出色,二人之間為女強男弱,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男性美的顛覆,在莎菲眼中,華僑凌吉士具備陰柔的男性美:“我將怎樣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頎長的身軀,白嫩的臉龐,薄薄的小嘴脣,柔軟的頭髮,都足以閃耀人的眼睛……我看見那兩個鮮紅的,嫩膩的,深深凹進的嘴角了。我能告訴人嗎,我用一種小兒要糖果的心情在望著那惹人的兩個小東西。但我知道在這個社會裡面是不准許我去取得我所要的來滿足我的衝動,我的慾望,無論這於人並沒有損害的事,我只得忍耐著……”

這篇小說裡,就有胡也頻與丁玲婚姻戀愛經歷的影子,作家的一生心路,都藏在自己的作品裡,無可遁形。

雖然在小說中充斥著慾望的描寫,但對沈從文後來懷念文章《記丁玲》中的類似筆墨,丁玲卻十分不滿。

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她的年歲已經需要一張男性的嘴脣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那麼一個男子,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樂……她的年紀已經有了二十四歲或二十五歲,對於格雷泰嘉寶《肉體與情魔》的電影印象則正時常向友朋提到。來到面前的不是一個英雋挺拔騎士風度的青年,卻只是一個像貌平常,性格沉靜,有苦學生模樣的人物……她雖然同這個海軍學生住在一處。海軍學生能供給她的只是一個年青人的身體,卻不能在此外還給她什麼好處……”

對於這段文字,丁玲親自批註稱:“混蛋!看把我寫成一個什麼樣子,簡直是侮辱!完全是他的低級趣味的夢囈!”同時,她還在《詩刊》上親自發文怒斥沈從文。

經過很多年的思想改造,年事已高的丁玲不再是當年上海灘那個大膽奔放的女性主義作家了。

丁玲14歲離家闖蕩,18歲到上海,入陳獨秀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19歲經瞿秋白介紹入上海大學,有些人猜測她對瞿秋白也曾有過愛慕之心,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瞿當時是個翩翩少年、博學多識、還是革命啟蒙者。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左為丁玲

而在旁人眼中,丁玲“高興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客觀的環境。從外表看來,說不上漂亮。身材肥而不夠高,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和兩個酒窩;從個性上說,丁的風度瀟灑,浪漫豪放不羈。”

不過,瞿秋白與丁玲好友王劍虹的婚姻是她一手促成,以丁玲的個性來看,在愛情上她很少推讓,所以她對瞿秋白的感情,可能更多是一種少女的好感與尊重,從她後來紀念瞿秋白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作為老師,瞿秋白送給丁玲八個字:“飛蛾撲火,非死不止”,這八個字一針見血,指出了丁玲性格的豪放本質。

她比常人更愛折騰、很難用理性去遏制感情和熱情,但也不畏懼隨之而來的傷害、痛楚與災難。

1924年,20歲的丁玲來到北大旁聽,結識了流浪學生、《京報》副刊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她苦追不捨,但對於秉性柔懦、詩文中多為虛無主義的胡也頻,丁玲若即若離。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胡也頻

此時丁玲弟弟病故,正在悲痛萬分之際,常獨坐室中,自言自語地向虛空中喊著“弟弟”,為安慰她,胡也頻送上一盒黃玫瑰,上寫“你的新弟弟所獻”。

自覺失意萬分的丁玲獨自還鄉,胡也頻向人借錢買了車票,趕到丁玲湖南常德老家,望著他失魂落魄的模樣,丁玲終於被打動,與他一起返回北平。

後來,丁玲自己說道:“胡也頻到了湖南,我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意用戀愛和婚姻羈絆,但為環境所迫,本想到北平後就分開,卻遭到友人的誤解和非議,我一生氣,就說同居就同居吧,我們很能互相理解和體貼,卻沒有發生夫妻關係。我那時就是那樣認識的。我們彼此沒有義務,完全可以自由。”

他們精神戀愛兩年,過著文藝青年的清新小日子,丁玲回憶說:“我不否認,我是愛他的,不過我們開始,那時我們真太小,我們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愛情做遊戲,我們造做出一些苦惱,我們非常高興的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報考美術學院失敗,又準備去法國留學,因母親不支持也未成行,這個時候的丁玲,一切都不如意,窮困潦倒,更無心戀愛,只是胡也頻緊隨不捨,二人在北平相依為命,過著

1925年,丁玲為了學日語,認識了北大旁聽生馮雪峰,最初見面,丁玲對他的印象一般,覺得是個鄉下人,但漸漸的,馮雪峰的冷靜、堅定和才華令她傾倒。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她這樣描述二人的初見:“他也是詩人。他生得很醜,甚至比胡也頻還要窮。他是一個鄉下人的典型,但在我們許多朋友之中,我認為這個人特別有文學天才,我們一同談了許多話。在我一生中,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這人本來打算到上海去的,但他現在決定留在北京。我停止了寫作,滿腦子只有一個思想——要聽到這個男子說一聲‘我愛你’。”

可她身邊已經有了既粘人又摯誠的胡也頻,也做不到絕情而去。

二人認識不久,馮雪峰去了上海,丁玲追去上海,胡也頻也跟來了,於是,她向胡也頻、馮雪峰提出了“三人行”的要求,而胡也頻與馮雪峰居然都答應了。

三個人在杭州西湖邊居住了一段時間,丁玲在與胡也頻同住時,又與馮雪峰精神戀愛,愛情畢竟是獨佔性的,胡也頻忍受不了三人行的親密關係,先行離開,回到上海,在沈從文的勸說下,又回到丁玲身邊,此時的馮雪峰選擇正式離開,從此再沒回到丁玲身邊。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馮雪峰

無論如何,這是駭人聽聞之事,作為女人的丁玲竟然同時愛著兩個男人並相安無事,對此事,胡也頻的密友沈從文瞭解內情最多,這可能是後來丁沈交惡的原因之一。

最終,丁玲因為害怕胡也頻自殺,放棄了馮雪峰,打算與胡也頻終老。二人婚後生下一子胡小頻,後跟母姓,改名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胡也頻與兒子

1930,丁玲與胡也頻加入左聯,成為魯迅旗下的左聯作家。1931年,29歲的胡也頻與柔石、殷夫一同被捕,被槍殺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在延安時,丁玲說:“我最紀念的是胡也頻,最懷念是馮雪峰。”

2

沒有寄出的情書,卻在丁玲“死後”被馮雪峰公開發表

1931年,孑然一身的丁玲與馮雪峰再次相逢,她不可遏制地生出了熱戀之情,可此時馮雪峰已經結婚,向來理智冷靜的馮雪峰,沒有對她的感情做出正式迴應。

當時史沫特萊採訪丁玲,需要一個翻譯,於是馮雪峰介紹了翻譯馮達。

馮達也是個柔情繾綣的男子,對丁玲百般體貼照顧,1931年11月,丁玲與馮達同居,一起住了三年。

在丁玲的回憶中,馮達只是個過客:“這是一個陌生人,我一點也不瞭解他,他用一種平穩的生活態度來幫助我。他沒有熱,也沒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嚇唬我,不驚動我……他不愛多說話……慢慢生活下來,我能容忍有這樣一個人。”

馮達負責中共江蘇省委的《真話報》工作,丁玲在左聯《北斗》當編輯,1933年5月14日,丁玲與馮達被抓入獄。

剛烈的丁玲欲在獄中自殺,她把頭頸伸進繩套後,踢翻了凳子,瀕死之際被馮達救下,在莫干山的三年牢獄生活之中,丁玲懷上了馮達的孩子,於1934年9月生下了女兒蔣祖慧,但出獄之後,丁玲斷然離開馮達,從此沒有再見。

丁玲入獄,下落不明,當時文藝界傳說她已經身亡,不少人寫了悼念文章。

對丁玲後來最有影響的,一是沈從文發表的《記丁玲》,丁玲老年時花了不少力氣怒斥沈的“低級趣味”,另一是馮雪峰發表的《這不算情書》,裡面是丁玲在寫好了沒有寄出的情書,此時被他在“遺稿”中找到。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前排左一為馮雪峰

在這封五千字的長篇情書裡,丁玲這樣寫道:

“我這兩天都心不離開你,都想著你。……從我的心上,在過去的歷史中,我真真的只追過一個男人,只有這個男人燃燒過我的心,使我起過一些狂熾的慾念,……這個男人是你,……總之,我和他(指胡也頻)相愛得太自然太容易了,我沒有不安過,我沒有幻想過,我沒有苦痛過。然而對於你,真真是追求,真有過寧肯失去一切而只要聽到你一句話,就是說“我愛你”!我想過,我想過(我到現在才不願騙自己說出老實話)同你到上海去,我想過同你到日本去,我做過那樣的幻想。假使不是也頻我一定走了。假使你是另外的一付性格,像也頻那樣的人,你能夠更鼓動我一點,說不定我也許走了。你為什麼在那時不更愛我一點,為什麼不想獲得我?……我對你幾多坦白,幾多順從,我從來沒有對人那樣過,……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夠,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你是愛我的,你不必賴,你沒有從我這裡跑開過一次,然而你,你沒有勇氣和熱情,你沒來,沒有在我要你的時候來……等著那一天到來,到我可以又長長的躺在你身邊,你抱著我的時候,我們再盡情的說我們的,深埋在心中,永世也無從消滅的我們的愛情吧。”

出獄後,丁玲把《這不算情書》也收進了自己的文集,公諸於眾。

馮雪峰是愛丁玲的,他對丁玲的情誼保持了終身。

1941年皖南事變後,馮雪峰被關在上饒集中營裡,他告訴獄友、畫家賴少其,他夢見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在支撐他,才撐過瀕死難關,賴少其還根據他的描述畫出了這雙眼睛,解放後,賴少其在文代會上看到丁玲,馬上醒悟到:這就是馮雪峰說的那雙大眼睛。

馮雪峰死後,駱賓基告訴丁玲,他早年曾與馮雪峰長談三夜,有一夜,馮雪峰專門對他提及當年對丁玲是一見鍾情,馮說:他見了丁玲,有一個感想,完了,什麼都完了,名譽呀,地位呀,都完了。是一種被俘虜的樣子。

馮雪峰在政治上有是有追求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是他第一個向毛澤東介紹了魯迅,並主持了左聯的工作,解放前後,周揚等人都只是他的小弟,在反右之前,他也一直主管全國的文藝工作。

正因如此,他才剋制了自己的愛情,沒有陷身於丁玲的深情。

對於馮雪峰,愛情只是他的甜點,對於丁玲,愛情是她的麵包。

3

與陳明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受盡非議終不悔

真正陪伴丁玲終老的人是陳明,因為這段婚姻,丁玲在延安受盡非議。

丁玲是第一個投奔蘇區的著名作家,剛來時受到了熱烈歡迎,周恩來、鄧穎超為她主持了歡迎儀式,毛澤東親自填寫了一闕《臨江仙》,用電報發來祝賀: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丁玲後來嘆稱,這是她人生中最光榮的一天。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不久,丁玲在紅軍司令部體驗生活時,對彭德懷萌生了好感,打電報告訴了毛澤東,司令部裡還傳出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

但彭德懷親口否認了此事,當時彭德懷還在苦等髮妻劉坤模,不久,已另嫁他人的劉坤模來了延安,丁玲還關注過彭夫妻二人的消息,她也心知自己與彭德懷沒有結婚的可能,彭德懷並不喜歡她這種類型的妻子,認為二人差異過大。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此後,33歲的丁玲認識了20歲的男演員陳明。

丁玲被任命為西戰團團長,俊朗的陳明是宣傳股長,兩人成為頻繁接觸的上下級,陳明對熱情直爽的丁玲很有好感,他也感受到丁玲對他的悉心照顧超過了一般的同志關係,但他還沒有準備好與丁玲戀愛。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陳明一下亂了陣腳,現實的差距、他人的眼光讓他下不了決心。

他先是與丁玲談了幾天戀愛,還與丁玲的一對兒女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在旁人的議論中,他又斬斷情緣,離開丁玲,到烽火社工作,並迅速與烽火社的女團員席平結婚生下女兒,這對丁玲打擊很大。

可正是在與別人結婚後,陳明才開始意識到他愛的是丁玲,而丁玲在發現陳明對她還有感情後,主動找到新婚的陳明,竟與陳明開始了婚外情。

不久,陳明拋棄了已經懷孕的妻子,正式與丁玲結婚,雖對席平有所愧疚,但陳明依舊無怨無悔地選擇了與丁玲開始姐弟戀。

這段不靠譜的婚姻,讓丁玲受到不少議論,可她竟無視他人目光,坦然處之,與陳明廝守44年。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丁玲與陳明

不管是她55年被打成“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還是57年被定為“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成員,58年去北大荒,後入秦城監獄,陳明都對她不離不棄,陳明也沒有要自己的孩子,對丁玲的兒女視若己出。

年老後,兩人出門,丁玲已老態龍鍾,跟在依舊健壯的陳明身後,彷彿個聽話的孩子。

在丁玲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陳明的手說:“你再親親我,我是愛你的。我只擔心你,你太苦了。”

陳明含淚在她額上一吻後,丁玲瞑目而逝。

丁玲死後,陳明續娶,但仍處處維護丁玲,不惜與筆伐丁玲者激烈開戰,直至九十多歲時,力不從心的他還出版了《我與丁玲五十年——陳明回憶》,欲在“百年後對丁玲繼續守護”。

他說:“我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和丁玲共同度過的,而且和她在一起的歲月,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

 

4

女強男弱的婚姻,是丁玲性格帶來的宿命

反觀丁玲這一生,安穩、風光的時候很少,這不是她的選擇。

她坐了三年牢後,到達延安,可沒象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順應政治形勢,而是不平而鳴,寫出了《三八有感》這類反諷文章,險些送掉性命。

1951年,在她的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後,她接替周揚之位,成為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也是文藝界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可沒兩年,她就被打成右派、反黨分子,1958年下放北大荒,文革後被關入秦城監獄,直到1979年,75歲的丁玲才恢復身份、重新出現在文藝界。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在莫斯科獲斯大林文學獎時的丁玲

八旬人生,平生安定的生活,最多也只有十來年。

丁玲敢直言、一生率性不改,不要說女作家,就是男作家也沒幾個能做到。

正因為如此,在愛情上,雖然她仰慕的多是瞿秋白、馮雪峰、彭德懷這樣位高權顯的大人物,但收穫的卻是胡也頻、馮達、陳明這樣較為平和普通的小男人,因為她的大女人個性過於彰顯,難以被駕馭,根本不適合男強女弱型婚姻,只能獲得女強男弱的愛情。

作家丁玲,性別:女,性格:男。正如沈從文在紀念文章中所說:“她需要人家待她如待一個男子”。

她一生投火而燃,轟轟烈烈地愛與生,這絕非大部分人的選擇,更不是大部分知識分子的選擇。

從三人行到姐弟戀,一生四段情,每段都是爆款新聞:飛蛾撲火的丁玲

晚年丁玲

她不怕痛、不怕傷、不怕譏議、不知避險、不知趨利避害,“在洶湧波濤中奮戰”,讓她受盡世人嘲諷與命運打擊,可最終,這卻成就了她野蠻生長的人生,讓她活得如此恣肆任性、與眾不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