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西頂村特色民居——石頭房。

"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西頂村特色民居——石頭房。

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微雨中的西頂村,頗有些煙雨江南的味道。

"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西頂村特色民居——石頭房。

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微雨中的西頂村,頗有些煙雨江南的味道。

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煥發新活力

原村小學改成接待中心,接待來自不同地方的遊客。

□鶴報融媒體記者 朱向陽

從鶴山區姬家山鄉政府所在地出發,沿著幽靜的小道向西南方大山深處行駛,沿途是綿延的山和鬱鬱蔥蔥的植被,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姬家山鄉西頂村就藏於群山之中。

坐落於山腰之上,常有云霧環繞,“雲端西頂”因此得名。近兩年,西頂村以黨建為引領,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甩掉貧困帽子,走上了發展振興的小康路。日前,記者前往雲端西頂”,探訪這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快速發展的奧祕。

申請資金50萬元,建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距村口2公里就能看到裝有太陽能板的路燈立在道路一側,像一個個穿戴整齊的迎賓使者。

“傳統‘大奔’,毛驢車,走不走?”鄰村69歲的齊大爺和68歲的杜大爺蹲坐在村口,見有客人來便招攬起生意。兩頭小毛驢戴著大紅花,各拉一架平板車,憨態可掬。

“從西頂村到東齊村,往返一趟只要50塊錢,保證又快又得勁兒。”齊大爺說,從去年開始,這裡遊客明顯增多,他就在農閒時做個小生意,賺個零花錢。

西頂村地處山區,基礎設施薄弱,土地貧瘠,荒地5000多畝,可耕種土地僅182畝,常住居民42戶9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8戶57人,因貧困發生率高,2017年被我省定為深度貧困村。因為缺水,村民祖祖輩輩“望天收”,辛苦勞作一年,僅能勉強果腹。

2017年11月,市委組織部幹部王金宇主動報名,到西頂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村委會舊址狹小,無法滿足工作需要,我們決定從這兒入手,建立發展陣地。”王金宇說,他先後爭取到市、區、鄉各項資金50萬元,建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的一樓是村民活動中心,有乒乓球檯、象棋及其它健身器材,可以豐富村民文化生活;二樓用來辦公議事,解決了村“兩委”辦公場所狹小的問題。

王金宇到任伊始,凝心聚力抓黨建,團結依靠村“兩委”幹部,想辦法、找思路;加強教育,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堅決拔除思想窮根。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定期開展學習活動,每月都有固定的黨員活動日,年終對村“兩委”考核,村幹部逐一向黨員述職。

80多間閒置房屋改為特色民宿,帶火了小山村

“西頂村基礎條件差,但植被茂密,村民世代居住的石頭房大多保存完整,很有特色,比較適合發展旅遊業。”王金宇說,西頂村立足農業資源、自然生態、傳統建築保存較為完好等優勢,將自然景觀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力爭在“賣文化”“賣風景”“賣體驗”方面提高經濟效益,並依託先前引入的鶴壁市康元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全村閒置石頭房有80多間,以平均每間每年200元的租金租給康元公司。這些石頭房被重新設計、裝修後,已被改造成18個特色院落,包含16個民宿接待點、1個遊客接待中心、1個傳統酒作坊。走進1號民宿,屋外鳥語花香,屋內被精心設置成洞房風格,搭配各種裝飾,讓入住者體驗到傳統鄉村民居喜慶的氛圍。

目前,村裡正在加緊建設,3棟高端民宿主體已完工,正在裝修。採訪時,記者碰見了村裡的老石匠李世富,他正在“分石片兒”,每天能掙70元。

為保證新建築與傳統石頭房的外觀協調,匠人們把石頭分片兒後粘貼在外牆上,這樣新建築就不會顯得突兀。目前,可俯瞰繚繞山霧的崖壁賓館正在籌劃中,很快就能動工。

西頂村以公司為依託,帶動農戶脫貧致富。該村182畝可耕種土地中的110畝,已分類型租給康元公司,由公司統一管理,種植花卉和果樹。農民變身為園林工人,負責田間管理,每人每天能拿到50元工資。

品牌是質量、安全和信譽的象徵,一個品牌一旦確立起來,產品的銷售價格自然就會相應提升。發展有方向,產業有支撐,土特產銷路不用愁。“雲端西頂”的名頭日益響亮,核桃、紅薯幹、芝麻,被一波又一波的遊客買走,生態小米7元1斤,比市場價高出2元,自家賣不完不要緊,康元公司統一收購,通過“雲端西頂”品牌渠道,銷往各地。收入高了,西頂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村民在村裡打零工,日子越過越舒坦

西頂村村委會主任司海軍今年50歲,是村裡常住人口中最年輕的成年人。“村裡人大多上了年紀,很難在城裡找到合適的工作。現在是村裡旅遊項目的建設期,大家都能幫工或幹後勤,民宿建好後,村民可以當客房管理員或餐飲服務員。”他介紹,全村常住人口30多人,除殘疾人外,都找到了新工作,靠在村裡打零工,每人每年至少有4000多元的收入。

王金宇來到65歲的村民司全生家中,一進院子就直奔廁所。“驗收通過了嗎?”“馬桶用著怎麼樣?”“啥時候把太陽能熱水器也裝上?”他一口氣問了3個問題。原來,司全生家的廁所剛剛由政府出資進行了改造,原來臭氣烘烘的旱廁變成了乾淨舒適的水衝式坐便。廁所管道與旅遊公司的排汙管道相通,還省去了一年兩次清理廁所的麻煩。

石房子、雨水井、柴火堆,自來水、新家電、沖水廁,這間小院兒裡,上演著傳統與現代的無聲交融,也是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的真實寫照。

小院兒的一角有一口雨水井,井上的引水管與屋頂的排水管連在一起。“我們祖祖輩輩靠天吃水,這井裡的水還是去年存下來的,以後當備用水,澆地用。”司全生說,從去年開始,村裡引入自來水管道,實現了“長流水”。

“我長這麼大,就數去年掙得多。”司全生說,村裡發展鄉村旅遊業後,各種工程建設很多,他修房子、鋪石板,每天有100多元收入,去年一年掙了2.6萬元。“我現在脫貧了,加上公益性崗位、租地、賣特產的收入,咱也跑向小康路了。”司全生頭戴草帽,身穿背心,一隻手撐著腰,樂呵呵地說。

鄰居司德平家正在安裝美的冷暖風機,他說:“黨的政策就是好,原來6000多塊的機器,補貼後只用掏1400元。夏天不熱了,冬天不冷了,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建拓展訓練場,延伸產業鏈,3名返村青年遞交入黨申請書

“今天早上剛送走了一個50人的拓展團隊,明天還要來一批。暑假期間是拓展訓練的高峰期,咱這兒生意不會差。”西頂村遊客接待中心運營經理孫好兵說。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滯後,是影響農村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深山閉塞,貧窮落後,上世紀90年代後,西頂村大批村民外出謀生,村小學因此閒置多年。

如今,這所學校也被改造,用來接待遊客。曾經的學校舞臺變成了西頂戲臺,供遊客觀看演出。一間間校舍改造的客房,除新安放的大圓桌外,基本上保留了石頭房的古樸。孫好兵說,菜單上,黑豬肉、小米稠飯、糊塗麵條、疙瘩湯,都是遊客喜愛的食物。為了讓遊客喜歡來、留得住,他們還規劃了拓展訓練場和大型CS攻防演練場。

西頂村有18名黨員,因居住分散、組織渙散等原因,曾連續多年未發展新黨員。如今,全村穩步脫貧,旅遊業快速發展,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強,一些年輕人返回了村裡,還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從去年年初開始,先後有3名村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經考核,其中1人已被吸收為入黨積極分子。他們將成為後備軍,為西頂村未來的小康路貢獻青春和力量。”王金宇說,“市委九屆八次全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下一步,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持續推進精準扶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抓好戶廁改造、汙水治理等工作,為產業振興打好基礎。全力打造‘雲端西頂’旅遊品牌,建設能容納200人餐飲、會議、住宿的2000平方米的特色商務酒店。屆時,村集體將以適當形式入股,持續增加集體收入。”

■記者手記:

西頂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地薄人稀,交通不便。誰曾想,一個深度貧困村,短短几年時間脫貧摘帽,還走上了致富路。這不是機緣巧合,這是天道酬勤!事實證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第一要務。

做好“三農”工作,任務艱鉅、意義重大。西頂村的黨員幹部真心幹事創業,全村百姓同心協力,沒有等、靠、要,只有本本分分、踏踏實實。他們依託內生動力,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日子越過越舒坦。西頂村的發展,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離不開村裡黨員幹部的務實重幹。只要上下統一思想、找好方向,準確定位、差異發展,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命運就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本文配圖為資料照片,由西頂小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