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釣魚 認真的釣魚 2019-09-17
"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但如果是野釣,那就不同了,因為水廣魚稀,僅僅做一個窩點,窩料溶散太好,則易招惹小魚鬧窩,窩料溶散不好,不易霧化,則散味遲緩,發窩太慢,可能附近釣點的釣友都連桿了,自己這邊還沒有發窩,所以,就打窩的窩點數量而言,就很有講究了。

1、靜水做窩,打獨窩,做重窩;一般在池塘、靜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釣,不宜多做窩點,即浪費窩料,也會把釣點和窩點錯開,導致本該被聚到釣點的魚群,因為窩點分散,屆時別說連桿了,可能每上一條魚,都會把窩點附近的魚群驚散,所以靜水、小水面水域,打獨窩,做大窩,聚魚效果集中,留魚效果要突出。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但如果是野釣,那就不同了,因為水廣魚稀,僅僅做一個窩點,窩料溶散太好,則易招惹小魚鬧窩,窩料溶散不好,不易霧化,則散味遲緩,發窩太慢,可能附近釣點的釣友都連桿了,自己這邊還沒有發窩,所以,就打窩的窩點數量而言,就很有講究了。

1、靜水做窩,打獨窩,做重窩;一般在池塘、靜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釣,不宜多做窩點,即浪費窩料,也會把釣點和窩點錯開,導致本該被聚到釣點的魚群,因為窩點分散,屆時別說連桿了,可能每上一條魚,都會把窩點附近的魚群驚散,所以靜水、小水面水域,打獨窩,做大窩,聚魚效果集中,留魚效果要突出。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大水面水域、流水做窩,多做窩點;水面大,發窩就慢,可以根據水情,既可以做輪釣窩,以走釣為主,比如每隔3~5米撒點窩料做個小窩,一口氣做上5~8個窩點,輪著釣,哪個窩點魚口慢了,就換一個窩點;也可以做一個主窩,在附近1~3米左右,或者傘狀,或者梅花狀、又或者圓形,打上3~5個窩點,就相當於10~15平方米的水域打窩了,誘魚區域大了,誘魚效果自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主輔分明,主窩窩料重,輔窩窩料少,如果主輔窩料一樣多,則誘魚效果不集中。

<三>補窩需提前,窩料數量有講究

曾有釣友和我討論,補窩時,到底是魚口變緩時開始補窩,還是魚口旺盛的時候補窩,在確定這兩個說法之前,我們其實都有顧慮的,為什麼?魚口變緩時,說明窩點魚群數量減少,窩料數量減少,此時補窩,可以增加窩料的數量,便於二次誘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能被誘來的魚都已經差不多來誘進來了,就算添加窩料,除非二次發窩,否則還是第一次誘來的魚。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但如果是野釣,那就不同了,因為水廣魚稀,僅僅做一個窩點,窩料溶散太好,則易招惹小魚鬧窩,窩料溶散不好,不易霧化,則散味遲緩,發窩太慢,可能附近釣點的釣友都連桿了,自己這邊還沒有發窩,所以,就打窩的窩點數量而言,就很有講究了。

1、靜水做窩,打獨窩,做重窩;一般在池塘、靜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釣,不宜多做窩點,即浪費窩料,也會把釣點和窩點錯開,導致本該被聚到釣點的魚群,因為窩點分散,屆時別說連桿了,可能每上一條魚,都會把窩點附近的魚群驚散,所以靜水、小水面水域,打獨窩,做大窩,聚魚效果集中,留魚效果要突出。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大水面水域、流水做窩,多做窩點;水面大,發窩就慢,可以根據水情,既可以做輪釣窩,以走釣為主,比如每隔3~5米撒點窩料做個小窩,一口氣做上5~8個窩點,輪著釣,哪個窩點魚口慢了,就換一個窩點;也可以做一個主窩,在附近1~3米左右,或者傘狀,或者梅花狀、又或者圓形,打上3~5個窩點,就相當於10~15平方米的水域打窩了,誘魚區域大了,誘魚效果自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主輔分明,主窩窩料重,輔窩窩料少,如果主輔窩料一樣多,則誘魚效果不集中。

<三>補窩需提前,窩料數量有講究

曾有釣友和我討論,補窩時,到底是魚口變緩時開始補窩,還是魚口旺盛的時候補窩,在確定這兩個說法之前,我們其實都有顧慮的,為什麼?魚口變緩時,說明窩點魚群數量減少,窩料數量減少,此時補窩,可以增加窩料的數量,便於二次誘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能被誘來的魚都已經差不多來誘進來了,就算添加窩料,除非二次發窩,否則還是第一次誘來的魚。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那麼魚口旺盛時的補窩,優勢就是增加魚的搶食頻率,同時還能增加魚群的從眾效應,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窩料投放,容易驚魚散窩,而且窩料投放太多,容易讓窩點附近的魚,因為吃飽了,而不要鉤,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應對呢?

1、補窩要看情況,不管是魚口變緩時補窩,還是魚口旺盛時補窩,就實戰效果來說,其實區別不大;但是要分水域大小,如果水域面積小,則建議在魚口旺盛時補窩,水面小,一旦發窩,那魚的密度相對集中,如何留魚才是重點;反之,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因為魚的相對密度稀疏,有沒有辦法做到,補窩的同時,還能源源不斷的有魚群進窩,而魚口變緩,說明附近的魚群已經誘聚到窩點,此時需要添加窩料,將更遠的魚群誘進窩點。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但如果是野釣,那就不同了,因為水廣魚稀,僅僅做一個窩點,窩料溶散太好,則易招惹小魚鬧窩,窩料溶散不好,不易霧化,則散味遲緩,發窩太慢,可能附近釣點的釣友都連桿了,自己這邊還沒有發窩,所以,就打窩的窩點數量而言,就很有講究了。

1、靜水做窩,打獨窩,做重窩;一般在池塘、靜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釣,不宜多做窩點,即浪費窩料,也會把釣點和窩點錯開,導致本該被聚到釣點的魚群,因為窩點分散,屆時別說連桿了,可能每上一條魚,都會把窩點附近的魚群驚散,所以靜水、小水面水域,打獨窩,做大窩,聚魚效果集中,留魚效果要突出。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大水面水域、流水做窩,多做窩點;水面大,發窩就慢,可以根據水情,既可以做輪釣窩,以走釣為主,比如每隔3~5米撒點窩料做個小窩,一口氣做上5~8個窩點,輪著釣,哪個窩點魚口慢了,就換一個窩點;也可以做一個主窩,在附近1~3米左右,或者傘狀,或者梅花狀、又或者圓形,打上3~5個窩點,就相當於10~15平方米的水域打窩了,誘魚區域大了,誘魚效果自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主輔分明,主窩窩料重,輔窩窩料少,如果主輔窩料一樣多,則誘魚效果不集中。

<三>補窩需提前,窩料數量有講究

曾有釣友和我討論,補窩時,到底是魚口變緩時開始補窩,還是魚口旺盛的時候補窩,在確定這兩個說法之前,我們其實都有顧慮的,為什麼?魚口變緩時,說明窩點魚群數量減少,窩料數量減少,此時補窩,可以增加窩料的數量,便於二次誘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能被誘來的魚都已經差不多來誘進來了,就算添加窩料,除非二次發窩,否則還是第一次誘來的魚。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那麼魚口旺盛時的補窩,優勢就是增加魚的搶食頻率,同時還能增加魚群的從眾效應,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窩料投放,容易驚魚散窩,而且窩料投放太多,容易讓窩點附近的魚,因為吃飽了,而不要鉤,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應對呢?

1、補窩要看情況,不管是魚口變緩時補窩,還是魚口旺盛時補窩,就實戰效果來說,其實區別不大;但是要分水域大小,如果水域面積小,則建議在魚口旺盛時補窩,水面小,一旦發窩,那魚的密度相對集中,如何留魚才是重點;反之,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因為魚的相對密度稀疏,有沒有辦法做到,補窩的同時,還能源源不斷的有魚群進窩,而魚口變緩,說明附近的魚群已經誘聚到窩點,此時需要添加窩料,將更遠的魚群誘進窩點。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補窩的窩料數量,視魚口和水域大小要區分處理;補窩的窩料,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魚口的快慢,和水域大小來區分;如果魚口快而水面小,補窩頻率應該連桿5~6竿之間就少量的補一些窩料,這樣能讓誘聚的魚群始終有料吃,但是吃不飽,這樣增加咬鉤的頻率;如果魚口緩而水面小,則半小時補一次窩即可,窩料數量為打窩時的三分之一,魚口緩,說明魚的密度一般,頻繁補窩,就是餵魚了。

如果魚口快而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補窩的窩料,數量為打窩時的一半最為合適,因為這種情況,說明附近的魚多,魚口稍微遲緩,補上一半的窩料,既可以誘聚剩餘的魚群,又不至於把魚群餵飽,如果魚口再次遲緩,繼續按這個數量補窩即可;如果魚口遲緩,半天不來一口,說明水面太大,發窩不宜,那就改為4~8小時補一次窩料,窩料數量和打窩數量一致,一致到連續的魚口出現,再調整補窩的數量。

<四>魚口閉停需換窩,換窩也要分情況

好釣位,天然就有聚魚的優勢,但是總會因為諸多客觀、主觀因素,導致魚口閉停,那麼到底是繼續守著沒口的釣點繼續死等,還是乘早換一個新窩點,這就是個很糾結的問題,如果是湖庫守釣,那倒是無所謂,反正也是守釣,等一天和等兩天,也沒有什麼大區別,但是普通的休閒野釣,又或者黑坑釣,那就要分情況了。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但如果是野釣,那就不同了,因為水廣魚稀,僅僅做一個窩點,窩料溶散太好,則易招惹小魚鬧窩,窩料溶散不好,不易霧化,則散味遲緩,發窩太慢,可能附近釣點的釣友都連桿了,自己這邊還沒有發窩,所以,就打窩的窩點數量而言,就很有講究了。

1、靜水做窩,打獨窩,做重窩;一般在池塘、靜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釣,不宜多做窩點,即浪費窩料,也會把釣點和窩點錯開,導致本該被聚到釣點的魚群,因為窩點分散,屆時別說連桿了,可能每上一條魚,都會把窩點附近的魚群驚散,所以靜水、小水面水域,打獨窩,做大窩,聚魚效果集中,留魚效果要突出。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大水面水域、流水做窩,多做窩點;水面大,發窩就慢,可以根據水情,既可以做輪釣窩,以走釣為主,比如每隔3~5米撒點窩料做個小窩,一口氣做上5~8個窩點,輪著釣,哪個窩點魚口慢了,就換一個窩點;也可以做一個主窩,在附近1~3米左右,或者傘狀,或者梅花狀、又或者圓形,打上3~5個窩點,就相當於10~15平方米的水域打窩了,誘魚區域大了,誘魚效果自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主輔分明,主窩窩料重,輔窩窩料少,如果主輔窩料一樣多,則誘魚效果不集中。

<三>補窩需提前,窩料數量有講究

曾有釣友和我討論,補窩時,到底是魚口變緩時開始補窩,還是魚口旺盛的時候補窩,在確定這兩個說法之前,我們其實都有顧慮的,為什麼?魚口變緩時,說明窩點魚群數量減少,窩料數量減少,此時補窩,可以增加窩料的數量,便於二次誘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能被誘來的魚都已經差不多來誘進來了,就算添加窩料,除非二次發窩,否則還是第一次誘來的魚。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那麼魚口旺盛時的補窩,優勢就是增加魚的搶食頻率,同時還能增加魚群的從眾效應,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窩料投放,容易驚魚散窩,而且窩料投放太多,容易讓窩點附近的魚,因為吃飽了,而不要鉤,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應對呢?

1、補窩要看情況,不管是魚口變緩時補窩,還是魚口旺盛時補窩,就實戰效果來說,其實區別不大;但是要分水域大小,如果水域面積小,則建議在魚口旺盛時補窩,水面小,一旦發窩,那魚的密度相對集中,如何留魚才是重點;反之,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因為魚的相對密度稀疏,有沒有辦法做到,補窩的同時,還能源源不斷的有魚群進窩,而魚口變緩,說明附近的魚群已經誘聚到窩點,此時需要添加窩料,將更遠的魚群誘進窩點。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補窩的窩料數量,視魚口和水域大小要區分處理;補窩的窩料,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魚口的快慢,和水域大小來區分;如果魚口快而水面小,補窩頻率應該連桿5~6竿之間就少量的補一些窩料,這樣能讓誘聚的魚群始終有料吃,但是吃不飽,這樣增加咬鉤的頻率;如果魚口緩而水面小,則半小時補一次窩即可,窩料數量為打窩時的三分之一,魚口緩,說明魚的密度一般,頻繁補窩,就是餵魚了。

如果魚口快而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補窩的窩料,數量為打窩時的一半最為合適,因為這種情況,說明附近的魚多,魚口稍微遲緩,補上一半的窩料,既可以誘聚剩餘的魚群,又不至於把魚群餵飽,如果魚口再次遲緩,繼續按這個數量補窩即可;如果魚口遲緩,半天不來一口,說明水面太大,發窩不宜,那就改為4~8小時補一次窩料,窩料數量和打窩數量一致,一致到連續的魚口出現,再調整補窩的數量。

<四>魚口閉停需換窩,換窩也要分情況

好釣位,天然就有聚魚的優勢,但是總會因為諸多客觀、主觀因素,導致魚口閉停,那麼到底是繼續守著沒口的釣點繼續死等,還是乘早換一個新窩點,這就是個很糾結的問題,如果是湖庫守釣,那倒是無所謂,反正也是守釣,等一天和等兩天,也沒有什麼大區別,但是普通的休閒野釣,又或者黑坑釣,那就要分情況了。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1、驚魚跑魚導致的散窩,建議直接更換窩點;野釣都希望能釣上大魚,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大魚脫鉤跑魚,之後半小時,不管是補窩,還是調漂找口,都沒有魚口,那就儘快換一個釣點,大魚脫鉤的跑魚,釣點附近,至少要等上6~8小時左右,才有可能有魚群進窩吃窩料,如果不是守釣湖庫,那就趕緊換一個窩點吧。

2、連桿不斷,忽然停口,這種情況,最好是仔細觀察一下浮漂、水面,有沒有細碎的漂訊,水面有沒有魚花魚泡,突然停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首先需要判斷的,是魚群有沒有散,餌料窩料都沒有變化,如果魚群仍在窩點,那麼找一下原因,挨個試一下,解決問題後,自然還能用這個窩點;如果魚群都沒有了,再補點窩點,半小時左右沒有,就換個窩點吧,至於什麼原因沒口的,那也沒必要追究了。

"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釣,又或者是競技性很強的競技釣,只要釣魚,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的環節,就是打窩,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管是任何水域,魚的相對密度,總是略顯稀疏,調漂、拋竿入水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驚魚、嚇魚,唯有窩點的窩料,既能誘魚,也能聚魚;釣不上魚,可能因為天氣、可能因為水溫、可能因為氣壓,但是誘聚不來魚,那多半是窩子沒選好,要麼就是窩料不到位。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所謂的打窩聚魚,首要在選窩,也就是選釣位,這其實不用多說,有不少的文章分享,如水草附近處、洄灣、鏵尖、中心島等等,其實濃縮成一句話,跟著水情來找到魚窩、魚道,儘量把窩子或者說釣點,放到魚窩、魚道附近,越近越好,但是選對了釣點,相較於整個釣魚過程而言,只不過是做好了第一步,其他的環節不到位,就算是窩點在魚窩上,連上三五竿之後,散窩空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做窩子,除了選好釣位之外,還有哪些必須注意的事項呢?

<一>窩料投放輕、準、靜

姑且不說窩料如何,光是投放窩料,就要講究輕、準、靜,動作要輕,投放要精準,投放窩料的動靜一定要儘可能安靜,那麼這三個特點,分別需要如何操作呢?

1、輕,窩料入水,不管是拋灑、或者是拋投,又或者是打窩器具入水,在入水時,一定要輕盈,比如酒米、麥粒等窩料,拋灑入水,因為單體顆粒體積小,入水的聲音小,這樣不管是初次拋窩聚魚,又或者是補窩續窩,都不至於窩料入水動靜太大,驚擾了魚群。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準,打窩誘聚魚群時,窩料越集中,味型越濃郁,一旦魚群進窩之後,留聚的時間就越久,所以越是集中打窩,發窩越開,聚魚越久,雖說拋灑窩料簡單易操作,但是能將窩料幾種,窩點釣點合一,和拋灑窩料相比,發窩更快,漁獲更好,而拋灑的窩點,往往發窩後,起魚3~5竿後,就停口了。

3、靜,魚是有視覺的,而且在釣點上,拋竿放釣也好,投放窩料也好,動作越頻繁、動作幅度越大,投影到水中後,對魚的驚擾越明顯,加上拋窩料進水,或多或少都有動靜,所以僅僅是的投放窩料這個環節,能靜則靜,避免不了的,能少澤少。

<二>窩點數量有講究

打窩這個事,是很講究策略的,如果是黑坑、競技釣,講究快速做出一個立體霧化區域來,強調窩料的溶散,但是窩點最好就一個,這樣窩料集中,既可以把濃郁的味型特徵體現出來,又可以把集中的霧化區域突出出來,達到由下至上,效果明顯的誘魚效果,如果多開幾個窩點,那就體現不了這個優勢。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但如果是野釣,那就不同了,因為水廣魚稀,僅僅做一個窩點,窩料溶散太好,則易招惹小魚鬧窩,窩料溶散不好,不易霧化,則散味遲緩,發窩太慢,可能附近釣點的釣友都連桿了,自己這邊還沒有發窩,所以,就打窩的窩點數量而言,就很有講究了。

1、靜水做窩,打獨窩,做重窩;一般在池塘、靜水的小水面水域作釣,不宜多做窩點,即浪費窩料,也會把釣點和窩點錯開,導致本該被聚到釣點的魚群,因為窩點分散,屆時別說連桿了,可能每上一條魚,都會把窩點附近的魚群驚散,所以靜水、小水面水域,打獨窩,做大窩,聚魚效果集中,留魚效果要突出。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大水面水域、流水做窩,多做窩點;水面大,發窩就慢,可以根據水情,既可以做輪釣窩,以走釣為主,比如每隔3~5米撒點窩料做個小窩,一口氣做上5~8個窩點,輪著釣,哪個窩點魚口慢了,就換一個窩點;也可以做一個主窩,在附近1~3米左右,或者傘狀,或者梅花狀、又或者圓形,打上3~5個窩點,就相當於10~15平方米的水域打窩了,誘魚區域大了,誘魚效果自然就好了,但是一定要主輔分明,主窩窩料重,輔窩窩料少,如果主輔窩料一樣多,則誘魚效果不集中。

<三>補窩需提前,窩料數量有講究

曾有釣友和我討論,補窩時,到底是魚口變緩時開始補窩,還是魚口旺盛的時候補窩,在確定這兩個說法之前,我們其實都有顧慮的,為什麼?魚口變緩時,說明窩點魚群數量減少,窩料數量減少,此時補窩,可以增加窩料的數量,便於二次誘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能被誘來的魚都已經差不多來誘進來了,就算添加窩料,除非二次發窩,否則還是第一次誘來的魚。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那麼魚口旺盛時的補窩,優勢就是增加魚的搶食頻率,同時還能增加魚群的從眾效應,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窩料投放,容易驚魚散窩,而且窩料投放太多,容易讓窩點附近的魚,因為吃飽了,而不要鉤,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應對呢?

1、補窩要看情況,不管是魚口變緩時補窩,還是魚口旺盛時補窩,就實戰效果來說,其實區別不大;但是要分水域大小,如果水域面積小,則建議在魚口旺盛時補窩,水面小,一旦發窩,那魚的密度相對集中,如何留魚才是重點;反之,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因為魚的相對密度稀疏,有沒有辦法做到,補窩的同時,還能源源不斷的有魚群進窩,而魚口變緩,說明附近的魚群已經誘聚到窩點,此時需要添加窩料,將更遠的魚群誘進窩點。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2、補窩的窩料數量,視魚口和水域大小要區分處理;補窩的窩料,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魚口的快慢,和水域大小來區分;如果魚口快而水面小,補窩頻率應該連桿5~6竿之間就少量的補一些窩料,這樣能讓誘聚的魚群始終有料吃,但是吃不飽,這樣增加咬鉤的頻率;如果魚口緩而水面小,則半小時補一次窩即可,窩料數量為打窩時的三分之一,魚口緩,說明魚的密度一般,頻繁補窩,就是餵魚了。

如果魚口快而水面大,則建議魚口遲緩時補窩,補窩的窩料,數量為打窩時的一半最為合適,因為這種情況,說明附近的魚多,魚口稍微遲緩,補上一半的窩料,既可以誘聚剩餘的魚群,又不至於把魚群餵飽,如果魚口再次遲緩,繼續按這個數量補窩即可;如果魚口遲緩,半天不來一口,說明水面太大,發窩不宜,那就改為4~8小時補一次窩料,窩料數量和打窩數量一致,一致到連續的魚口出現,再調整補窩的數量。

<四>魚口閉停需換窩,換窩也要分情況

好釣位,天然就有聚魚的優勢,但是總會因為諸多客觀、主觀因素,導致魚口閉停,那麼到底是繼續守著沒口的釣點繼續死等,還是乘早換一個新窩點,這就是個很糾結的問題,如果是湖庫守釣,那倒是無所謂,反正也是守釣,等一天和等兩天,也沒有什麼大區別,但是普通的休閒野釣,又或者黑坑釣,那就要分情況了。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1、驚魚跑魚導致的散窩,建議直接更換窩點;野釣都希望能釣上大魚,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大魚脫鉤跑魚,之後半小時,不管是補窩,還是調漂找口,都沒有魚口,那就儘快換一個釣點,大魚脫鉤的跑魚,釣點附近,至少要等上6~8小時左右,才有可能有魚群進窩吃窩料,如果不是守釣湖庫,那就趕緊換一個窩點吧。

2、連桿不斷,忽然停口,這種情況,最好是仔細觀察一下浮漂、水面,有沒有細碎的漂訊,水面有沒有魚花魚泡,突然停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首先需要判斷的,是魚群有沒有散,餌料窩料都沒有變化,如果魚群仍在窩點,那麼找一下原因,挨個試一下,解決問題後,自然還能用這個窩點;如果魚群都沒有了,再補點窩點,半小時左右沒有,就換個窩點吧,至於什麼原因沒口的,那也沒必要追究了。

打窩很重要,處理不得當,再好的釣位都白搭

打窩這個事,越是釣齡豐富的老鳥,就越是重視,而細節,就更是老鳥們有別於新手釣友們的地方,所以也有釣友戲言,窩料對路了,窩點選對了,細節做好了,剩下的,除了連桿,就沒別的事可以做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