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宓:竹語——話竹木文玩雕刻

雕塑 浮雕 文玩 手工藝 大收藏家 2017-05-29

李宓:竹語——話竹木文玩雕刻大師說:關注轉發大收藏家,天生文人格調~

李宓:竹語——話竹木文玩雕刻

王維廉藏 竹雕靜山出居圖筆筒

高17釐米 直徑17.8釐米 款識:“顧珏”,“宗玉”

本文系李宓先生為《竹木文玩》一書所撰之序

文人愛竹,自古而然。竹子挺拔、潔雅、翠綠、樸實、虛心、脫俗、有節,擬人之處有君子之風,歷來為中國文人所追捧。在我們擁有著燦爛文化的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文人墨客對竹子給予了極其崇高的讚賞與評價,為我們留下了“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直視蒼天傲暑寒,青枝綠葉簇高竿。陽春破土身堅節,到朽身殘節不殘”“野爐燒樹葉,山杯捧樹根”等著名的詩句和無數的詩篇。大文豪蘇東坡更以嗜竹聞名,曾詠竹詩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千年來為歷代文人學者廣為傳頌。自古而今,愛竹、敬竹、頌竹、刻竹不僅僅是文人雅士之愉,也同時是國人百姓之趨趣。為此,我們毫不吝嗇地去讚美它,把它收藏在我們的心中。 隨著歷史的發展,國人對竹的使用與認識日益的提高。伴隨著人們對竹子的認識和對竹子精神和特質的讚譽,竹雕藝術和實踐也不斷地發展,越來越豐富,一路向著今天走來。不論從老百姓的生活實用品,還是達官貴人、文人騷客追逐的雅器,竹雕藝術展示在俗雅之間各個層面、多個方面。西周時期的竹簡、《吳越春秋》中“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的古老歌謠、馬王堆出土的文物、唐古籍中的文獻記載、宋人贊竹的美麗詩篇,以及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大量明清竹雕傳世作品,都真實、系統、深刻地給予了認證。尤其自明末開始,無數的文人志士把對現實的無望和悲切寄予到了山水詩文繪畫之間,紛紛以竹刻來抒發情感,寄予懷念,就如同寄情詩琴書畫一般。許多的刻竹高手是詩人、畫家、書家,還有的是醫生、官吏或出身望族,一時間竹雕成為了時尚。文人把書法和繪畫搬到了雕刻作品上的同時,在材質選擇、雕刻技法、題材應用等各個方面,將雕刻藝術進行廣泛、大膽的推廣、延伸與實踐,從而形成了中國文人雕刻藝術的獨有特色和完整體系。尤其在受到當朝乾隆皇帝的認可推崇之下,雕刻藝術得到了整個上流社會空前的認可和喜愛,藝術品格被不斷地推高,一直到清中期,使得我國的文人雕刻藝術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李宓:竹語——話竹木文玩雕刻

王維廉藏 竹雕王喬飛鳧圖筆筒 款識:“文右”

高 :17釐米 直徑:14釐米

通過對材質的廣泛的探索和應用,文人的雕刻表現出了文人的才思和廣識。不僅僅侷限於毛竹、湘妃竹、棕竹和各種竹根等多種竹質材料,同時還廣泛使用了其它木質材料,如紫檀木、黃花梨、雞翅木、黃楊木、沉香木、枷楠香木、檀香木、鐵力木、楠木、木根、木瘤等多種木料,此外還大量嘗試使用果殼、果核、象牙、犀角、玳瑁、紫砂、瓷器、漆器、玉石、瑪瑙、翡翠、青田石和壽山石等多種不同材質的材料。由於各種材質的質地、密度、紋理、色彩不同,雕刻出的作品藝術表現也迥異不同。任何一件作品,不僅僅需要精巧的構思和對材料進行精心地挑選,還要在雕刻細節上,根據材質狀況和紋理、色澤的變化而相應調整變化。每一件精品都是內容題材、雕刻技法、選材取材相結合的產物。文人雕刻使用不同的材質,往往更多的是追求雕刻藝術的效果、情操、品格和品味,而並不過多地看重材料的貴賤和經濟的價值,所以才形成了以竹刻為主的、多種材料同存共生的雕刻藝術體系。正是文人對多種材料的大膽廣泛的實踐和創作,給我們今天留下了無數的巧若天工般的文玩傳世精品。

雕刻題材和內容從俗到雅,文人在雕刻中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以各種題材、以各種形式來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自己的情操、趣味、追求、文化、氣質、心情和胸懷。題材百花齊放,包羅萬象,涵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山水風景、樓閣庭宇、花草樹木、飛鳥走獸、書法繪畫和詩詞翰文等多個方面,還有竹林七賢、三顧茅廬、曲水流觴、夜遊赤壁、五子登科、十八羅漢、群仙拜壽、劉海戲蟾等等無數英雄故事、歷史傳說、人物典故、還有《西廂記》、《金陵十二釵》、《四郎探母》等戲劇人物、名家書畫內容等全都雕刻於作品之上,表達了文人的心結情懷、精神追求和理想境界。內容有俗有雅,雅俗間置,內涵有深有淺、有悲有喜,思想境界有高有低,風格有粗有細、有繁有簡,有的讓人笑逐顏開,有的使人回味無窮……豐富多彩,美輪美奐,形成了一道文人雕刻藝術題材絢麗的風景線。

除佛像、建築傢俱等實用器以外,最具文人雕刻典型特點的和體現最高藝術水準的,大多數都集中在文玩器具上,例如筆筒、臂擱、硯屏、鎮尺、香筒、香爐、棋盒、印章、各種文房擺件、掛件及人物立件、摺扇、飾物等等,種類繁多。這些器型大小各異,有實用器具,有飾品擺件;有些藏於密室,供把玩欣賞而用;有些置放於書房、廳堂之中,裝飾抒雅;有些作為奢飾品隨身佩帶於身上,顯露高貴;有些則作為禮品饋贈他人或親友禮尚往來。無論是文房實用器具還是文房擺件,文人的參與使得文房雕刻成為了流行時尚,從帝王皇宮到百姓人家,無不追求,在家中、書房裡、廳堂上都或多或少地陳設各種適宜的雕刻作品和器具,將人的文化、審美和追求置於人們生活的實用器具上和身邊,隨時可拿、隨處可見,愉悅心情,陶冶情操,施教激勵,祝福安康,將整個社會雕刻藝術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引領了時尚、改變了生活、充實了文化,影響了未來,直到今天。

人們的智慧和努力使得雕刻技法工藝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圓雕、鏤空雕,有陰刻、陽刻,再細分有陷地深刻、陷地淺刻、深浮雕、淺浮雕等等,還有薄地陽文、刀寫、留青、微雕、貼黃等特色技法不斷地推陳出新。各種雕刻風格和技法各領風騷,使得雕刻作品風格各異,各具特色。特別是發展到清乾隆時期,很多雕刻作品將各種雕刻技法同時施於同一個作品上,使得作品的藝術表現更具特色,更加深刻和完美。

李宓:竹語——話竹木文玩雕刻

朱文右竹雕庭院人物筆筒紋飾展開圖

雕刻藝術的發展同其他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都遵循著誕生、成長、成熟、衰落的規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雕刻技法代表著不同的時代氣息,有著各自明顯的發展特徵。其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明代晚期,以朱鶴、朱小松、朱三鬆祖孫三代為代表,開創了竹雕嘉定派的先河。雕刻大量使用圓雕、深浮雕及鏤空技法,雕刻人物簡潔、生動,追求表現雕刻意境和藝術味道。此階段雕刻特徵為線條粗獷,雕面較小,雕刻面積大比例留白不雕。在筆筒雕刻時,筒壁通常雕透留空。與此同時還湧現出了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其特點是以刀代筆,應且善於選材,根據雕刻題材內容,取巧利用竹子的盤根錯節,以淺刻、淺浮雕技法為主,往往寥寥數刀即可製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除此嘉定和金陵兩大流派外,還有一個被稱為“留青聖手”的竹雕巨匠張希黃,利用竹筠和竹肌色澤的差異,創造出了陽文淺浮雕留青刻法。此刻法傳承至今,現今,江浙地區還在以此法刻竹。

此時期為雕刻藝術的開創期,在此期間將原有的一門雕刻技藝上升到了藝術層面,形成了竹雕為主的文房雕刻的幾大風格流派,為後來的雕刻藝術發展和輝煌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 清早期到乾隆年間,是竹雕藝術的黃金期。各種竹雕藝術流派皆有發展,潘西鳳作為濮仲謙之後的第一人,使之金陵派技法得以發展傳承。嘉定派以封氏三兄弟(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吳之、顧珏、周芷巖、鄧孚嘉、王梅鄰等為代表,不僅繼承了嘉定派圓雕、鏤空、高浮雕風格,並且將各種技法相互交融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使得雕刻技法形式變化多樣,難見獨存。往往一件作品被淺雕、深雕、透雕和鏤空雕刻同時施用,使雕刻層面達到五六層之多。在雕刻技法上湧現出了以吳之為代表的“薄地陽文”,以周芷巖為代表的“刀寫”,以及以顧珏為代表的微雕精雕等等多種特色技法,使得雕刻藝術發展達到了頂峰,無數的精品使人耳目一新。

在此期間,無論從材料選擇、題材內容、器型多樣還是工藝技法,多個方面同時都有了飛躍的進步和極大的拓展。在題材上,不僅將前人的名人名畫作品移植到雕刻作品之中,有“竹林七賢”、“赤壁圖”、“東山報捷圖”、“溪山行旅”、“對弈圖”、“觀瀑布”等等,同時還創作出了大量的、反映文人生活情趣以及山水人物,寓意拜壽、求福、吉祥的一大批精美的作品。從而達到了雕刻藝術的巔峰。不僅成就了雕刻藝術的輝煌時代,還對後世的雕刻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本翰篁閣以及現存於國內外各博物館收藏品中,許多都是此時期的雕刻精品,是此時期雕刻發展和歷史的見證。

第三階段 為清晚期到民國。由於受國勢衰落的影響,以及雕刻藝術的職業化的萌生起始,雕刻藝術已不再是以文人為主的創作,而是逐步為雕刻工匠所替代。雕刻藝術不再像前期那樣,不再有新的創新,同時此間海派文化和金石學的興起,以往的圓雕、鏤空雕等繁複的工藝逐漸地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以陰刻淺雕為主的工藝技法和風格,並且開始了經濟利益和市場價值的追逐,很多藝人以此雕刻技藝作為職業養家餬口。從此,文人的雕刻藝術開始日趨衰落,缺乏創新、缺乏精品,再沒有人能像前人顧珏那樣,用一兩年時間去雕刻一件作品了,雕刻藝術再也無法達到清早中期的藝術水準了。雖然偶爾出現了幾件精品、但從整體水平上一步步走向了下坡。

從明朝中後葉開始,到清末、民國時期,文人雕刻藝術從興而衰,走過了300多年的輝煌歷程,創造出了多種不同雕刻技法和技藝,成就了以嘉定、金陵為主的多個流派雕刻藝術風格,先後造就了一百多位的雕刻藝術家,創作出了無數的雕刻藝術珍品,從而使得雕刻藝術成為了我國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是我們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李宓:竹語——話竹木文玩雕刻

王維廉與李宓在翰篁閣

翰篁閣竹木文玩藝術品的收藏是對文人雕刻這一段輝煌歷史的記錄於懷念,對於那些創造了文化歷史財富的先輩們,作為晚輩,我們除了無盡的崇敬之外,學習和傳承他們開創的偉大文化,使之延續、發展,是我們的責任。對於竹木文玩收藏品的研究和保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為此我們感到自豪和驕傲。

謹以此書奉獻給大家。

李宓 2012年8月8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