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併購成“走出去”主流 企業應如何打好這張牌

電視機 夏普公司 海信 電子商務 人民網 2017-06-13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對未來發展提出了更強烈訴求,海外併購已成為中國企業尋求在短期內突破資源能力瓶頸、迅速實現目標的主流方式。

然而日前,夏普在美國對海信集團提起要收回北美電視品牌使用權一事,卻將企業應如何引進並使用海外技術和品牌的話題,提出了新思考。

據悉,夏普此前將北美市場5年的電視品牌使用權授予海信,但現以海信銷售低品質產品損害夏普信譽等為由,要求海信停止使用品牌。不過,海信集團拒絕了,稱將堅守合約,繼續以夏普品牌進行銷售。

此前媒體報道,海信在北美市場的液晶電視銷售以自家品牌產品為優先,對夏普品牌電視的銷售未投注太多心力。與此同時,亞馬遜全球網站上,北美用戶對於海信與夏普的合作產品,並不看好,甚至出現了一些“差評”,其中70寸的電視銷售滿意度差評佔據83%。記者瀏覽評論發現,用戶投訴的主要內容為電視採用的是海信屏幕而非用戶期望的夏普屏。

與北美市場不同的是,夏普在中國市場的“搶眼”。經去年中國企業富士康注資夏普併為之賦能後,夏普在第一季度零售量規模同比增長了42.6%,在剛剛過去的6月6日電商消費節上,夏普憑藉其品牌和夏普屏技術,在京東、天貓電商平臺平板電視銷售排名中,均獲得黑電品類銷售排名第一,成為兩大電商平臺的銷售之冠、好屏之冠。

在整體彩電頻頻市場氛圍下降的情況下,夏普在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量規模同比增長42.6%,在中國大陸電視佔率約6.8%,是去年同期市佔率1.6%的4倍,一舉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季度銷量逆勢上揚的少數廠商。來自奧維雲網(AVC)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五月份,夏普電視出貨量已經到達150萬臺。

富士康副總裁陳振國博士認為,經富士康賦能,夏普將重返“王者”之位。在他看來,所謂“王者”,不是價格的高冷和實驗室技術,而是讓技術基於用戶體驗進行創新,符合消費升級,走向中國市場,同時讓價格能被消費者接受,真正“王者”應該走進更多中國家庭。

陳振國表示,富士康集團在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對管理效率的深度琢磨、深層次的產品開發技術上具有很大優勢,而夏普則在液晶顯示、淨離子群等諸多技術領域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在消費者心中擁有長久的品牌地位。

夏普將會幫助富士康集團打通與終端消費者產生聯繫形成最終閉環的“最後一里路”,強強聯合能夠讓富士康集團更進一步的瞭解市場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而富士康也會持續投入進行對新技術的研發,加速技術研發商品化、市場化,投入更多的市場營運的預算,讓夏普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

在產業技術、市場的密切合作整合背後,實際上是“中國思維”與日本“工匠精神”的交互整合。在2016年8月收購夏普成功後,郭臺銘就曾公開向媒體說,“投資夏普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重了它兩萬多個設計者、工程師所具有的工匠精神。”

日前,胡潤研究院攜手易界DealGlobe首次發佈的《2017中國企業跨境併購特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去年海外投資併購交易金額大幅增長150%。

從2016年的數據來看,民營企業成為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交易數量較上年增加了三倍,並在交易金額上超過了國有企業。而從2017年一季度的數據分析,83%的海外併購交易是由民營企業參與發起的。

企業如何更好地引進並利用海外技術和品牌,成為進行海外併購的關鍵問題。

“完成交易只是海外併購邁出的第一步,怎樣經營交易獲得的資產業務更具挑戰性。”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位海外併購人士表示,針對消費品行業,中方企業從海外併購中通常買到的是品牌、產品、渠道,而背靠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如何能夠海外業務(品牌)成功落地中國,並且創造出超越其本身的價值,成為決定海外併購成敗的關鍵。

從事海外併購研究的專家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更需要富士康與夏普類似的“互利協商,開放合作”,通過兩個合作主體的融合下釋放出切實的價值,不僅要“走出去”,讓國際社會能夠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也要“引進來”,讓海外先進技術推動中國消費升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