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德州古運河上的美麗傳說“廻瀧壩”看老祖宗智慧

德州 京杭大運河 建築 徐福 陳莊 運河朗嶽文化 2019-06-11

古運河上的“廻瀧壩”(回龍壩同音) 塵曦。自從南陳莊附近的河堤上,那塊古碑問世以來,再加之有關部門在古碑旁又立了塊“後回龍廟險工”碑,而且,有“該處座彎迎流、受水流直接衝擊……”的碑文。所以,給老德州人造成了些疑惑,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廻龍壩”在小西門外“鎮河閣”下的舊運河上,並不在南陳莊附近,為何這裡卻成了“廻龍險工”呢?

「微文化」德州古運河上的美麗傳說“廻瀧壩”看老祖宗智慧

實際南陳莊附近有“廻龍廟”,並沒有“廻瀧壩”。“廻瀧壩”與“廻龍廟”,一個是將騰躍迴轉、九望州城的運河比做龍;一個是將皇帝比做龍;是兩個概念不同的古建築。

德州“廻瀧壩”始建於明·洪武三十年 (1397年)左右,是當時的都督張文傑、山東指揮使徐福二人,奉旨修建德州 磚城時,所修的防洪設施。按照2012年4 月10日,因為 “廻瀧壩” 的遺址上,所用的磚與德州古城牆上所用的磚是一樣的, 磚上都刻有“德州城磚”的字,它應該是與 德州城牆同時修的,應該是明初的建築。 要確定“廻瀧壩”的具體位置,應從“大西門(聚秀門)”說起,出了大西門沿著剪子股街,到達順城街與米市街連接的位置 時,是一個貌似十字路口的地方。

「微文化」德州古運河上的美麗傳說“廻瀧壩”看老祖宗智慧

古德州地圖

「微文化」德州古運河上的美麗傳說“廻瀧壩”看老祖宗智慧

德州西大門聚秀門

在此向南是通往“德州水管驛”的一條小路。向西是經米市街到九達天衢的御路。向北是沿 著城牆通往“老虎倉”【朝廷在德州設的的御糧倉即國庫】的官路。 從這個路口出發,沿著通往“老虎倉”的官道,向北走大約100多米的路西 (現在建的居民區,從南數第二與第三個樓之間),就是“廻瀧壩”的遺址。 60年前,這裡是一片有幾十畝地大的蘆葦溏。這條官路沿著內弧形的城牆, 離開米市街路口大約100多米後,有一處向西突出約一米多、長二十多米的寬路面。在這個寬路面的西邊沿,能斷斷續續的看到些條石。

如果不知道此處是“廻瀧壩”的遺址,會認為是路牙子。 在長方形的條石裡面,是凹凸不平的三合土地面,個別邊沿處還可看到方磚。在它的周圍到處是散碎的瓦礫、破磚和碎石碑。在它的南半部,還散亂的丟著幾個大小不一的石王八(贔屓)[bì xì],它們有的沒有頭、有的只剩下了半截身子、有的埋在土裡半截。那些破碎的石碑中,最大的一塊約一米多長,中間是一個完整 的“瀧”字,“瀧”字上邊露著“辶”的尾 部,“瀧”字下邊是半個“雨”字頭,估計該 石碑是從“壩”字的下半部、“廻”字的上半 部裂成了三節。有人說見過有“壩”字的那 一截。 碑上渾厚有力的“瀧”字,筆畫深凹 寬厚潤滑,兒童的拳頭能放進去。

「微文化」德州古運河上的美麗傳說“廻瀧壩”看老祖宗智慧

贔屓

據老人 們說:這是“廻瀧壩”上最早的石碑,雙面都有字,背面是碑文。 為何古人要在此修這樣一個水壩哪?應從大運河說起:沒改道前的古運河婉轉騰躍,當流到現天衢西路長宏小區西部時,由此它緩慢的劃弧至橋口街南部後,調頭向東流去,當它穿過“九達天衢”牌坊下的“廣寧橋”後,直衝德州磚城,在離城牆約20餘米的地方,又急轉彎回流向西北方向。在此處形成了一個對 折彎,由於河水急於迴流,因而在此形成了漩渦。古人所謂“座彎迎流、受水流直接衝擊。”就是說的這裡。 沒修城牆前,此急轉彎無關緊要也無人去關注。而且,像這樣的彎河道,在德 州區域內就有多個。無非是頂頭處逐步向外擴展,內角處形成一個淺灘而已。為了緩解河水的流速,在河道上實行“三彎抵一閘”的做法,這是我們祖先的高明之舉。

「微文化」德州古運河上的美麗傳說“廻瀧壩”看老祖宗智慧

那知到了明初,朝廷要改德州土城 (至於土城在哪裡無可考究)為磚城,而且,建城的設計者們,非要將其修成靴子型的。所以,在將要到靴子尖的地方,就遇到了“座彎迎流、受水流直接衝擊”的險要之地。而且,最讓人擔心的是:這個急轉彎僅離新修的城牆不足30米,城牆的 安全直接受到了它的威脅。雖然,城牆的設計者們,在靠近這個漩渦的地方,將城牆的基礎抬高了兩米 多,造就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即使這樣,也很難抵擋住河水長年的衝擊。所以,城牆的設計者們,就在此處修了這座堅固美觀的攔河壩,作保護城牆的第一道防線。

在2012年4月10日,出土的“廻瀧 壩”和“九達天衢”遺址上,可清楚的看 出“廻瀧壩”的結構:該壩的最前端,是用三道木樁做的擋水緩衝帶,緩衝帶中一般 應是亂石或沙袋等,用以減少河水對堤岸的衝擊。緩衝帶所用的木樁,是人工加工而成的尖頭樁。因有的木樁頂部有被砸過的痕跡,且木樁間距不一,多數間距為 50釐米左右,故可確認:木樁系人工在河水裡作業的結果。緩衝帶的後面是堤壩的主體,主壩體的外層是由110 X 45X25釐米的條石砌成。條石的後面是青磚砌的、厚度約一米左右內壩體,該擋水壩總長20米左右。

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廻瀧壩”遺址的西沿,距德州古城牆20多米(此處的城牆在迎賓路東側,原農機廠的大門 處),西距“九達天衢”古牌坊50多米。 站在遺址上部向西看,它與“廣寧橋”、 “鐵路涵洞”基本成一條直線。 兩處古遺址的出土,印證了人們的記 憶是基本準確的,印證了老人們的言傳是無誤的。即舊運河在“廣寧橋”下直向東流,遇到“廻瀧壩”後,急調頭轉向西北, 在此形成了一個對摺彎漩渦。該壩的設計者,就是根據此處河水的緩急和城牆的安全,在此建了這座攔水壩,併為其命名為“廻瀧壩”, 並在壩上立了刻有“廻瀧壩”三個大字的石碑,絕對是恰如其分的。它為“彎若游龍、騰躍迴轉、九望州城”的德州運河,又增添了一處靚麗的風景。

據傳,到了明朝後期,壩上出現了“廻龍壩”的石碑,“廻瀧壩”就漸漸演變 成了“廻龍壩”。一個“瀧”字少了三點水, 卻改變了它的原意,改後將婉轉騰躍的大運河視為龍了。試想,站在石壩上,聆聽河水衝擊石壩的悅耳聲,欣賞河水撞擊石壩而產生的 浪花,觀看河裡舟檣如林,百舸爭流的佳景,絕對是一種美的享受。所以,不斷有 名人在壩上題詩、立碑讚頌,長年累月形 成了一小型碑林。據說,有人還在壩上建 了一個碑亭。“廻瀧壩”便成了小西門外的一道靚麗的景觀。 為此,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濟南 府同知孫森在重修德州城時。在離此壩略南點的城牆上,增建了一座“振河閣”。 閉目遐想:站在宏偉壯觀的“振河 閣”上,舳艫蔽水,輻輳舟舫的運河,古樸典雅的“廻瀧壩”、“九達天衢”牌坊、諸多的廟宇寺院的古建築,那“天波近落明 河水,飛鷁斜臨卻月城”的佳景,能不讓人陶醉嗎?

如今,“廻瀧壩”不見了,它的遺蹟 今後也不會再出現了,只給我們留下了這 神話般的美麗傳說。

(來源:德州新聞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