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邛崍

田野調查筆記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作為一個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古城,邛崍過去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街巷民居、水利設施、交通設施、文物古蹟、名人足跡、風俗掌故等歷史遺存,構成了邛崍獨特的歷史文化體系。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一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正面臨消失的危險,亟待進行搶救性挖掘,以更完整地梳理邛崍歷史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楊輝祥、凡丁、陳善兵、周小波、董偉等熱心市民自發成立了邛崍田野調查小組,先後深入邛崍鎮鄉村組,通過走訪調查,將一些我們並不熟悉的歷史遺存重新納入我們的視野。

本平臺已開設《邛崍田野調查筆記》專欄,陸續推出田野調查小組的調查筆記。因為年深月久,受到歷史遺存的散失、調查對象的記憶、文獻資料的缺乏等採訪條件的限制,田野調查小組的調查研究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呼喚有更多熱愛邛崍的文化人士參與到邛崍田野調查隊伍中來,更深入更準確更全面地挖掘、考證、梳理邛崍的歷史文化遺存,助力提升邛崍文化自信,為建設“精美-邛崍”提供文化支撐。本專欄今天推出王勤的《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以饗讀者。

——編者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文/圖 何承洪

大同鄉場鎮西行兩公里到陶壩村8組,便是南山山麓,兩座名叫九頂山和德公庵山體之間有一缺口,清代建有一座石拱橋,石拱橋兩端的連山石形狀,儼然一對龍張嘴對峙,“龍對嘴”因此而得名。

圍繞龍對嘴,陶壩村有個民間傳說。家住陶壩村、對大同鄉民風民俗頗有研究的陶本祥介紹說,100多年前,李氏人家有一名叫李先財的少年,他十二歲時,發現福善橋下水中有一石板光滑無泥沙,出於好奇將石板揭開,從未見過的奇觀映入眼簾:有一奇石窩子,口子朝上,形如蒸飯用的甑子,裡面有一個狀比鵝蛋大的圓石一般的白色晶狀物不停地轉動。他便將此物撈取放在自家堂屋神位上面,不久,此物便乾死了。當年便出了兩起怪事:這戶李氏人家的母豬生了一隻豬仔宛如小象;其二是一場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沖毀了福善橋頭將軍碑下面一狀如龍嘴下顎的突出連山石。從此以後,人們才悟出,李先財撈取的圓形晶狀物實為一寶,這便圓了“二龍搶寶”之說。再後來,人們又悟出,九頂山的九頂好像九條龍一樣,爭先恐後到龍對嘴來搶寶,又名“九龍搶寶”。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陶壩村8組村民李光文已經87歲了。他說寶物的情況和陶本祥介紹的大同小異。他說,狀如兩條龍的九頂山和德公庵山體延伸到這裡時,就是兩條龍的龍頭到福善橋下喝水搶寶的,寶物是一枚大如洗臉盆的寶珠,寶珠當時就在福善橋下的深潭裡,至今橋下水潭從來沒幹過。聽老年人說,福善橋是清代光緒時期修建的。李光文小時候就知道,起初修建的福善橋是半圓形石拱橋。以前三壩河、中華村的人們要到大同街上趕集,龍對嘴是必經的路口。當時趕場的人不管是肩挑背磨,還是趕驢牽馬,走到這裡,都要休息一陣方又趕路。這裡處於兩山之間,又有樹木覆蓋,河水流動,時常有山風吹過,氣溫比街上要少三四度,人們都樂意在此消暑納涼。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通汽車運出當地的竹木和山貨等土特產,人們便在原石拱橋的基礎上,兩邊加沙石使橋面平整,建成碎石路面,這樣通行就方便多了。過十多年後便修成了現在的水泥路,村民們進出龍對嘴就更方便了。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筆者通過幾次航拍和下達福善橋橋下仔細觀察,其實人們傳說的寶物肯定是臆造的,但這座橋正好處在兩座山脈的交匯口,建成到現在仍然發揮著聯通山裡山外交通的重要作用。當地人介紹福善橋大約修建於清光緒時期。根據至今尚存的福善橋石碑記載,民國二年(1913年)又進行了修繕。“福善橋序:橋以福名志善也,福何謂倡其首者,為先人志其也……”序上記錄了取橋名的原因和當時動員100多人進行捐款修繕的情形。福善橋不但建築時間久遠,而且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交通上的方便,修建之初呈半圓石拱型,與橋下水潭中的倒影構成一個很大的圓,人們稱讚福善橋為圓形“寶物”,自然也不為過了。七十年代初,當地人們從福善橋頭龍嘴下面開鑿一條灌溉水溝,途經當地的徐石巖、龍達溝、陶壩山崗,直達富溝,全長約四里長,灌溉了800多畝良田良地。而龍對嘴石拱橋下流淌的清清河水,途經大同陶壩、場鎮上,再流經水口鎮及馬湖境內,匯入文井江,潤育著一路生機。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龍對嘴附近,還有兩個關於龍的傳說。一個是從龍對嘴沿河而下約一公里,有一條小溝叫龍達溝。此溝在當地叫樺地灣的山崗上,宛如一床晒席大小的平地呈圓形,而且終年不生草木。人們傳說,此地曾出現過龍,在風雨交加之夜騰雲而去,“龍達溝”地名因此而來。第二個傳說是天生龍窩。從龍達溝沿河而下,就在陶壩村一處名叫侯店子的地方,一個很大的子母石巖邊上,竟然有一處天生洞穴,小洞直徑約一米,大洞直徑約三米,長約五米,洞穴內有一圓形地盤,好像龍曾經盤踞此地,其頭部伸出小洞沿巖下探望。人們傳說,這就是龍曾經的棲息之地,“天生龍窩”因此而得名。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來源 | 邛崍市新聞傳媒中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邛崍田野調查筆記 】 大同龍對嘴:美麗傳說繞陶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