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四,落後於英國、法國和美國。可到了90年代,德國已經成為了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並且和美國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德國迅速崛起呢?

一,德國建立了強有力的國家經濟體制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的統一。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德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這是一個由27個邦國組成的聯邦國家,有54萬平方公里土地,6500萬人口,其面積和人口都在西歐地區排名第一。帝國成立後,帝國境內的幣制、關稅、經濟法規、鐵路管理都得到了統一,使得廣闊的中歐地區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統一市場,為德國的崛起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德意志帝國建立

德國統一後,保留了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傳統。和軍工相關的重工業得到了國家的重點支持,這直接刺激了德國的軍火企業的擴展。1870年到1913年,德國克虜伯工廠職工從7000人增加到了8萬人。軍火又刺激了鐵路、鋼鐵、機械、冶煉等產業的發展。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德國的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干預盛行,這在當時盛行“自由主義”的歐洲來說,可謂別具特色。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克虜伯軍工業


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德國的國內矛盾得到了緩解。早在50到60年代,普魯士的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開始迅速融合,兩大階級的矛盾開始調和。許多容克貴族投身於工業化建設,而資產階級也不斷貴族化。帝國建立後,出臺了帝國憲法。憲法明確規定了德國是一個皇帝領導的立憲制國家,雖然皇帝大權在握,但是資產階級卻也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成為了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俾斯麥一面用強有力的手段來鎮壓工人運動,另一方面又出臺一系列的社會立法,以保障下層人的基本利益,如規定了每天6天工作制,工資按時結算,禁止使用童工等。同時,德國還建立了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到1900年,德國的社會保險總額高達5億馬克,當年有500萬人領取了社會保險。俾斯麥曾說,這是在帝國中加幾滴社會主義的油。


二,對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視

德國是世界最重視科技和教育的國家之一。德國統一後,德國實現了普遍義務教育,公民接受教育就如同服兵役一樣重要。到1895年,德國的文盲率只有0.33%。德國還十分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這為德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哥廷根大學

德國是一個出產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國度,在統一之前,這裡就出現過開普勒、高斯、歐姆等偉大的科學界奇才。德國統一後,國家組建了許多科研機構,如國立物理研究所,國立化學研究所,國力機械研究所等。加上德國大學的教育的嚴謹,使得德國在19世紀的科學人才輩出,如愛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自從諾貝爾獎設置以來,獲得該獎的一半都是德國人。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德國主要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人數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德國十分重視科學和生產的結合。作為後期國家,德國沒有廣闊的殖民地,因此能將資金集中投入電氣、化工、鋼鐵、光學等新興的產業。德國還十分重視引進外國的先進科研成果,並將之運用於生產,19世紀的許多科學成就都在英國產生,然而首先運用卻在德國。在這個過程中,德國產生了基礎物理研究、運用科學研究與生產過程有效結合的體制,這大大提高了科學向生產轉化的效率。

教育科學的高度發展,技術的高效轉化,使得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層出不窮。1866年,西門子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臺發電機,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到1907年,德國使用電動機的企業已經有7萬多家,佔據三分之一的份額。1876年,奧托發明了內燃機;1885年,卡爾·本茨創制了世界第一臺汽車,人類進入了汽車時代。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卡爾本茨



三,其他原因

除了國家體制和對科教的重視以外,德國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德國獲得了法國鉅額的戰爭賠款和礦產供應地。普法戰爭後,法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德國,這裡擁有豐富的鉀鹽礦和鐵礦石,這位德國的重工業發展提供了條件。1873年,法國向德國支付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德國憑藉此資金償還了國債,鞏固了金本位制。

同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歐洲總體處於和平的環境中,這也是德國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俾斯麥奉行“均勢外交”,他通過協調俄奧關係,挑撥英俄矛盾,加深英法對立以孤立法國,抑制法國的復仇主義。德國還不斷在巴爾幹半島製造緊張局勢,以牽制俄奧等國。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德國現代農業


另外,農業的改造完成為工業化提供了基礎。德國通過對土地的集中,機械化的不斷推廣,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等實現了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為工業提供了保障和生產資料、資金以及自由勞動力。反觀法國,由於小農經濟長期盛行,嚴重阻礙了工業化的深度發展,使得法國工業進程遲緩。


交通的建設也是工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德國就開始建設鐵路。到1850年,德國鐵路總里程為6000千米,是法國的兩倍。到80年代,德國密度位居歐洲第一。鐵路的建設帶動了重工業的發展。19世紀40年代以後,德國各現代型鐵廠中50%以上的產品用來供應鐵路建設。內河航運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通過開鑿運河,建設大型港口,德國的航運得到飛速發展。1871年至1914年,德國的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510萬噸,和英國相提並論。德國的魯爾奧特成為了世界最大的港口。

在英法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時,德國實現了經濟的彎道超車

現在德國的鐵路網


結語

在19世紀,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堅持了自由主義的經濟理念,然而德國卻走上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道路。但英國和法國沉醉於第一次工業的成果洋洋自得並將資本大量投資於海外的時候,德國卻大力發展新科技和新產業,實現了對英法的彎道超車。德國的經濟模式為後來的羅斯福新政提供了一個樣本,是現代經濟模式的先驅。德國崛起的經驗對我國實現經濟騰飛和民族復興有所啟迪和借鑑。

推薦閱讀:

德國的統一:一箇中歐強國的崛起,深刻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英國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嗎?這是一場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戰爭

意大利為何會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美國進步主義運動:壟斷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造,美國持續進步的標誌

在傳承中創新,在和平中漸進: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社會變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