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濟高廷耀環保科技發展基金會”頒發“青年博士傑出人才獎學金”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昨天 (2日),以同濟大學和原同濟大學校長、知名環境工程專家高廷耀教授名字命名,旨在推動環保教育事業發展的滬上首家非營利性民間環保基金會——“上海同濟高廷耀環保科技發展基金會”,在杭州頒發“2017年青年博士生傑出人才獎學金”,來自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全國12所高校的20名在讀全日制青年博士生獲獎,每人獲3萬元獎學金。

“上海同濟高廷耀環保科技發展基金會”創立於2003年9月,為資助與培養新一代高層次環保人才,加快中國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金會創辦伊始便設立了“青年博士傑出人才獎學金”。獎學金每年評選一次,新學年開學之際頒獎。這項獎學金創設至今15年來,累計已有207位優秀的全日制在讀博士生獲得資助,獲獎者中有超過六成者赴海外進一步深造,2人入選“青年千人”計劃,還有部分榮獲教育部“百篇優秀論文”、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學術新人”等獎勵。他們有的在企業做技術研發,有的已經成長為大學教授。“上海同濟高廷耀環保科技發展基金會”的常年運作,除每年頒發“青年博士生傑出人才獎學金”外,還每年資助由同濟牽頭、聯合全國二十幾所大學環境專業的研究生舉辦的“全國研究生環境論壇”,並支持上海幾所高校與環境相關的大學生暑期開展環保社會實踐,基金覆蓋了環保專業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上海同濟高廷耀環保科技發展基金會”頒發“青年博士傑出人才獎學金”

圖說:獎學金創設至今15年來,累計已有207位優秀的全日制全在讀博士生獲得資助 來源/東方IC

今年頒獎儀式後,還舉行了《治水人生——高廷耀訪談錄》一書籤名贈書活動,高廷耀教授現場向每位獲獎博士生和與會代表簽名贈書。該書由同濟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展現了高廷耀教授一輩子在同濟大學求學、為師、科研逾一個甲子的主要經歷,其中包括他曾主持完成的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三個重大項目成果(東深供水工程大型源水生物處理技術、城市汙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遼河油田稠油汙水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經過,分享他對人才培養、工科科研、成果產業化、高校治理、國際化合作交流等重要議題的諸多見解和成功經驗,特別是其環保科研理念,讀來令年輕人頗受啟發。

在弟子、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教授眼中,恩師高廷耀教授做科研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始終不忘“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究,力求解決實際問題,一輩子倡導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始終不忘引導學生,要為我國環保領域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什麼樣的汙水處理工藝最好?在高廷耀教授看來,在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的同時,還必須考慮“經濟上的合理性”,再高精尖的技術如果不能以較好的性價比,轉化應用於生產實踐,來解決現實問題,就不能稱之為“好的技術”。為此,在擔任同濟大學城市汙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期間,年逾花甲的他不顧年老體弱,仍四處奔走勞碌,積極推動同濟大學一系列環保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造福社會。

高廷耀常說,“沒有哪一種汙水處理工藝方法本身是最好的,最適合於某種具體情況的,就是最好的。”因為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任何一種處理工藝,一定有它自身的特點、適用條件與不足之處,所以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來運用。這是貫穿於高廷耀個人科研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如果人家問他“哪一種水處理方法最先進、最好”,他一定是這樣作答。他給研究生們上課時,也一直傳遞給他們這個理念。唯有這樣,思想才不會僵化、片面。高廷耀認為,搞工程科學的,一定要講“針對性“,要弄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然後有的放矢、用最合適的方案去解決,“任何一個公式、定理肯定有它的假設條件和適用條件,如果丟了這個去把公式亂用、亂套,那就真的‘亂了套’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