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師院為畲族學子開班授課:高校傳出畲族山歌聲

大學 林文 山哈魂 文化 福建故事 2017-04-04

點擊上方籃字關注我們

背景

畲族語言是全國畲族人民通用的民族語言,是畲族最主要的民族特徵之一。畲族歌言是寧德市蕉城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種類之一,體現了畲族古代社會農耕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文化價值巨大。

雖然閩東是全國迄今為止畲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區,但受畲漢通婚、人口流動等因素影響,許多畲族後代已不會說畲語,更談不上唱畲歌。青少年缺乏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畲族母語文化正日益弱化。只有搭建畲語學習平臺,才能讓畲文化在吸收漢文化的過程中得到更好傳承。

自去年底起,寧德師範學院開設了全國高校首個畲族歌言傳承班,為畲族歌言的傳承保護提供了可借鑑的新思路。

寧德師院為畲族學子開班授課:高校傳出畲族山歌聲

畲族歌言進課堂

“水是井中出出來,紅曲炊酒水來兌……”寧德師範學院畲族歌言傳承班裡,不時傳來悠揚的山歌聲。走進課堂,老師雷仙梅正在傳授學生畲族歌言的唱法和技巧。她每唱一句,學生便跟一句。不多時,一首完整的《祝酒歌》便連成曲調。

“今天學的《祝酒歌》,我們畲家辦喜事時常會用到,裡面也包含了我們的習俗……”看到學生們能有模有樣地歌唱,雷仙梅又為學生講解《祝酒歌》的意義、用途和每句話的含義。說到興奮處,她還為學生播放了近日自己在鄉里演唱的視頻。

雷仙梅是“閩東畲族歌言”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隨著全省高校首個畲族歌言傳承班在寧德師院正式開班,雷仙梅應邀擔任指導老師,為畲族學子授課。

寧德師院為畲族學子開班授課:高校傳出畲族山歌聲

雷仙梅正在傳授學生畲族歌言的唱法和技巧

“因為說得少,我只會一些簡單的畲語,更別提唱畲歌了。”傳承班的學生鍾幼芳說道。她是師院民族預科班的學生,也是畲族人。她經常聽長輩們唱畲歌,自己卻沒有學過,也從未開口唱過。傳承班招收學員時,她立即報了名,希望能將這種畲族文化傳承保護下去。

班裡同她一樣來學習的畲族學生還有41名。每週六下午,他們都會齊聚在一起,共同學習畲族歌言。

唱山歌是畲族人民的習慣。在閩東畲族中,人們稱畲歌為歌言。歌言多以七言四句為一條(即一首),歌詞有嚴格的韻腳。其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對唱、合唱、輪唱等。歌言題材十分廣泛,涵括歷史傳說、時令節氣、男女情愛等,內容豐富。

“畲族歌言音調相對比較固定,入門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掌握到畲族歌言的韻味和隨機應變,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雷仙梅說,相比技巧,歌言更重要的是唱出畲族兒女的風情。現在學生還放不開,所以她也通過小團體、單獨唱的方式,讓學生更加“豪放”。

保護畲歌有新招

寧德蕉城區是畲族聚居地。近年來,隨著國家愈加重視少數民族文化挖掘保護,蕉城區也開展了許多畲族文化保護工作。然而,畲族許多習俗、技藝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隨著畲族逐漸融入現代社會,這些習俗、技藝漸漸少被人提及,也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該如何保護畲族文化,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在不斷嘗試,也取得了許多成效。如許多畲歌、畲舞漸漸登上舞臺,如畲族銀飾進入市場成了文創產品。2006年5月,寧德閩東畲族歌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寧德師院為畲族學子開班授課:高校傳出畲族山歌聲

原創畲族舞劇《山哈魂》赴京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福建省寧德市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這裡。近年來,擁有200多名畲族學生的寧德師範學院著力打造以畲族文化為重點的特色教學,率先在全省高校開設了畲族舞蹈班、畲族歌言傳承班,下一步還計劃將畲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高腳、板鞋等引進大學課堂。

“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而保留畲語是最為重要的,畲族歌言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傳承班負責人林文感觸地說,通過調研,他們瞭解到,如今許多畲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了解較少,而這些文化只能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傳承,久而久之就出現了遺失。畲族歌言卻能將這些文化保留下來。從形式上來說,畲族歌言也更為生動,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而寧德師範學院選擇了畲族歌言傳承班的方式,對畲族歌言的保護方式進行探索。“我們希望通過辦畲族歌言傳承班,讓更多畲族學生參與到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中。”林文說,如果老一輩的傳承人沒了,畲歌很可能就會消失,非常可惜。

“日後,這些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可以很好地將本民族文化傳承下去,還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林文說,在社會重視傳統文化保護的情況下,掌握畲族歌言這一技之長,對學生就業也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綜合整理自新華網、東南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