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二代:大學上不去,城市留不下,我們的幸福在哪裡?

大學 農民 社會 校園那點事兒 2017-06-07

當富二代,這個身份已經在媒體的絮叨了太久,民二代、留守兒童的問題卻鮮有問津;“農二代”、“貧二代”的生活狀態,卻很少成為關鍵詞,他們是邊緣人,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與所謂的時尚、潮流都沒有太多的關係。

這篇文字,寫的正是“民二代”的喜樂與悲傷。我相信,民二代的生活狀態會讓你更具體地瞭解所謂夢想與現實的關係,而這正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正確地衡量自己的力量,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堅持到底。

民工二代:大學上不去,城市留不下,我們的幸福在哪裡?

假期回家,初中同學聚會。大部分人穿戴洋氣,不是西裝,就是休閒裝,看上去清一色小老闆,唯獨我,還穿著學生裝,咋一眼看上去,就沒有脫俗。閒聊時,發現只剩下我一人還在讀書,其他人男生要麼在外打工,要麼開了小店,要麼在家務農,女生有的已成了賢妻良母型的家庭主婦,有的開了網店,有的剛剛結婚。打開話匣子,大家似乎有了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日子難混。

日子確實難混,不管是在外打工,還是自己做小買賣,都要沒黑沒白地工作,賺錢養家,用張健的一句話說:“上有老,下有小,哪個不得靠自己賣命賺來的一分錢。”說著說著,大家沉默了。我也跟著無語,思考著我的未來。他們是先家庭後事業,我是先事業後家庭,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做什麼,不都得憑藉著青春年少時的那股勁。

民工二代:大學上不去,城市留不下,我們的幸福在哪裡?

我們大小一塊長大,在村子裡野,父母則在外地打工。用現代的說法,我們被稱作是“留守兒童”。因為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的不同,我們這一代人被貼上了“農二代”、“貧二代”的標籤。農民工二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他們的路在何方?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石頭初中畢業,就跟著族裡的哥哥們在深圳做安裝工,樂子也是初中畢業去了青島一個船廠做電焊工,其他人也大多在城裡做工。石頭說他在場子附近買了一個農民房,老婆孩子都在那邊。他現在在廠子裡算是骨幹,只要場子不倒閉,他能做到50多歲,也就是說,他要在那裡度過近30多個年頭。只有過年回幾天老家,然後就要趕回去繼續做工。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石頭嫂原來也做工,有了孩子,就停下來在家照顧孩子,一家的開銷都要靠石頭,平日裡,還要給雙方的老人寄點生活費。

磊磊大學沒有考上,回去復讀沒半年就不願意讀書了。磊磊靠家裡給他的一點錢,在縣城開了一個網店,賣小飾品,生意還算可以,除了維持家裡的生活所用,還能攢下一點錢。磊磊要在城裡買房子,這是當年相對象時給孃家的承諾。

民工二代:大學上不去,城市留不下,我們的幸福在哪裡?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寒窗苦讀,讀高中,上大學,不就是為了能夠走出那片黃土地嗎?我想找一個好點的工作,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多少人所憧憬的。條條大路通羅馬,當我們發現自己讀書不是那塊料的時候,興許我們可以換個思維,走另外一條路,就像石頭和磊磊,他們都沒有念過大學,日子不是過的和城裡的人沒什麼區別嗎,唯一的區別可能是一個是城裡人,一個是鄉下人。其實,這些所謂的標籤,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擁有我們曾想想要的那種生活。

沒有一條路是死衚衕,只有不會走路的人,沒有走不出的路。不管是什麼樣的路,只要能看到希望,坎坷一點也無妨。

民工二代:大學上不去,城市留不下,我們的幸福在哪裡?

石頭和磊磊,他們有自己的打算,想留在工作的城市,在那邊發展,不想回家。說白了,是想告別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冷漠的社會歧視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不斷粉碎著他們的城市夢。相對於城裡人,他們成了“邊緣人”。而回家,他們也似乎成了“邊緣人”,他們都不會農活,家裡的莊稼都是父母在忙活。他們不像父輩那一代,老了能落葉歸根,回家種地。他們嚮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根在農村,卻對農村日益疏遠。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形容他們“是農民不會種地,是工人沒有技術,是知識分子沒有文化,是城裡人卻被稱作農民。”

當我走出去的時候,有時候,我有懷念起那個地方,那個兒時的遊樂園,雖然現在,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她,但是我還是懷念。也許,當我們在經歷了溝溝坎坎,在拐角處停下的時候,我們會想,我們該往何處去?路在何方?或許,這將是我下半生該回答的問題。

□微信公眾號【夏了誰的夏天】與你一起談情,說愛,扯閒篇

□ 約稿、用稿,商務合作等請聯繫QQ:594526109

  • 您的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莫大的支持,如喜歡請點擊下方讚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