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大學 寧靜 禮記 在家享福2018 2019-08-13
"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個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見名利之誘便不惜到處“咬鉤”,人生怎能獲得長久的愉悅和安樂?

知足,蘊含著個人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對物質世界不作過分、過多要求的一種理性的行為。

有人說,現代人的人生有兩個境界:一個是知道,另一個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知足的人,活得平淡。平淡,是淡定的底色。知足,才會寡求;懂得寡求,易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

"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個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見名利之誘便不惜到處“咬鉤”,人生怎能獲得長久的愉悅和安樂?

知足,蘊含著個人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對物質世界不作過分、過多要求的一種理性的行為。

有人說,現代人的人生有兩個境界:一個是知道,另一個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知足的人,活得平淡。平淡,是淡定的底色。知足,才會寡求;懂得寡求,易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懂得知足還不夠,還要知止。

知止是什麼?就是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知道適可而止,也指志向達到至善境界而不驕不躁的神態與氣度。一個人氣定神閒,持盈保泰,才能長生與幸福。《禮記·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這說明知止能使一個人的心靈安靜下來,精神沉靜下來,行為寧靜下來。

“知止”中的“知”,非簡單的“知道”。在古漢語中,“知”通“智”,即含有“智明”之義,智明,指理智明曉;知事有利害,曉有當止處,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雖知事有利害,有當止處,然而他們非智明之人,知事有利害而只見利卻不見害更甚。以至於“利令智昏”或“色令智昏”;智既已昏,所以無從判斷何處當止,故而逾越界限,越出底線,最後釀出禍事。

"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個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見名利之誘便不惜到處“咬鉤”,人生怎能獲得長久的愉悅和安樂?

知足,蘊含著個人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對物質世界不作過分、過多要求的一種理性的行為。

有人說,現代人的人生有兩個境界:一個是知道,另一個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知足的人,活得平淡。平淡,是淡定的底色。知足,才會寡求;懂得寡求,易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懂得知足還不夠,還要知止。

知止是什麼?就是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知道適可而止,也指志向達到至善境界而不驕不躁的神態與氣度。一個人氣定神閒,持盈保泰,才能長生與幸福。《禮記·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這說明知止能使一個人的心靈安靜下來,精神沉靜下來,行為寧靜下來。

“知止”中的“知”,非簡單的“知道”。在古漢語中,“知”通“智”,即含有“智明”之義,智明,指理智明曉;知事有利害,曉有當止處,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雖知事有利害,有當止處,然而他們非智明之人,知事有利害而只見利卻不見害更甚。以至於“利令智昏”或“色令智昏”;智既已昏,所以無從判斷何處當止,故而逾越界限,越出底線,最後釀出禍事。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知足是知止的精神底色,知止是知足的具體行動,知止本身也是一種知足與幸福的元素和源泉。知足反過來對“不知止”的思想和行為有修正、過濾和抑制作用,促使人們朝理智明曉的方向前進和發展,而不會雙眼蒙塵,行為失當,掉進慾望的深溝。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知足、知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懂得知足與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