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中學劉折谷:內生動力才是真正的學習力

大學 教育 黃岡教育網 2017-05-18

同事的小孩上小學三年級,每天放學後,學校都留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孩子還沒有養成高效做事的習慣,每天完成作業,對母女二人都是一次煎熬。不久前,同事突然在朋友圈晒出了這麼一段話:以前每天作業做到9點多,現在6點,最遲7點就完成了,這樣的生活幸福得如此不真實!原來她給孩子規定了獎勵措施:6點前完成獎勵5元,7點前完成獎勵3元,8點前完成獎勵1元,獎金的使用由孩子自己做主。

同事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則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院子裡的空地上踢球,嬉鬧聲使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感謝他們讓院子充滿歡樂。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這次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並解釋說,自己收入很少,只能少給一些。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為他玩了!從此,老人的院子又恢復了安靜。

孩子們在老人的院子裡自由嬉鬧,他們本是為快樂而玩;老人的獎勵使他們變成了為金錢而玩,他們忘記了玩耍本身的快樂意義。當獎勵沒有了,玩耍的動力也瞬間消失,甚至還會為過去的嬉鬧感到後悔。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促使人行動的根本動力,動機又有內外之別。內在動機是發自內心,自主自願的。比如說,為了獲取新的、有趣的知識而讀書。外在動機是由活動外部的因素所引起的。如為了老師的表揚、父母的獎勵而學習。很顯然,只有內在動機才能產生持久的推動力。

當3元、5元對孩子有一定吸引力時,這種獎勵或許可以促使孩子“快樂”學習,但只能是短期有效,當孩子有了一定的積蓄,或是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新的轉移,可能就會對這種獎勵毫不在意。這就是不少家長為刺激孩子學習,採取“高分換物質”的做法,但結果卻是物質越多,分數越少的重要原因。

我絕不否認外部動機的積極作用,孩子的成長成才離不開父母、親朋、老師的鼓勵、讚賞,但我們更要注意增強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要針對孩子的年齡、性格和愛好,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引導孩子懂得學習文化知識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幫助孩子逐步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激勵孩子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念,最終樹立遠大的理想。

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還是一個小黑奴的時候,他的女主人開始教他讀和寫。許多年以後,道格拉斯成為美國黑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當了幾任總統的顧問。這時,他還記得當年男主人怒氣衝衝的情景,男主人咆哮著:“要是你教會了他讀和寫的話,那就留不住他了。他將永遠不適合當奴隸了。”

道格拉斯說,“平日裡,女主人耐心的教導沒有從根本上打動我,倒是這些話深深地打入了我的心,它一下子就點亮了我的心燈,觸動了我沉睡者的感情,一個深刻的認識產生了:原來,讀與寫是由奴役通向自由的通道。”

孩子的學習興趣需要從小培養,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家長、甚至教師急功近利,一切以眼前的成績為目標,圍著初中、高中、大學這個指揮棒轉。我們聽到太多這樣的說教:好好學習,考到大學去就好了。試問:既然“考到大學就輕鬆”了,那眼前的生活不就是在煉獄嗎?孩子對現在的學習生活哪裡喜歡得起來?

4月22日,黃岡市省級示範高中預錄考試的成績出來了,學校通知新洲的4名考生,告知他們已經被黃岡中學錄取,5月8日去學校報到,開始高中學習的課程。老師還建議他們去外地度個假,因為暑期可能較短。沒想到4名學生紛紛表示要利用這段時間彌補自己的薄弱學科。最優秀的學生往往把學習當做一種需要,一種追求,一種修養。

《學記》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對孩子多加鼓勵,賞識他們,使他們在情緒上得到滿足,使學習心境保持“愉悅”,產生求知的慾望和情感,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追求成功、收穫幸福的重要法寶,樹立“學習光榮”的思想,切不可一“獎”就萬事大吉。(來源:黃岡教育網www.hgjyw.cn作者簡介:黃岡中學 劉折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