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書非遺向世界敘事 小梅大學畢

大學 藍花 手工藝 美國 中國青年網 2017-06-15
筆書非遺向世界敘事 小梅大學畢筆書非遺向世界敘事 小梅大學畢

筆書非遺向世界敘事

小梅大學畢業後就到貴州日報社工作,在工作的前三年就跑遍了貴州所有村寨,寫村寨的發展變遷與現代社會的交融,在貴州日報、新媒體上發表了數百萬有關貴州文化遺產的稿子。

頻繁遊走於村落之中,看到很多正在日漸消逝的東西。中途她去美國克拉克大學留學研習國際發展和社會變遷,哪怕遠隔重洋都有一種緊迫感,就怕回來以後這些東西消逝不見了。

她生在貴陽郊區的一個村子裡,家的附近有一個苗族寨子,一次無意間看到一塊苗族蠟染片,上面畫的不是古老蠟染圖案,甚至可能是印製而非畫蠟,但她依然迷戀上了藍底白花,心裡一直埋著根,隨著時光向外蔓延。

2009年,貴州師範大學任曉冬教授找到小梅,希望在花旗集團基金會貴州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項目上有深度合作。由此,小梅多年的念想開始有了出口,她提議做貴州的文化傳承,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並帶花旗官員到丹寨考察,最終促成花旗貴州手工業發展項目成行。

作為志願者之一,小梅積極參與到花旗貴州手工業發展項目中,幫助手藝人建立合作社,完整記錄工藝流程,收集民族圖紋及釋義,採集手藝人口述史,在2013年出版了《藍花敘事》套書,分上下兩冊,50餘萬字,圖文並茂記錄貴州蠟染民族手工藝,為研究載體、故事藍本和表述主體的敘事,書中收錄了小梅收藏的貴州蠟染故事和藍花札記。

小梅將《藍花敘事》售書款用於成立“藍花公益基金”,給每一個少數民族婦女1000元的支持,持續推動貴州少數民族婦女傳承民族技藝,協助居住在鄉村生計困難者實現以傳統手工基礎的發展夢想。首期啟動在丹寨、雷山縣的5個村支持30個少數民族婦女。

2011年開始,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資助下,小梅開始領銜首期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史的收集和實踐。首期口述史召集了媒體界、高校、自由撰稿人等10幾人,團隊行走貴州鄉土20幾個縣(市),完成40多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的口述史訪談,並出版書籍。

“我們一直迷戀口述史,試圖在個體的碎片表述中呈現整體的生命世界和生活語境。”在小梅的推動下,口述史變成記錄非遺的一個工作方式。之後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資助開始第二期口述史田野工作和文本整理,小梅與工作小組行走20多個縣(市),採集近4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史,文本內容近30萬字。

經過幾年的積累,繼《藍花敘事》書籍之後,花旗貴州手工業發展項目與美國勞倫斯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國項目團隊往來交流五年間,在來貴州假期實踐的美國學生的幫助下,《寨生:手上的記憶》一書不僅出版了中文版,還增加了英文版。這本書描寫了苗族婦女面對現代化衝擊後的真實生活,並集錄了榕江支系蠟染的圖文釋義。“記錄也是傳承保護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了世界上更多人關注貴州民族文化,使得貴州蠟染在國際市場上立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Martha A.Sandweiss認為,英文版的出版對促進貴州非遺的國際性傳播大有助益。

在此基礎上,小梅受邀赴中國香港、美國、墨西哥、匈牙利、莫斯科等地做《藍花敘事》相關講座和書籍及相關衍生品展覽,參加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全國書博會、多彩貴州創意產業博覽交易會、孔學堂書博會等展會,並被聘為多彩貴州產業研究院專家。2014年,《藍花敘事》商標在國家商標總局正式申請註冊。2016年,小梅因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榮獲勞力士全球偉略人才大獎提名獎,這項獎目前在中國鮮有人入圍。

以藍花為媒,小梅為界,將貴州原生傳統文化帶到更大的世界去交流和展示。小梅用她的筆記錄下真實的貴州,有趣的貴州,質樸的貴州,通過己身傳播出去,行動也罷,文字也罷,讓影響力成為傳承保護的外在力量,讓文化村落認同成為原生力量,探索文化保護新的實踐模式。

在手藝人家中訪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