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學校是吹泡還是真正的改革?

大學 高考 物理 教育 科學網 2017-04-12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中小學各級單位的高級職稱指標的確非常少,還要發表論文。想必在高校工作的不少人都遇到求助發表論文的事情。我自己也遇到幾個以前的夥伴和同學打電話詢問我能否幫忙發1篇中文核心期刊,我告訴這些夥伴,如果是和科研掛點鉤的論文發個核心還是可以的,如果要把中學教學改革,教法等方面研究內容找個期刊來發表,我還真覺得難。雖然物理學科有《大學物理》、《物理實驗》、《物理通報》等中文期刊,對於多數從事大學物理教學的老師來說,這些期刊很難發一篇教學論文,對於中學和小學老師就更難了的。

我自己也發不了的,雖然俺在幾個英文期刊當學術編輯。

想想當前職稱條件下,小學和中學老師晉升高級職稱也要論文,醫生申請高級職稱也需要論文。雖然科研論文類似於八股文,不同期刊的風格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框架都差不多。

對於從事工科的人,忙於搞橫向課題,申請發明專利和成果轉化。發1篇SCI, EI文章也沒什麼收益,核心期刊就沒發表的價值和意義了。

以前的職稱是個面子活也是和福利掛鉤的,如今的職稱依然如此,幾乎沒有誰能逃脫職稱的桎梏。

不同大學和機構,特別是不同省份之間的職稱文件差別非常大,這個和高考差不多,同樣的技術人員在A校是個教授,在另外一個單位能達到聘任副教授的條件就不錯了,甚至達不到講師的條件。

在指標和編制飽和下,多少人為了一個正高和副高指標競爭,這種競爭雖然一定程度上對年輕研究人員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如果跳一跳仍然夠不著掛著的桃子,不少人就放棄了,這也是一種負面作用。

那麼職稱評審權下放了是否就真正解決了這些問題呢?

實際上,對於985,211學校來說本身就有教授和正高評審以及聘用的權利,這不見一些在Nature, Science上發表了論文的年輕人,包括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等,這些單位一般都給正高待遇(特聘研究員),一些不嚴謹的單位直接給正教授,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前期學術水平高可用聘為研究員,但對於沒有從事過教學的人直接給予教授來說是及其不嚴謹的,教授和研究員是兩個不同的系列,對教學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對於具有碩士學位點和博士學位點的學校也早已具有教授評審權,教育廳或者省主管部門每年下達高級職稱指標,學校具體落實評審過程,然後報備教育廳和人事廳備案批准即可。

目前政策導向下,各個單位似乎都可以自己評審教授等高級職稱系列,對於一些落後的地區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但也會產生吹泡現象,高級職稱氾濫。

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專家,教授和高級職稱都在吹泡中和房價一起暴漲,這種變化是改革的需要。

在事業單位改革的旗幟下,如何順利解決編制過度問題是個挑戰。

當大家都可以自由獲得高級職稱的時候,各級單位可能會加快實現編制的改革,最終落實僱員制和職員制,今後完全按照崗位來聘任。

只要你能完成崗位的任務,你就行!職稱不再是護身符!

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學校是吹泡還是真正的改革?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馬軍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047762.html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