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辦養老院”吸引“高知老人” 清華老教授:像到了託兒所

大學 清華大學 幼兒園 裝修 金手杖國際養老公寓 金手杖國際養老公寓 2017-08-30

昌平區金手杖養老公寓是一家“村辦養老院”,將近一千名老人在這裡養老。這家村辦養老院並不簡單,一不留神,和你擦身而過的可能就是一位大學教授。細算下來,住在這家養老公寓的退休教授竟有一百多位,而且絕大多數來自清華、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學。在這裡,“高知老人”的比例居然超過了十分之一。

“村辦養老院”吸引“高知老人” 清華老教授:像到了託兒所

老人子女:入住養老院“思想得轉變”

僅僅體驗了三天,謝文蕙老人便拍了板:就在這裡養老了。而在之前,在如何養老的問題上,老人還和子女打了好幾年的“持久戰”,因為“不服老”。

87歲的謝老是清華經管學院的退休教授,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是樑思成大師的弟子。畢業後,謝老留校工作,1956年調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1970年回到清華。清華設立經濟管理工程系,謝老是創系元老之一,著名的《城市經濟學》就是她的著作。

“我們那一代人都講為國家做貢獻,對生活的要求不高。”謝老一直以自己是新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生為榮,凡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退休之後,她依然發揮餘熱,被清華評為“老有所為”先進個人。那個時候,謝老依然滿腦子想著如何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對未來的養老問題並沒有太多規劃。

2010年,因為老伴去世,謝老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不缺住房,經濟上也不困難,但老人的精神世界卻是空落落的。“如果家裡不開電視,房間裡一天也沒有聲音。”再後來,老人得了厭食症,一頓飯沒吃完,下一頓就把剩的飯菜熱一下來湊合,結果胃口也吃壞了。因為不規律的生活飲食習慣,去年夏天,老人突然暈倒住進了醫院。老人的子女覺得,只有住養老院,才能改善母親的狀況。然而,老人還是“不服老”。

今年暑假期間,在美國任教的女兒特意回國,勸說母親入住養老院。與此同時,老人身邊的一些老朋友因為透支身體而相繼住院,給了老人很大的刺激。女兒告訴她:如果真正關愛子女,那就應該去住護理條件更好的養老院。

老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再不處理,自己就成了子女的負擔。老年人如果真愛子女,就別再逞強了,而是應該去好好養老。“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國家少花錢。”思來想去,老人終於想通了。

7月,老人來到“金手杖”體驗入住,很快就做出了決定,子女們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退休老教授:村辦養老院的條件“萬萬沒想到”

“這要是十年前,我可不來這裡。”“金手杖”位於昌平鄭各莊村,距離清華並不近,堵車的話車程將近一個半小時。從字面上看,鄭各莊村和清華園差了簡直是十萬八千里,然而在實地體驗之後,老人改變了看法。

入住那天,謝老幾乎是“拎包入住”,帶著幾件夏天換洗的衣服就住了進來。雖然早就知道養老公寓是酒店式設計,家電、傢俱都是現成的,但這個“新家”還是給了老人不小的驚喜。“該有的全都有,衛生間也比家裡的大一倍,打開衣櫃,連衣架都準備好了!”老人習慣睡硬床,子女便把床墊換成了棕墊;習慣使用帶抽屜的桌子,子女便從家裡搬來了辦公桌、五斗櫥。經過一番簡單改造,便有了家的感覺。

在養老公寓,老人的房間是53平米,還不到家裡住房面積的一半大。不過老人卻說,雖然面積“縮水”了,但是生活質量反而大大提高了。原來,家裡的面積雖然大,裝修也不錯,但是各種閒置的東西也多,收拾起來費勁。住進養老公寓後,連刷馬桶都有人定時上門服務,省了不少心。

“村辦養老院”吸引“高知老人” 清華老教授:像到了託兒所

“感覺就像到了託兒所。”住了才一個月,謝老發現,在養老公寓生活的許多細節都充滿了驚喜。謝老是山西五臺人,喜歡吃麵食,有一次打飯時,她竟然發現了家鄉的“貓耳朵”。打飯師傅看到老人後,趕緊把她的餐盤接了過去,告訴她坐在餐桌前等就可以了。“沒想到連打飯師傅都這麼貼心!”

養老公寓每月為老人們提供一次免費理髮。一次理髮時,她看到理髮室的桌子上擺著一份五線譜,便好奇地問五線譜的主人是誰。當知道是理髮師在學音樂,老師就是住在這裡的老人時,她頓時肅然起敬:連理髮師都進入音樂殿堂了。

入住養老公寓後,老朋友們也很關心她的情況。他們常常抱怨,謝老“太忙”,經常聯繫不上。謝老得意地說:“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忙著呢!”她說,養老公寓的活動很多,一週裡同時舉行的活動就有三四個。在合唱隊的房間裡坐會兒,她就又跑到京劇那屋了,什麼都很吸引她,她什麼都想試一試。養老公寓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也是她常去的地方,她時常去圖書館看報,一坐就是大半天。

謝老認為,養老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並不是老人的吃喝,而在於精神世界的充實。除了濃濃的文化氛圍,住在這裡的其他老人也讓她深受感動。謝老腿腳不便,經常要坐輪椅。一次她正坐著輪椅在走廊裡走,突然感覺到後面有人在推。轉頭一看,也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謝老說,還有一位老人看她常坐輪椅,經常搶著幫她遞餐盤、推輪椅。後來一問,這位老人都92歲了,比她還要大5歲。“真是折煞我也。”說起這件事,老人不停地感慨這裡的“鄰居”素質高。

來到養老公寓,謝老非常希望為這裡的老人做一些貢獻。她計劃把家裡的大約3000本藏書全部捐出來。此外,家裡還有一些閒置的傢俱和保健器材,她也打算捐給養老公寓。“我只有一個條件,全部物資供大家使用。”


鄭各莊村民:和清華教授做鄰居“想都不敢想”

養老公寓負責人曹媛媛介紹,“金手杖”目前住了一百多位退休老教授,除了清華之外,還有許多老人來自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她介紹,這些“高知老人”大多是通過口碑傳播吸引過來的。

由於“高知老人”比例較高,一位老人還在養老公寓開闢了一塊地方,命名為“清朋華友學子園”,供老人們交流。“清朋華友,就是‘清華朋友’的意思,不僅清華的可以來,其他朋友也可以來。”清華校友陳根仁老人說。

“村辦養老院”吸引“高知老人” 清華老教授:像到了託兒所

在許多人看來,一個“村辦”的養老公寓,跟清華園的條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這家村辦的養老公寓不僅把清華老教授吸引過來,而且還讓他們很滿意。

鄭各莊村委會主任黃福水介紹,基於我國老齡化的趨勢,鄭各莊村結合自身優勢打造了這座高標準的養老公寓。創辦不到四年,就已經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如今,“金手杖”不僅吸引來“金鳳凰”,還惠及了鄭各莊的村民。在鄭各莊村,達到75歲的村民可以免費入住。目前,有40多位鄭各莊村民住在這裡養老。

77歲的刁振興和75歲的王淑香是鄭各莊村第一批入住養老公寓的村民。說起在這裡的生活,老兩口臉上洋溢著幸福:“俺們這是住在賓館裡頭啊。”二老說,過去鄭各莊村很窮,地勢低窪,一下雨推著自行車都沒法進村。從過去房子沒錢掛瓦,到現在村裡建成這麼好的養老公寓,連想都不敢想。

說起養老公寓裡的“高知”鄰居,二老自豪地說,這些老教授的到來,使這裡的文化氛圍提高了不少,這也說明村裡的養老公寓辦得好。二老說,當初養老公寓剛創辦時,村裡符合入住條件的老人有100多人,結果因為有的老人需要照顧家裡,實際來的只有50多人。現在,村民的養老觀念也轉變了,大家都羨慕他們老兩口。

“鹽從哪鹹,醋從哪酸,咱得追根溯源。”刁振興說,過去村民人均壽命也低,改革開放之前,人均壽命甚至不到70歲。近二十年來,村裡的面貌大變樣,不但生活條件好了,人均壽命也大大提高,現在村裡都有百歲老人了,90多歲的老人也有好幾個,而且不愁養老。老夥計們聽說他住進了養老公寓,一個個都羨慕不已:“你老了老了比俺們強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