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之子——諾敏

他從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走來,帶著濃濃的鄉情;他從巍巍的興安深處走來,將呼倫貝爾地區少數民族民歌帶向世界。

“諾敏”,在漢語裡是“碧綠”的含義,一般多形容河流或草原。但在音樂文學中,諾敏是一張名片,更是一種代表。

諾敏,達斡爾族,國家一級編劇,著名詞作家,達斡爾民族音樂文化的傑出代表。滾滾的納文江畔是他成長的搖籃,“烏欽”的韻律是伴隨他的童謠。他是草原音樂文化的耕耘者和傳播者,是當代達斡爾民族歌曲創作的領跑者,也是第一批走村下鄉錄製鄂倫春民歌的先行者。

他不僅是達斡爾的孩子,更是致力於發展呼倫貝爾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草原之子。他所創作的《草原炊煙》《養鹿姑娘》《阿里河呦,母親河》眾多反映鄂倫春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歌曲都廣為流傳,成為經典。

諾敏生長在莫旗的尼爾基鎮。江河、闊野、山林是他的家園,駿馬、獵犬、山鷹是他的夥伴,父親歡快的手風琴曲讓他感受到音律的魅力,閱讀為他開啟豐富的精神世界大門。雖然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艱辛與坎坷,但這並未消退他對文學和音樂的熱愛。

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工作原因諾敏來到了鄂倫春旗。出於熱愛,他開始走村下鄉深入生活去錄製少數民族民歌。在那條進山的土路上,諾敏已經記不得攔下過多少輛進山運木材的汽車,數不清在車上度過了多少個從清晨到日暮趕路的日子。

諾敏介紹說,他那時候四處尋找會唱鄂倫春民歌的老人,雖然在語言交流方面會存在一些不順暢,但是鄂倫春人骨子的那份熱情能消融一切,在交談和交往中諾敏瞭解了很多關於鄂倫春族的生活習俗以及生產知識,也為他後期創作積累了許多素材。

經年累月的閱讀和手風琴演奏的練習,讓諾敏有著紮實的音樂文學功底。宣傳隊的工作性質和平日裡積累的素材都成為了諾敏日後創作的堅實基石。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自1978年代末開始從事文學和音樂創作來,諾敏有百餘篇散文、隨筆,在《民族文學》《人民文學》《隨筆》《人民日報》《草原》等文學期刊發表。還曾為歌曲《珊瑚般的鹿茸獻給黨》《女修理工之歌》等十餘首歌曲譜曲。

在致力於音樂文學(歌詞)創作後,他先後創作了三百餘首歌詞作品,部分作品在自治區乃至全國廣為流傳。其中,歌曲《草原炊煙》(那日鬆作曲、聶建華演唱)獲1995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五屆入選作品獎”,廣播電影電視部“第二屆廣播新歌徵集金獎”。“中國廣播獎”(政府獎);歌曲《納文江邊的思戀》(阿爾滕奧勒作曲、郭麗茹演唱,)獲“第四屆廣播新歌徵集金獎”“中國廣播獎”(政府獎)等。

幾十年如一日的筆耕不輟,諾敏的創作步伐從未停歇過。由他擔任藝術總監、出品人、編劇(與人合作)的民族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獲文化部“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國家民委、文化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由他擔任出品人、總策劃、藝術總監的民族歷史話劇《拓跋鮮卑》,獲中宣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年度資助劇目獎”及“全國戲劇文化獎·話劇金獅獎”。

從鬆嫩平原走出,他從沒有忘記養育他的山川大地,始終將創作的情感傾注在民族深厚的沃土中。他說,民族音樂如果失去了民族性,那就是無根之花、無源之流。要在民歌中保留傳統文化,在音樂中對傳統文化進行追根溯源,這也是他一直在堅持做的事。未來,他將繼續紮根於這片草原,為我市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