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滿清王朝的道光皇帝是知名度比較高的。因為他的名字,與西方帝國主義打開中國門戶的鴉片戰爭緊密相關。

清王朝覆滅 道光皇帝決策的這兩件事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正是由於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歷史從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皇帝因此也被稱為是“跨越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作為鴉片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總指揮。道光帝旻寧對於失敗自然難辭其咎,他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這是一項很可恥的紀錄。

就個人品行客觀評價,道光帝在清朝乃至中國曆代帝王中,並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特別是他“儉約的品德”,曾被舊史家們津津樂道。

道光皇帝1820年從父親嘉慶帝手中繼乘大統,執政三十年。他在皇位上因才略有限,只能因循守舊,絕少建樹,致使社會弊端積重難返。特別是他對待鴉片戰爭的妥協無能和晚年選擇繼任者上的猶豫寡斷,終於把大清朝社稷徹底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史料介紹不難看出,道光帝在西方鴉片滲入形成的民族災害面前,也採取了前朝一貫堅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禁菸,後來又任林則徐為兩廣總督。當他得知虎門銷煙的消息時,也曾經高興的不得了。

後來,利益受損的英帝國發動侵華戰爭,他最初以為並不可怕,“天朝”可以速勝。可當英國憑藉堅船利炮北犯,殺到帝都附近的天津海口,並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要求時,道光帝腿軟了,失去了努爾哈赤子孫的勇敢和堅毅,立刻從主戰立場轉變為無恥的妥協讓步。

而在鴉片私下交易中中飽私囊的權臣穆彰阿、琦善等人,為了自己利益並保護道光軟弱的臉面,捏造事實,把英國的強盜行為歸罪於林則徐等人的堅決禁菸,道光帝則聽信讒言也迫於英軍氣焰,立即撤了林則徐和鄧廷楨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的職務。

隨即,道光帝又派主和的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讓他到廣東與英國侵略者談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意思是既不要給英國割地賠款,又不跟英國發生軍事衝突。道光帝想的挺天真,這等於既不讓闖進室內的強盜搶走東西,又不必跟他搏鬥。

英國侵略者得寸進尺,而琦善又不是什麼愛國良臣。他奴顏卑膝,對英方竭力讓步,竟然私自允許將香港割讓給英帝國,還擅自決定開放廣州,賠償煙價。

道光帝見此,實在無法容忍,只好下旨將賣國賊琦善鎖拿,並先後派固原提督楊芳、參贊大臣奕山率兵對英作戰。二月,英軍進犯廣東虎門,引起虎門海戰,名將關天培力戰殉國。楊芳等沒能阻止住英軍的侵略步伐。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英艦攻到南京下關江面,絕望的道光皇帝被迫派欽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與英國侵略者簽訂清朝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答應割地、賠款、五口通商。

清王朝覆滅 道光皇帝決策的這兩件事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鴉片戰爭的失敗,可以說完全是道光帝妥協投降路線導致的惡果。儘管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帝曾經主張並組織了抵抗。但他立場不穩,患得患失,用人不當,指揮失誤,甚至有時畏敵如虎。

如果他能拿出哪怕是明末崇禎皇帝那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概,率領舉國軍民奮起抵抗侵略,那麼跨洋遠道而來的區區侵略者,必定死無葬身之地。中國的近代史就不是現在這樣子了。

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的昏庸舉措,使中國蒙受恥辱,實在可悲。但更為可悲的是,在此戰之後他沒反思,沒有實施任何振興王朝的舉措。

此後的八年裡,道光皇帝開始苟安姑息、拒絕變革,而國家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太平天國運動也已在醞釀之中,清王朝危機四伏。

道光帝平生另一個值得商榷的失誤,應是他在選擇繼承人時優柔寡斷,他選擇皇四子奕詝(咸豐帝)繼位,事實證明不是最佳選擇。

道光帝晚年時,傳位的問題日趨臨近,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訢成了皇位的爭奪者。奕訢“天資穎異”,能文能武,深得道光的喜愛。侍讀學士杜受田,當時是皇四子奕詝的授學師傅,他則一心希望奕詝繼位。

杜受田分析了兩位皇子的長處,認為奕詝的優勢在於仁厚孝順;奕訢的優勢則是精明聰慧。而他更看到晚年的道光帝需要的是一位孝順聽話的兒子。

一次,諸皇子隨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獵,都知道這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才能表現機會。但論射獵騎術,皇四子奕詝顯然不是六弟的對手,因此,杜受田告訴奕詝只要坐著看兄弟們驅馬打獵,自己千萬不要射殺任何動物,並教他怎樣對父皇解釋。

打獵當天,大家都有所收穫,皇子中,六阿哥奕訢的獵物最多,而四子奕詝卻一無所獲。當道光帝皺眉責問時,奕詝並不慌張,他按老師教的話答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射殺,也不願和兄弟們爭個高低。

他的回答果然打動了道光帝,他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道光此刻一心想選擇一位性情仁厚的儲君,奕詝自然比鋒芒畢露六阿哥的奕訢更符合心願。就這樣,奕詝的名字被道光帝祕密寫進傳位詔書放在錦匣之中。

清王朝覆滅 道光皇帝決策的這兩件事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奕詝如願繼位成為清代歷史上的咸豐皇帝。

同時被道光帝生前欽封為恭親王的皇六子奕訢,後來在協助治國理政中,盡顯精明果斷才智,能力遠勝過坐在皇位上的四皇兄奕詝。

咸豐帝奕詝知道自己不夠聰明,但絕不可能承認自己不夠當皇帝的資格,他早已習閱了諸多如何當皇帝的規範、原則、機謀、策略和祕訣,瞭解了不少成功和失敗的治國經驗。他認為只要按照恩師杜受田的教誨,按照千年不變的皇家統治慣例,或許也會創造出類似前朝的“康乾盛世”。

有段史料對他評價比較客觀,認為:“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迴避,責無旁貸又無力迴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憾。”

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 次日,這座驚世名園遭到搶劫之後被外國強盜焚燬殆盡。

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後,其無能無為的本性暴露無遺。據說,初到時,他還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但不久,他就把國家大事拋在了腦後,開始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裡的奢靡生活,縱情聲色難以自抑。

不到一年時間,吃喝玩樂的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臥床不起,他在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宣佈諭旨:“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此就是清代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

在生命垂危之際,咸豐帝心裡最顧慮的還是六弟恭親王奕訢,因此特地把他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沒想,這反而加深了奕訢與載垣、肅順等人的矛盾。咸豐帝死後,奕訢協助慈禧太后成功發動政變,剪除了“顧命八大臣”,自己則登上了議政王寶座。

清王朝覆滅 道光皇帝決策的這兩件事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恭親王奕訢)

道光皇帝疏忽了皇四子奕詝的才能,僅憑自己好惡把皇位交給了他執掌,結果是咸豐王朝一無是處,更可悲的是,咸豐選擇了懿貴妃,把一個本來不應速滅的王朝交給了一個毫無遠見卻野心勃勃的女人——慈禧太后。

這些歷史“責任”,尋根溯源,起碼應由道光皇帝來負···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