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雖然死於雍正帝打壓,但其父康熙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讀過康熙時代“九子奪嫡”史料,或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人,莫不對康熙帝的皇八子即有名的“八阿哥”胤禩留下極深印象。

歷史上的胤禩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是一心結黨謀權且狡詐惡毒的野心家,還是胸懷大志海納百川倍受擁護的政治人物?

八阿哥胤禩雖然死於雍正帝打壓,但其父康熙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愛新覺羅·胤禩畫像)

要是按照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演繹,這位八阿哥無疑屬於“壞人”之列,被認為假如康熙帝把江山社稷委之與他,那大清王朝可能早就“滅亡”了。

實事求是分析看待相關史料記載,胤禩等於背了五十二年的政治黑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當政的乾隆皇帝才為他這位八皇叔推翻了冤案並還了一個公道評價。稱之“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把胤禩視為最大政治對手、並予以嚴厲打壓的雍正帝胤禛,是胤禩的親四哥。他在繼位後也曾評價胤禩“胤禩較朕諸弟,頗有辦事之才”;“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雍正帝甚至承認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與相當”。他曾對諸王大臣論說胤禩為人:“朕之此弟較諸弟頗有識量,可資於理,朕甚愛惜,非胤禟、胤䄉等可比···。”但又說他“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而其心術之險詐,諸大臣亦無與之比者”。

雍正帝這樣評價,也情有可原,因為胤禩不僅是他的弟弟,更是威脅他皇位的最大政治對手。

知名學者易中天先生評價說:實際上,胤禩對雍正的威脅,倒不一定是有暗殺或政變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他威望太高。顯然,在雍正與胤禩的鬥爭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諸王大臣的心都向著胤禩,只不過敢怒不敢言。平心而論,雍正和胤禩都夠格當皇帝。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胤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評價)那得到了證明。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胤禩出生於北京紫禁城皇宮,為康熙皇帝的第八個兒子,其母良妃衛氏,是滿洲正黃旗人、宮內管領五品官阿布鼐之女。

胤禩幼少時期,曾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養。因此,成年後他與惠妃那拉氏也感情甚親。雍正繼位伊始,曾允許部分母妃“隨子歸邸”而居。惠妃因親子胤禔已被圈禁,於是移居胤禩府邸。

八阿哥胤禩雖然死於雍正帝打壓,但其父康熙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史料記載,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清朝規定皇子6歲起入上書房讀書,每日以名師大儒教習滿文、蒙古文、漢文,並輔以騎馬射箭等功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日,康熙對幾位阿哥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考核,其中便有方滿6歲的胤禩。

當時,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按照次序走到父皇康熙面前,各讀數篇文章,尤以胤禩純熟舒徐,聲音朗朗。但寫字是他的弱項,康熙曾因不滿他的書法,遂令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何焯為其侍讀,並要他每日寫十幅字呈覽。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七月,11歲的胤禩隨父皇與眾兄弟共往塞外巡獵,據傳教士張誠回憶:“整整一個月,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終日在馬上任憑風吹日晒。他們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時而奔馳,時而勒馬,顯得格外矯捷。他們之中的每個人,幾乎沒有一天不捕獲幾件野味回來。”

康熙帝注重皇子們的騎射技術,八阿哥胤禩也不負父皇的希望,騎射皆佳,胤禩在13歲時便能幫忙試馬,以辨別馬的優劣, 如果沒有良好的騎術,是不可能勝任這個任務的。在另一份康熙二次親征給皇太子的上諭裡, 則記載了八阿哥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獵兔子,年紀最小的他竟然獵獲了幾乎和大阿哥,三阿哥獵獲數量一樣多的野兔。

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愛,康熙於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時,17歲的他便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一同受封為貝勒,為當時年齡最小的。

此後,胤禩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適其出塞時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並且曾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事宜。

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份,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

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也讓他的才幹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為廣善庫事宜大力讚揚八阿哥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而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還因尊敬師長,在江南文人中傳有極好的口碑。

始於康熙四十七年的“九子奪嫡”事件,作為八阿哥的胤禩並沒有見勢衝動上陣,而是保持了政治人物應有的沉穩,倒是大阿哥給他壞了“大事”。

八阿哥胤禩雖然死於雍正帝打壓,但其父康熙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當時,太子被廢,大阿哥眼見自己奪儲君之位無望,便向父皇康熙推薦了由自己生母撫養的八弟胤禩,還說出江湖術士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的蠢話,這一舉動沒想惹怒了康熙,讓康熙產生了“胤禩有希冀大統之心,對其予以防範”的念頭。

史料介紹,就在大阿哥當面推薦後,“次日康熙再召眾皇子至乾清宮,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其鎖拿治罪。

見此,向來與胤禩感情深厚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帶了毒藥前去阻諫。胤禵於言語間衝撞了父皇康熙,康熙帝氣惱不已,拔刀相向,欲誅胤禵。虧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眾皇子叩首懇求,康熙方才收刀,仍命諸皇子將胤禵責打二十板,逐出宮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場父子間的流血衝突。

隨後,康熙帝怒責胤禩“聽聞張明德狂言竟然不奏聞”,宣佈把他革去貝勒,降為閒散宗室。又下旨把術士張明德凌遲處死,行刑時令與此事有干連的人都前去觀刑。

一個多月後,康熙帝總算平息了怒氣,與胤礽、胤禩的父子感情有所恢復。但在他想復立太子又假意徵求朝中大臣意見時,又發生了“百官保舉胤禩一事”,令康熙大感意外。

康熙帝一定注意到,擁護八阿哥的勢力絕不可小看,甚至對他還不想交出的皇位已經構成了“逼宮威脅”。

於是,為壓制胤禩的勢力,康熙力主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開始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以此為難胤禩。

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太子黨每況愈下。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太子的胤礽只能在鹹安宮內忍度餘生。

再廢太子之後,東宮位虛,諸臣以為不妥,屢有向康熙諫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這樣又過了兩年,到康熙五十三年,又發生了一件對八阿哥胤禩有著至關深遠影響的“斃鷹事件”事件。

胤禩因祭祀生母未能隨父出獵,便挑選了兩隻上等獵鷹“海東青”送給父皇。但不知誰在其中做了手腳,獵鷹到了康熙手中時已奄奄一息。康熙認為是胤禩藉此詛咒他年老病衰。立即招來諸皇子,怒罵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徹底斷絕了他繼位的一切可能。

“胤禩遭此一舉,大受打擊,到處潛行,不願見人,並於翌年病倒,從此一蹶不振。”

即便被父皇康熙如此打壓,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仍然認為在皇子當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賢能的。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獲號“撫遠大將軍”西征。出師禮極為隆重,用正黃旗纛、親王體制,稱大將軍王。

此時,胤禵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儲位繼承者。與之情感親近的胤禩、胤禟也全力支持胤禵克承大統,胤禟曾經說胤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並熱心為胤禵試製軍備。

胤禩和胤禵在此期間有頗多書信來往。康熙帝和八阿哥的父子關係也有改善, 據《清實錄》和胤禩兒子弘旺的記載,康熙開始命胤禩不時隨扈和辦理一些政務,並將弘旺養育宮中。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經隆科多一人口頭傳達,四阿哥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對於胤禩而言,他一生最為不幸的時刻也由此開始。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即命胤禩與胤祥、馬齊、隆科多共四人總理事務,示以優寵。十二月十一日加封為和碩廉親王,並將兄弟的胤字改為允字,胤禩被改為允禩。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授為理藩院尚書,次年二月十七日命辦理工部事務。

但這都是雍正帝的緩兵之計而已。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將與胤禩親密之人盡行遣散,對胤禩予以孤立,並多次曉諭臣下不要重蹈朋黨習氣,進行“敲山震虎”。此間,胤禩本人也多次因為一些皮毛小時受到雍正懲罰,曾在太廟前被罰跪一晝夜。

八阿哥胤禩雖然死於雍正帝打壓,但其父康熙負有不可推卸責任

雍正元年後期至二年間,青海戰事吃緊,雍正將全部精力放諸於徵戰外患。但對於胤禩等人仍不時防範訓斥。

雍正二年五月二十日,雍正諭責胤禩及其親信,稱馬爾齊哈、常明等都是夤緣妄亂之人,是廉親王胤禩的黨羽。雍正三年二月,雍正又諭責胤禩懷挾私心,遇事播弄是非,動搖百官的意志,攪擾阻撓雍正的施政方針。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及蘇努、吳爾佔等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再次下旨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於宗人府。三月初四日,命胤禩、胤禟改名。胤禩在被數度催促逼迫後被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胤禟亦被削宗籍和圈禁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

這年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見諸王大臣,以長篇諭旨,歷數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的罪過。隨後將之罪狀頒示全國。這裡面,雍正議胤禩罪狀四十款,議胤禟罪狀二十八款,議胤禵罪狀十四款。

雍正四年九月初八,八阿哥胤禩因嘔病卒於監所,年僅45歲。民間則傳出他是被毒死。

無論怎麼說,一位傑出的政治人才,就這樣毀於其父皇康熙的偏見和私心,更為政治對手四阿哥所不共戴天。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