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裡,“順”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人人渴望人生順利,順心順意,一帆風順;祈求風調雨順,順天知命,順其自然,可以說將“順”作為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懂得順天應人,學會順時順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圖“順”,但順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三順:“心順、言順、行順”便會一順百順!


"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裡,“順”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人人渴望人生順利,順心順意,一帆風順;祈求風調雨順,順天知命,順其自然,可以說將“順”作為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懂得順天應人,學會順時順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圖“順”,但順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三順:“心順、言順、行順”便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心順:寵辱不驚

古人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

《道德經》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對於外在的恩寵或侮辱看得過重,就好像受到驚恐,把大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一樣。得到恩寵或侮辱驚恐萬分,失去恩寵或侮辱也驚恐萬分。

這就是“寵辱若驚”老子告誡我們要寵辱不驚,順境時不要驚喜發狂,遭侮辱時不要恐懼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心順”境界。

唐朝武則天的時代,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就具備這種境界。曾經有人罵他“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走路慢。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

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宰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面衝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乾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乾。”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狄仁傑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在女皇面前說他太佛系。

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自此仰慕不已。憑著“心順”婁師德在酷吏橫行、官員大清換的時代,不但沒有被治罪,還壽終正寢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修持好了內心的隨順,心平氣和就不會與瑣事糾纏,不與挫折抗爭,不與自己較勁。心無掛礙豁達超然,放得下看得開,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人生自然順暢福氣滿滿。


"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裡,“順”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人人渴望人生順利,順心順意,一帆風順;祈求風調雨順,順天知命,順其自然,可以說將“順”作為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懂得順天應人,學會順時順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圖“順”,但順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三順:“心順、言順、行順”便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心順:寵辱不驚

古人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

《道德經》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對於外在的恩寵或侮辱看得過重,就好像受到驚恐,把大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一樣。得到恩寵或侮辱驚恐萬分,失去恩寵或侮辱也驚恐萬分。

這就是“寵辱若驚”老子告誡我們要寵辱不驚,順境時不要驚喜發狂,遭侮辱時不要恐懼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心順”境界。

唐朝武則天的時代,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就具備這種境界。曾經有人罵他“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走路慢。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

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宰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面衝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乾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乾。”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狄仁傑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在女皇面前說他太佛系。

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自此仰慕不已。憑著“心順”婁師德在酷吏橫行、官員大清換的時代,不但沒有被治罪,還壽終正寢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修持好了內心的隨順,心平氣和就不會與瑣事糾纏,不與挫折抗爭,不與自己較勁。心無掛礙豁達超然,放得下看得開,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人生自然順暢福氣滿滿。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裡,“順”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人人渴望人生順利,順心順意,一帆風順;祈求風調雨順,順天知命,順其自然,可以說將“順”作為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懂得順天應人,學會順時順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圖“順”,但順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三順:“心順、言順、行順”便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心順:寵辱不驚

古人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

《道德經》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對於外在的恩寵或侮辱看得過重,就好像受到驚恐,把大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一樣。得到恩寵或侮辱驚恐萬分,失去恩寵或侮辱也驚恐萬分。

這就是“寵辱若驚”老子告誡我們要寵辱不驚,順境時不要驚喜發狂,遭侮辱時不要恐懼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心順”境界。

唐朝武則天的時代,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就具備這種境界。曾經有人罵他“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走路慢。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

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宰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面衝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乾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乾。”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狄仁傑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在女皇面前說他太佛系。

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自此仰慕不已。憑著“心順”婁師德在酷吏橫行、官員大清換的時代,不但沒有被治罪,還壽終正寢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修持好了內心的隨順,心平氣和就不會與瑣事糾纏,不與挫折抗爭,不與自己較勁。心無掛礙豁達超然,放得下看得開,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人生自然順暢福氣滿滿。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言順:好好說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謙虛,不會逢人說教;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低調,不會趾高氣昂;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往往淡定,不會出言不遜。在與人交談中,有的人說話,會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而有的卻讓人敬而遠之。言語不當,走到哪都造成是非紛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所以老人都提醒我們要修口德、積口德,不然福報全從嘴巴溜掉了。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智慧的人總是把嘴巴放在心裡,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裡。

蘇軾在杭州的時候,結識了高僧佛印。有一天,兩人在一起打坐。蘇軾偷眼一看,發現佛印坐姿不是那麼端正,於是坐直身子,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又問:“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佛印問:“像什麼?”蘇軾說:“我看你呀,歪歪斜斜像堆牛糞。”

蘇軾回家得意的告訴蘇小妹,今天又贏了佛印一回。蘇小妹弄清了原委,冷笑說:“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堆牛糞,你心裡面裝著什麼呢?”

言為心聲,你心裡怎麼想的,就會不自覺的在言語上表現出來。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因為你的嘴,透露了你的心底是光明還是陰暗。對人謙和,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諸事也才順利。

《詩經》曰:“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意思是說,領導者言辭和順,對百姓尊重才能關係融洽,說話順耳動聽,才會讓人安寧心悅誠服。你看言語和順,心境和順的人,總是得到命運格外的垂青和機遇。

學誠法師曾說:“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好說話,就是改變命運。”


"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裡,“順”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人人渴望人生順利,順心順意,一帆風順;祈求風調雨順,順天知命,順其自然,可以說將“順”作為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懂得順天應人,學會順時順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圖“順”,但順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三順:“心順、言順、行順”便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心順:寵辱不驚

古人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

《道德經》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對於外在的恩寵或侮辱看得過重,就好像受到驚恐,把大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一樣。得到恩寵或侮辱驚恐萬分,失去恩寵或侮辱也驚恐萬分。

這就是“寵辱若驚”老子告誡我們要寵辱不驚,順境時不要驚喜發狂,遭侮辱時不要恐懼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心順”境界。

唐朝武則天的時代,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就具備這種境界。曾經有人罵他“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走路慢。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

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宰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面衝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乾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乾。”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狄仁傑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在女皇面前說他太佛系。

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自此仰慕不已。憑著“心順”婁師德在酷吏橫行、官員大清換的時代,不但沒有被治罪,還壽終正寢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修持好了內心的隨順,心平氣和就不會與瑣事糾纏,不與挫折抗爭,不與自己較勁。心無掛礙豁達超然,放得下看得開,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人生自然順暢福氣滿滿。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言順:好好說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謙虛,不會逢人說教;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低調,不會趾高氣昂;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往往淡定,不會出言不遜。在與人交談中,有的人說話,會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而有的卻讓人敬而遠之。言語不當,走到哪都造成是非紛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所以老人都提醒我們要修口德、積口德,不然福報全從嘴巴溜掉了。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智慧的人總是把嘴巴放在心裡,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裡。

蘇軾在杭州的時候,結識了高僧佛印。有一天,兩人在一起打坐。蘇軾偷眼一看,發現佛印坐姿不是那麼端正,於是坐直身子,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又問:“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佛印問:“像什麼?”蘇軾說:“我看你呀,歪歪斜斜像堆牛糞。”

蘇軾回家得意的告訴蘇小妹,今天又贏了佛印一回。蘇小妹弄清了原委,冷笑說:“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堆牛糞,你心裡面裝著什麼呢?”

言為心聲,你心裡怎麼想的,就會不自覺的在言語上表現出來。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因為你的嘴,透露了你的心底是光明還是陰暗。對人謙和,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諸事也才順利。

《詩經》曰:“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意思是說,領導者言辭和順,對百姓尊重才能關係融洽,說話順耳動聽,才會讓人安寧心悅誠服。你看言語和順,心境和順的人,總是得到命運格外的垂青和機遇。

學誠法師曾說:“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好說話,就是改變命運。”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

在中國人的文化觀裡,“順”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人人渴望人生順利,順心順意,一帆風順;祈求風調雨順,順天知命,順其自然,可以說將“順”作為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懂得順天應人,學會順時順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人都圖“順”,但順不在天,不在神,不在卦,其實就在於我們自己。一個人一生要修持這三順:“心順、言順、行順”便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心順:寵辱不驚

古人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不同的態度,往往會是不同的結果。控制好自己的內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指數,也關乎生命的品質。

《道德經》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意思是:對於外在的恩寵或侮辱看得過重,就好像受到驚恐,把大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一樣。得到恩寵或侮辱驚恐萬分,失去恩寵或侮辱也驚恐萬分。

這就是“寵辱若驚”老子告誡我們要寵辱不驚,順境時不要驚喜發狂,遭侮辱時不要恐懼發怒,只有懂得與天地和順的人,才會活的遊刃有餘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心順”境界。

唐朝武則天的時代,有一個叫婁師德的宰相就具備這種境界。曾經有人罵他“畜生不如”,他置之不理。因為體型巨大,別人經常取笑他“土包子”走路慢。他就自我解嘲“我不算土包子,誰算呢?”

弟弟升職了,他對弟弟說:“我們兄弟倆,一個宰相一個刺史,肯定要遭人妒忌。不和人正面衝突,要是人家把唾沫吐到臉上,我們不是擦乾走人,而是微笑著等待唾沫自己風乾。”後來婁師德舉薦了狄仁傑。狄仁傑不知內情,經常不屑他,在女皇面前說他太佛系。

女皇甚為讚賞婁師德,忍不住就對狄仁傑說:“你知道舉薦你的是誰嗎?是婁師德啊!”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這才知道婁師德的品德高尚,自此仰慕不已。憑著“心順”婁師德在酷吏橫行、官員大清換的時代,不但沒有被治罪,還壽終正寢保全了整個家族的未來。

修持好了內心的隨順,心平氣和就不會與瑣事糾纏,不與挫折抗爭,不與自己較勁。心無掛礙豁達超然,放得下看得開,人生的路才會越來越寬,人生自然順暢福氣滿滿。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言順:好好說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謙虛,不會逢人說教;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低調,不會趾高氣昂;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往往淡定,不會出言不遜。在與人交談中,有的人說話,會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而有的卻讓人敬而遠之。言語不當,走到哪都造成是非紛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所以老人都提醒我們要修口德、積口德,不然福報全從嘴巴溜掉了。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智慧的人總是把嘴巴放在心裡,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裡。

蘇軾在杭州的時候,結識了高僧佛印。有一天,兩人在一起打坐。蘇軾偷眼一看,發現佛印坐姿不是那麼端正,於是坐直身子,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又問:“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佛印問:“像什麼?”蘇軾說:“我看你呀,歪歪斜斜像堆牛糞。”

蘇軾回家得意的告訴蘇小妹,今天又贏了佛印一回。蘇小妹弄清了原委,冷笑說:“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堆牛糞,你心裡面裝著什麼呢?”

言為心聲,你心裡怎麼想的,就會不自覺的在言語上表現出來。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因為你的嘴,透露了你的心底是光明還是陰暗。對人謙和,存好心,說好話,把人做好,諸事也才順利。

《詩經》曰:“言辭和順,百姓融洽;言辭動聽,百姓安寧。”意思是說,領導者言辭和順,對百姓尊重才能關係融洽,說話順耳動聽,才會讓人安寧心悅誠服。你看言語和順,心境和順的人,總是得到命運格外的垂青和機遇。

學誠法師曾說:“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好說話,就是改變命運。”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道德經:人生不順時,謹記“人有三順”則會一順百順

行順:順時而動


《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那麼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呢?人活在宇宙自然之中,所有的一切都脫不出宇宙的規律和自然的法則,人們的一切智慧都源於勞動,都是向天地,自然,宇宙學習的結果。

人們依憑於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憑於上天而四時更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憑於“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憑自然特性,順時而動,生生不息。老子從天地運行的規律,發現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類要想生活的好,必須要順應自然,按照自然界運行的規律去做事,一切要順其自然。

《三國志》中說:“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聰明的人都具備頂級眼界,懂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順勢而為,順其自然而不強求。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自己對待人或事的態度和方法“謀時而動”以掌握做事成功的主動權。

順應天道的人,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的人,才能求新求變。人生是一條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倘若日日抱怨老天不公,命運不濟,自甘墮落,就永遠攀不上人生的巔峰。三順,關乎天地,關乎情理,關乎你我。

心順讓我們心態平和,心胸寬闊,心境澄明,修持著我們的內心。

言順讓我們話語友善,言談和氣,溫和有度,輔正著我們的行為。

行順讓我們做事有譜,遇事沉靜,眼界開闊,成就著我們的未來。

因為迴歸平靜,略去浮躁,才能點亮生活的光明。還原純粹,略去虛偽,才能打造美滿的人生。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