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1971年12月4日黃昏作戰開始,印軍突擊編隊駛離出發陣地。導彈艇突擊群代號“殺手”中隊,呈前三角隊形前進。編隊一側為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時警戒艦主要在近距離掩護,同時進行態勢警戒。期間,“基爾坦”號獲得數個雷達信號接觸,但均被判斷為無價值。直至編隊航行至卡拉奇以南70海里處,“基爾坦”號警戒艦獲得兩個雷達信號接觸,其中一個由導彈艇“尼帕特”上編隊指揮所,判定為巴海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該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戰鬥”級艦隊驅逐艦“加迪斯”號,滿載排水量3316噸,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

此時編隊指揮所,立即命令“尼爾加特”號導彈艇搶佔陣位,發起導彈突擊。之後以5分鐘為間隔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發射2發導彈。巴驅逐艦上的觀察哨,發現了飛來的火球,卻認為是飛機,僅能使用二戰水平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進行攔截。第一發導彈於22時45分擊中目標右舷,已經使“哈伊巴爾”號喪失動力和電力,其1號鍋爐爆炸。第二發導彈於22時49分直接穿透船體命中2號鍋爐房。之後“哈伊巴爾”號沉沒。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1971年12月4日黃昏作戰開始,印軍突擊編隊駛離出發陣地。導彈艇突擊群代號“殺手”中隊,呈前三角隊形前進。編隊一側為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時警戒艦主要在近距離掩護,同時進行態勢警戒。期間,“基爾坦”號獲得數個雷達信號接觸,但均被判斷為無價值。直至編隊航行至卡拉奇以南70海里處,“基爾坦”號警戒艦獲得兩個雷達信號接觸,其中一個由導彈艇“尼帕特”上編隊指揮所,判定為巴海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該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戰鬥”級艦隊驅逐艦“加迪斯”號,滿載排水量3316噸,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

此時編隊指揮所,立即命令“尼爾加特”號導彈艇搶佔陣位,發起導彈突擊。之後以5分鐘為間隔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發射2發導彈。巴驅逐艦上的觀察哨,發現了飛來的火球,卻認為是飛機,僅能使用二戰水平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進行攔截。第一發導彈於22時45分擊中目標右舷,已經使“哈伊巴爾”號喪失動力和電力,其1號鍋爐爆炸。第二發導彈於22時49分直接穿透船體命中2號鍋爐房。之後“哈伊巴爾”號沉沒。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205型導彈艇

與此同時,印軍航空兵協同動作開始,一群轟炸機前來“助興”,轟炸了巴軍卡拉奇的燃料儲存設施。一些油罐被炸起火。港口的火光,又成為了海上突擊編隊的最好導航指示。

從23時開始,編隊開始轉入對另外兩個目標的突擊,這次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基爾坦”號警戒艦換到另一翼側,進行掩護。2個目標被編隊指揮所識別為商船“維納斯挑戰者號”,和驅逐艦“世界之王”號。後者也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目標,系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CH級驅逐艦“博愛”號。但明顯,滿載軍火彈藥而且按照民船標準建造的商船,才是真正“皮薄餡大”的高價值目標。“維納斯挑戰者號”號商船,被命中後馬上發生劇烈的殉爆,並在8分鐘以內沉沒。印度海軍這一下就賺大了。而“世界之王”號驅逐艦,之後也被命中受重創。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1971年12月4日黃昏作戰開始,印軍突擊編隊駛離出發陣地。導彈艇突擊群代號“殺手”中隊,呈前三角隊形前進。編隊一側為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時警戒艦主要在近距離掩護,同時進行態勢警戒。期間,“基爾坦”號獲得數個雷達信號接觸,但均被判斷為無價值。直至編隊航行至卡拉奇以南70海里處,“基爾坦”號警戒艦獲得兩個雷達信號接觸,其中一個由導彈艇“尼帕特”上編隊指揮所,判定為巴海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該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戰鬥”級艦隊驅逐艦“加迪斯”號,滿載排水量3316噸,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

此時編隊指揮所,立即命令“尼爾加特”號導彈艇搶佔陣位,發起導彈突擊。之後以5分鐘為間隔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發射2發導彈。巴驅逐艦上的觀察哨,發現了飛來的火球,卻認為是飛機,僅能使用二戰水平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進行攔截。第一發導彈於22時45分擊中目標右舷,已經使“哈伊巴爾”號喪失動力和電力,其1號鍋爐爆炸。第二發導彈於22時49分直接穿透船體命中2號鍋爐房。之後“哈伊巴爾”號沉沒。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205型導彈艇

與此同時,印軍航空兵協同動作開始,一群轟炸機前來“助興”,轟炸了巴軍卡拉奇的燃料儲存設施。一些油罐被炸起火。港口的火光,又成為了海上突擊編隊的最好導航指示。

從23時開始,編隊開始轉入對另外兩個目標的突擊,這次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基爾坦”號警戒艦換到另一翼側,進行掩護。2個目標被編隊指揮所識別為商船“維納斯挑戰者號”,和驅逐艦“世界之王”號。後者也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目標,系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CH級驅逐艦“博愛”號。但明顯,滿載軍火彈藥而且按照民船標準建造的商船,才是真正“皮薄餡大”的高價值目標。“維納斯挑戰者號”號商船,被命中後馬上發生劇烈的殉爆,並在8分鐘以內沉沒。印度海軍這一下就賺大了。而“世界之王”號驅逐艦,之後也被命中受重創。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導彈艇發射反艦導彈

繼續前進的突擊編隊,在距離港口32海里處又發現,並摧毀了巴基斯坦海軍“穆哈菲茲”號掃雷艇(M163號)。此時巴軍至少陣亡220名船員;而印度突擊編隊,只有4個按照西方海軍分類只能算艇的單位,而且根本是毫髮無損。這次戰鬥到這裡,印度就已經屬於戰果輝煌了。但突襲作戰還沒有結束。對岸上目標突擊開始了。

這次還是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在距離海岸線14海里時發射了第一枚Π-15導彈,一段時間之後發射了第二枚。14海里外的目標,同樣處於Π-15基礎型號最小作戰距離20公里之外。但實際上只有第一枚準確擊中了基阿馬裡油田的儲油罐,其燃燒和爆炸產物又引爆了周圍數個儲油罐。此次連鎖爆炸與印度空軍之前的空襲,使得卡拉奇港附近儲油系統損失巨大。巨大的煙花使得艦艇突擊編隊、岸上指揮所和孟買通訊中轉站所涉及的無線電語音信道內一片歡騰。但之後撤退過程中,印軍還是重新實施了無線電靜默。

“三叉戟”作戰行動成功後,印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第二次對卡拉奇港的突擊行動,編號“巨蟒”行動。12月8日黃昏,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和“特里蘇爾”號,伴隨導彈艇“維納西”號出擊,再戰卡拉奇!這次突襲編組的兵力較少,組織較為簡單,但又是護衛艦和導彈艇的CP。似乎是兩艘英制護衛艦,帶著一個蘇制“小弟弟”。但實際上正是“小弟弟”在唱主角,作為主要火力輸出。而護衛艦起到指揮引導、火力掩護、情報支援的作用,這又是一次近海突擊作戰模式的經典演繹。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1971年12月4日黃昏作戰開始,印軍突擊編隊駛離出發陣地。導彈艇突擊群代號“殺手”中隊,呈前三角隊形前進。編隊一側為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時警戒艦主要在近距離掩護,同時進行態勢警戒。期間,“基爾坦”號獲得數個雷達信號接觸,但均被判斷為無價值。直至編隊航行至卡拉奇以南70海里處,“基爾坦”號警戒艦獲得兩個雷達信號接觸,其中一個由導彈艇“尼帕特”上編隊指揮所,判定為巴海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該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戰鬥”級艦隊驅逐艦“加迪斯”號,滿載排水量3316噸,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

此時編隊指揮所,立即命令“尼爾加特”號導彈艇搶佔陣位,發起導彈突擊。之後以5分鐘為間隔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發射2發導彈。巴驅逐艦上的觀察哨,發現了飛來的火球,卻認為是飛機,僅能使用二戰水平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進行攔截。第一發導彈於22時45分擊中目標右舷,已經使“哈伊巴爾”號喪失動力和電力,其1號鍋爐爆炸。第二發導彈於22時49分直接穿透船體命中2號鍋爐房。之後“哈伊巴爾”號沉沒。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205型導彈艇

與此同時,印軍航空兵協同動作開始,一群轟炸機前來“助興”,轟炸了巴軍卡拉奇的燃料儲存設施。一些油罐被炸起火。港口的火光,又成為了海上突擊編隊的最好導航指示。

從23時開始,編隊開始轉入對另外兩個目標的突擊,這次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基爾坦”號警戒艦換到另一翼側,進行掩護。2個目標被編隊指揮所識別為商船“維納斯挑戰者號”,和驅逐艦“世界之王”號。後者也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目標,系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CH級驅逐艦“博愛”號。但明顯,滿載軍火彈藥而且按照民船標準建造的商船,才是真正“皮薄餡大”的高價值目標。“維納斯挑戰者號”號商船,被命中後馬上發生劇烈的殉爆,並在8分鐘以內沉沒。印度海軍這一下就賺大了。而“世界之王”號驅逐艦,之後也被命中受重創。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導彈艇發射反艦導彈

繼續前進的突擊編隊,在距離港口32海里處又發現,並摧毀了巴基斯坦海軍“穆哈菲茲”號掃雷艇(M163號)。此時巴軍至少陣亡220名船員;而印度突擊編隊,只有4個按照西方海軍分類只能算艇的單位,而且根本是毫髮無損。這次戰鬥到這裡,印度就已經屬於戰果輝煌了。但突襲作戰還沒有結束。對岸上目標突擊開始了。

這次還是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在距離海岸線14海里時發射了第一枚Π-15導彈,一段時間之後發射了第二枚。14海里外的目標,同樣處於Π-15基礎型號最小作戰距離20公里之外。但實際上只有第一枚準確擊中了基阿馬裡油田的儲油罐,其燃燒和爆炸產物又引爆了周圍數個儲油罐。此次連鎖爆炸與印度空軍之前的空襲,使得卡拉奇港附近儲油系統損失巨大。巨大的煙花使得艦艇突擊編隊、岸上指揮所和孟買通訊中轉站所涉及的無線電語音信道內一片歡騰。但之後撤退過程中,印軍還是重新實施了無線電靜默。

“三叉戟”作戰行動成功後,印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第二次對卡拉奇港的突擊行動,編號“巨蟒”行動。12月8日黃昏,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和“特里蘇爾”號,伴隨導彈艇“維納西”號出擊,再戰卡拉奇!這次突襲編組的兵力較少,組織較為簡單,但又是護衛艦和導彈艇的CP。似乎是兩艘英制護衛艦,帶著一個蘇制“小弟弟”。但實際上正是“小弟弟”在唱主角,作為主要火力輸出。而護衛艦起到指揮引導、火力掩護、情報支援的作用,這又是一次近海突擊作戰模式的經典演繹。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英制12系列護衛艦

在接近港口過程中,印軍護衛艦,首先通過對巴方無線電通訊監聽,發現巴軍通信船一艘。“塔爾瓦爾”號護衛艦使用英制114毫米主炮和瑞典制40毫米博福斯速射炮,迅速將之轟沉。但此時突擊群的行蹤已經暴露,於是突襲變為強攻。果然不久,“特里蘇爾”號通過電子偵察發現,巴軍雷達觀通站已經盯住突擊群。顯然印度人需要加快速度了。至23時,印軍雷達已經確認港內數艘巴軍艦艇目標,但此時導彈艇“維納西”號雷達缺出現故障,無法裝訂火控諸元。好在15分鐘之後故障排除了,此時突擊群至卡拉奇港的距離是12海里——非常巧合地與上一次“三叉戟”行動中,對岸突擊距離完全一致,而且也正好在П-15導彈最佳射擊距離上。

之後導彈艇“維納西”號,實施了一次4發齊射,而之前印軍還沒有實施過這種齊射。其中第1枚瞄準岸上的儲油罐,裝備“灰雀”紅外導引頭的Π-15導彈,輕鬆擊中白天被太陽烤得很熱的儲油罐;而後3枚瞄準卡拉奇港曼諾拉錨地內的艦船。射擊結果非常令人滿意,第1枚導彈導致岸上儲油設施起火爆炸,第2枚命中防波堤附近英籍商船“哈邁丹楓”號,第3枚命中錨地南向部分停泊的巴拿馬籍商船“海峽之星”號,第4枚命中“達卡”號油船。在遭遇襲擊後,巴軍港口守備部隊老調重彈地上演“判斷遭到空襲-高射炮和探照燈指空亂打”的戲碼,更悲劇的是大口徑高炮還誤傷了希臘商船“佐厄”號,並將之悲劇地擊沉。之後印軍第35轟炸機中隊的“堪培拉”轟炸機,空襲了海港,以及附近的德萊羅德和馬斯路爾機場。印度海上突擊編隊,則趁此機會撤退。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1971年12月4日黃昏作戰開始,印軍突擊編隊駛離出發陣地。導彈艇突擊群代號“殺手”中隊,呈前三角隊形前進。編隊一側為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時警戒艦主要在近距離掩護,同時進行態勢警戒。期間,“基爾坦”號獲得數個雷達信號接觸,但均被判斷為無價值。直至編隊航行至卡拉奇以南70海里處,“基爾坦”號警戒艦獲得兩個雷達信號接觸,其中一個由導彈艇“尼帕特”上編隊指揮所,判定為巴海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該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戰鬥”級艦隊驅逐艦“加迪斯”號,滿載排水量3316噸,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

此時編隊指揮所,立即命令“尼爾加特”號導彈艇搶佔陣位,發起導彈突擊。之後以5分鐘為間隔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發射2發導彈。巴驅逐艦上的觀察哨,發現了飛來的火球,卻認為是飛機,僅能使用二戰水平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進行攔截。第一發導彈於22時45分擊中目標右舷,已經使“哈伊巴爾”號喪失動力和電力,其1號鍋爐爆炸。第二發導彈於22時49分直接穿透船體命中2號鍋爐房。之後“哈伊巴爾”號沉沒。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205型導彈艇

與此同時,印軍航空兵協同動作開始,一群轟炸機前來“助興”,轟炸了巴軍卡拉奇的燃料儲存設施。一些油罐被炸起火。港口的火光,又成為了海上突擊編隊的最好導航指示。

從23時開始,編隊開始轉入對另外兩個目標的突擊,這次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基爾坦”號警戒艦換到另一翼側,進行掩護。2個目標被編隊指揮所識別為商船“維納斯挑戰者號”,和驅逐艦“世界之王”號。後者也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目標,系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CH級驅逐艦“博愛”號。但明顯,滿載軍火彈藥而且按照民船標準建造的商船,才是真正“皮薄餡大”的高價值目標。“維納斯挑戰者號”號商船,被命中後馬上發生劇烈的殉爆,並在8分鐘以內沉沒。印度海軍這一下就賺大了。而“世界之王”號驅逐艦,之後也被命中受重創。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導彈艇發射反艦導彈

繼續前進的突擊編隊,在距離港口32海里處又發現,並摧毀了巴基斯坦海軍“穆哈菲茲”號掃雷艇(M163號)。此時巴軍至少陣亡220名船員;而印度突擊編隊,只有4個按照西方海軍分類只能算艇的單位,而且根本是毫髮無損。這次戰鬥到這裡,印度就已經屬於戰果輝煌了。但突襲作戰還沒有結束。對岸上目標突擊開始了。

這次還是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在距離海岸線14海里時發射了第一枚Π-15導彈,一段時間之後發射了第二枚。14海里外的目標,同樣處於Π-15基礎型號最小作戰距離20公里之外。但實際上只有第一枚準確擊中了基阿馬裡油田的儲油罐,其燃燒和爆炸產物又引爆了周圍數個儲油罐。此次連鎖爆炸與印度空軍之前的空襲,使得卡拉奇港附近儲油系統損失巨大。巨大的煙花使得艦艇突擊編隊、岸上指揮所和孟買通訊中轉站所涉及的無線電語音信道內一片歡騰。但之後撤退過程中,印軍還是重新實施了無線電靜默。

“三叉戟”作戰行動成功後,印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第二次對卡拉奇港的突擊行動,編號“巨蟒”行動。12月8日黃昏,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和“特里蘇爾”號,伴隨導彈艇“維納西”號出擊,再戰卡拉奇!這次突襲編組的兵力較少,組織較為簡單,但又是護衛艦和導彈艇的CP。似乎是兩艘英制護衛艦,帶著一個蘇制“小弟弟”。但實際上正是“小弟弟”在唱主角,作為主要火力輸出。而護衛艦起到指揮引導、火力掩護、情報支援的作用,這又是一次近海突擊作戰模式的經典演繹。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英制12系列護衛艦

在接近港口過程中,印軍護衛艦,首先通過對巴方無線電通訊監聽,發現巴軍通信船一艘。“塔爾瓦爾”號護衛艦使用英制114毫米主炮和瑞典制40毫米博福斯速射炮,迅速將之轟沉。但此時突擊群的行蹤已經暴露,於是突襲變為強攻。果然不久,“特里蘇爾”號通過電子偵察發現,巴軍雷達觀通站已經盯住突擊群。顯然印度人需要加快速度了。至23時,印軍雷達已經確認港內數艘巴軍艦艇目標,但此時導彈艇“維納西”號雷達缺出現故障,無法裝訂火控諸元。好在15分鐘之後故障排除了,此時突擊群至卡拉奇港的距離是12海里——非常巧合地與上一次“三叉戟”行動中,對岸突擊距離完全一致,而且也正好在П-15導彈最佳射擊距離上。

之後導彈艇“維納西”號,實施了一次4發齊射,而之前印軍還沒有實施過這種齊射。其中第1枚瞄準岸上的儲油罐,裝備“灰雀”紅外導引頭的Π-15導彈,輕鬆擊中白天被太陽烤得很熱的儲油罐;而後3枚瞄準卡拉奇港曼諾拉錨地內的艦船。射擊結果非常令人滿意,第1枚導彈導致岸上儲油設施起火爆炸,第2枚命中防波堤附近英籍商船“哈邁丹楓”號,第3枚命中錨地南向部分停泊的巴拿馬籍商船“海峽之星”號,第4枚命中“達卡”號油船。在遭遇襲擊後,巴軍港口守備部隊老調重彈地上演“判斷遭到空襲-高射炮和探照燈指空亂打”的戲碼,更悲劇的是大口徑高炮還誤傷了希臘商船“佐厄”號,並將之悲劇地擊沉。之後印軍第35轟炸機中隊的“堪培拉”轟炸機,空襲了海港,以及附近的德萊羅德和馬斯路爾機場。印度海上突擊編隊,則趁此機會撤退。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第3次印巴戰爭,印度還出動航母

這樣,12月5日和9日兩次夜間突擊戰鬥中,印度海軍共發射11枚導彈——7枚Π-15導彈打擊水面目標,3枚攻擊岸上儲油罐,1枚打擊碼頭。由於印度海軍護衛艦和導彈艇配合良好,作戰全過程組織嚴密,打擊緊湊有序,巴軍既未部署充分的掩護和防禦兵力,也沒有有效的電子對抗手段。最終11枚導彈幾乎全部命中目標。巴軍不僅裝備損失慘重,岸上34座油庫中有12座被擊毀。

戰爭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是體系對抗!印度軍隊對於第一代導彈艇的使用,非常成功,正是有效組建和發揮了體系的優勢!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憑藉護衛艦+導彈艇CP,以及夜間強襲這兩個套路,克服航渡距離遠、程序複雜、缺乏經驗等困難,在較為完善的組織和協同基礎上,大獲全勝,成為近海作戰和導彈艇作戰的經典範例。

"

世界上第一種導彈艇,是蘇聯的183P型導彈艇,第二種也是蘇聯研製的,即205型大型導彈艇。這些蘇聯第一代導彈艇,曾經在世界海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爭取民族解放之後,使用這些導彈艇,保衛了自己海上領土和海洋利益。這些導彈艇,甚至成為了如AK-47步槍一般的“圖騰”,象徵著不畏強權、爭取獨立和發展的堅毅。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205型導彈艇

但是客觀而言,蘇聯第一代導彈艇還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導彈艇本身過於簡陋,排水量太小導致冗餘有限、適航性差等等。另外就是武器系統的缺陷,第一是初期型П-15反艦導彈,有20公里近界盲區,進入20公里範圍無法有效使用;第二是“槭樹-205”型火控系統和單脈衝導引頭過於簡陋,容易受到早期簡單電子戰設備的干擾;第三是導彈艇本身除了導彈,並沒有很好的配套近戰武器,205型導彈艇是AK-230型雙管30毫米口徑炮,183P型是2M-3M系列雙25毫米口徑炮,威力一個比一個小,打艦艇目標根本打不動。這些缺點,導致導彈艇容易被敵方有效對抗,尤其是利用“20公里外電子干擾,20公里內導彈+火炮近戰”的戰法,可以對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構成重大威脅。這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導彈艇大獲全勝的戰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印度引進的205型導彈艇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組織戰法,以充分發揮蘇制第一代導彈艇戰鬥力呢?其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前,1971年印巴戰爭中的印度海軍,就曾經進行了非常成功的實踐。只可惜阿拉伯聯軍在之後的1973年,沒有能夠學習總結這種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印度軍隊買了一大批蘇制205型導彈艇,而其經過研究發現了205型導彈艇的諸多缺陷,因此必須揚長避短。第一是儘量避免遭到電子干擾等對抗。為減少敵方對抗機會和準備,不能被動等待,而應該主動突襲,應該利用黃昏等時間開始,在夜間結束。這一點也很符合2年後中東戰爭的實踐。第二是必須給導彈艇找其他艦隻協同。於是印度海軍,將其蘇制和英制護衛艦,與導彈艇組成最佳CP!兩者緊密配合作戰。印度從蘇聯進口5艘159型“別佳”級輕型警戒艦,滿載排水量1077噸,最大速度33節,最大優勢在於使用2部雙管AK-726型中口徑艦炮,雷達指揮儀控制,每門炮射速高達200發/分。對比二戰時期排水量超過其1倍的護衛艦、護航驅逐艦而言,159型警戒艦火力呈明顯優勢,特別適合對付西方賣到世界各地的“二戰剩餘物資”。除了蘇聯警戒艦,印度還有英國護衛艦,這些艦隻可以在前方和側翼警戒,掩護導彈艇佔領陣位;在攻擊開始前,還可以偵察和確認目標,之後以火炮近戰。導彈艇確實近戰不行,護衛艦近戰行,可以代替導彈艇近距離作戰!於是,印度海軍就憑藉“護衛艦+導彈艇的CP”,利用夜暗條件,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施對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2次突襲行動。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蘇制159型警戒艦

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的第一次突襲被冠名“三叉戟”行動。這次行動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上戰例中,絕對稱得上規模大,組織複雜。印度海軍原計劃參戰的基本兵力就已經包括蘇制205型大型導彈艇4艘,分別為“尼帕特”號、“尼爾加特”號、“威爾”號,以及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次戰前準備工作非常複雜。第一是按照蘇軍條令,分別設立指揮機構,包括岸基指揮所和編隊指揮所,前者負責早期指揮和引導,後者專門負責突擊任務指揮。第二是因為駐泊地距離卡拉奇較遠,導彈艇的遠程航渡主要依賴拖曳方式,而中途印度海軍還部署了油船“波沙克”號,對編隊實施加油。第三是編隊到達巴基斯坦卡拉奇南方出發陣地之後,警戒艦即開始在周邊巡邏,而導彈艇則開始實施戰鬥準備。第四是專門部署導彈艇“韋德尤特”號,在杜瓦爾卡作為後備和接應。第五是岸基無線電技術力量,不斷監聽技偵,以掌握巴基斯坦海軍即時動向。……可以說印度海軍已經把一個第三世界海軍能做到的都做了。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1971年12月4日黃昏作戰開始,印軍突擊編隊駛離出發陣地。導彈艇突擊群代號“殺手”中隊,呈前三角隊形前進。編隊一側為蘇制159型警戒艦“基爾坦”號。此時警戒艦主要在近距離掩護,同時進行態勢警戒。期間,“基爾坦”號獲得數個雷達信號接觸,但均被判斷為無價值。直至編隊航行至卡拉奇以南70海里處,“基爾坦”號警戒艦獲得兩個雷達信號接觸,其中一個由導彈艇“尼帕特”上編隊指揮所,判定為巴海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該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戰鬥”級艦隊驅逐艦“加迪斯”號,滿載排水量3316噸,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

此時編隊指揮所,立即命令“尼爾加特”號導彈艇搶佔陣位,發起導彈突擊。之後以5分鐘為間隔對“哈伊巴爾”號驅逐艦發射2發導彈。巴驅逐艦上的觀察哨,發現了飛來的火球,卻認為是飛機,僅能使用二戰水平的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進行攔截。第一發導彈於22時45分擊中目標右舷,已經使“哈伊巴爾”號喪失動力和電力,其1號鍋爐爆炸。第二發導彈於22時49分直接穿透船體命中2號鍋爐房。之後“哈伊巴爾”號沉沒。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205型導彈艇

與此同時,印軍航空兵協同動作開始,一群轟炸機前來“助興”,轟炸了巴軍卡拉奇的燃料儲存設施。一些油罐被炸起火。港口的火光,又成為了海上突擊編隊的最好導航指示。

從23時開始,編隊開始轉入對另外兩個目標的突擊,這次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基爾坦”號警戒艦換到另一翼側,進行掩護。2個目標被編隊指揮所識別為商船“維納斯挑戰者號”,和驅逐艦“世界之王”號。後者也是一個標準的“二戰剩餘物資”目標,系英國皇家海軍二戰時的CH級驅逐艦“博愛”號。但明顯,滿載軍火彈藥而且按照民船標準建造的商船,才是真正“皮薄餡大”的高價值目標。“維納斯挑戰者號”號商船,被命中後馬上發生劇烈的殉爆,並在8分鐘以內沉沒。印度海軍這一下就賺大了。而“世界之王”號驅逐艦,之後也被命中受重創。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導彈艇發射反艦導彈

繼續前進的突擊編隊,在距離港口32海里處又發現,並摧毀了巴基斯坦海軍“穆哈菲茲”號掃雷艇(M163號)。此時巴軍至少陣亡220名船員;而印度突擊編隊,只有4個按照西方海軍分類只能算艇的單位,而且根本是毫髮無損。這次戰鬥到這裡,印度就已經屬於戰果輝煌了。但突襲作戰還沒有結束。對岸上目標突擊開始了。

這次還是由旗艦“尼帕特”親自上陣,在距離海岸線14海里時發射了第一枚Π-15導彈,一段時間之後發射了第二枚。14海里外的目標,同樣處於Π-15基礎型號最小作戰距離20公里之外。但實際上只有第一枚準確擊中了基阿馬裡油田的儲油罐,其燃燒和爆炸產物又引爆了周圍數個儲油罐。此次連鎖爆炸與印度空軍之前的空襲,使得卡拉奇港附近儲油系統損失巨大。巨大的煙花使得艦艇突擊編隊、岸上指揮所和孟買通訊中轉站所涉及的無線電語音信道內一片歡騰。但之後撤退過程中,印軍還是重新實施了無線電靜默。

“三叉戟”作戰行動成功後,印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第二次對卡拉奇港的突擊行動,編號“巨蟒”行動。12月8日黃昏,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和“特里蘇爾”號,伴隨導彈艇“維納西”號出擊,再戰卡拉奇!這次突襲編組的兵力較少,組織較為簡單,但又是護衛艦和導彈艇的CP。似乎是兩艘英制護衛艦,帶著一個蘇制“小弟弟”。但實際上正是“小弟弟”在唱主角,作為主要火力輸出。而護衛艦起到指揮引導、火力掩護、情報支援的作用,這又是一次近海突擊作戰模式的經典演繹。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英制12系列護衛艦

在接近港口過程中,印軍護衛艦,首先通過對巴方無線電通訊監聽,發現巴軍通信船一艘。“塔爾瓦爾”號護衛艦使用英制114毫米主炮和瑞典制40毫米博福斯速射炮,迅速將之轟沉。但此時突擊群的行蹤已經暴露,於是突襲變為強攻。果然不久,“特里蘇爾”號通過電子偵察發現,巴軍雷達觀通站已經盯住突擊群。顯然印度人需要加快速度了。至23時,印軍雷達已經確認港內數艘巴軍艦艇目標,但此時導彈艇“維納西”號雷達缺出現故障,無法裝訂火控諸元。好在15分鐘之後故障排除了,此時突擊群至卡拉奇港的距離是12海里——非常巧合地與上一次“三叉戟”行動中,對岸突擊距離完全一致,而且也正好在П-15導彈最佳射擊距離上。

之後導彈艇“維納西”號,實施了一次4發齊射,而之前印軍還沒有實施過這種齊射。其中第1枚瞄準岸上的儲油罐,裝備“灰雀”紅外導引頭的Π-15導彈,輕鬆擊中白天被太陽烤得很熱的儲油罐;而後3枚瞄準卡拉奇港曼諾拉錨地內的艦船。射擊結果非常令人滿意,第1枚導彈導致岸上儲油設施起火爆炸,第2枚命中防波堤附近英籍商船“哈邁丹楓”號,第3枚命中錨地南向部分停泊的巴拿馬籍商船“海峽之星”號,第4枚命中“達卡”號油船。在遭遇襲擊後,巴軍港口守備部隊老調重彈地上演“判斷遭到空襲-高射炮和探照燈指空亂打”的戲碼,更悲劇的是大口徑高炮還誤傷了希臘商船“佐厄”號,並將之悲劇地擊沉。之後印軍第35轟炸機中隊的“堪培拉”轟炸機,空襲了海港,以及附近的德萊羅德和馬斯路爾機場。印度海上突擊編隊,則趁此機會撤退。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第3次印巴戰爭,印度還出動航母

這樣,12月5日和9日兩次夜間突擊戰鬥中,印度海軍共發射11枚導彈——7枚Π-15導彈打擊水面目標,3枚攻擊岸上儲油罐,1枚打擊碼頭。由於印度海軍護衛艦和導彈艇配合良好,作戰全過程組織嚴密,打擊緊湊有序,巴軍既未部署充分的掩護和防禦兵力,也沒有有效的電子對抗手段。最終11枚導彈幾乎全部命中目標。巴軍不僅裝備損失慘重,岸上34座油庫中有12座被擊毀。

戰爭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是體系對抗!印度軍隊對於第一代導彈艇的使用,非常成功,正是有效組建和發揮了體系的優勢!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憑藉護衛艦+導彈艇CP,以及夜間強襲這兩個套路,克服航渡距離遠、程序複雜、缺乏經驗等困難,在較為完善的組織和協同基礎上,大獲全勝,成為近海作戰和導彈艇作戰的經典範例。

如何正確使用蘇聯導彈艇?看印度海軍2次強襲卡拉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