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章谷鎮,也就是丹巴縣城。

丹巴被稱做“千碉之國”,而聞名遐邇。

位處大渡河畔的丹巴老城,海拔僅1800米,周邊圍拱的墨爾多山、白菩薩山、擁波山、萬年雪樑子山、哥媽山五座拔地而起的山峰,最高海拔達5820米。

雄奇險峻的高落差地貌,讓丹巴的自然和人文引人入勝:梭坡、中路碉樓藏寨,雪山森林、海子草甸溫泉的黨嶺、“天然盆景”犛牛溝風景畫廊,藏區四大神山之一的墨爾多神山、野生動物樂園的莫斯卡自然保護區,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稱做“人間最後一片淨土”。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高山峽谷谷底,依山坡而起的街道,每隔三五步,就有幾個藏族婦女,蹲在路邊擺攤,賣些蘋果梨子李子松茸菌菇等山貨。

我們找了家飯館坐下,點了份酸菜魚,再點了菌菇、青菜,飯後才曉得,並不便宜。旅遊改變了這座小山城,遊客多了,物價漲了。

【一】徒步去梭坡

丹巴文化館的扎西說,古碉樓保存最多的是中路藏寨和梭坡藏寨。

而歷史最悠久最完好最集中的古碉樓,當是梭坡藏寨,就在丹巴城外6公里處。

順著大渡河往南出城,在211省道的對岸,梭坡的藏居碉房錯落在半山坡上,幾座高聳的碉樓,散落在山頂、林間,酷似一座座廢棄的工廠大煙囪。

而通往對岸的橋樑,被洪水沖垮不久,如今僅剩幾個橋墩,站在激流中。

近在咫尺,卻不能至,自然心有不甘。

開著車輾轉尋路,攀上對岸的之字形盤山路,打算從山頂繞下來迂迴到梭坡。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臨近半山,一輛剷車半輪懸空的歪在路旁,兩位修路的藏族小夥子,坐在地上吃糌粑。我向他們問路,他們說,即使上到山頂,也開不到半山下的梭坡藏寨。

抬頭仰望蜿蜒不見盡頭的盤山路,恍如通向雲端。

山巔處有一座碉樓,高傲的半掩在雲霧裡。

我氣餒了。

在狹窄的山道上,小心翼翼的調轉車頭下山。按照修路小夥子的指點,有兩條路可以去到梭坡,一是條羊腸似的車行土路,二是從山腳斷橋的公路,棄車徒步進寨。

看著山腰煙塵滾滾窄小的土路,我決定徒步。

車停山底斷橋邊,攀上被洪水沖塌的河岸亂石,小心翼翼的翻越。徒步進寨兩個多公里,偶有車經過,揚起了漫天粉塵。

烈日下,灰頭土臉的我們終於堅持走到了梭坡。

【二】碉樓密集的藏寨

丹巴以“千碉之國”揚名,源於20世紀初。

一位遊歷川西的法國人斯廉艾先生,將他千辛萬苦拍攝的丹巴古碉樓照片,帶回巴黎展出,首次在世界面前,揭開了隱於大山裡千碉藏寨的神祕面紗,驚動了海內外,被媒體稱為“中國乃至世界石砌建築和設防民居的奇蹟”。

梭坡藏寨,便是丹巴古碉群最密集的集中地。

梭坡古碉樓至今尚存84座,隔大渡河遙對的山頂蒲角山寨29座,中路藏寨21座,遍佈在丹巴的群山峻嶺之上,堪稱大地古碉樓博物館。

據說,丹巴中路、梭坡藏寨碉群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在《後漢書·西南夷傳》中有記載:“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十餘尺,謂‘邛籠’”。所謂邛籠,即為古碉樓。

古碉樓建築形態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之分。高度以10米、20米到60米之高。碉樓功能較多,分別為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

要隘碉往往築於懸崖險道之上,或者橫擋於要衝,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烽火碉築于山頭,一有戰事燃起煙火傳遞信息;寨碉是為保護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戰爭工具,一般佇立於村頭;家碉多與藏居樓房相連,平時作為貯藏室,遇有戰事,也可用於戰爭。

所有碉樓的樓門,都開在一兩丈高的地方,門前放有獨木梯,一旦敵人來犯,只要退入碉樓,抽掉樓梯,關上樓門,極難進入。況且樓內設有箭眼,遠則箭射,近則滾木石,易守難攻。

藏文經書記載,在方圓數百公里的嘉絨藏區,僅有三座罕見的十三角碉,僅丹巴境內就有兩座,至今,它們仍挺立於藏寨碉樓之間,氣勢雄偉,堅如磐石,雖經歷千年風雨洗禮卻神態昂揚。

在我看過的諸多地區的碉樓裡,不論是廣東開平的碉樓,還是福建的客家土樓,或是江西廣東一帶的客家圍屋,甚至遠至山西,皇城相府大院裡的碉樓“河山樓”,無一不是為了防匪防盜保家安民而建的碉堡。

只不過是,開平的碉樓主人大多遠赴海外南洋經商,給自己家鄉所建的碉樓烙上了南洋或西化的裝飾風格,而丹巴的碉樓,取材大山的土石木材料,未經雕琢,更為粗樸厚重而已。

【三】走進八角碉樓

我們在梭坡莫洛村口小賣部歇腳。

小賣部門口的柳樹蔭下,小風吹拂,舒緩安逸。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藏族女店主熱情的請我們吃西瓜,並且指引了上山去碉樓的路徑。

因為進村的公路阻斷,村裡安安靜靜,並無遊客,正是我們最喜歡的情形。

一個藏族女孩子來買冰棍,主動和我們聊天,提出帶著我們上山。

梭坡藏寨和甲居一樣,都是依山陡坡而築的寨子。我們步履蹣跚,負重前行,百般辛苦的爬到了古碉群,這是由一座八角碉和兩座四角碉組成的。

陽光炙熱,帶路的藏族小姑娘手上冰棍都化了。

氣喘吁吁之餘,納悶藏人怎麼就偏愛居住在崎嶇難行的高山上。

離群索居,是為了躲避匪亂?

或者,可以離他們心目中的天神更近些?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付給八角碉樓主人30元錢後,我們爬上了她家樓頂,拍下了眼前的三座古碉樓組合,視線越過歪斜挺立的碉樓後面,在大渡河彼岸遠山之上,碉樓林立,那裡,就是蒲角頂山寨。在那山巔,有一座被譽為“嘉絨碉王”的十三角碉,便是嘉絨藏區僅有的三座十三角碉之一。

眺望之下,令人感嘆,卻遙不可及,因為,我們已經力不從心了。

後來,翻看圖片,從大渡河對岸拍攝的梭坡碉樓全貌,卻更具藏碉風情。

有些風景,有些人,只適合遠觀,不可近看。

【四】丹巴不止有碉樓

丹巴藏文化底蘊深厚。不止有碉樓奇觀。

古代藏民族英雄格薩爾王畫像石刻,出現在丹巴縣丹東鄉莫斯卡村。

距丹巴百里外的高山牧區,莫斯卡金龍寺格薩爾喇空,及附近藏族神山,分佈著數以百計的200多年前的石刻畫像,刻畫了格薩爾王及100多位嶺國名將的形象。彷彿是另一種形式的藏族泥雕“擦擦”。

古代工匠利用天然石板的大小厚薄,雕刻格薩爾王人物,以適當的誇張的手法,使之各具神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稱鬼斧神工之作。

這些石板刻畫採用了平面浮雕、陰刻、陽刻、線刻等多種手法,並隨石板的形狀構圖,因材施刀,鑿印刀痕剛勁有力且輕鬆自如。其中,線刻和平面浮雕人物形體準確,線條明快,風格多樣,具有濃郁的藏族特色。

逢年過節,莫斯卡村的牧民穿上戲服,演唱格薩爾王藏戲,跳格薩爾鍋莊。

我之前對藏、蒙史詩《格薩爾王》早有耳聞,這位藏民族英雄故事,以民間藝人的說唱方式,在藏蒙地區流傳了數百年。

匪夷所思的是,這部鴻篇鉅作的民間史詩,並非靠師徒傳授,也非課堂學習,而是以“神授”、“託夢”、“圓光”、“伏藏”等稀奇古怪的方式,流傳下來的。

某個目不識丁的藏人,天天牧馬放羊,突然一夜夢醒,便能張口唱出120多卷、2000多萬字的格薩爾王史詩長卷,數小時滔滔不絕,堪稱神蹟。

丹巴千年碉樓,悠久的信仰習俗,詭異的格薩爾王史詩伏藏傳承。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川行記:甘孜丹巴,驚動海外的“千碉之國”

神祕的藏地,原就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

或許,置身事外,可以更清楚的感知這奇怪的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