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大明湖 明朝 建築 盤點 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 2017-06-27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作者:耿仝

濟南過去有這樣一個說法,叫“三山不顯出高官,四門不對出王位”。這個民諺口口相傳多年,在濟南耳熟能詳。老濟南不僅人人會說,而且或多或少都能講述一二,但究竟是何原因,尚無人做出合理解釋。

“四門不對”,即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並不是兩兩相對的。舊城的四個關廂,南門略處正中,東門偏北,西門偏南,北門偏東,南北、東西並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所以志書有云:“其門南居中,東偏北,西偏南,北偏東,西去南近,東去北近,故諺相傳四門不對。”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濟南近世所見的城牆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後又有多次整修。而明代城牆是在宋元土城牆的基礎上修建的,宋元城牆又在唐代郭牆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唐代及唐以前,濟南郭、城兼備,郭牆內同時存在兩個小城。郭牆四至大致相當於後來的明清府城牆,郭內東、西對峙的兩座小城,其範圍大致相當於明清府城的西南部分與東南部分。所以濟南城門的位置,是沿襲了舊城牆的佈局,並不是簡單的一時或一事形成的,而是城市不斷髮展的結果。

南門

南門名“舜田門”,後改為“歷山門”,位置略處正中,這是舊城位置最端正的城門。之所以講“略處正中”,是因為濟南的城牆不是正四方的,只能粗略取中。若以城池的最東偏為界至,則南門處正中,若以南城牆計,則南門略偏東。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南門箭樓及護城河

南門是一座城池的正門,是城的臉面,在城市建築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故如無特殊情況,南門必然要建在城市南北中軸線上。但濟南的南門,並不是單純為了符合中軸線而營建,它的位置源自郭牆的南門。唐代及唐之前的郭城南門,正在東、西兩座小城之間,是為了方便兩座小城的進出而建的。宋元土城南門繼承了唐代郭牆南門的位置,明代建築磚石城牆的時候又繼承了宋元南門的位置,所以有了現在的情況。南門地位雖然很重要,人流卻不多,唯去千佛山方便,去長清的大路反不如經由西門繞出方便。

東門

東門名“齊川門”,位置偏北,是位置最偏的城門。濟南的東城是曲折最多的一段城牆,之所以形成這種情況,是因為這段地勢複雜,為了迎合水勢而建。

濟南城東南地勢偏高,行洪水道窄,落差流速大,夏季洪水的徑流量大。而城外東部地勢仍然很高,洪水一旦聚集,就很容易衝破城門湧入城內。所以東門不能建在正東,而是建在了偏北、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東門城樓與箭樓

現在的東門一帶,是一片平地,雖然地勢低,但不會積水。明代以前,東門一帶人煙稀少,即便城門為水所壞,往北也只會流入東湖,不會對居民造成太大影響。加之濟南城的東北方是去往章丘、淄博的必經之路,東門開在此處,出行反而更方便。

西門

西門名“濼源門”,位置偏南,是延續最久的城門。如前所述,唐代及唐之前的濟南城,外為郭牆、內有兩座小城,西南的小城是建於秦漢的歷下古城,小城的西門就小城而言是居中的,但對於外面的郭牆來說就偏南了。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西門箭樓、甕城及濼源橋

小城北城牆外的居民較少,西郭門開在與小城西門相近的位置,更利於進出通行。加之此處西行是聯通北走燕冀、南去長清的孔道,出行方便,所以宋元土城、明清磚城的西門都開在此處,從未變過。

北門

北門名“匯波門”,又作“會波門”,俗稱“水北門”,位置偏東。北門之偏,有人認為是大明湖洩水的原因,但大明湖洩水為何不能取中而獨偏東呢?北門的偏差,其實是因為最初是歷水出郭處,在現代大明湖水域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唐代之前的大明湖水域,只侷限於現今水域的西北角,歷水自舜井出,經流杯池北去又折東北出郭,最早構築郭城的時候就地勢留了一個歷水出郭口,而未建正式的北門。到了宋代,現代的大明湖水域已經形成,北門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明湖出水處,依然是個水門。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位於大明湖一側的北門

在很長一段時期,濟南城內的北部是稻田葦地及大明湖,城外的北部是大片湖沼,北門並沒太大的交通意義,所以千餘年一直保持了原來的位置。

濟南的四門不對,並不是人為的,也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是歷史的延續。它既體現了濟南的特殊地理環境,也反映了濟南千餘年的城市演變。

揭祕濟南明府城“四門不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