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琴:剃工耳張'

大貓兒追愛記 不完美媽媽 推拿 原鄉書院 2019-07-24
""聞琴:剃工耳張

剃工耳張

作者:聞琴

在長江之北,有座日夜忙碌的船廠;船廠附近,有座民風淳樸的小村;小村的村頭,幾簇水杉的掩映下,有間小小的理髮店;理髮店裡,有個矮小精瘦的老頭。

我們的故事,便從他開始。

老頭生活很規律。早六點即起,晚八點而臥。早餐稀粥,佐一點蘿蔔乾;午飯二兩粳米,炒點南瓜青菜;晚餐就中午的剩飯熱水沖泡,偶爾喝點黃酒。

他是個剃工,也應是忙碌的。可他偏又是村子裡最閒的人。

村裡拆遷了,建了新簇的高樓,年輕人大都搬走了。

剩下的只是老人,只有老人。

三五個、七八個同樣寂寥的老人,間或地,會光顧他的理髮店,聊上幾句。理完了,就走了。

老頭就會踱進房內,從抽屜裡翻出一張照片,僵坐著,摩挲著,出神著。

要不,就是看向泛黃的玻璃櫃臺上,那一個琉璃白的花瓶裡,插的一束悽豔絨桃。沒人打擾時,他會盯上很久、很久。

他是有名字的。

然而村人只叫他的綽號“耳張”。時間一長,真名真姓已無從記起,還不如“耳張”叫得乾脆痛快。

這個綽號是有來歷的。

不外乎他給客人掏耳朵時,總是用江南口音的普通話,和藹地提醒:“掏耳朵了,耳朵張開,小心了啊……”同時不忘擰開收音機,聽一段咿呀的水磨腔,慰聊時光。

他自己倒是個半聾子。

村子臨近船廠。船廠工作的叫船工,耳張就說自己叫剃工。

剃工剃工,還是透著舊時代的謙卑。

村子已拆大半,只剩村末寥寥幾戶。藍底的圖紙上,耳張的理髮店也圈列其中。

十五年前,耳張進村,買下了村頭兩間老屋,充作理髮店。戶口也遷了來,已經被當作本地人看待了。

“耳張,你這屋子雖不值錢,但地皮金貴呢。拆吧,拆了能得不少錢呢。”村人善意地。

“不拆不拆。”牆壁上觸目的“拆”字,已經讓耳張慌神了,可他還是搖頭。畢竟,拆遷講的是自願,不同前幾年了。這個,村裡也是開過會的。

“你真是怪!莫不要理髮理到去見閻王爺?”

耳張不說話,他不得罪人,只是苦笑。

來理髮的,越來越稀。一天到晚,他就是枯坐。

年輕人是從不來的。

年老的,感染了新開理髮店的朝氣,喜歡上了年輕人嘻嘻哈哈的笑聲,也漸次不來了。

耳張就更寂寞了。

他知道自己過時的。過時的人,過時的店。

可他就喜歡堅守這些過時的東西,執拗地,倔強地。

十五年來,不管客人是剃頭、剃鬚、按摩、掏耳,他也一概只收五元。但日夜轟鳴的推土機到底讓他不安、驚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抵抗得了多久。

果然,園區領導登門了。

領導坐在椅子上,耳張坐在矮凳上。領導說,耳張聽。領導講道理,耳張就點頭。

配合得很默契。

沒人注意到耳張眼眶蓄積的淚水;沒人留意他提筆簽字時,顫抖的手。

“畫押了。”他起身,恭恭敬敬地將協議書遞給領導。

“畫押?耳張,你當是上刑場啊?”圍觀的村人嘻嘻哈哈地笑。

耳張轉身,難得地瞪了村人一眼。

熱鬧過後,他早早關了店門,躲進屋內,默默地流淚。

他心裡不捨、不捨啊!他孤身一人,來到小村,只是為了尋找一個六十年前錯過的女人,因一場運動錯過的女人!

他悔、他恨,他煎熬了一輩子!

女人不在,可她的魂每晚會和他相聚。

理髮店沒了,小樹林沒了,她的魂魄遊遊蕩蕩飄飄忽忽,找不到他,可怎麼辦?

耳張僵臥於榻,老淚縱橫。

他就是於這晚,彎腰駝背鬚髮皆白的。

一次,他給老客剃鬚,劃了個口子,剃出了血,從此客人接近於零,以至全無。

村人很快傳言,耳張非但耳朵不好,眼睛也不好使了。

他有自知之明,悄悄將招牌拿下,從此日復一日地去社區醫院看病。孤單地,佝僂地,跑成一個黑點,浸沒在無聲的夜色裡。

他有病,是胃癌。晚期。

拆遷雖然定下了,但離動工還隔段時間。村支書已給耳張安排了養老院。耳張卻在去養老院的前一天,死在了店裡。

是一個叫大貓的孩子發現了不對勁的。

耳張雖然古怪,但客人來理髮,從不多收一分錢。多收了,不管路途長遠,總會在當天退回去。耳張也喜歡孩子,他的櫃子裡,總是塞了滿滿當當的零食。

小孩子來,可以不睬他,徑直打開抽屜吃東西。

大貓頑皮,看著躺在轉椅上的耳張,拉了一下他的胳膊,沒想到胳膊晃盪個不停。

大貓嚇壞了,撕扯著喊:“爸啊,媽啊……耳張不動了,不動了……”

村支書帶人給耳張收屍。

他和耳張都精通下棋,有段時間還是棋友,頗聊得來。

村支書眼睛溼溼的。

他發現了耳張的櫃檯上,放著一張存摺,還有一封信。讀了一讀,村支就嘆氣:“這個耳張……真看不出來啊……”

耳張來村裡十五年,積攢下了二十萬,遺囑交待全部用於村建。附在信上的,還有一張女人的照片。村人辨認了又辨認,只模糊看出這是一個打長辮的姑娘,調轉底面,上寫:1958年2月,阿桃寄贈滿郎,勿忘。

阿桃?阿桃是誰?村裡有這個人嗎?即使是年紀大些的老人也面面相覷。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耳張就叫滿郎。

更可以肯定的是,耳張沒有找到阿桃。

耳張被隆重下葬。

葬禮的那天,來的人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支書找到了他的身份證。身份證上的耳張,籍貫是江陰人,終身未婚。

葬禮那天,江陰那邊也來了人,是他一個表弟。表弟被村人照顧的很周到。

他喝得微醺,嘆息著告訴村民:他這個表哥,年輕時被錯劃成右派,從此性情大變。他執意來靖江,應該是為了找阿桃。

阿桃?

阿桃到底在不在?

“阿桃應該是小名。”一個年紀最大的突然若有所悟,“她要麼遠嫁了,要麼就是也不在了。”

一片靜默。

村人焚燒了耳張的身份證,連同阿桃的照片。

飛灰在林間飛舞,像不屈不撓的痴情的重生的蝶。

他們在另一個時空,一定是相依相伴的。

理髮店終於倒下了,倒在了漫天的塵埃裡,帶著時光凝重的喘息。舊址上,很快建造了一幢南歐風格的公園。

春天來時,桃花灼灼。

很美。真的很美。

公園,在燈光熠熠的新樓映襯下,越發地別緻深沉,一如沉默寡言的老紳士。靜寂的夜,柔柔的風微微地拂過,那是耳張滿足的嘆喟。

星辰更替,一切都是新的。

作者簡介

"聞琴:剃工耳張

剃工耳張

作者:聞琴

在長江之北,有座日夜忙碌的船廠;船廠附近,有座民風淳樸的小村;小村的村頭,幾簇水杉的掩映下,有間小小的理髮店;理髮店裡,有個矮小精瘦的老頭。

我們的故事,便從他開始。

老頭生活很規律。早六點即起,晚八點而臥。早餐稀粥,佐一點蘿蔔乾;午飯二兩粳米,炒點南瓜青菜;晚餐就中午的剩飯熱水沖泡,偶爾喝點黃酒。

他是個剃工,也應是忙碌的。可他偏又是村子裡最閒的人。

村裡拆遷了,建了新簇的高樓,年輕人大都搬走了。

剩下的只是老人,只有老人。

三五個、七八個同樣寂寥的老人,間或地,會光顧他的理髮店,聊上幾句。理完了,就走了。

老頭就會踱進房內,從抽屜裡翻出一張照片,僵坐著,摩挲著,出神著。

要不,就是看向泛黃的玻璃櫃臺上,那一個琉璃白的花瓶裡,插的一束悽豔絨桃。沒人打擾時,他會盯上很久、很久。

他是有名字的。

然而村人只叫他的綽號“耳張”。時間一長,真名真姓已無從記起,還不如“耳張”叫得乾脆痛快。

這個綽號是有來歷的。

不外乎他給客人掏耳朵時,總是用江南口音的普通話,和藹地提醒:“掏耳朵了,耳朵張開,小心了啊……”同時不忘擰開收音機,聽一段咿呀的水磨腔,慰聊時光。

他自己倒是個半聾子。

村子臨近船廠。船廠工作的叫船工,耳張就說自己叫剃工。

剃工剃工,還是透著舊時代的謙卑。

村子已拆大半,只剩村末寥寥幾戶。藍底的圖紙上,耳張的理髮店也圈列其中。

十五年前,耳張進村,買下了村頭兩間老屋,充作理髮店。戶口也遷了來,已經被當作本地人看待了。

“耳張,你這屋子雖不值錢,但地皮金貴呢。拆吧,拆了能得不少錢呢。”村人善意地。

“不拆不拆。”牆壁上觸目的“拆”字,已經讓耳張慌神了,可他還是搖頭。畢竟,拆遷講的是自願,不同前幾年了。這個,村裡也是開過會的。

“你真是怪!莫不要理髮理到去見閻王爺?”

耳張不說話,他不得罪人,只是苦笑。

來理髮的,越來越稀。一天到晚,他就是枯坐。

年輕人是從不來的。

年老的,感染了新開理髮店的朝氣,喜歡上了年輕人嘻嘻哈哈的笑聲,也漸次不來了。

耳張就更寂寞了。

他知道自己過時的。過時的人,過時的店。

可他就喜歡堅守這些過時的東西,執拗地,倔強地。

十五年來,不管客人是剃頭、剃鬚、按摩、掏耳,他也一概只收五元。但日夜轟鳴的推土機到底讓他不安、驚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抵抗得了多久。

果然,園區領導登門了。

領導坐在椅子上,耳張坐在矮凳上。領導說,耳張聽。領導講道理,耳張就點頭。

配合得很默契。

沒人注意到耳張眼眶蓄積的淚水;沒人留意他提筆簽字時,顫抖的手。

“畫押了。”他起身,恭恭敬敬地將協議書遞給領導。

“畫押?耳張,你當是上刑場啊?”圍觀的村人嘻嘻哈哈地笑。

耳張轉身,難得地瞪了村人一眼。

熱鬧過後,他早早關了店門,躲進屋內,默默地流淚。

他心裡不捨、不捨啊!他孤身一人,來到小村,只是為了尋找一個六十年前錯過的女人,因一場運動錯過的女人!

他悔、他恨,他煎熬了一輩子!

女人不在,可她的魂每晚會和他相聚。

理髮店沒了,小樹林沒了,她的魂魄遊遊蕩蕩飄飄忽忽,找不到他,可怎麼辦?

耳張僵臥於榻,老淚縱橫。

他就是於這晚,彎腰駝背鬚髮皆白的。

一次,他給老客剃鬚,劃了個口子,剃出了血,從此客人接近於零,以至全無。

村人很快傳言,耳張非但耳朵不好,眼睛也不好使了。

他有自知之明,悄悄將招牌拿下,從此日復一日地去社區醫院看病。孤單地,佝僂地,跑成一個黑點,浸沒在無聲的夜色裡。

他有病,是胃癌。晚期。

拆遷雖然定下了,但離動工還隔段時間。村支書已給耳張安排了養老院。耳張卻在去養老院的前一天,死在了店裡。

是一個叫大貓的孩子發現了不對勁的。

耳張雖然古怪,但客人來理髮,從不多收一分錢。多收了,不管路途長遠,總會在當天退回去。耳張也喜歡孩子,他的櫃子裡,總是塞了滿滿當當的零食。

小孩子來,可以不睬他,徑直打開抽屜吃東西。

大貓頑皮,看著躺在轉椅上的耳張,拉了一下他的胳膊,沒想到胳膊晃盪個不停。

大貓嚇壞了,撕扯著喊:“爸啊,媽啊……耳張不動了,不動了……”

村支書帶人給耳張收屍。

他和耳張都精通下棋,有段時間還是棋友,頗聊得來。

村支書眼睛溼溼的。

他發現了耳張的櫃檯上,放著一張存摺,還有一封信。讀了一讀,村支就嘆氣:“這個耳張……真看不出來啊……”

耳張來村裡十五年,積攢下了二十萬,遺囑交待全部用於村建。附在信上的,還有一張女人的照片。村人辨認了又辨認,只模糊看出這是一個打長辮的姑娘,調轉底面,上寫:1958年2月,阿桃寄贈滿郎,勿忘。

阿桃?阿桃是誰?村裡有這個人嗎?即使是年紀大些的老人也面面相覷。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耳張就叫滿郎。

更可以肯定的是,耳張沒有找到阿桃。

耳張被隆重下葬。

葬禮的那天,來的人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支書找到了他的身份證。身份證上的耳張,籍貫是江陰人,終身未婚。

葬禮那天,江陰那邊也來了人,是他一個表弟。表弟被村人照顧的很周到。

他喝得微醺,嘆息著告訴村民:他這個表哥,年輕時被錯劃成右派,從此性情大變。他執意來靖江,應該是為了找阿桃。

阿桃?

阿桃到底在不在?

“阿桃應該是小名。”一個年紀最大的突然若有所悟,“她要麼遠嫁了,要麼就是也不在了。”

一片靜默。

村人焚燒了耳張的身份證,連同阿桃的照片。

飛灰在林間飛舞,像不屈不撓的痴情的重生的蝶。

他們在另一個時空,一定是相依相伴的。

理髮店終於倒下了,倒在了漫天的塵埃裡,帶著時光凝重的喘息。舊址上,很快建造了一幢南歐風格的公園。

春天來時,桃花灼灼。

很美。真的很美。

公園,在燈光熠熠的新樓映襯下,越發地別緻深沉,一如沉默寡言的老紳士。靜寂的夜,柔柔的風微微地拂過,那是耳張滿足的嘆喟。

星辰更替,一切都是新的。

作者簡介

聞琴:剃工耳張

聞琴,大學中文,會計師。資深撰稿人,發表網絡小說近千萬字,出版小說二部。在各類報刊發文多篇。

"聞琴:剃工耳張

剃工耳張

作者:聞琴

在長江之北,有座日夜忙碌的船廠;船廠附近,有座民風淳樸的小村;小村的村頭,幾簇水杉的掩映下,有間小小的理髮店;理髮店裡,有個矮小精瘦的老頭。

我們的故事,便從他開始。

老頭生活很規律。早六點即起,晚八點而臥。早餐稀粥,佐一點蘿蔔乾;午飯二兩粳米,炒點南瓜青菜;晚餐就中午的剩飯熱水沖泡,偶爾喝點黃酒。

他是個剃工,也應是忙碌的。可他偏又是村子裡最閒的人。

村裡拆遷了,建了新簇的高樓,年輕人大都搬走了。

剩下的只是老人,只有老人。

三五個、七八個同樣寂寥的老人,間或地,會光顧他的理髮店,聊上幾句。理完了,就走了。

老頭就會踱進房內,從抽屜裡翻出一張照片,僵坐著,摩挲著,出神著。

要不,就是看向泛黃的玻璃櫃臺上,那一個琉璃白的花瓶裡,插的一束悽豔絨桃。沒人打擾時,他會盯上很久、很久。

他是有名字的。

然而村人只叫他的綽號“耳張”。時間一長,真名真姓已無從記起,還不如“耳張”叫得乾脆痛快。

這個綽號是有來歷的。

不外乎他給客人掏耳朵時,總是用江南口音的普通話,和藹地提醒:“掏耳朵了,耳朵張開,小心了啊……”同時不忘擰開收音機,聽一段咿呀的水磨腔,慰聊時光。

他自己倒是個半聾子。

村子臨近船廠。船廠工作的叫船工,耳張就說自己叫剃工。

剃工剃工,還是透著舊時代的謙卑。

村子已拆大半,只剩村末寥寥幾戶。藍底的圖紙上,耳張的理髮店也圈列其中。

十五年前,耳張進村,買下了村頭兩間老屋,充作理髮店。戶口也遷了來,已經被當作本地人看待了。

“耳張,你這屋子雖不值錢,但地皮金貴呢。拆吧,拆了能得不少錢呢。”村人善意地。

“不拆不拆。”牆壁上觸目的“拆”字,已經讓耳張慌神了,可他還是搖頭。畢竟,拆遷講的是自願,不同前幾年了。這個,村裡也是開過會的。

“你真是怪!莫不要理髮理到去見閻王爺?”

耳張不說話,他不得罪人,只是苦笑。

來理髮的,越來越稀。一天到晚,他就是枯坐。

年輕人是從不來的。

年老的,感染了新開理髮店的朝氣,喜歡上了年輕人嘻嘻哈哈的笑聲,也漸次不來了。

耳張就更寂寞了。

他知道自己過時的。過時的人,過時的店。

可他就喜歡堅守這些過時的東西,執拗地,倔強地。

十五年來,不管客人是剃頭、剃鬚、按摩、掏耳,他也一概只收五元。但日夜轟鳴的推土機到底讓他不安、驚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抵抗得了多久。

果然,園區領導登門了。

領導坐在椅子上,耳張坐在矮凳上。領導說,耳張聽。領導講道理,耳張就點頭。

配合得很默契。

沒人注意到耳張眼眶蓄積的淚水;沒人留意他提筆簽字時,顫抖的手。

“畫押了。”他起身,恭恭敬敬地將協議書遞給領導。

“畫押?耳張,你當是上刑場啊?”圍觀的村人嘻嘻哈哈地笑。

耳張轉身,難得地瞪了村人一眼。

熱鬧過後,他早早關了店門,躲進屋內,默默地流淚。

他心裡不捨、不捨啊!他孤身一人,來到小村,只是為了尋找一個六十年前錯過的女人,因一場運動錯過的女人!

他悔、他恨,他煎熬了一輩子!

女人不在,可她的魂每晚會和他相聚。

理髮店沒了,小樹林沒了,她的魂魄遊遊蕩蕩飄飄忽忽,找不到他,可怎麼辦?

耳張僵臥於榻,老淚縱橫。

他就是於這晚,彎腰駝背鬚髮皆白的。

一次,他給老客剃鬚,劃了個口子,剃出了血,從此客人接近於零,以至全無。

村人很快傳言,耳張非但耳朵不好,眼睛也不好使了。

他有自知之明,悄悄將招牌拿下,從此日復一日地去社區醫院看病。孤單地,佝僂地,跑成一個黑點,浸沒在無聲的夜色裡。

他有病,是胃癌。晚期。

拆遷雖然定下了,但離動工還隔段時間。村支書已給耳張安排了養老院。耳張卻在去養老院的前一天,死在了店裡。

是一個叫大貓的孩子發現了不對勁的。

耳張雖然古怪,但客人來理髮,從不多收一分錢。多收了,不管路途長遠,總會在當天退回去。耳張也喜歡孩子,他的櫃子裡,總是塞了滿滿當當的零食。

小孩子來,可以不睬他,徑直打開抽屜吃東西。

大貓頑皮,看著躺在轉椅上的耳張,拉了一下他的胳膊,沒想到胳膊晃盪個不停。

大貓嚇壞了,撕扯著喊:“爸啊,媽啊……耳張不動了,不動了……”

村支書帶人給耳張收屍。

他和耳張都精通下棋,有段時間還是棋友,頗聊得來。

村支書眼睛溼溼的。

他發現了耳張的櫃檯上,放著一張存摺,還有一封信。讀了一讀,村支就嘆氣:“這個耳張……真看不出來啊……”

耳張來村裡十五年,積攢下了二十萬,遺囑交待全部用於村建。附在信上的,還有一張女人的照片。村人辨認了又辨認,只模糊看出這是一個打長辮的姑娘,調轉底面,上寫:1958年2月,阿桃寄贈滿郎,勿忘。

阿桃?阿桃是誰?村裡有這個人嗎?即使是年紀大些的老人也面面相覷。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耳張就叫滿郎。

更可以肯定的是,耳張沒有找到阿桃。

耳張被隆重下葬。

葬禮的那天,來的人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支書找到了他的身份證。身份證上的耳張,籍貫是江陰人,終身未婚。

葬禮那天,江陰那邊也來了人,是他一個表弟。表弟被村人照顧的很周到。

他喝得微醺,嘆息著告訴村民:他這個表哥,年輕時被錯劃成右派,從此性情大變。他執意來靖江,應該是為了找阿桃。

阿桃?

阿桃到底在不在?

“阿桃應該是小名。”一個年紀最大的突然若有所悟,“她要麼遠嫁了,要麼就是也不在了。”

一片靜默。

村人焚燒了耳張的身份證,連同阿桃的照片。

飛灰在林間飛舞,像不屈不撓的痴情的重生的蝶。

他們在另一個時空,一定是相依相伴的。

理髮店終於倒下了,倒在了漫天的塵埃裡,帶著時光凝重的喘息。舊址上,很快建造了一幢南歐風格的公園。

春天來時,桃花灼灼。

很美。真的很美。

公園,在燈光熠熠的新樓映襯下,越發地別緻深沉,一如沉默寡言的老紳士。靜寂的夜,柔柔的風微微地拂過,那是耳張滿足的嘆喟。

星辰更替,一切都是新的。

作者簡介

聞琴:剃工耳張

聞琴,大學中文,會計師。資深撰稿人,發表網絡小說近千萬字,出版小說二部。在各類報刊發文多篇。

聞琴:剃工耳張

中國文壇精英盤點之90後專輯

在後臺回覆:“90後”,即可閱讀

原鄉專欄,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即可閱讀

青山文藝|花解語|張國領|楊建英|楊華|卓瑪

名家專輯,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字即可閱讀

畢飛宇|陳忠實|池莉|曹文軒|遲子建|格非|馮驥才|韓少功|賈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澤|劉慶邦|沈從文|蘇童|三毛|鐵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憶|徐則臣|餘華|嚴歌苓|閻連科|史鐵生|張愛玲|張承志|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馬爾克斯|卡佛|福克納|卡夫卡︱卡爾維諾

"聞琴:剃工耳張

剃工耳張

作者:聞琴

在長江之北,有座日夜忙碌的船廠;船廠附近,有座民風淳樸的小村;小村的村頭,幾簇水杉的掩映下,有間小小的理髮店;理髮店裡,有個矮小精瘦的老頭。

我們的故事,便從他開始。

老頭生活很規律。早六點即起,晚八點而臥。早餐稀粥,佐一點蘿蔔乾;午飯二兩粳米,炒點南瓜青菜;晚餐就中午的剩飯熱水沖泡,偶爾喝點黃酒。

他是個剃工,也應是忙碌的。可他偏又是村子裡最閒的人。

村裡拆遷了,建了新簇的高樓,年輕人大都搬走了。

剩下的只是老人,只有老人。

三五個、七八個同樣寂寥的老人,間或地,會光顧他的理髮店,聊上幾句。理完了,就走了。

老頭就會踱進房內,從抽屜裡翻出一張照片,僵坐著,摩挲著,出神著。

要不,就是看向泛黃的玻璃櫃臺上,那一個琉璃白的花瓶裡,插的一束悽豔絨桃。沒人打擾時,他會盯上很久、很久。

他是有名字的。

然而村人只叫他的綽號“耳張”。時間一長,真名真姓已無從記起,還不如“耳張”叫得乾脆痛快。

這個綽號是有來歷的。

不外乎他給客人掏耳朵時,總是用江南口音的普通話,和藹地提醒:“掏耳朵了,耳朵張開,小心了啊……”同時不忘擰開收音機,聽一段咿呀的水磨腔,慰聊時光。

他自己倒是個半聾子。

村子臨近船廠。船廠工作的叫船工,耳張就說自己叫剃工。

剃工剃工,還是透著舊時代的謙卑。

村子已拆大半,只剩村末寥寥幾戶。藍底的圖紙上,耳張的理髮店也圈列其中。

十五年前,耳張進村,買下了村頭兩間老屋,充作理髮店。戶口也遷了來,已經被當作本地人看待了。

“耳張,你這屋子雖不值錢,但地皮金貴呢。拆吧,拆了能得不少錢呢。”村人善意地。

“不拆不拆。”牆壁上觸目的“拆”字,已經讓耳張慌神了,可他還是搖頭。畢竟,拆遷講的是自願,不同前幾年了。這個,村裡也是開過會的。

“你真是怪!莫不要理髮理到去見閻王爺?”

耳張不說話,他不得罪人,只是苦笑。

來理髮的,越來越稀。一天到晚,他就是枯坐。

年輕人是從不來的。

年老的,感染了新開理髮店的朝氣,喜歡上了年輕人嘻嘻哈哈的笑聲,也漸次不來了。

耳張就更寂寞了。

他知道自己過時的。過時的人,過時的店。

可他就喜歡堅守這些過時的東西,執拗地,倔強地。

十五年來,不管客人是剃頭、剃鬚、按摩、掏耳,他也一概只收五元。但日夜轟鳴的推土機到底讓他不安、驚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抵抗得了多久。

果然,園區領導登門了。

領導坐在椅子上,耳張坐在矮凳上。領導說,耳張聽。領導講道理,耳張就點頭。

配合得很默契。

沒人注意到耳張眼眶蓄積的淚水;沒人留意他提筆簽字時,顫抖的手。

“畫押了。”他起身,恭恭敬敬地將協議書遞給領導。

“畫押?耳張,你當是上刑場啊?”圍觀的村人嘻嘻哈哈地笑。

耳張轉身,難得地瞪了村人一眼。

熱鬧過後,他早早關了店門,躲進屋內,默默地流淚。

他心裡不捨、不捨啊!他孤身一人,來到小村,只是為了尋找一個六十年前錯過的女人,因一場運動錯過的女人!

他悔、他恨,他煎熬了一輩子!

女人不在,可她的魂每晚會和他相聚。

理髮店沒了,小樹林沒了,她的魂魄遊遊蕩蕩飄飄忽忽,找不到他,可怎麼辦?

耳張僵臥於榻,老淚縱橫。

他就是於這晚,彎腰駝背鬚髮皆白的。

一次,他給老客剃鬚,劃了個口子,剃出了血,從此客人接近於零,以至全無。

村人很快傳言,耳張非但耳朵不好,眼睛也不好使了。

他有自知之明,悄悄將招牌拿下,從此日復一日地去社區醫院看病。孤單地,佝僂地,跑成一個黑點,浸沒在無聲的夜色裡。

他有病,是胃癌。晚期。

拆遷雖然定下了,但離動工還隔段時間。村支書已給耳張安排了養老院。耳張卻在去養老院的前一天,死在了店裡。

是一個叫大貓的孩子發現了不對勁的。

耳張雖然古怪,但客人來理髮,從不多收一分錢。多收了,不管路途長遠,總會在當天退回去。耳張也喜歡孩子,他的櫃子裡,總是塞了滿滿當當的零食。

小孩子來,可以不睬他,徑直打開抽屜吃東西。

大貓頑皮,看著躺在轉椅上的耳張,拉了一下他的胳膊,沒想到胳膊晃盪個不停。

大貓嚇壞了,撕扯著喊:“爸啊,媽啊……耳張不動了,不動了……”

村支書帶人給耳張收屍。

他和耳張都精通下棋,有段時間還是棋友,頗聊得來。

村支書眼睛溼溼的。

他發現了耳張的櫃檯上,放著一張存摺,還有一封信。讀了一讀,村支就嘆氣:“這個耳張……真看不出來啊……”

耳張來村裡十五年,積攢下了二十萬,遺囑交待全部用於村建。附在信上的,還有一張女人的照片。村人辨認了又辨認,只模糊看出這是一個打長辮的姑娘,調轉底面,上寫:1958年2月,阿桃寄贈滿郎,勿忘。

阿桃?阿桃是誰?村裡有這個人嗎?即使是年紀大些的老人也面面相覷。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耳張就叫滿郎。

更可以肯定的是,耳張沒有找到阿桃。

耳張被隆重下葬。

葬禮的那天,來的人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支書找到了他的身份證。身份證上的耳張,籍貫是江陰人,終身未婚。

葬禮那天,江陰那邊也來了人,是他一個表弟。表弟被村人照顧的很周到。

他喝得微醺,嘆息著告訴村民:他這個表哥,年輕時被錯劃成右派,從此性情大變。他執意來靖江,應該是為了找阿桃。

阿桃?

阿桃到底在不在?

“阿桃應該是小名。”一個年紀最大的突然若有所悟,“她要麼遠嫁了,要麼就是也不在了。”

一片靜默。

村人焚燒了耳張的身份證,連同阿桃的照片。

飛灰在林間飛舞,像不屈不撓的痴情的重生的蝶。

他們在另一個時空,一定是相依相伴的。

理髮店終於倒下了,倒在了漫天的塵埃裡,帶著時光凝重的喘息。舊址上,很快建造了一幢南歐風格的公園。

春天來時,桃花灼灼。

很美。真的很美。

公園,在燈光熠熠的新樓映襯下,越發地別緻深沉,一如沉默寡言的老紳士。靜寂的夜,柔柔的風微微地拂過,那是耳張滿足的嘆喟。

星辰更替,一切都是新的。

作者簡介

聞琴:剃工耳張

聞琴,大學中文,會計師。資深撰稿人,發表網絡小說近千萬字,出版小說二部。在各類報刊發文多篇。

聞琴:剃工耳張

中國文壇精英盤點之90後專輯

在後臺回覆:“90後”,即可閱讀

原鄉專欄,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即可閱讀

青山文藝|花解語|張國領|楊建英|楊華|卓瑪

名家專輯,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字即可閱讀

畢飛宇|陳忠實|池莉|曹文軒|遲子建|格非|馮驥才|韓少功|賈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澤|劉慶邦|沈從文|蘇童|三毛|鐵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憶|徐則臣|餘華|嚴歌苓|閻連科|史鐵生|張愛玲|張承志|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馬爾克斯|卡佛|福克納|卡夫卡︱卡爾維諾

聞琴:剃工耳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