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我是大理師範的一名學生,從此,開啟30年的教師生涯

原題:中師生,托起了明天的太陽

題記:中師學校已不復存在了,但中師生在特殊的年代,挑起了中國最薄弱的基礎教育,完成了時代負於的使命。今天,我再次提起大理師範讀書時前前後後的那些記憶,把她穿整起來,來紀念我們逝去的青春。

34年前,我是大理師範的一名學生,從此,開啟30年的教師生涯

追夢想,羨慕擁有“鐵飯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八十年代初,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經濟開始好轉。1977年恢復高考,讓我國的教育發生了轉機,催出了一批批喜歡讀書的農家弟子,鋪就了一條直通“羅馬”的讀書之路。

“敲鐘吃飯,蓋章領錢”,這是來形容當時的國家工作人員。因為這些人擁有著一個“吃不盡,用不竭”的鐵飯碗,一般人都羨慕不已。

雖然讀書政策好轉,但因當時的歷史條件,生產力低下,土地貧瘠,家庭子女又多,所以能夠很好的完成學業的人還是很少。通過讀書,追求一個鐵飯碗成為當時讀書人追求的最大夢想。

我於1982年開始上初中,常常聽老師提起前幾屆的某某學生考取了大理師範,還介紹大理師範畢業後就直接分工,當上了人民教師,成為國家正式職工,旱澇保收,生活工作有保障。且讀師範學校不用交錢,每月的生活費都由國家供給,只要考上了師範,你就進了“保險櫃”裡。

那時,我聽了這些消息,對師範學校非常向往,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理師範學校,拿到這個鐵飯碗。從此就可以跳出農門,成為市民人口,不僅如此,還給家裡減輕負擔。

34年前,我是大理師範的一名學生,從此,開啟30年的教師生涯

緣進搖籃,研修師技

1985年7月我初中畢業,通過中考,成績達到大理師範學校的錄取線,經過體檢,然後再由大理師範的老師及縣教育局人員的面試,我被大理師範學校錄取了。

9月,準備好行李及生活用品,父親把我送到了大理師範,當時與我一起去的還有一個我初中最好的陳同學,但他的父親只把他送到縣城,然後遇到我們後,就把陳同學託付給了我的父親。

第二天,我們一起乘車去學校,到下關車站,因陳同學讀民族師範班,我是普通師範班,學校教學大樓還沒有建蓋好,暫把民師班寄放在聾啞學校,陳同學就被民師接新生的師生接走了,我和父親走路來到了大理師範學校報到。

學校的規模有27個班,三個年級,每級9個班,我們這一屆5個普師班,班號從110班到114班,我被分配在112班。4個民師班,班號從115班到118班。

大理師範學校是一所培養老師的學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學校招收的都是一些學習上比較拔尖,高素質的好的學生,進校起就培養我們為人師表的形象。在學校裡大家都恭謙禮讓,專心學習,互幫互學,不僅要求我們會說、會講、會寫、而且還要會唱、會畫、會跳、會帶操,最終達到會教。在校三年裡,校園到處充滿團結友善,拼搏進取的身影,我們練就了一身紮實的基本功,為將來走上講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難忘的是初到學校的中秋節,至今回憶起來記憶猶新。那是一個秋雨連綿的中秋節,白天不上課,班主任給我們組織中秋晚會,班上出錢買了一些水果,大家在教室裡佈置晚會。當時的記憶是,我站在教室窗前往外看,看到了教室外的稻田,一畦一畦,黃爛爛,沉甸甸,任憑秋雨沖刷,遠處的山灰濛濛一片,依稀可以看清那片梨園。教室裡有人在唱著《故鄉情》,這首歌是進入師範學校後班上文藝委員晚自習時教我們唱的,句句歌詞傳進了我的心坎,把我的心思不由自主的牽到了家鄉,想起了我的家,想起了我的父母,想起了我的童年夥伴,心裡是美美的、甜甜的、愁愁的、滿腔都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

以後的語基課,矯正了我們的讀音,把普通話拉上了正軌。語基老師,是從北京來支教的劉偉老師,我們從零開始,從拼音開始,聲母、韻母、音節、字、詞、句依次進行。為了讓我們讀準字音,二聲、三聲字音清晰可辨,給我們編排了一些讀和記的方法。如:“山窮水盡、中國偉大、陰陽上去、非常好記”,回想起,這些細節歷歷在目。

每天晚自習前十五分鐘,每班都必須進行推普工作,那是必修課。每個晚自習,大家依次輪流,輪到的學生必須上講臺進行講說,內容不限,時間可根據自己講的內容可長可短。這樣一來,一方面鍛鍊了我們上講臺講說的能力和膽量,另一方面我們的普通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剛開始大家都很膽怯,靦腆。曾經有一個女生,上臺推普時因膽小,害羞,站在講臺上說著說著就蹲到講桌後面去了,引得全班鬨堂大笑。

為了會書寫,每天中午要求我們到教室裡寫毛筆字。習字課上,大家各顯伸手,有用白紙練寫,有用報紙練寫。有的毛筆字寫得好,又愛好書法,就寫在宣紙上。學校組織書法講座,又聽講,又臨摹,再探討,大家都用各種手段提高自己的書法技巧。每天的中午習字結束,到水池邊洗毛筆的人依次排隊,毛筆繁多,筆形各異,小楷毛筆、中楷毛筆、大楷毛筆、還有鬥筆,此時水池邊的流水都變成墨水了。

平時還要求我們會寫鋼筆字,粉筆字。特別是粉筆字,作為一個老師,那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了。學校把校園裡的牆體什麼的都做成了黑板,並分成了小塊小塊,分給各班,要求每週出黑板報,並進行打分評比,拿入班級考核,班級裡又分成小組,輪流出刊。每每星期六下午,整個校園熱鬧紛紛,你來我往,每班出黑板報的學生在黑板報前拿著彩色粉筆、繪畫工具及書籍忙碌不停,負責好各自的“責任田”。黑板報不僅鍛鍊了我們的寫作、編輯排版,還練就了我們的美術功底。

繪畫,那是很多師範生,最難的課程。美術課,從一年級學到三年級,並且逐漸加大難度。很多人都不會畫畫,畫出來的畫似畫非畫,似像非像,但大家都認真苦練,生怕繪畫成績不及格而影響我們畢業。每週都練習,開始學素描畫,讓我們畫口缸,畫石膏像,人物等,上了繪畫課後,我知道了鉛筆還分好幾種,什麼2B、3B……HB等,學到了好多繪畫方面的專業術語,同時也備得了好多繪畫用品。接下來學了水彩畫、國畫,有時讓我們照著課本畫,有時讓我們到校園裡去寫生,偶爾老師來講解指導,得到指點後總是埋頭苦畫。每一學期我們都有7、8次作業交給老師批閱,經過老師批閱後的畫,我們都收藏起來,成了我們的珍藏。

會唱,會跳,會伴奏,那是每個中師生必備的技能。唱、跳、伴奏是相輔相成的,但唱是關鍵。唱歌,我們從簡譜開始,從音譜上的各種標誌開始,然後到視唱,從簡單再到複雜,由視唱再到歌曲,循序漸進。唱會了,還要會打拍子,會指揮,會器樂,會演奏。所以每天的音樂課,我們都是練習視唱,練習打拍子,每班教室裡有一臺腳踏風琴,課餘或星期六星期日都有人在練習彈琴,每天下晚自習後,大家在宿舍裡有唱歌的,有吹笛子的,有彈吉他的,有吹口琴的,抓緊時間在勤學苦練,直到熄燈睡覺為止。

學校為了讓我們會跳舞,有一段時間下午放學後,在操場上組織大家一起跳友誼舞,放的歌曲是朱逢博演唱的《金梭和銀梭》,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流行,最催人奮進的歌曲,學校讓我們以歌共勉,勤學奮進。到三年級時,安排了舞蹈課,由專業舞蹈老師教我們跳舞,並經過考試,成績合格後記入檔案。

會帶操也是老師的專業技能,所以帶操也成了我們的必修課。為了讓我們當上老師後,會帶操,會上體育課,一方面在體育課上教我們一些體育常識,體育技能,另一方面開展各種活動來普及專業知識,不僅煅練了身體,且提高了技能。

學校每年都開展球類活動。一年級進行班級間的籃球比賽,二年級進行班級間的排球比賽,並分派體師班的學生來給我們做教練,教我們一些比賽的技能技巧,我們從中學到了一些比賽的實戰經驗和組織比賽的一些程序和規則,受益匪淺。

學校每年都組織一次大型的冬季運動會,為期一週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比賽,我們不僅參加比賽,更重要的是參與了觀摩,懂得了如何組織比賽,為將來當上老師打下堅實基礎。

會教,是整個師範學習的核心。

經過三年的勤學苦練,練就一身紮實的基本功,目的是為了會教。為了會教,學校在三年級下學期3月份組織我們返回到各縣去實習,我們回到了我縣的南澗小學,經過分組後,我們三人(兩男一女)為一小組,到三年級去實習,我們的指導老師姓胡,我們每天的任務就是上課,聽課,評課,閱作業。每上一節課,我們都認真備課,有時集體備課,有時獨立完成,並寫有教案,然後交給指導老師審閱,待指導老師在教案上批示:“同意執教”,第二天方才上講臺講課。其餘二人及指導教師,每節課都與學生坐在一起聽課,放學後大家又走在一起評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實習的課程很多,有語文、數學、思想品德、自然等,有時還教唱歌、教畫畫。初為人師,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膽怯的,但大家都虛心的、認真的,收穫是愉悅的、幸福的。

通過一個多月的實習,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學會了如何教、怎樣教。從怕教、不會教,最後到喜歡教、會教、教得好。

34年前,我是大理師範的一名學生,從此,開啟30年的教師生涯

同學親無間,共織姊妹情

師範裡的學習生活可以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幾個字來概括。學習是互幫互學的、緊張的、刻苦的。生活是互相關愛的、豐富的、精彩的。

得到老鄉的關心,心裡是暖暖的。進入學校裡,只要是同縣的,大家都互相稱呼“老鄉”。校園內相遇了,都會親切的喊一聲“老鄉”,或是相互點頭示意,互打招呼。一年級的時候,總是由一些認識的老鄉帶著不認識的老鄉來找我們玩,彼此交流,彼此認識,親如一家。臨別時總是說:“有事來找我”。也就是這句話,溫暖了我三年,並且我們也用這句話溫暖了師弟師妹。

生活在112班裡,倍感親切,如兄弟姐妹。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酸甜苦辣,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大家都會給予安慰,給予開導;生病了,都會問寒問暖,留下了一些揮之不掉的同學情誼。

一年級下學期時,班裡有個女生生病了,到州醫院住院治療,我們班裡的男生女生總是三五個人一起在課餘時間去醫院看望她,陪她閒聊,與她一起度過難關。還有一個男生,也是在一年級下學期,學校組織籃球運動會,進行班級間比賽,不小心跌倒後,有一隻腳受了傷,住進了州醫院,全班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輪流去陪護,出院後,大家都攙扶著他上下課,幫他打飯、打水。就這樣,我們團結一心,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挫折。

為了豐富我們的生活,學校在課餘組織一些文娛活動。如成立文學社,學生自寫自編,創辦文學小報。組織個人象棋比賽,當時我是一個象棋愛好者,在班裡象棋水平還可以,多次去參加過比賽,可惜沒有取得名次。棋壇競技,高手如雲,相互切磋,相互學習。

34年前,我是大理師範的一名學生,從此,開啟30年的教師生涯

走上講壇,托起明天的太陽

經過三年的學習,通過考核,我們合格了,畢業了。我們帶著夢想,1988年7月離開了母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走上了從教的道路。

同年8月,我被分配到南澗縣得勝鄉的太平小學,我的到來學校領導非常高興,年輕有為,又是剛剛畢業的師範生,專業知識很強,給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強了學校的實力。

學校是由原來的寺廟改造過來的,高大幽深,一個人住學校還心驚肉跳,有點毛骨悚然。這是一所學區級的中心完小,帶有兩個附設初中班,初二結束由全鄉再次進行升學考試,通過篩選錄取後進入到大壩地中學完成初三年級的學習,完成學業後獲得初中畢業證書。

太平小學當時共有8個班級,小學6個班,初中2個班,有教師18人,其中公辦教師6人,其餘12人是代課或民辦老師。學校讓我擔任初一年級的班主任,負責初一年級的語文課,初二年級的物理課,還有小學一至三年級的音樂課。學校條件極差,師資配備不齊全,很多課程都無法安排,也不分文科教師,理科教師,在安排得開的前提下不管什麼科目,只要能上的老師就頂上,保證學校正常運行。

沒有課外書籍,更沒有複習資料,憑藉一本孤獨的教材,每天備課就對那本教材“作文章”。寫教案、備教法、備學生;看基礎、抓重點、選作業,每天都盡心盡力的投入到教學中,以校為家,以生為伴。

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都是自己出題,用鋼板、蠟紙刻試卷,然後用油印機印製試卷。收藏好,到學校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考試,再通過自己評卷,登分,班級彙總成績,上交學校,都是按質按量獨立來完成教學工作。

音樂課,那是學生最喜歡的課了,學校沒有專業音樂教師,音樂課是安在課表裡,但很少上音樂課,都被其他課替代了。我的到來,改變了這一現狀,學校有了歌聲,充滿了朝氣。一到音樂課,學生欣喜若狂,那種高興勁,讓我都感動不已。

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學校聘任我當任大隊輔導員,把學校的少先隊隊旗交到了我的手上,從此我接過紅領巾,深入到全校學生中去,與學校一起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六一兒童節活動。跳舞、唱歌、納新隊員,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中快樂成長。

學校的操場邊有一道高而長的圍牆,牆上有一塊黑板,看上去閒置了多年,已經沒有文字跡象。通過我的建議,我把它搞活了起來,重先獲得了生機,也把我在學校學到的出黑板報的技能派上用途,給學校增添了校園文化氣息。

我的到來,學校很多課程得以運轉,拉上了正軌,很多活動得到正常開展,我學以致用,推進了學校的工作。一箇中師生,給學校雪中送炭,成為學校的頂樑柱,與同校教師一起托起了明天的太陽。

八十年代,國家剛剛從一窮二白和十年裡走出來,剛剛從改革開放中獲得生機,國家的基礎教育還十分薄弱,正是在這樣的年代,許許多多的中師生紛紛從師範學校裡走出來,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撒向祖國大地,遍及山山水水,甚至在貧瘠的祖國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祖國最最需要的時候,因時而出,挑起了最薄弱的基礎教育,使我國的教育邁出了艱難的一步,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

中師生,把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花朵,清貧而又艱苦的堅守在基層農村,肩挑時代賦予的重任,用粉筆耕耘黑板,播種下一批批理想的種子,默默無聞的給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為中師生而自豪,我為中師生而驕傲。

34年前,我是大理師範的一名學生,從此,開啟30年的教師生涯

作者簡介:熊鎮榮,1988年7月畢業於大理師範112班,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熱愛自然,愛運動,喜歡閱讀和散文寫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