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偷家族》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金棕櫚獎,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邊緣家庭,每個成員都是被這個社會所遺棄,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在這個家庭中都找到了歸屬感。這篇文章中要介紹的電影《大河戀》同樣是家庭電影,不同於是枝裕和的社會視角,《大河戀》將焦點放在了個人的性格發展上面,這點在美國文化中是極為典型的。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看完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熱淚盈眶,尤其是對於多子家庭,電影中的人物光影一定會喚起許多成年人對成長的回憶——有關於兄弟姐妹、有關於父母。

《大河戀》中的家庭是一個養育了兩個男孩的四口之家,電影雖然以老大諾曼為主視角回憶他的家庭故事,但主角實則是老二保羅。在我看來,保羅的家人們就像是一團溫暖的海綿,縱使他身上有許多的藝術家“毛病”,但這團海綿始終呵護著他。保羅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受到的關懷和愛護卻是許多人漫長的一輩子都享受不到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電影的主旨,那應該是“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在保羅臨死時,父親這樣說,他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就像一個仙胎降臨於這個家庭,當他長大成人後,自然不願受到凡人間的禮法和約束,因此會做出一些脫俗的事情,性格上也比常人更加敏感。世界上天才幾乎都是如此,保羅也不例外。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只不過,仙胎也分兩種,一種是後天成為天才,一種是泯然眾人,天才和白痴有時候只有一念的間隔。

類似保羅這樣的藝術人性世間不乏少數,只不過像梵高、莫扎特、達芬奇這些人,無論他們人生如何不幸,唯有一件幸事,就是名傳千古。可也有一些天才們與這些偉大的人物相比非常倒黴,身上獨具藝術性格讓他們在社會和家庭的責備下成長,待長大成人之後,因為他們的天才面不被世間接納,天生敏感的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最終走向滅亡。生活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在尋找歸屬感,對於這些“怪胎們”來講,世間對他們的不認可顯然讓他們得不到這種歸屬感。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保羅當然屬於後者,有藝術家的病,但沒有藝術家的命。他不擅長文學、美術、音樂,有趣的是他擅長釣魚。小時候保羅說出的那句理想——長大要做個職業釣手,看似一句與眾不同的簡單玩笑話,其實已經註定了他後來的悲劇命運。畢竟這世界從來沒有一種職業或者藝術叫做“釣手”。

導演如果僅僅要表現性格上的藝術,他大可以拍部莫扎特傳記,電影重點其實在於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當我們看到一個家庭中兩個孩子——一個循規蹈矩、一個離經叛道,放在其他家庭或許早就吵的人仰馬翻,可這個家庭並沒有任何不和諧。保羅於家庭也好,還是家庭於保羅也罷,他們都給予了彼此最溫情的包容和呵護,我們會深受感動。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保羅的確染上了酗酒、賭博,最後因此死於非命。他的父母也在自責,可他們作為基督的忠實信徒,最是明白,給予保羅愛就是最大幫助。保羅短暫的一生是他的宿命,這不是誰能改變得了的,用電影中的臺詞,這叫做“天恩”。

我們平凡人家尚有種種矛盾,而保羅這種品性放在其他家庭或被視為“逆子”,打動我們之處在於,面對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孩子,家庭成員流露的反而是相反面——溫情感人。正因為導演對保羅家庭進行了於世俗看法截然不同的處理,所營造的深情底色才讓我們潸然淚下。

我所謂的“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具體來講,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回憶中的鄉土底色

電影伴隨著小提琴的溫情音符將我們帶入到了一個美國小鎮,一張張泛黃的陳舊畫面,開始將那些已然過去的事情鋪陳開來。童年的笑容、泥濘的鄉間、來往的馬車、偶過的印第安人,等等元素構成了諾曼回憶的光影。於是,諾曼開始講述那些有關於他成長的故事。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電影為何名做《大河戀》?我想,用艾青的一句詩來回答最為貼切,“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在電影尾巴處,諾曼垂垂老矣,卻仍舊在兒時的大河旁擲線釣魚。斑駁的陽光透過婆娑的枝椏,撒在嘩啦啦的流水上,這副光景曾經在童年時出現過,在青年時出現過,只不過那時還是父子三人,此時只剩下諾曼自己,物是人非。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導演用“大河“這一具象對電影敘事做了簡單劃分——童年、青年、老年三種大河邊的釣魚場景,以此來展開不同階段的故事敘述。我想記憶其實是有引線的,當我們站在一座橋上,可能會回憶這座橋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而電影中的引線正是”大河“這樣具有鄉土味道的具象,將諾曼的記憶串連起來。

父親的溫暖底色

諾曼的父親是個牧師,在電影伊始,父親讀《聖經》時一本正經的樣子,導演貌似要給我們展現印象裡一個牧師該有的刻板。但整部電影看完之後,細細想來,父親身上有一個牧師該有的虔誠,但並沒有這種刻板。相反,他對孩子的教育緊馳有度,甚至有時候十分寬容的。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就像許多家庭那樣,父權至上,但在諾曼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卻做到了恰到好處。我想,在電影結尾處弟弟保羅因為賭錢被人打死,作為觀眾的我們並沒有苛責父親教育失職,其原因就是如此。

在孩童時諾曼喜歡寫作,父親教他寫作要簡潔,便讓他一刪再刪。我很容易誤以為父親是個循規蹈矩的傢伙,卻沒想到寫好了之後,又讓諾曼丟在垃圾桶裡。這說明父親更注重能力的培養,而非像其他家長抱著一種對孩子的虛榮心,只要孩子有點成就,拿著就四處炫耀。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另外一方面,弟弟保羅從小便表現出藝術家的毛病,對固有形式的牴觸和破壞,以及自己的再創造。

小時候大家都吃麥片,保羅死活不吃。最終僵持不下,父親沒有責備他,而是選擇了妥協。他讓全家人跪下禱告,感謝天恩,這更加說明他的教育理念開放。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個乖乖男,一個則是個“破壞王”,兩種孩子父親都予以了最大的關愛,因材施教。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青年時父子三人一塊兒釣魚,保羅出乎意料地沒有按照父親教給他的釣魚法則去做,而是自己另創了一套釣魚法則。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開心地揹著魚簍離開了,他還說自己今天是個格外幸運的人。我想,結合保羅小時候不吃麥片的特點,這個時候父親已經知道,保羅這孩子身上的藝術性格。

在這種溫情教育底色下成長起來,保羅是快樂的。只是成年之後的他陷入了迷茫。記得他小時候說過,自己要做個“職業釣手“,可惜這個世界有音樂家、美術家、文學家,等等藝術家,就是沒有“職業釣手”這一藝術。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保羅仍舊在錘鍊他的釣魚技巧,電影雖然沒有直接表現他人生中的迷茫無措,但是從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他賭博、酗酒,猶如一匹野馬在草原上漫無目的地奔馳。假如他喜歡的是音樂,或許成為音樂家,受到大家的認可,他會過得舒服一些,找到歸屬感。可他偏偏藝術天分在於“釣魚”,這似乎並無人在乎。這種沒有歸屬感的生活,讓他一度低沉。

父親在早年時看到了保羅身上的藝術性,是開心的;可後來這種藝術性格讓保羅走向毀滅,父親又是沉痛的。對於保羅賭博、酗酒,父親有許多理由責備,可他沒有這樣去做。在一次一家四口吃飯時,保羅正說笑著卻忽然起身離開,全家人都非常失落。可見父親知道他要去賭博了,但沒有公開批評。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我想這就是愛吧,但不是溺愛。因為父親是瞭解保羅的,他知道保羅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自己若是參與他的私生活,幫他也好,責罵他也罷,只能增加他這段迷茫期的痛苦。

在保羅離世之後,父親是自責的,認為自己沒有幫他。可我想問的是,什麼樣的幫才叫幫?當保羅外出時,父親把保羅臭罵一頓,這真的有效嗎?也許保羅父親最清楚自己的孩子,對於保羅敏感的性格,罵他只能導致保羅的加速滅亡。

電影藉由保羅表達了人生在世的宿命感。生活中面對周圍親人朋友,多一些關愛,少一些苛責,無論生命多麼短暫,這一生都沒有白活。

諾曼的關懷底色

整部電影中,導演在表現弟弟保羅放肆不羈的性格特點時,總在時不時地給出哥哥或憂心或歡喜神情和眼神。

在他們小時候,弟弟保羅衝上去和別人打架時,哥哥諾曼不假思索地上去替弟弟打。保羅和諾曼去看舞女時,弟弟跑出去給舞女跳舞,諾曼趕緊將弟弟抱走。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在他們長大以後,保羅提出要劃木船衝浪,在所有小夥伴不願意隨他下水的時候,他將目光移向了哥哥諾曼。看得出諾曼其實並不願意下水,但是在弟弟臉上笑容逐漸消失時,哥哥微微一笑,將衣服脫下來,因為他不想讓弟弟失望。後來二人因為此事被父親責罰,弟弟稱自己一個人承擔,哥哥諾曼終於爆發出來。

這次是他們兄弟之間一生中唯一一次打架,有人認為是哥哥不願弟弟承擔後果,在我看來不是這樣。其實哥哥在衝浪遊戲開始時,對弟弟就有擔心,在陪同弟弟回家後,受到父母責備,他立刻意識到了後果的嚴重性。他怕弟弟不聽話受傷害,可他又不知該如何責備,所以才大打出手。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在《小偷家族》中信代對撿來的友裡說,不要相信那些人和你說,打你是愛你,愛你就應該抱著你。這部電影中同樣如此,愛不是責備,而是捨不得責備。

在諾曼從大學回到家鄉時,弟弟已經變成了一個成年人。可他身上任性的孩子氣,仍舊讓諾曼憂心忡忡。

在保羅找了印第安女友時,諾曼便開始擔心了。後來因為這個女友保羅進了監獄,諾曼將他們接出來時,他沉默地開著車。弟弟沒有做錯什麼,他無從責備,只是弟弟這種不羈的性格讓他對保羅的未來充滿疑慮。正如他所憂慮的那樣,這一天還是來臨了。所謂長兄如父,對於保羅死的自責想必哥哥諾曼不比父親的少。

保羅愛得回饋

面對家人的溫暖備至,保羅做事也考慮家人感受。在哥哥諾曼離開家鄉後,保羅一直生活在父母周圍。他讀大學,以後找到記者工作,幾乎都在家鄉。一方面是他對家鄉的留戀,另外一方面他明白,哥哥離開家鄉,照顧父母的重擔就落在了自己身上。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在電影片尾處,諾曼同保羅說,和自己一塊兒離開這裡,到大城市去,並告訴他城市裡有多誘人。導演只給了保羅一個背影,長鏡頭下,十分心酸。我們可以猜測保羅所想,如果自己同哥哥都走了,父母給誰照顧?保羅拒絕了同哥哥去大城市的要求。哥哥不在家的時候,保羅陪著父母,他是家裡的開心果,兩位老人因此不會感到寂寞。

於此同時,對於哥哥,保羅同樣心有關愛。在哥哥找了傑茜作為女朋友之後,保羅其實是很不喜歡傑茜這個女孩。一方面她有個荒唐的哥哥,另外一方面,因為傑茜哥哥的錯誤,傑茜還把保羅和諾曼兄弟二人誤會了。只是哥哥喜歡,保羅唯有佯裝歡笑,還陪傑茜哥哥去釣魚。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至於保羅後來賭博欠債,他不願意告訴哥哥和父母。他寧願一個人承擔,也不願牽連家人,讓家人擔心。基於此,他也沒有選擇讓家人同他一塊兒渡過難關。理由當然很簡單,因為愛,寧願自己傷痕累累,也不願讓家人失望,不願讓家人受半點傷害。

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團暖暖的海綿,雖然對海綿中心的保羅有所擠壓,但滿溢關愛,於此同時,保羅向周圍擴散的也是溫情。

大河戀:藝術人性下的深情底色

​在看這部電影中,我們不禁在想,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一個家庭中什麼最重要?是將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樣子重要,還是給予孩子關愛重要?我想在現實社會中,許多家庭可能都選擇了前者。相信如果保羅生活在許多現代家庭中,一定會被塑造成一個“逆子“的反面典型。《大河戀》這部電影雖然時過二十年之久,電影中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仍舊值得現代人去反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