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在觀音殿側面,立了兩塊碑。一塊碑上雕刻著僧人頭部的樣子,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

另一塊碑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在古代,人們認為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立在橋道要處或砌在房屋牆壁旁,可以鎮壓一切不詳的邪氣。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在觀音殿側面,立了兩塊碑。一塊碑上雕刻著僧人頭部的樣子,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

另一塊碑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在古代,人們認為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立在橋道要處或砌在房屋牆壁旁,可以鎮壓一切不詳的邪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在觀音殿側面,立了兩塊碑。一塊碑上雕刻著僧人頭部的樣子,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

另一塊碑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在古代,人們認為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立在橋道要處或砌在房屋牆壁旁,可以鎮壓一切不詳的邪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我去了好幾次,有和朋友一起去過,自己單獨也去過兩次。

每次去的時候,最上面的這個海會塔,大門都是鎖著的,始終沒人打理,也不知道里面什麼樣。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在觀音殿側面,立了兩塊碑。一塊碑上雕刻著僧人頭部的樣子,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

另一塊碑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在古代,人們認為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立在橋道要處或砌在房屋牆壁旁,可以鎮壓一切不詳的邪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我去了好幾次,有和朋友一起去過,自己單獨也去過兩次。

每次去的時候,最上面的這個海會塔,大門都是鎖著的,始終沒人打理,也不知道里面什麼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通往海會塔的小道兩旁已經長滿了草,路都快看不清了,這裡的遊客也很少。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在觀音殿側面,立了兩塊碑。一塊碑上雕刻著僧人頭部的樣子,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

另一塊碑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在古代,人們認為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立在橋道要處或砌在房屋牆壁旁,可以鎮壓一切不詳的邪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我去了好幾次,有和朋友一起去過,自己單獨也去過兩次。

每次去的時候,最上面的這個海會塔,大門都是鎖著的,始終沒人打理,也不知道里面什麼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通往海會塔的小道兩旁已經長滿了草,路都快看不清了,這裡的遊客也很少。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文/汪薪耀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

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

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

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

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

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

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

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

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

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

根據《乾隆志》《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

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

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

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

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

《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下一任是徐體國。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打下成都,十一月就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這期間,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南下,七月打閬中,八月佔南充,接著就朝綿州去了。

綿州是什麼地方,南達成都,東走潼川,西扼龍安(今平武、松潘),北鎖川陝蜀道之要衝,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張獻忠心裡也清楚:綿州拿不下來,成都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九月,張獻忠的義子張能奇在綿州桃子園被大順軍馬科打敗後,張獻忠親自率軍與馬科交戰,然後馬科戰敗。

隨後,在圍綿之戰中,綿陽知州徐體國守城殉難。

《綿陽縣誌》記載:“徐體國,子懿甫,浙江進士,崇禎時牧綿,獻賊圍綿殉難。”

饒元鎮在任期間,雖然戰事暫時消緩,但也深知兵火之災害。於是便跑到大佛寺,題下“飛來古佛”,以心存祈禱之念。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雄寶殿門口有一對石獅,右邊是雄獅,左邊是雌獅。

雌獅身下有一隻小獅子在吸吮著乳汁,而雌獅的頭部卻少了一塊,對此,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這兩隻石獅子,因為千年來在佛前聽佛法,又受到寺廟香火的薰陶,所以逐漸有了靈性。

然後兩隻石獅情不自禁地結合後,產下了小獅子。

後來大佛寺歷經戰亂,寺廟垮塌,也就沒有了供養,石獅就經常下山去找吃的。

農民發現田地裡的莊稼經常被糟蹋,還以為是有野豬之類的在作祟,便想抓住這來路不明的野物。

一天,獅子又一次下山找吃的,在朦朧的雲氣之中,農民看到像小牛一樣的動物在田裡啃麥苗,於是趕緊拿起鋤頭追擊。

雌獅因為有幼獅的牽絆,為了保護小獅子,農民的一鋤頭正好打在雌獅子的頭上,雌獅血流而逃。

等到了第二天,人們發現寺廟門前的雌獅子頭上受傷,少了一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下山吃莊稼的是它們。

大家猜想石獅下山找吃的,可能是因為寺廟沒有供養,於是大家又重建寺廟,把香火興旺起來。

從此以後,石獅子一家三口,便定格在大雄寶殿的門口。

帶傷痕的石獅,是母愛偉大的體現,更是大佛寺飽經滄桑的見證。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在觀音殿側面,立了兩塊碑。一塊碑上雕刻著僧人頭部的樣子,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

另一塊碑上刻著“泰山石敢當”。在古代,人們認為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立在橋道要處或砌在房屋牆壁旁,可以鎮壓一切不詳的邪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我去了好幾次,有和朋友一起去過,自己單獨也去過兩次。

每次去的時候,最上面的這個海會塔,大門都是鎖著的,始終沒人打理,也不知道里面什麼樣。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通往海會塔的小道兩旁已經長滿了草,路都快看不清了,這裡的遊客也很少。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綿陽的這座大佛寺,像一位老者,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大佛寺與塘汛立交的振拱塔遙相呼應,再登高遠眺,涪江兩岸的風景都盡收眼底了。

這座依山而建的大佛寺,裡面記載了多少的歷史文化,它矗立在國道205旁,像一位老者,靜靜地看著綿陽的發展。

一如當年,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