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
"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劉名榜是我的爺爺,爺爺的傳記《信仰的力量----大別山紅旗不倒的標誌人物劉名榜》一書出版了,書裡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感恩祖父》。

"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劉名榜是我的爺爺,爺爺的傳記《信仰的力量----大別山紅旗不倒的標誌人物劉名榜》一書出版了,書裡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感恩祖父》。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爺爺離去30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住在我腦海,從未離去。

我是在爺爺的呵護和關愛下長大的,想寫爺爺的內容太多,簡略寫10則爺爺的故事,借楊老師的公號平臺“紅薯南瓜”刊發,以志緬懷。


蘭兒 爺爺的小車是辦公用的

我出生在鄭州,從小就和爺爺生活一起,爺爺在省委上班,上省委機關幼兒園的時候,有的小朋友有小車接送。爺爺也有專用的小車,但從不接送我,對我說,“蘭兒,這小車是爺爺辦公用的,不是送孫女上學的,不能佔國家的便宜。”

我上學了,爺爺應邀去我那個小學做報告,我想,這次,我可以坐爺爺的小車吧,沒想到,爺爺拉著我的手,“蘭兒,我們步行去”。步行我也高興,一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說在學校學習的那些事,爺爺笑著說,“蘭兒,你簡直是個小麻雀,把我耳朵都吵聾了。”

爺爺的報告,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太激動、自豪,全校老師學生都在聽我爺爺講話。我那時只是一個年級孩子,好想讓大家都知道,“做報告的是我爺爺”。

掉到桌子上米粒要撿起來吃

爺爺在山上打游擊,吃野菜葛根,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要求我們幾個孩子吃飯時,珍愛零食,吃多少盛多少,不許剩飯。小孩子吃飯,像“雞扒”,總會有米粒撒落飯桌上,這時,爺爺不慈愛了,很嚴厲,讓我們撿起來吃----

“一粒米吃到嘴裡,要想到農民為之流下多少汗水,我是農民出身,你們是農民的孩子,要愛惜糧食,珍惜糧食!”

修鞋匠

爺爺當年在山上打游擊,都是穿草鞋,布鞋。到省委工作,別的人都穿皮鞋,爺爺不習慣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穿解放鞋。

就是布鞋、帆布鞋,破爛了,修修補補繼續穿,爺爺為此專門買了一套修鞋的工具。

我那時是小姑娘,愛美、好面子,鞋子破了,就想再買雙新鞋。爺爺把我喊到面前,一邊給我修補鞋子,一邊對我說:“蘭兒,爺爺是個老修鞋匠,技術也不錯,你看家裡人都穿修補的鞋子,爺爺穿修補的鞋子還上北京開會,艱苦樸素,不丟人!”

這套修補鞋子的工具,爺爺一直用到去世,現保存在老家新縣郭家河鄉的“劉名榜故居紀念館。”


"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劉名榜是我的爺爺,爺爺的傳記《信仰的力量----大別山紅旗不倒的標誌人物劉名榜》一書出版了,書裡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感恩祖父》。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爺爺離去30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住在我腦海,從未離去。

我是在爺爺的呵護和關愛下長大的,想寫爺爺的內容太多,簡略寫10則爺爺的故事,借楊老師的公號平臺“紅薯南瓜”刊發,以志緬懷。


蘭兒 爺爺的小車是辦公用的

我出生在鄭州,從小就和爺爺生活一起,爺爺在省委上班,上省委機關幼兒園的時候,有的小朋友有小車接送。爺爺也有專用的小車,但從不接送我,對我說,“蘭兒,這小車是爺爺辦公用的,不是送孫女上學的,不能佔國家的便宜。”

我上學了,爺爺應邀去我那個小學做報告,我想,這次,我可以坐爺爺的小車吧,沒想到,爺爺拉著我的手,“蘭兒,我們步行去”。步行我也高興,一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說在學校學習的那些事,爺爺笑著說,“蘭兒,你簡直是個小麻雀,把我耳朵都吵聾了。”

爺爺的報告,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太激動、自豪,全校老師學生都在聽我爺爺講話。我那時只是一個年級孩子,好想讓大家都知道,“做報告的是我爺爺”。

掉到桌子上米粒要撿起來吃

爺爺在山上打游擊,吃野菜葛根,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要求我們幾個孩子吃飯時,珍愛零食,吃多少盛多少,不許剩飯。小孩子吃飯,像“雞扒”,總會有米粒撒落飯桌上,這時,爺爺不慈愛了,很嚴厲,讓我們撿起來吃----

“一粒米吃到嘴裡,要想到農民為之流下多少汗水,我是農民出身,你們是農民的孩子,要愛惜糧食,珍惜糧食!”

修鞋匠

爺爺當年在山上打游擊,都是穿草鞋,布鞋。到省委工作,別的人都穿皮鞋,爺爺不習慣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穿解放鞋。

就是布鞋、帆布鞋,破爛了,修修補補繼續穿,爺爺為此專門買了一套修鞋的工具。

我那時是小姑娘,愛美、好面子,鞋子破了,就想再買雙新鞋。爺爺把我喊到面前,一邊給我修補鞋子,一邊對我說:“蘭兒,爺爺是個老修鞋匠,技術也不錯,你看家裡人都穿修補的鞋子,爺爺穿修補的鞋子還上北京開會,艱苦樸素,不丟人!”

這套修補鞋子的工具,爺爺一直用到去世,現保存在老家新縣郭家河鄉的“劉名榜故居紀念館。”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喜歡吃“臭味”的食物

爺爺有個特別的“嗜好”,喜歡吃有“臭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鹹菜,鹹魚塊。

我們開始不理解,問爺爺,爺爺意味深長地說:“傻孩子,哪有人天生喜歡吃餿的、有臭味的食物呀,誰不想吃新鮮的,當年我們在山上打游擊,經常幾天吃不到一頓飯,全靠鄉親們送點飯菜吃;有時候,趕上敵人搜山,老鄉的飯幾天送不上來,好不容易送上來一點飯菜,我們不捨得一下吃完呀,留著留著,就變餿變臭了。那時為了革命,為了保命,哪還管它是香還是臭哇!時間一長,就養成了習慣,這臭的呀,我是一輩子也忘不掉啊!”

"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劉名榜是我的爺爺,爺爺的傳記《信仰的力量----大別山紅旗不倒的標誌人物劉名榜》一書出版了,書裡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感恩祖父》。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爺爺離去30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住在我腦海,從未離去。

我是在爺爺的呵護和關愛下長大的,想寫爺爺的內容太多,簡略寫10則爺爺的故事,借楊老師的公號平臺“紅薯南瓜”刊發,以志緬懷。


蘭兒 爺爺的小車是辦公用的

我出生在鄭州,從小就和爺爺生活一起,爺爺在省委上班,上省委機關幼兒園的時候,有的小朋友有小車接送。爺爺也有專用的小車,但從不接送我,對我說,“蘭兒,這小車是爺爺辦公用的,不是送孫女上學的,不能佔國家的便宜。”

我上學了,爺爺應邀去我那個小學做報告,我想,這次,我可以坐爺爺的小車吧,沒想到,爺爺拉著我的手,“蘭兒,我們步行去”。步行我也高興,一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說在學校學習的那些事,爺爺笑著說,“蘭兒,你簡直是個小麻雀,把我耳朵都吵聾了。”

爺爺的報告,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太激動、自豪,全校老師學生都在聽我爺爺講話。我那時只是一個年級孩子,好想讓大家都知道,“做報告的是我爺爺”。

掉到桌子上米粒要撿起來吃

爺爺在山上打游擊,吃野菜葛根,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要求我們幾個孩子吃飯時,珍愛零食,吃多少盛多少,不許剩飯。小孩子吃飯,像“雞扒”,總會有米粒撒落飯桌上,這時,爺爺不慈愛了,很嚴厲,讓我們撿起來吃----

“一粒米吃到嘴裡,要想到農民為之流下多少汗水,我是農民出身,你們是農民的孩子,要愛惜糧食,珍惜糧食!”

修鞋匠

爺爺當年在山上打游擊,都是穿草鞋,布鞋。到省委工作,別的人都穿皮鞋,爺爺不習慣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穿解放鞋。

就是布鞋、帆布鞋,破爛了,修修補補繼續穿,爺爺為此專門買了一套修鞋的工具。

我那時是小姑娘,愛美、好面子,鞋子破了,就想再買雙新鞋。爺爺把我喊到面前,一邊給我修補鞋子,一邊對我說:“蘭兒,爺爺是個老修鞋匠,技術也不錯,你看家裡人都穿修補的鞋子,爺爺穿修補的鞋子還上北京開會,艱苦樸素,不丟人!”

這套修補鞋子的工具,爺爺一直用到去世,現保存在老家新縣郭家河鄉的“劉名榜故居紀念館。”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喜歡吃“臭味”的食物

爺爺有個特別的“嗜好”,喜歡吃有“臭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鹹菜,鹹魚塊。

我們開始不理解,問爺爺,爺爺意味深長地說:“傻孩子,哪有人天生喜歡吃餿的、有臭味的食物呀,誰不想吃新鮮的,當年我們在山上打游擊,經常幾天吃不到一頓飯,全靠鄉親們送點飯菜吃;有時候,趕上敵人搜山,老鄉的飯幾天送不上來,好不容易送上來一點飯菜,我們不捨得一下吃完呀,留著留著,就變餿變臭了。那時為了革命,為了保命,哪還管它是香還是臭哇!時間一長,就養成了習慣,這臭的呀,我是一輩子也忘不掉啊!”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新縣是革命的“老蔸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爺爺七十多歲了,回老家新縣休養,看到家鄉基礎建設很落後,很痛心,不“休”不“養”了。

爺爺手拄柺杖,全國跑,找老戰友。寫信,向曾在大別山戰鬥過的老戰友“化緣”,爺爺寫了上千封求援支持老區建設的信----新縣是革命的“老蔸蔸”啊,每一寸土地都有烈士的血,不把新縣建設好,怎麼對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和後人!

香山水庫動工了,新縣人現在喝著香山水庫清甜的水;滸灣大橋通車了,新縣化肥廠的煙囪冒煙了,新縣機械廠投產了,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烈士陵園,新縣博物館、文化館、電影院建成了,等等。

每一項工程的背後,都有爺爺拄著柺杖四處奔波的身影。

爺爺八十歲時,寫了一首《耄耋抒懷》的詩:

八十老漢手拄杖,寫信奔跑四處忙。

為了老區建設好,願把老命獻家鄉。

"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劉名榜是我的爺爺,爺爺的傳記《信仰的力量----大別山紅旗不倒的標誌人物劉名榜》一書出版了,書裡收錄了我的一篇文章《感恩祖父》。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爺爺離去30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住在我腦海,從未離去。

我是在爺爺的呵護和關愛下長大的,想寫爺爺的內容太多,簡略寫10則爺爺的故事,借楊老師的公號平臺“紅薯南瓜”刊發,以志緬懷。


蘭兒 爺爺的小車是辦公用的

我出生在鄭州,從小就和爺爺生活一起,爺爺在省委上班,上省委機關幼兒園的時候,有的小朋友有小車接送。爺爺也有專用的小車,但從不接送我,對我說,“蘭兒,這小車是爺爺辦公用的,不是送孫女上學的,不能佔國家的便宜。”

我上學了,爺爺應邀去我那個小學做報告,我想,這次,我可以坐爺爺的小車吧,沒想到,爺爺拉著我的手,“蘭兒,我們步行去”。步行我也高興,一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說在學校學習的那些事,爺爺笑著說,“蘭兒,你簡直是個小麻雀,把我耳朵都吵聾了。”

爺爺的報告,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太激動、自豪,全校老師學生都在聽我爺爺講話。我那時只是一個年級孩子,好想讓大家都知道,“做報告的是我爺爺”。

掉到桌子上米粒要撿起來吃

爺爺在山上打游擊,吃野菜葛根,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要求我們幾個孩子吃飯時,珍愛零食,吃多少盛多少,不許剩飯。小孩子吃飯,像“雞扒”,總會有米粒撒落飯桌上,這時,爺爺不慈愛了,很嚴厲,讓我們撿起來吃----

“一粒米吃到嘴裡,要想到農民為之流下多少汗水,我是農民出身,你們是農民的孩子,要愛惜糧食,珍惜糧食!”

修鞋匠

爺爺當年在山上打游擊,都是穿草鞋,布鞋。到省委工作,別的人都穿皮鞋,爺爺不習慣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穿解放鞋。

就是布鞋、帆布鞋,破爛了,修修補補繼續穿,爺爺為此專門買了一套修鞋的工具。

我那時是小姑娘,愛美、好面子,鞋子破了,就想再買雙新鞋。爺爺把我喊到面前,一邊給我修補鞋子,一邊對我說:“蘭兒,爺爺是個老修鞋匠,技術也不錯,你看家裡人都穿修補的鞋子,爺爺穿修補的鞋子還上北京開會,艱苦樸素,不丟人!”

這套修補鞋子的工具,爺爺一直用到去世,現保存在老家新縣郭家河鄉的“劉名榜故居紀念館。”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喜歡吃“臭味”的食物

爺爺有個特別的“嗜好”,喜歡吃有“臭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鹹菜,鹹魚塊。

我們開始不理解,問爺爺,爺爺意味深長地說:“傻孩子,哪有人天生喜歡吃餿的、有臭味的食物呀,誰不想吃新鮮的,當年我們在山上打游擊,經常幾天吃不到一頓飯,全靠鄉親們送點飯菜吃;有時候,趕上敵人搜山,老鄉的飯幾天送不上來,好不容易送上來一點飯菜,我們不捨得一下吃完呀,留著留著,就變餿變臭了。那時為了革命,為了保命,哪還管它是香還是臭哇!時間一長,就養成了習慣,這臭的呀,我是一輩子也忘不掉啊!”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新縣是革命的“老蔸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爺爺七十多歲了,回老家新縣休養,看到家鄉基礎建設很落後,很痛心,不“休”不“養”了。

爺爺手拄柺杖,全國跑,找老戰友。寫信,向曾在大別山戰鬥過的老戰友“化緣”,爺爺寫了上千封求援支持老區建設的信----新縣是革命的“老蔸蔸”啊,每一寸土地都有烈士的血,不把新縣建設好,怎麼對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和後人!

香山水庫動工了,新縣人現在喝著香山水庫清甜的水;滸灣大橋通車了,新縣化肥廠的煙囪冒煙了,新縣機械廠投產了,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烈士陵園,新縣博物館、文化館、電影院建成了,等等。

每一項工程的背後,都有爺爺拄著柺杖四處奔波的身影。

爺爺八十歲時,寫了一首《耄耋抒懷》的詩:

八十老漢手拄杖,寫信奔跑四處忙。

為了老區建設好,願把老命獻家鄉。

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我的爺爺劉名榜的故事

爺爺的方言

爺爺到省委工作,還是一口濃濃的新縣口音,領導開會的時候,他說話,很多人聽不懂。

1958年大躍進,糧食產量比著“放衛星”,西平縣(當時是屬信陽地委行署管轄,現屬駐馬店)來省委“報喜”,說畝產一萬斤。在省委常委會上,爺爺直接說:我是農民出身,還不曉得畝產多少,畝產一萬斤,“見鬼廣”(新縣方言,不可能的意思),“騷拍”(新縣方言,吹牛逼的意思)。

因為這件事,爺爺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不再分管信陽方面工作,後來“靠邊站”。

“我是個老叫花子 來要飯的”

1959年寒冬的一個上午,新縣的一位幹部來看望爺爺,說家鄉的人沒飯吃了,信陽有的地方餓死了人。

爺爺下午就坐火車趕到了信陽,去光山,去新縣,看到了實際情況,慘不忍睹。隨後趕到武漢,找老戰友,也是新縣老鄉的湖北省長張體學,“冒得整(新縣方言,沒辦法的意思),老家人在餓飯呀,我就是個老叫花子,來要飯的。”

爺爺從湖北要來了1.7億斤糧食,救了信陽很多人的命。

戰友情

爺爺在大別山堅持戰鬥中,和很多革命同志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他對戰友的感情,特別深厚。

1973年,中央委員、湖北省長張體學不幸病逝,爺爺那時七十多了,身體不好,堅持親自去武漢弔唁。爺爺和“布衣省長”張體學有生死交情。

到了武漢,逢暴雨,街道水深,車無法前行。

爺爺拄著柺杖,讓祕書扶著,趟水前行,趕到追悼會現場。

讓我來折磨她

爺爺到省裡工作了,但對家鄉的感情特別深,經常回去看看,看看那些老鄉親,拉拉家常。

五十年代,爺爺一次回到家鄉郭家河蓮花堰,適逢鬥一個“地主婆”。

那個地主婆,當年給爺爺的游擊隊經常偷著送飯,在當時那種大的形勢下,爺爺也不好說什麼。

爺爺對當地幹部說,“這個地主婆讓我帶走,帶到省裡讓我來折磨她。”

爺爺把“地主婆”帶回鄭州家裡,當保姆,保護了她。

爺爺和奶奶伉儷情深

我的奶奶叫葉志林,和爺爺是童子婚,一起革命,相互情深意重,相濡以沫。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幹部進城了,就嫌棄原配夫人沒文化、土氣,同妻子離婚,找年輕有文化的女人結婚。

奶奶曾經對爺爺說:“我也老了,沒文化、土氣,你也可以找個年輕的有文化的女人嘛!”

爺爺笑著說:“我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呀,就私塾上了三年,也很土氣呀,你別嫌棄我,我把你這個小腳女人帶到城裡去,永遠不分離!”

1976年,奶奶因病去世,爺爺非常傷心,把奶奶安葬在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烈士陵園。

1985年,爺爺也“回來”了,陪伴在奶奶身邊。

2019年8月1日於鄭州

附記

劉名榜是風雪大別山28年“不倒的一面紅旗”,劉小蘭大姐是他的長孫女,也是一名醫生,我這段因為熬夜寫文字,神經衰弱,劉大姐很熱心,幫我找醫生。

劉大姐寫了爺爺的幾則故事,文字我做了稍許潤色,同時查閱了史料,今在我的公號上刊發,以表示對老一代革命者、對新縣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劉名榜爺爺的敬意。(來源:紅薯南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