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天鎮縣歷史由來

慈禧 抗日戰爭 歷史 一民說 2017-04-18

天鎮縣,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東北端,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東臨河北省懷安縣,南毗河北省陽原縣,西接陽高縣,北楔內蒙古興和縣,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

天鎮縣國土總面積1635平方公里(2013年),其中耕地面積72萬畝;轄5鎮6鄉、221個行政村,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被國家列入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

自秦漢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置邑歷史。這個地方,雖然經濟在歷史上一直處於弱勢,但由於其區位和地形優勢突出,是中原與北域的天然分界線,使得歷代中原王朝在此不斷築城、築堡,設軍、設衛,與北方少數民族分疆對壘。天鎮因此得以“邊城”的稱號,擁有了長期的色彩斑斕的邊塞史,也繼承了大量寶貴的邊塞文化遺產。 長期的邊塞歷史 談到天鎮的過去,人們常說:“先有新平堡,後有天鎮城。

山西大同天鎮縣歷史由來

天鎮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為趙國延陵邑,西漢建延陵縣,唐設天成軍,遼代改為天成縣,明代又改製為天成衛、鎮虜衛。天鎮縣是由一個軍事基地慢慢發展起來的。這個基地的作用,早在戰國時就得以發揮,趙襄子擁有代郡後,這裡就為趙國的北部邊疆。趙武靈王之後,歷代中原王朝更是不斷固防,阻擋南下入侵之敵。唐朝在此設立了天成軍。到了明代,這個基地的規模和作用發展到最大,被稱為三晉北門之鎖鑰,東路最衝,是大同鎮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朝廷在天鎮設有大同東路和新平路,僅天成衛和鎮虜衛合計駐將士一萬多人,各個城堡也都有駐軍。鎮不僅是軍事要塞,而且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和交通要道,明隆慶年間,朝廷在新平西部設西馬市,為對外貿易口岸牞除了與北方少數民族貿易外,還與中亞、西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貿易。清朝康熙皇帝西征葛爾丹凱旋曾駐蹕此地,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攜光緒皇帝西逃也曾途經此地,並分別留下一段發人深思的傳說。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周為代國領域,戰國時為趙國延陵邑。

秦置延陵縣,西漢置陽原、延陵二縣,屬代郡。北魏改置廣牧縣,屬附化郡。

隋為玉泉驛,屬馬邑縣,後置玉泉縣。唐仍稱玉泉驛,後置天成軍。

五代北周時期屬雲中縣。遼代始為天成縣,金改為天城縣,元仍名天成縣。中統三年(1262年)改屬興和路。

山西大同天鎮縣歷史由來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屬大同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衛兼置鎮虜衛,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洪熙元年又添設鎮虜衛。

清順治三年(1646年)並天城、鎮虜二衛為天鎮衛,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始稱天鎮縣,屬大同府。

民國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天鎮縣南部山區為根據地,屬晉察冀邊區。1948年3月天鎮縣解放。1958年併入陽高縣,1961年又恢復天鎮縣至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