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常常說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那麼這些五霸、七雄都是什麼,歪史先說五霸。

通俗的講,春秋五霸是指的五個人,一般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但是因為史家的觀點不一樣,另外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但是無論如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都不能少,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公認的。其他的甚至有湊數的嫌疑。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但是歪史認為真正稱霸有實力的是齊桓公,作為首霸,無可厚非,他尊王攘夷的策略此後成為準繩。以後的幾個霸主一直到戰國初年都還把尊王攘夷提出來作為幌子。可惜的是齊桓公被餓死以後,諸公子爭位,然後霸權沒了。

第二個實質霸主晉文公當仁不讓,但是他開創的是楚國晉國延續兩百年的輪流霸權,類似於冷戰時期的美國蘇聯,這可苦了當時的小國家,比如宋國鄭國,一個親楚,一個親晉,所以。自晉文公以後的兩百年之中,楚國和晉國的戰爭不是在宋國打就是在鄭國打。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當然晉文公是他繼續了齊桓公的事業,但是到他這裡已經變味了,尊王攘夷已經是旗幟了,也就是說名義上是這樣,實際上已經給自己國家謀利了。這也是因為晉國曲沃代翼以後的擴張計劃沒有改變,所以晉文公一邊舉起尊崇王室的旗幟,一邊把剩下的精力都放在擴張晉國版圖上。也就是赤裸裸的吞併爭霸了。

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接下來輪到楚莊王了,這個時期楚國已經攻滅了周圍周天子封的一些小國,楚國國君因為嫌棄自己爵位低於是自己稱王,可以看出楚國的實力。到了楚莊王這裡,已經積累好幾世。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即使齊桓公時代都不敢和楚國正面衝突,可是後來晉國擊敗楚國,是的楚國的崛起第一次被阻擋。這位一鳴驚人的人才果然不同凡響,整合楚國的力量北邊稱亂擊敗霸主晉國,然後野心勃勃的跑到洛陽問鼎,被王孫滿 一句話擋回去了。

楚莊王稱霸以後,霸權也沒有徹底中斷,此後兩百年間晉楚一直輪流做霸主,其他的國家只能左右逢源。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這兩個國家霸權可以勉強的於後來的戰國七雄並稱,但是好像又不一樣,戰國七雄也沒有這麼強大到足於號令天下。

在齊桓公和晉文公的空檔中還有一位宋襄公,這個比較滑稽,明顯的東施效顰,學習齊桓公,結果畫虎不成,貽笑大方。他的霸權僅僅在小國家當中,而且沒有產生什麼實際影響。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在晉楚之間,還有一位秦穆公,用由余謀,滅國二十,霸西戎。這個和其他三位相比明顯的不夠分量,東邊被晉國牢牢的鎖住,本來秦晉百年好合,但是由於殽之戰的發生使得秦晉分裂,間接的幫助楚國北上,此後晉國南面面對楚國,西面面對秦國,於是,秦楚結成同盟。

雖然如此,春秋時代,秦國一直被中原當作戎狄對待,備受歧視,也沒有對山東地方產生什麼實質影響。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在晉楚輪流到春秋末期,江浙一帶的吳越先後強大起來,吳國夫差攻滅越國以後,又擊敗楚國,一時間傲視群雄,北方諸國沒有敢爭鋒的,於是夫差也象徵意義的主持會盟,但是好景不長,亡國的勾踐詭異的復國並且反過來滅了吳國,於是又把夫差會盟的事完全複製一遍。其他的諸侯國也一樣應付一下,反正他們又不少一塊肉。

春秋五霸其實有九人,但是隻有三位名副其實,其餘幾位都是湊數

畢竟城頭變換大王旗,天下已經習以為常了,霸主到這裡已經是象徵意義了,和周天子一樣,當然,他的意義遠沒有周天子大。

論霸主,還要加進去一個鄭莊公,這位城府極深的國君老謀深算,就是他開啟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一箭射掉周天子的餘威。只是他的時代還沒有霸主一說,也沒有大規模的會盟。歪史認為把它放在齊桓公之後,那他的能力不輸剩下的幾個霸主。可見生對時間也很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