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73:“伐原示信”,誠信的力量

春秋戰國 晉文公 趙衰 周禮 典故大雜燴 2017-05-26

“伐原示信”的典故記載於《左傳》和《韓非子》等典籍之中,講述了晉文公在征戰過程中為了教化子民、樹立威信而堅守誠信的故事。

上回說到,周襄王在鄭國安定下來之後,為了能復國,分別派左鄢父和簡父向秦、晉兩國求助,要求他們出兵勤王。

先說晉文公這邊,他從簡父那裡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馬上將狐偃和郭偃等人叫到自己的書房中商議。

等眾人來到後,晉文公將情況對他們進行了說明,狐偃聽完馬上表示支持,他向晉文公分析說:“主公一直都有稱霸之志,現在這件事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今天下,要想立威於諸侯,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尊王,當年的齊桓公復行朝聘、尊奉周禮便是如此,何況晉國自惠公以來就長期飽受內亂之苦,百姓們眼裡看到的都是爾虞我詐,早已不知何為君臣之義,主公若能勤勞王事,向臣民做出表率,對您日後治國理政也會起到積極作用,何樂而不為。”

典故說春秋73:“伐原示信”,誠信的力量

晉文公在旁邊聽著,越聽越有味道,等狐偃講完之後,晉文公又轉身對郭偃說:“此事事關重大,為慎重起見,卿不防為寡人卜一下吉凶。”

郭偃便拿出龜甲等物就地卜了一卦,不一會兒結果就顯示出來,郭偃看過之後趕緊向晉文公拱手道賀道:“恭喜主公,此卦象顯示的結果乃黃帝戰於阪泉,大吉之兆。”

晉文公聽了不好意思的說:“寡人只想為天子盡職,哪敢與黃帝相比。”郭偃解釋說:“大周的禮制未改,今之王便是古之帝,主公這次救駕正是應天而行,必能得到上天庇佑。”

晉文公嘴角微微上揚,表示他對郭偃的話十分滿意,接著他又讓郭偃占筮,郭偃佔過之後結果仍為大吉,這下晉文公心裡終於有了底,他站起身來用精明的目光將眾人掃視了一圈,語氣強硬的說到:“傳寡人之令,眾軍明日五更時分校場集合,聽候指示,如有遲誤者軍法從事。”眾人趕緊叩拜領命,然後退出了晉文公的書房。

第二天清晨,晉文公坐著馬車,在一眾侍衛的保護下來到校場,此時三軍早已奉命嚴陣以待,晉文公巡視了一圈,然後信步走上點將臺,目光中帶著幾分威嚴和自信對眾人說:“天子蒙難,屈尊鄭國,寡人身為天子之臣,理應為天子奔走效勞,望爾等能與寡人同心協力、共赴王命。”

接著晉文公欽點兵車三百乘,分左右兩路,趙衰領左路軍,魏犨為副將,狐毛領右路軍,韓簡為副將,狐偃擔任軍師,晉文公自任統帥。

正當晉文公準備發出啟程的號令時,突然有一名哨探快馬衝進校場,一直來到晉文公面前彙報說:“邊境傳來急報,秦伯已經親率大軍向東進發,如今已到渭水下寨。”

晉文公不由得吃了一驚,問狐偃說:“秦伯用兵竟然如此神速。”狐偃回答:“秦伯急於出兵,很明顯是志在勤王,要與晉國一爭高下,不過好在秦國東道未通,兼有北方 虎視眈眈,因此秦國要想進兵,必須得由我處過境,主公不如派人到渭水去辭謝秦伯,只說晉軍已出,不勞秦國費心,秦伯礙於盟約,必然不會強行越境,只有退兵。”

晉文公覺得有道理,立即派胥臣帶著禮物到渭河去面見秦穆公,將狐偃所教之話如此這般又複述一遍,秦穆公雖然清楚晉文公是想獨霸勤王之功,卻也無可奈何,只得向晉文公稱謝後便返回了雍州。

典故說春秋73:“伐原示信”,誠信的力量

胥臣完成了任務,騎著快馬匆忙趕回絳邑,晉文公這時不知秦軍動向,還不敢貿然行動,仍舊留在國中等候消息,聽胥臣回來說秦軍已退,晉文公大為滿意,立即傳令三軍即刻啟程。

大軍離開晉國後一路向南,三月十九日抵達陽樊,晉文公原計劃先到鄭國去拜見天子,然後再調頭向西護送天子回洛邑,誰知當晚他收到線報說,洛邑的士大夫們因不滿太叔帶以弟犯兄,紛紛上書譴責其行為,太叔帶自知人心難服,已經帶著隗後和桃子、頹叔等一班親信離開洛邑,逃到溫邑暫避,周公忌父目前在朝中攝政主事。

晉文公聽了這個情況,獨自來到狐偃房中,狐偃聞訊匆忙出來相迎,晉文公緩步走進帳內,坐定之後對狐偃說:“甘昭公倉皇之下出奔溫邑,左右防備定然很不充分,我軍應抓住時機,殺他個措手不及,如果先去鄭國見駕,再行用兵,難免會生變故。”

狐偃點頭說:“主公分析的有些道理,但勤王之事,用武不如用德,主公若能先往鄭國迎駕,再以王命告知溫邑,溫邑百姓聞天子歸政,定然開門獻城,這不比兵刃更為有效。”

晉文公聽了不由得笑出聲來,對狐偃說:“凡事能有子犯為我謀劃,省卻寡人多少麻煩。”

第二天晉文公便傳下指令,命趙衰領左路軍到鄭國去迎接周襄王,並護送他回洛邑復位,他自己則率右路軍,以魏犨為先鋒,星夜趕奔溫邑,三日以後,大軍順利抵達溫邑,晉文公命令軍隊在溫邑城外十里下寨,任何人不得擅動,如有貿然攻城者定斬不饒。

另一邊的趙衰也如期來到鄭國,見到周襄王后將晉文公討伐溫邑,並派他來迎駕之事一一說明,周襄王聽罷喜不自勝,立即命趙衰為前導,帶著毛伯等人前往洛邑,周公、原伯等得知天子還朝,早早領著大小文武官吏出城等候,等周襄王到達時,周公忌父跪在最前面,拱手奉上天子大印,恭迎襄王歸位。

典故說春秋73:“伐原示信”,誠信的力量

再說溫邑這邊,自從晉軍兵臨城下後,城裡的百姓便每日惶恐不安,生怕大軍入城之日屍橫遍野、雞犬不留,誰想晉文公只是將部隊紮在城外,與民秋毫無犯,百姓無不感嘆晉文公的仁義,不久又從洛陽傳來消息說周襄王已經復位,百姓們立刻倒向天子一邊,竟自發聚集起數千人,一面衝向府衙擒拿桃子、頹叔等逆黨,一面打開城門迎接晉軍入城。

晉文公見城門大開,知道民心已順,便告訴魏犨說:“爾可帶兵先行入城,只拿太叔等一干逆首,其餘從人一律不得冒犯,一切等寡人前來定奪。”

魏犨領命進城,一路直撲府衙,等他到達時,正遇上驚慌失措的太叔正領著叔隗準備翻牆從後院逃跑,魏犨眼疾手快,搶先一步攔在太叔帶面前,一對環眼死死地瞪著太叔帶問道:“甘昭公何往?”

太叔帶嚇得語無倫次:“天子召我回京,還請將軍行個方便。”魏犨冷笑一聲:“我奉命捉拿逆黨,要是給你方便,我恐怕就沒了方便。”說完不等太叔帶開口,便一刀將太叔帶的腦袋砍了下來,紅通通的鮮血頓時噴湧而出,濺了旁邊的叔隗滿身都是,叔隗被嚇得花容失色,坐在地上早已沒了生氣。

旁邊人問魏犨道:“隗夫人身為國母,是否將她交給主公決斷。”魏犨大喝一聲:“天子早已降旨廢了這淫婦的身份,如今還留她何用。”接著又是一刀奪了叔隗的性命。

等到晉文公入城時,聽手下彙報說太叔帶和叔隗均已被魏犨所殺,晉文公不由得對魏犨的自作主張很是憤怒,一旁的狐偃看出了晉文公的心思,趕忙上前開解說:“天子畏先王遺訓,不願揹負殺弟之名,本就欲借主公之手而除之,今魏犨行為,雖然有些魯莽,但也是在情理之中,還望主公諒解。”

晉文公聽了這話,儘管仍有些不情願,但總算有了個臺階,也就沒再追究,只是因此在心裡埋下根刺。

晉文公讓人將太叔帶和叔隗二人的遺體收殮入棺,又下令開倉放糧,以彰顯天子愛民之心,然後留下狐毛在溫邑善後,他便帶著狐偃等人到洛邑去朝覲天子,備述平叛的整個過程。

周襄王在朝中聽完晉文公的彙報,對晉文公及其屬下讚賞有加,並大擺筵席,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甘甜美酒拿出來犒賞眾軍。

席間晉文公受到天子恩遇,頻頻起身向周襄王敬酒,襄王也破例予以回敬,晉文公不知不覺之間竟已有了些醉意。

周襄王心裡高興,問晉文公說:“愛卿今日勤王有功,寡人應當重賞,不知愛卿有何要求。”

晉文公這時候已有些神志不清,聽周襄王要賞賜他,便乾脆提出:“臣為天子效力,本是分內之事,何需大王掛念,但要說到賞賜,臣別無所求,只希望百年之後能葬在隧道之內,讓臣永沐天子之恩。”

這話一出口,周襄王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殆盡,轉而露出些許慍色。原來這所謂的隧道,指的是全部處在地下的地道,按照周禮,只有天子才可以葬在隧道之中,而諸侯僅能葬在露出地面的羨道,因此晉文公提出這個要求,有僭越的嫌疑。

不過周襄王畢竟有些城府,並未當場動怒,反而和顏悅色的對晉文公說:“叔父確有不世之功,然而叔父所提要求實在有些不妥,也不是寡人能夠定奪的,不如這樣,寡人做主將原、溫、陽樊和攢茅四邑賜給叔父,以充晉國之土地,叔父以為如何。”

晉文公這時也意識到自己剛才的失禮,見周襄王並無怪罪之意,趕緊起身跪在周襄王面前謝恩說:“承蒙天子厚愛,臣不勝感激。”

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後來晉文公又在洛邑住了三天,然後才啟程返回了晉國。

等晉文公到達絳邑之後,立刻與狐偃等人商議接管四邑之事,狐偃將詳細情況作了一番斟酌,然後向晉文公獻策說:“天子所封四邑,溫邑、陽樊、攢茅這三地皆為天子所屬,只要天子旨意一到,我們就可順利接手,卻唯有原邑乃是原伯貫的封地,那原伯其祖上世代為天子近臣,如今天子奪其田而贈與晉,原伯必然有所牴觸,所以肯定要費一番周折。”

典故說春秋73:“伐原示信”,誠信的力量

晉文公點了點頭說:“愛卿分析的很對,其他三地只要派一上將便可,唯有原邑必須寡人親往。”

於是晉文公讓趙衰帶著周襄王的詔書先後前往陽樊等三地,自己領著大軍在狐偃、魏犨等人的輔佐下向原邑出發。

然而事情卻並沒有想象的那樣順利,趙衰帶著天子詔書到了溫邑和攢茅後,這兩地百姓對晉文公之名早就有所耳聞,特別是溫邑,更是親眼目睹過晉文公的仁義,而且如今在那裡主事的還是狐毛,因此他們對襄王的命令沒有任何反對,等到晉軍到時,兩地百姓便欣然開城向晉國投了降。

可等到了陽樊之後就沒有那麼順利了,原來這陽樊城中住的都是王室的宗族親屬,自視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屈尊晉國之下,因此他們對周襄王的命令表現出堅決反對,等趙衰領兵到達之後,守將蒼葛便將城門緊閉,率領城裡為數不多的軍隊阻擋晉軍入城。

早在趙衰出征之時,晉文公就對他有過明確指示,此次收服四邑是奉了天子之命,因此能不用兵堅決不可用兵。

趙衰見對方負隅頑抗,打又不能打,一時急的不知該如何是好,副將欒枝這時來向他建議說:“陽樊守軍據城固守,單憑几句言辭難以令之屈服,將軍當用些手段。”

趙衰問他有何想法,欒枝提議說:“不妨對其軟硬兼施,將軍可將城池包圍,並斷其糧草水源,擺出即將攻城的架勢,對城中施加壓力,我則入城去和蒼葛談判,向他曉以利害,不怕他們不就範。”

趙衰點了點頭說:“此計甚好。”於是趙衰依其言將陽樊圍困,不準任何商旅出入,這樣過了幾天,城裡的守軍果然有些堅持不住,逐漸露出驚恐之狀,欒枝則趁機捧著天子詔書孤身入城面見蒼葛,並對他說:“我大周素以仁義治天下,寡君思及天子教誨,不忍百姓橫遭塗炭,這才告誡我等不得妄動干戈,怎奈有天子詔書在此,我軍若進不得陽樊那便是抗旨,倘若天子降罪,誰也承擔不起,因此我們只再寬限兩日,還望明公早做決斷,否則到時兵臨城下,玉石俱焚。”

蒼葛送走了欒枝之後,將他的話反覆在腦中思量,最終認定,陽樊歸於晉國已是大勢所趨,不是他一個小小的太守能阻擋得了的,因此蒼葛只得在城中貼下告示:“兩日之後晉軍將會入城,願歸晉者可以留下,不願歸晉者可以另遷他處居住。”百姓們看了告示之後,十有七八都跟隨蒼葛離開了陽樊,餘下的百姓則按期打開城門向晉軍投了降。

等到陽樊三邑收服的消息傳到晉文公那裡時,晉文公正在為原邑的事情發愁,原邑的問題遠比他想象的更為複雜。此時原伯貫早已離開洛邑回到了原邑,他為了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派人到處散播謠言說晉文公為了佔領陽樊,竟然下令將陽樊城裡居住的百姓盡數屠殺,這便使得原邑百姓對晉文公既恨且怕,堅決擁護原伯阻擋晉軍。

晉文公在原邑城外等候了十多天,屬下將士大多已經現出膠著之色,卻仍不見有任何轉機,晉文公無奈之下只得問狐偃有什麼主意。

狐偃想了想對晉文公說:“原邑百姓之所以肯聽從原伯的話,是對主公缺乏瞭解,主公如果向對方示以誠信,或許能使百姓們感動。”

晉文公對這個提議比較認可,於是二人定下一個計策,晉文公派狐偃到城中去送信說:“寡君王命在身,事不由己,明日我軍將會起兵攻城,並以三日為期,三日之後若城池不破,寡君情願退兵而去,從此再不提收原之事。”

第二天清晨時分,晉軍果然在魏犨的帶領下,備好三天口糧開始登梯攻城,原邑各城門堅壁死守,晉軍一時也沒能佔得便宜。

這樣很快三天就過去了,晉文公見時候已到,立即下令退軍,魏犨向晉文公建議說:“原邑守軍如今已是強弩之末,主公若能再寬限半日,臣定能讓主公在原邑城中高座。”

晉文公搖了搖頭說:“誠信乃治國之本,如今全軍上下都知道寡人親口定下的三日之期,若為了一個小小原邑而失信,寡人將來何以能夠威服中原。”

說完晉文公再次發出退兵的指令,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魏犨只得按照晉文公的指示將攻城的軍隊全部撤下來,並在第四天一早啟程離開原邑,退到城北三十里處下寨。

原邑的百姓原本並沒有把晉文公的許諾當回事,現在看到晉國在有利的條件下竟然真的放棄攻城,而且一些往來陽樊的商人進入原邑後也向原邑百姓訴說了陽樊並無屠城之事。

典故說春秋73:“伐原示信”,誠信的力量

這下百姓們對於晉文公的誠信更加任何,竟自發出城沿著晉軍撤退的路線一路追上去向晉軍投降,原伯貫在城中本想阻攔,但見民意難違,他自己也只得寫下降書,將原邑的牌印戶籍親手交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感念原伯貫的忠誠,允許他遷往冀地治家,臨走時又贈予他金銀財物等無數。

這就是“伐原示信”的典故,如今在河南的濟源市一帶,仍然流傳著晉文公憑信義收服原邑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晉文公收了四邑,將原邑賜給了趙衰,又將溫邑賜給狐毛之子狐溱,此事到這裡也就暫告一段,因為不久之後,又將有一個新的問題呈現在晉文公面前,這個問題,也是各諸侯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所引發的,而首先引起這次爭端的,正是齊國的齊孝公。

那麼齊國究竟引起了什麼矛盾,晉文公又會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室如懸磬”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典故大雜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