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樂村的“同樂夢”——從一個傈僳族村寨的“三變”看民族地區脫貧攻堅

畜牧業 三農 種植業 合作社 雲南網 2017-04-07
同樂村的“同樂夢”——從一個傈僳族村寨的“三變”看民族地區脫貧攻堅

同樂村黨總支帶領群眾種植中藥材,加快脫貧步伐。在今年1月同樂村傈緣種植專業合作社首屆“鬥藥”大賽上,3位種植戶獲“藥王”稱號。

陽春三月,沿著蜿蜒的德維公路來到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同樂村,只見捧綠疊翠的群山之中,層層疊疊的傈僳族民居古樸典雅,村間道路乾淨整潔,村民們正在山地裡忙著種植中藥材。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看山愁,望水憂;談發展,皺眉頭”的傈僳族貧困山寨,家家戶戶都過著捉襟見肘的窮日子;如今,村裡人忙著發展種養業和旅遊業,有的人家買了轎車,村民臉上滿是喜悅的笑容。

同樂村走到今天,背後有這樣一串數字:從2014年開始,村黨總支帶領村民發展中藥材、養殖和旅遊等產業,人均收入已由3年前的300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6800多元。

觀念蛻變:激發內生動力

擁有300餘戶1270多人的同樂村,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很多村民的思想也猶如被大山困住,長期以來從未有過對生產生活的長遠打算,導致越來越貧窮落後,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395人。

2014年12月,藏族青年和政國被葉枝鎮黨委派往同樂村擔任黨總支書記。為摸清群眾的思想狀況和村裡的民風民俗,他就住在村民家中,通過一個多星期的觀察,發現村裡白天死氣沉沉,可一到晚上,村民們喝酒、唱調子、打檯球、玩麻將……熱鬧非凡,第二天9點多都不起床。

和政國暗自想: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最重要的是改變村民得過且過的思想觀念。於是,他每天一早7點過後,便拿著一根竹竿,挨家挨戶去敲門:“太陽出來了,趕快起床打掃衛生,下地幹活去了。”

村民餘海山回憶說:“個個睡得正香,就被書記吵醒,當時很討厭他,有的村民還用傈僳語罵他。”

和政國的堅持,終於收到了成效。村民從一開始的反感,漸漸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現在,他們早上六七點就上山幹活,晚上七八點才回來。”

據瞭解,2013年,該村沒有一個大學生,高中(中專)生也僅有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不到85%,輟學學生20多人。和政國規勸村民,“我們之所以窮,主要窮在沒文化、沒知識、沒技能上。娃娃不讀書就沒出路,只會代代受窮。”

在說服村民轉變觀念的同時,村裡還出臺措施,對考上高中、大學的學生進行重獎。截至去年底,該村已有6名大學生、26名高中(中專)生,沒有一個適齡兒童輟學,入學率達100%。

葉枝鎮黨委書記李建新說:“同樂村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充分說明,只有落後的幹部,沒有落後的群眾。只要我們的幹部首先轉變思想觀念,帶著感情沉下身子,擼起袖子帶領群眾幹,就能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扶貧思變:找準產業路子

村民思想觀念發生脫胎換骨的蛻變後,最大的願望就是改變貧窮的面貌。黨員和生說:“多年來,我們村戴著的這頂‘窮帽子’,就如同緊箍咒,由於沒有修來‘正果’,所以這帽子就一直扣在頭上。”

同樂村地處高寒山區,村民一直靠種玉米和蕎麥維持生計,要實現村民脫貧致富的願望,唯有發展產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同樂村白值洛自然村曾經開發過1500多畝藥材山,但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就被撂荒了。這讓村委會眼前一亮——這就是同樂的“聚寶盆”。

可要發動村民種植中藥材卻不容易,因為村民們連支付成本的能力都沒有。

“如果沒有群眾基礎,再好的產業也發展不起來。”和政國說,同樂村既然選準了發展中藥材產業,就要把情感融入村裡、融入產業發展上。”他一邊動員村幹部和黨員率先垂範種植中藥材,一邊帶領他們到外地考察,並買回了秦艽、重樓、珠子參等中藥材種子,發給困難戶種植。

村民餘潤青在山地試種了10餘畝藥材,因那年大旱,眼看沒有收成,便丟下不管,到縣城打工去了。“好不容易才動員起部分群眾種下的中藥材,如果就此不管不問,那產業不就夭折了嗎?”和政國不願放棄,他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幫助餘潤青等種植戶管護,不少種植戶當年就有了收入。

餘潤青萬萬沒想到,本不抱希望的那幾畝中藥材居然帶給他一大筆收入,這給了他極大的觸動。去年,他靠種植中藥材收入7萬多元。如今,他家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0畝。而整個同樂村目前已發展中藥材種植1800餘畝,戶均超過6畝。

和政國說:“如今村裡哪塊地邊飄著黨旗,哪塊地就是黨員產業示範基地。其目的就是要讓黨員亮出身份帶頭髮展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為充分調動全村黨員群眾發展中藥材產業的積極性,今年1月8日,村黨總支組織開展了同樂村第一屆“鬥藥大賽”。黨員餘國慶種植的雲當歸單株重量達1.85公斤,藥材銷售額超過10萬元,一舉奪得了同樂村“藥王”稱號。

發展謀變:共圓小康之夢

藥材產業的發展,讓該村群眾吃了顆“定心丸”。但要實現“共同脫貧致富”和“強組織、富百姓”目標,大家都認為,僅靠藥材產業還不夠,必須改變過去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和單一種植模式,走多元化產業發展之路。

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濃郁、民居建築風格獨特,遊牧和農耕文化相互交融,傳統歌舞異彩紛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尺目刮”歌舞的發源地和傈僳族音節文字的主要流傳地。對此,村黨總支結合獨特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抓住“股份合作經濟”試點村的契機,因地制宜探索“總支+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股份合作經濟發展模式,成立了阿尺目刮展演、傈僳族文化特色產業、生態產業和中藥材種植產業4個黨支部,又結合各黨支部的特點,以黨員牽頭的形式,“量身定做”了同樂文化產業、傈山養殖和傈緣種植3個專業合作社,走產業領跑、發展起跳的新路。

同樂村黨總支以4個黨支部為抓手、3個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在帶領全村群眾共同脫貧致富的同時,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多萬元,提升了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

在黨建引領扶貧的模式下,昔日貧窮落後的同樂村逐步走上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景觀效益、文化效益等多重效益相得益彰的良性發展軌道。

雲報全媒體記者 尤祥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