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裡養蝦,這個地方成了“中國小龍蝦養殖第一縣”

畜牧業 水稻 龍蝦 種植業 楚網 2017-05-25

2003年秋天,監利縣福田寺鎮種糧大戶徐先春第一次喜獲豐收,100餘畝水稻給他帶來了6萬元收益。此後,水稻價格始終漲幅不大,他的效益也始終沒有增長,讓他這100餘畝水田成為“種稻不賺,不種虧錢”的“雞肋”。

2016年,還是這100餘畝田,靠著“蝦稻共作”,徐先春收穫了近30萬元的豐厚效益。從6萬元到30萬元,徐先春找到了致富鑰匙。

多年來,農業大縣監利糧食產量雖高,農民卻富不起來。近年來,全縣通過實施蝦稻共作新模式,破解了困擾多年的農民增收難題。2016 年,全縣小龍蝦產量達 9.7 萬噸,佔全國小龍蝦產量的七分之一,佔全省的五分之一,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小龍蝦養殖第一縣”稱號。農業大縣監利找到了現代農業綠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密碼。

增多少 — —

稻田養蝦畝平增收3000元

“全國水稻第一縣”監利,多年來,陷入“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不大”的困局。2014年,蝦稻共作綜合種養新模式在糧食大縣紮根,突破了這一發展瓶頸,實現了增產又增收。

清晨5時,蝦稻田裡,徐先春正帶著村民起蝦苗、分蝦苗、撈水草,忙得不亦樂乎。徐先春的100餘畝地屬於典型的低湖田。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成本不低,產量不高,且易水澇,屬於典型的“望天收”。

懷著對增產增收的期待,跟隨監利縣大力推廣蝦稻共作的大潮,2015年起,徐先春徹底改變了一年一季稻的傳統種植,將100餘畝田全部用上了新模式。

趁著冬季農閒,投蝦苗、育蝦,到來年4月捕蝦、賣蝦,一直到6月中旬,再接著種稻。 “以前,一畝田種水稻一年最多賺1000元。現在,除了水稻,還增加了一季小龍蝦,可以多賺3000元。”徐先春說。

被譽為江漢糧倉的監利縣,擔負著糧食安全的重任。蝦稻共作新模式,在不改變農田基本用途的基礎上,增加小龍蝦養殖,既能保證糧食增產,又保障農民增收。

據測算,監利縣蝦稻共作模式,一年種一季稻、養一季小龍蝦,水稻畝產不低於600公斤,小龍蝦畝產不低於100公斤,一般每畝純收益可達4000元以上。

看到蝦稻共作的美好前景,畢業於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的大學生裴來亮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如今和碩士畢業的妻子回家鄉當起了農民。他在自家30畝田裡搗騰的是“蝦稻共作精養模式”。學生物的大學生種田養蝦,讓其他農戶不得不服。他的稻田小龍蝦上市早、個頭大、產量高,除了水稻,畝產小龍蝦可達300公斤以上。 “以前,單種水稻,一般一畝水稻要用25公斤磷肥、30公斤氮肥、10公斤農藥。現在,為了養好蝦,不僅要嚴格控制施肥用藥,還有科學控制水溫、水質,維護好環境,小龍蝦自然就能長得快、長得大。”

小夥子一語道出蝦稻共作的祕訣 — —蝦與稻和諧共生,以種促養,以養促種,實現增產增收。

蝦稻共作還在監利催生出一批職業農民,成為增收主力軍。

在新溝鎮,農戶王以華是福娃集團3萬畝稻蝦共作種養基地的養蝦工人。 “工資、加班費、超產獎勵,去年光在福娃打工的收入就有5萬元,再加上家裡人種地的收入,是以前的3倍。”在福娃產業鏈上,和他一樣的職業農民約達3萬人。

種什麼 — —

緊盯市場挖出38萬畝蝦稻田

買吃龍蝦去哪裡?量大質優在監利。5月24日至26日,荊州市第二屆荊楚味道福娃小龍蝦節暨現代農業成果展將在監利縣舉辦,誠邀全國客商、遊客前來吃龍蝦、購龍蝦。監利的底氣何在?

作為“中國小龍蝦養殖第一縣”,2016年,監利縣小龍蝦總產量達9.72萬噸,約佔全國總量的七分之一,佔全省總量的五分之一。監利小龍蝦成為全國各地餐桌上的“寵兒”,覆蓋國內90%的大中型城市。

3月中旬以來,每天凌晨3點,位於新溝鎮的福娃集團龍慶湖小龍蝦交易中心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剛從種養基地捕起的小龍蝦打包、裝車、發貨,蝦來了一框框,車發出一趟趟,一直忙到早上9點多。 “今年小龍蝦上市早,還沒到銷售旺季,卻已供不應求。”福娃集團副總經理方冰說,福娃龍慶湖牌小龍蝦已叫響市場,年年旺銷。

2013年,做了20多年的米文章,福娃集團轉型發展,跨界養殖小龍蝦。當年流轉土地671畝,2014年擴大到3000畝,2015年增至1萬畝。目前,低調摸索3年來,福娃已建成3萬畝稻蝦共育種養基地,年產值達1.5億元。

“南京、上海等地的很多客商,就住在鎮上等蝦子,收穫一批,拉走一批。”方冰坦言,福娃小龍蝦熱銷,得益於越來越熱的消費需求。

2014年,緊盯市場需求,發揮資源優勢,監利縣開始因勢利導,大力發展蝦稻共作。

那年秋天,縣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對新開發連片500畝以上的標準化回形溝的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縣財政按每畝50元標準給予以獎代補。”監利縣水產局局長何龍烈說,從最初全年獎補資金實際額度不超過160萬元,到2015年提高到300萬元,去年,再提高到500萬元。同時,縣政府還籌資1000餘萬元改善稻田綜合種養主產區的水源環境,全面清除大小溝渠雜草。

此外,監利縣制定了統一的蝦稻田標準,加強技術培訓,引導農戶科學種養,實現最大畝產效益。

2014年以前,全縣稻田綜合種養只有6萬畝。2016年,蝦稻田面積再增16萬畝,突破38萬畝。今年預計將超過50萬畝。據估算,監利縣適宜開發為小龍蝦養殖的稻田在150萬畝。

有專家預測,全國小龍蝦市場容納量約為 200 萬噸。目前,全國總產量不到這一數據的三分之一,三五年內,市場不會出現飽和。

通過小龍蝦產業,監利縣既讓農戶實現了增收,又精準對接了消費訴求,實現了種養戶和消費者的“皆大歡喜”。

怎麼種 — —

稻田綜合套養探路現代農業

行走在監利縣田壟上,隨處可見錯落有致、方方正正的回形池,中間是等待插秧的水田,四周回字溝是小龍蝦棲息地。蝦稻田裡出產的小龍蝦和稻穀,都能達到無公害和綠色食品標準。

47歲的徐先春種了一輩子水稻,從沒想過,一畝水田可以同時既種稻又養小龍蝦,更沒想到,兩種看似不相干的生產方式能夠融洽結合、互相滋養,產生出“1加1大於2”的綜合效益。

“想養蝦,種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樣撒化肥、噴農藥,必須少用或者不用農藥化肥,維持適合小龍蝦生長的生態環境。”在徐先春看來,蝦稻共作的關鍵在於“要想養好蝦必須先種好稻”,小龍蝦排洩物又直接進入地裡,滋養稻穀。

蝦為稻田“除草、鬆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種養結合的模式下,徐先春收穫了有機稻、清水蝦,還見證了稻田生態環境的變化, “杜絕了化肥農藥,好多年沒見過的野生黃鱔、財魚、家魚又在田裡出現了,隨時下網都能捕到。”

嚐到了蝦稻共作甜頭的徐先春,今年,又流轉了800畝地,探索綜合套養新模式。老徐打算在稻田養家魚、養泥鰍、養青蛙、養鴨,既搞種養,還要搞休閒、觀光農業,既生產銷售有機農產品,又讓消費者親身感受生態田園。

打破對傳統農業的依賴,走“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的路子,從供給側發力,朝結構性聚焦,向改革要效益。在監利,眾多徐先春從蝦稻共作中,找到了“怎麼種”的答案。

蝦稻共作新的種養模式,改變的不僅是生產方式,還在監利縣構建起一條小龍蝦產業鏈。該縣年加工小龍蝦逾7萬噸,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產加銷“一條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