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京:第四代養雞模式下的思考,新常態下雞民的養雞之路

畜牧業 養雞 農業 飼料 愛畜牧 2017-04-04
劉沛京:第四代養雞模式下的思考,新常態下雞民的養雞之路

蛋雞養殖的規模和群體,隨著時代變遷,時代發展的需要,逐步開始壯大,每一代養雞主流模式下,都有其時代發展的特色和需要,本人將整個養雞的過程分五代,重點談一下第四代養雞過程和特點,個人之見,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代養雞:在改革開放初期,蛋雞養殖主體以20-30只為主導,這個階段的養雞,並未得到多數家庭足夠重視,發展緩慢,家庭式散養,物資缺乏,營養品稀缺,雞蛋基本換零用錢,補貼家用,不佔家庭主要勞動力時間來經營,自然散養,品種有限,生產成績低下。

第二代養雞:在九十年代初期,養殖規模以300-800只為主導,開始佔用一部分家庭勞動力時間,養殖群體,由粗放式,小規模散養,到逐步開始嘗試籠養,集約化養殖,由於受品種,飼養條件,飼料營養條件,疫病防控條件等限制,生產率相對低下,但收益相對還是不錯,飼料成本低下,蛋價相對較高,但種源的不穩定性,管理能力,技術水平和資金問題,思維意識等條件限制,蛋品銷路等問題,不利於大規模養殖場的發展,很少有大規模擴張的;

第三代養雞:2000年以後,特別是2016年以前,養殖規模在3000-5000只為主導,一般分2-3批次,逐步集約化養殖,養殖觀念開始初步更新,養殖設備和房舍相對簡單,飼養水平一般,生產過程相對粗放,這一代養殖場,自身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思維偏向保守。

這期間,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樣拉動了蛋雞行業的快速發展,中間幾次行情的劇烈波動,導致小規模,大群體迅速崛起,以及資本的介入,大型規模養殖場的遞增。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蛋雞界虛繁發展之後,雞蛋市場供大於求的現狀開始顯現,加之流感問題等被關注,造成流通和消費環節受阻,雞蛋價格持續的低價位運行,特別是一些老養殖密集區,受疫病的侵擾,生產成本的上升,生產管理的不穩定性,導致這部分群體盈利能力大大下降,導致很多經營不善者,開始退出這個行業。

加之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制,人們思維意識的提高,對蛋品安全質量的要求提高,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開始治理養殖行業散亂,如果嚴格一刀切,影響面大,自由競爭,逐步過渡,優勝劣汰。那麼,未來對於這一部分養殖群體,生存的空間會比較小;

第四代養雞:那麼,現在要談的,第四代養雞應運而生,10000-50000只存欄的家庭農場模式,符合當前國情及現狀,適度規模化,為什麼是這個規模?

首先談一下收益:普通行情下,一隻雞的利潤不會超過15元,也就是最後剩下一隻老母雞的錢,注意,這是500天的收益,接近一年半的時間,這是不算人工和設備房舍折舊等費用,如果加上這些費用,估計一隻雞10元的利潤都不到,養得太少,利潤不足以支持常規開銷,養還不如打工。

再談一下人力等投入:夫妻兩,房舍設備條件好一些的,一般管理2-3萬隻雞是可以的,不吃力,也不費力,基本可滿足,或者適度少僱人。

再說一下這部分雞民優勢:1-5萬隻滾動發展起來的雞民,多數房舍屬於經濟型,資金投入屬於中等水平,房舍條件相對較好,管理水平較高,資金相對充裕一些,再加上多次行情波峰與波谷的洗禮,經驗豐富,養殖所得的收入基本都投入到養殖房舍等配套設施上,只能繼續往下養。

經過市場的大量走訪觀察,養殖時間超過10年及以上的老雞民,累積滾動發展,養殖經驗豐富,且思維意識超前的,基本規模都發展到1-5萬隻區間內,這部分群體,是經歷過多次行情週期波動洗留下的養殖精英部分,也是今後暫時一段時間內,養殖的主流群體。

而新建雞場,大部分也會在這個區間靠攏,小戶擴建的,也在朝這個區間走,養太少,對於一般養殖場而言,利潤確實有些低!

真正完成以1-5萬隻為主導家庭農場式養殖規模,預計還需要5-7年內完成,存欄10000只以下基數較大,特別是5000只以下的,逐步退出,需要過程。

每個行業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遍地撿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各行業都不易,新一輪比拼的是專業和敬業。

對於雞民而言,頭等專業就是養好雞,每批雞過來,要保證穩定的生產,優秀的生產數據,例如:全程蛋重,產蛋率,死淘率,蛋料比等

其次是善於分析運用信息,善於辨別利用,掌握好最新行業動態,指導自身養殖場的正常生產計劃。現在是碎片化信息滿天飛的時代,雞民要注意辨別真偽,一切以雞說了算,結合生產實踐,先假想是對的,在雞身上試驗,雞是最實在的,增加甄別能力。

敬業一個是指對養雞行業的熱愛,內心喜歡這份事業,靠它來養家餬口,全力以赴的去努力;

第五代養雞:100000-500000只以上佔主導,實現機械化養殖,人為操控設備,設備養雞,人控設備!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實現,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即使有很多的精英階層,作為高端品牌雞蛋的潛在客戶群體,但多數也都與務農家庭有些關聯,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之自身意識問題,雞蛋長期作為廉價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來源,很難賣到高價,即使現在市場上有一些高端品牌雞蛋,但總體銷量還是佔比較低,普通雞蛋已經供大於求,再去大手筆投入,很難有高回報,也就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遲滯了蛋雞行業純機械化養殖之路。最終,疫情的問題,雞蛋價格,飼料成本,人工成本,資本,環保,食品安全等政策影響,限制住了純機械化大規模養殖群體的發展之路。

資本的槓桿,可以撬動行業前進,但資本的進入,也有殘酷的一面,會讓更多的小散戶失去競爭的舞臺,國內產蛋雞基本穩定在8億隻左右,即可滿足正常的消費需求,但目前存欄數量遠比這個大,價格也就持續低迷,管理不善,資金鍊出現問題的雞場,陸續都會被擠出,以前是3.5-4年一個週期,以後難說了,某些公司一上8000萬隻項目,還有更多的資金雄厚的公司在深入考察,試探的路上,未來蛋雞之路,註定不會平穩,不管大戶,小戶,注意發揮自身優勢,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找到各自暫時存活的空間……

政策的影響,加之行業的推波助瀾,規模化之路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但路還很漫長,這就給一些相對小戶以運作的時間。

不要幻想雞蛋會有暴利,以後也是微利,道理很簡單,大規模的養殖場在逐年增加,中小雞場又不能不幹,如果不幹了,雞場的固定投資將會徹底丟棄,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滾動累積就白費了,做養殖時間長的,多數都是歲數大,無其他職業技能,改行可能性不大,所以很多人微利也得繼續經營,這樣,雞蛋去產能暫時比較難!

那麼,不管大戶還是小戶,只有有核心競爭力,才可以堅挺下去!暫時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小戶得具備哪些優勢?請注意以下幾點:

第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例如,優質自配料,優質其他飼料,便宜原料等;

第四,抓好鏈條上利潤,再小的雞場,也是老闆,人勤懇,自己賣雞蛋,利潤總要高一點,利用原料低谷,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多采購便宜原料等

第五,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擴張,在自身可控風險範圍內,精細化養殖!

對於雞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重複千遍,依舊是:舍內有雞,就得養好,舍內安穩,舍外觀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變成一個專業的職業雞民!

微信公眾號:

愛畜牧(搜索" ixumu-com "長按複製)

有附件您需要 登錄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