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農品牌興農 揚州三陽河畔唱響“一稻三蝦”新農歌'

"


"


​科技助農品牌興農 揚州三陽河畔唱響“一稻三蝦”新農歌


稻田小龍蝦。

早晨5點鐘不到,高郵市臨澤鎮三陽河西岸,營西村養殖大戶李兵迎著晨光出門,和僱工們一起撐船,進入自家塘口,把一個個裝滿小龍蝦的地籠收起,再倒進網兜。這些小龍蝦平均每隻重達35克,最大的能達到50克。

2017年底,李兵作為臨澤鎮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流轉自家的202畝水面,開始摸索“一稻三蝦”綜合套樣模式。

同樣是早晨5點不到,三陽河東岸,革命老區朱堆村的田間地頭,郭長喜駕駛插秧機開始下田作業。

和李兵不同,郭長喜早在前年便加入了朱堆村佳鑫糧食專業合作社,和其他成員分工協作。

鄉村帶頭人,養殖稻田蝦;專業合作社,農民入股打品牌。一條三陽河,東西兩岸,唱響了鄉村振興的“新農歌”。

“一稻三蝦”破解“一季兩熟”收益困局

今年夏季,小龍蝦又成了當仁不讓的網紅美食之一,吃小龍蝦成了一種季候時尚。

李兵和僱工們上岸後,已有來自高郵城區的貨車在等候。運抵各大飯店的小龍蝦,最終被烹製好,端上各大餐桌。“稻田蝦個大、肉緊,飯店搶著要。”前來收購小龍蝦的商販老黃說,5點鐘就從家裡出發了,他怕晚來塘口撲個空。

2017年底,高郵出臺規定,不得再流轉基本農田進行純養殖。那麼,養殖戶如何用現有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益?“當時的第一想法是,增大現有水域的產能。”李兵說,說幹就幹,他找到了江蘇裡下河農科所,研究員張家宏向他介紹了“一稻三蝦”綜合套養模式。

李兵告訴記者,臨澤鎮的水來自京杭大運河,土壤適合“一稻三蝦”模式的推廣,也能夠解決當地長期以來“一年兩熟”導致農民收益少的困局。“一稻三蝦”可在一年裡收三季小龍蝦,分別為稻前蝦、稻中蝦、稻後蝦。種植的水稻不施肥,不用農藥、除草劑。第一年成功養殖後,自家的蝦塘裡可以培育蝦苗,成本減少,即便遇到市場價格波動,也能保證收益。“去年,雖然是第一年,但‘一稻三蝦’還是給我帶來了近百萬的純收益。”李兵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加入合作社,村民從“不願入”到“搶著入”

和李兵有著同樣困惑的,還有朱堆村黨總支書記郭有根。農民致富靠土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種”出更多的產值?

2017年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郭有根組建了專業合作社。

“最初的考慮是,大家一起幹,共同致富,才能有盼頭。”郭有根說,成立合作社之初,根本沒人響應,只能發動村幹部。

村會計朱慶生是合作社創始成員之一。“當時抹不開面子,想著就入股一萬塊錢,算是支持郭支書的。”朱慶生說,沒想到,一年下來,成員們都分到錢了。看見掙錢了,村裡人爭搶著要加入合作社。

如今,“食味稻”種植成了合作社最重要的產業支柱。郭有根把正在種植的兩種“食味稻”稻米鋪在桌上,向記者介紹說:“這兩種食味稻分別是‘南梗9108’和‘JD5059’。這兩種稻米,農藥殘留少,煮出來的米飯味香、口感佳。”

養殖靠科技、種糧靠品牌,農業大有出路

在高郵臨澤鎮,依靠科技,換了一個種植養殖方法,給農業轉型、農民增收,帶來了不同的氣象。

裡下河農科所研究員張家宏每個季度都會來到營西村,走到塘口,查看稻田小龍蝦的養殖情況,實地指導最新的養殖技術。

農民養蝦,依賴的是技術靠山。李兵說,裡下河農科所農業專家指導我們“一稻三蝦”套養,每畝水域放6000尾左右的蝦苗,保證了蝦苗擁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老大難的蝦瘟自然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在朱堆村,“食味稻”開始走上了創牌道路。經過村民們集體商量,合作社給稻米註冊了“盤糧亭”商標。

註冊了商標,有了包裝設計,又在網上推廣,“盤糧亭”一下子賣火了,半年就賣出了50萬斤。

今年夏收後,又有農戶將自家的農田流轉給合作社。郭有根深有感觸地說,“如今村裡人都明白,還是走專業合作社,規模化、品質化、品牌化的道路好。”

一條三陽河,河東河西一片田園風光美如畫。臨澤鎮黨委書記居育明說,農業發展必須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只有科學化養殖,品牌化種植,才能迎來鄉村振興新天地。

科技大腦助農 知名品牌興農

鄉村振興需要產業興旺,產業如何才能興旺?

臨澤鎮的地頭田間,老百姓正在掀起一股科技養殖熱、品牌種植熱,讓農副產品更具辨識度,在消費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代農業必須走科技興農、品牌興農之路。從稻田蝦養殖走俏,到“盤糧亭”牌稻米熱賣,我們不難看出,在鄉村振興中,增培科技大腦和知名品牌,才能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通訊員 郵萱 葛翔梅 李明豔

揚州發佈記者 張旭 文/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